古筝组曲《云山》之三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筝组曲《云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2001年创作的一首古筝与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共由《啊依塞》、《竹楼情》、《苗林欢歌》三首独立的作品组成,三首作品分别表现出了彝族、傣族、苗族这三个少数民族人民欢乐、真挚的情感和思想感情,本文对《苗林欢歌》进行音乐分析。
  关键词:《苗林欢歌》;音乐分析;结构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13-03
  古筝组曲《云山》,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于2001年创作的一首古筝与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组曲性质的大型古筝协奏作品,首演于2002年昆明。整首组曲充满着浓郁的西南少数民族风情,作者在其编著的《何占豪古筝协奏曲选集》中的作品简介时说道:“云贵高原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那里风景优美,风俗各异。人们能歌善舞,不同地区,各具特色。身临其境,颇有身在异国之感。”[1]《云山》共由《啊依塞》、《竹楼情》、《苗林欢歌》三首独立的作品组成。三首作品分别表现出了彝族、傣族、苗族这三个少数民族人民欢乐、真挚的情感及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作品是以描写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线的。整首组曲都有很多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并贯穿其中,有着极强的音乐风格特征。
  笔者在准备演奏此曲前,想对此曲的相关研究进行学习,以备笔者能更好地演奏此曲,但笔者发现对《云山》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有倪蕾的硕士论文《何占豪古筝艺术特色研究》[2]中有对《云山》的音乐风格进行了解读,但这显然不能满足演奏者们对《云山》从理论层次了解的渴求。因此,笔者对《云山》中的第三首《苗林欢歌》进行力所能及的音乐分析。
  一、《苗林欢歌》概述
  《苗林欢歌》是《云山》组曲中最后一首作品,旋律欢快优美,且有着较强的地域风格。因其苗族《飞歌》旋律多次出现在作品中,所以,作品充满了苗族音乐风格。《苗林欢歌》就古筝演奏部分而言没有特别艰深的技巧,但对古筝演奏者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对音乐风格的把握上。例如在演奏《飞歌》的那段旋律时要通过左右手的配合,把苗族音乐风格表现出来。使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是将《飞歌》生硬地弹奏出来。《苗林欢歌》管弦乐部分音色较为丰富,而且不仅仅是对古筝的伴奏,乐队承担了相当部分的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功能。
  通读作品不难发现,《苗林欢歌》的音乐表现张力是比较大的,这点或许与《苗林欢歌》所要描绘的苗林地貌有一定的关联。例如在全曲的开始,管弦乐通过三连音及铜管乐的表现,向听众展示出来一幅优美壮阔的苗林山水画,随后小提琴等弦乐和长笛由以欢快的下行,将听众的思绪拉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聚场景。
  就结构规模而言,《苗林欢歌》是《云山》组曲三首独立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从曲体结构来看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关于曲式结构下文将会详述。其中主题、苗族《飞歌》的旋律交替变化出现,构建起了整首作品的基本框架。全曲较为活泼、轻快,但有时又显得波澜壮阔,所以,对演奏者来说也是音乐风格与情绪的把握具有一定挑战的作品。
  整首作品犹如作曲家本人所言:“犹如一场‘林中晚会’,展示出林中的幸福生活和苗家人的欢乐之情。”[3]
  二、曲式结构分析
  现代古筝作品的曲式结构与传统古筝曲的曲式结构有较大的不同,特别是西方作曲技法被大量应用于现代古筝创作中之后。但对音乐曲式结构的分析是研究作品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演奏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所以,笔者在案头工作时对《苗林欢歌》的曲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音乐内容,现将曲式结构展示如下。
  (一)曲式结构概述
  前文已述,这首作品是由一个极具舞蹈性质的主题与苗族《飞歌》及其变奏交替出现组成,从动机、材料等音乐因素来看,不能将其简单地规划为传统的复三部曲式。虽然这部作品在结构上与复三部曲式有些相近,但笔者认为它复三部曲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根据速度、音乐材料等因素笔者将《苗林欢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舞蹈性主题和《飞歌》组成,是一个具有一定回旋曲性质的呈示部。第二部分是一个中速、节拍不断变化的乐段组成的中部。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分。下面将结构图展示如下(图1):
  从上图结构中不难看出,“飞歌”旋律与主题是交替出现的,而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奏,关于这点下文将会详述。由此,笔者认为,《苗林欢歌》的结构布局是较为规整的,但是音乐是有着较强的对比性质。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每个部分的时候突出该部分的特点,并准确拿捏风格特征,从而在音响方面产生对比效果。
  从调式调性分析方面来看,全曲调性较为统一,从这方面来讲也加大了演奏者在音乐对比方面的难度,但音高的错落变化使得音乐进行并无单调之感。下面将对每一个部分逐一进行音乐分析。
