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活动,是职业道德范畴,也是军人道德人格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分析,提出和剖析了军人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尝试性给出了解决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并对培养适应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有较高道德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军事社会 道德教育 现状对策
多元境遇背景下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认知和调教作用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军人确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原则规范,正确调节军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成为合格军事人才意义重大。
一、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现状
1.以青年軍人为对象。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以军人为教育主体。军人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军事活动,其最高形式是战争,军人应该具有高度的整体意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牺牲精神。
2.以核心价值为根本。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适应统治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的,决定并反映军人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道德观念。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和要求军事社会必须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进行道德教育。一是进行“忠诚于党”,明确“扛枪为谁”的军魂教育。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坚持政治坚定与道德纯洁统一、铸牢军魂与塑造灵魂结合,引导军人奋力实现强军梦的追求,锤炼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二是进行“热爱人民”,明确“奉献为谁”的宗旨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热爱人民”是我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价值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效果的外在表现和度量。树立“热爱人民” 明确“为谁奉献”对于强化军人精神支柱,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意义重大,必须使军人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乐于牺牲奉献的价值观。 三是进行“报效国家”,明确“当兵为啥”的责任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确立对国家政权、主权、国家的利益和兴衰的强烈责任意识,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为国家利益贡献力量的内在动力。四是进行“献身使命”,明确“当兵干啥”的使命教育。军队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要教育引导军人牢固树立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的核心理念。明确新时代的军人 不仅要练技术、练战术、练组织、练指挥、练思想、练作风,还要学习和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做到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才能适应当今新的军事革命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五是要进行“崇尚荣誉”,明确“追求什么”的气节教育。崇尚荣誉是我军高尚境界的鲜明标志,也是军人牺牲奉献的精神动力。军人作为军事社会的主体,树立崇尚荣誉理念,自觉将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国家、军队、集体的荣誉统一起来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在思想上树立其正确的苦乐观,使广大青年官兵完善内心信念,增强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荣誉感、幸福感。
3.信仰道德为最高层次。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基本道德品质、公民道德、政治道德品质、“信仰道德”教育。前两个层次是基础道德教育,政治道德和信仰教育为高层次道德教育。一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军人对军队和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军人建立一切言论、行动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道德认同,以集体利益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价值实现感,以及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服从感。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质。爱国主义是我人履行职能和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支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强调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也要强调责任感、危机感。使他们把对中华民族和祖国深厚的爱和对国家的兴衰强烈的责任意识上升为政治思想觉悟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行为,为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不受侵犯做出自己贡献。三是民主法制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养成遵纪守法,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政府的正确态度和自觉纪律养成。 军事人员自觉的纪律教育和养成,是他们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要使他们懂得,这种纪律不仅在于服从,更在于遵守纪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四是信仰道德教育。这种以建立终极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由于军人的个体差异,为此,主要应实施生活、事业(职业)、社会理想等三方面的信仰道德教育。从而使他们完全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内化机制并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能力。
二、军事社会道德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一)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如今的战士大多在18-22岁之间,都是从学校大门走进军营大门的青年,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少部分人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实践人民军队宗旨要求方面存有问题,需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个人利益误区。大多数军人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报效祖国的意识强烈,还有少部分军人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和物质利益观念第一的意识。一是看重眼前利益。军校学员不交学费,毕业组织统一分配,既能实现大学梦又可以实现军人梦,优厚的待遇和就业零负担成为这部分人的真正动机。二是为二次就业做准备。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极大,部分城市入伍的军人,想利用参军的机会曲线就业,退伍后可找到理想的工作。部分农村入伍的军人想在部队学得一技之长,以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复员退伍做铺垫。三是计较个人得失。还有部分军人因追求个人利益,进而产生了患得患失,唯利是图的倾向。
2.民主法纪误区。一是政治民主意识迷茫。过分追求个性自由,把政治民主简单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主义无政府倾向。二是是非界限模糊。 个别军人把 “金钱和关系”看成是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关键,把部队纪律当作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紧箍咒”。三是民主意识淡漠。办事主观臆断,听不得批评意见,对反对意见耿耿于怀。 3.成长进步误区。一是重社会关系,轻军事技术。少数人企图以国家优惠安置政策为跳板,以实现个人奋斗和“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二是人在岗位,心不敬业。少数军人觉得