  (二)引子
  这首作品的引子以三连音的节奏型为特点,色彩明亮,多以属与主和弦之间的连接进行,给听众造成一种视野广阔的听觉感受,仿佛将观众带入一个美丽而广阔的山林。作曲家在这里通过这种音乐勾勒出苗林的美丽,也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
  引子处的调性布局较耐人寻味。起始处是非常明显的D宫调式,并进行了6小节,随后转入下方四度调式,即A徵调式,并进行完,随后主部主题又回到D徵调式。从D宫转入A徵,又回到D宫,虽然是在同宫系统内进行了转调,但也会给人们在听觉上产生下行四度的对比感,而A徵到D宫这种属到主的连接更是自然流畅,也就是说,作曲家对引子与主部连接的处理已经做好了铺垫,这种开放式的引子结束布局对主部主题很自然地进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乐队与独奏古筝在引子与主部主题衔接方面一定要做到精细极致,才能奏出最好的音响效果,演绎出作曲家想要表现的意图,而不能对此轻视,一带而过。
  (三)呈示部分
  1.舞曲性质主题   《苗林欢歌》有一个舞曲性质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有两个不同乐句组成,但纵览全曲,笔者发现有时会这两个乐句一起出现,有时只出现一个,也就是说,有时候会省略掉一个乐句。
  从谱例1中可以看出,主题旋律带有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色彩,旋律进行整体上呈下行,这段主题由两个相同旋律的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共有8小节,乐段共有16个小节,其中,第二乐句把旋律移高了一个八度上演奏。这段旋律在《苗林欢歌》中经常出现的,只不过会在音高方面会有移高或者移低的变化,使其在不同的音区上出现,产生一种对比的效果。这段主题的音乐张力较大,旋律最高音和最低音有着较大的音域跨度,音乐进行有一定的灵动性。
  谱例2中的旋律是舞曲性质主题的第二段音乐材料,与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段旋律进行有较多五度以上大跳进,不但显示出了较强的张力,而且较为活泼、轻巧。旋律进行同第一乐段较为相同,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下行趋势,但是比第一乐段来说有较多起伏。这个乐段也经过了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变奏,例如谱例2中的a。
  2.“飞歌”旋律
  “飞歌”主题旋律(谱例3)的第一次出现,是在舞曲性质主题演奏完毕之后。前文已述,舞曲性质部分其音乐的节奏较为欢快,而“飞歌”部分较为悠长舒缓,于是,就形成了节奏欢快的舞曲性质音乐瞬间被旋律线悠长的《飞歌》取代的效果,给听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
  古筝在完全按照“飞歌”的旋律演奏一遍后,会有一段是对“飞歌”的变奏式发展,这也是《苗林欢歌》中较难演奏的一段。但从这段旋律中仍能隐约感觉到“飞歌”的旋律。笔者发现,每次出现“飞歌”旋律时,都会有这段对“飞歌”进行变奏的旋律。
  (三)中段
  总的来说,整个中段都较为缓慢,但是节奏节拍变化较为频繁,几乎是每小节都会在节奏上进行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与作曲家想表现的意境,以及音乐的发展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例如在第159至174小节中,节奏在“3/4、C、2/4”等之间循环进行。这段节奏的变化使得乐曲发展突然显得更加的活泼,而且比对性更强,从而加深了整个作品的表现力,及节奏方面的律动张力。但是,这也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节奏的变化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音乐的律动关系,即重音与弱音的更迭关系,从而使演奏者在演奏此部分时,要对其音乐律动的变化所以,就要求演奏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对每个小节的节奏都能通过细致的演奏,来表现节奏上的变化,而不是笼统地“一弹而过”。
  从节奏型来看,中段的节奏型与引子处较为相近,部分音乐也有较多的三连音节奏,模仿的是一种苗族舞蹈音乐的特征。
  (四)再现部分
  再现部分在结构规模上远远小于呈示部分,从结构布局来看,总的可以将其分为“主题——飞歌——主题+结束”四个部分。其中,主题和“飞歌”部分没有像呈示部那样对其进行变奏,整段音乐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修饰成份。结束时,主题在原主题上方三度再次演奏,经过8小节后结束部分出现并结束全曲。
  可以说《苗林欢歌》的再现部分将全曲推向了高潮,再无过多发展与修饰的情况下,使得主题更加清晰、明确,给人印象深刻。并随着该部分的结束不断结束了《苗林欢歌》,也结束了整首《云山》套曲。
  三、结语
  通过对《苗林欢歌》音乐本体的“微观”研究及在组曲下的“宏观”层面的关照,可以看出,这首作品有着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它有着比较清晰的旋律框架,通过主题与“飞歌”交织进行,共同编织出了这首美妙的古筝作品。音乐风格极富地域性与民族性,但又不失现代。无论是从《苗林欢歌》的结构来看,还是从音乐材料来看,都彰显出作曲家何占豪先生的创作特点,即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音乐表现力,极强的音乐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较深的情感表达力。所以,笔者认为,在演奏作品之前,演奏者应该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分析,严谨深入的研究,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再演奏《苗林欢歌》时,演奏者就能较好地把握住每一部分的音乐语言,从而更好地演奏、诠释该部作品。
  参考文献:
  〔1〕〔2〕何占豪.何占豪古筝协奏曲选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33.
  〔3〕倪蕾.何占豪古筝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网络团建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团的建设的重要工程,重庆邮电大学团建网在其内容、形式、功能等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为满足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开创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到来,给高校网络团建工作既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网络团建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住机遇,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合理配置网络资源,努力建设团员青
期刊
摘 要:城市功能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离不开对旧城的改造,这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房屋拆迁。如何安排与部署拆迁工作对顺利完成城市功能更新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城市功能的更新赋予旧城改造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发展的要求。从公共政策视角下看成都曹家巷房屋拆迁,对比新旧两种模式,发现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这种新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出现违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的偏差。阿瑟·奥肯
期刊
摘 要: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明嘉靖二年,定居漳浦赤岭的蓝姓畲族,在石椅村建置了蓝姓宗祠“种玉堂”,并修建了自己的族谱,象征着漳浦畲族蓝姓宗族建构的完成。宗族的建构实际上是世系的建构,追溯先祖的世系源流是建构宗族的关键,延续世系是宗族存在的基本条件。本篇笔者主要从蓝姓畲族建构其先祖世系的角度,来探讨影响宗族建构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宗族建构;世系;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期刊
摘 要:动漫产业是日本在国际社会上引以为傲的文化产业。日本动漫中蕴含了日本人传统的“集团意识”、“强者崇拜”、“武士道精神”、“尚美情结”等元素,蕴含在动漫中的这些文化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武士道;强者崇拜;尚美情结;集团意识;《火影忍者》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55-02  一提起动漫,我们脑海中首先
期刊
摘 要:《贾二愣的经商之道》是刘贵赓文学圆梦中的一次瑰丽呈现,有里程碑意义。该小说作为商贸题材文本,在同类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其商战氛围、锐利的情趣及地域性辐射都难能可贵;即使单就艺术而言,其个性群像与丰富内蕴、切换叙事及结构模式、倾情文笔与激越风格等均可圈可点。  关键词:商战小说;工商业题材;刘贵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89-
期刊
摘 要: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是一部深受各国读者喜爱的传世之作。随着生动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该小说时时闪烁出生活、对人性的真知灼见。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经历,揭示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即人们对已有的东西总是不满足,却总是要不停地苦苦追逐,追逐,追逐难以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东西,甚至追逐那天边的月亮。  关键词:《飘》;郝思嘉;月亮  中图分类号:I207.9
期刊
摘 要: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描写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其中韩新月的爱情悲剧最为哀婉动人,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不相调和的宗教分歧,体现了穆斯林文化与汉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在韩新月人生道路上的交织碰撞。同时,这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性格造成的悲剧。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韩新月;爱情悲剧;宗教制度;文化  中图
期刊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洗练的色调,清新而进步的思想迎合着时代民众的口味,普桑和文艺复兴的人们心心相通具有往昔的意志,充满激情地创作,但是这种充溢着形形色色人物的热情场面中,也有内省热情动作作为解毒剂伴随着宁静的动作。普桑在接近风格主义的样式中也倾向于表现人文主义者的梦想,但更多的却隐含着古典主义,而他的表现技巧在风景画中却表现的相当时髦,这是一种独创性,再现往昔,追求古典之美。本文用图像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三观"教育的基础学科。目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法治观教育,存在着创新性不足和实效性差等问题。透过近年高校发生的多起恶性案件,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法律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怀疑和不信任法律的态度十分普遍。只有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学方法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法治观教育成为大学生真心喜
期刊
摘 要:祖宗之法历朝历代都有,而北宋皇帝尤其尊崇祖宗之法,将祖宗之法一以贯之,成为北宋的政治特征之一。终宋一朝,士大夫地位较高,他们不再唯唯诺诺于君王,而敢于直言进谏,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宋太祖所立“不杀士大夫”誓约这一祖宗之法,它对于防止皇帝个人独裁,营造较为开明的政治风气,推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而到了北宋哲宗“绍述”后,祖宗之法渐被奸佞之人利用,成为他们党同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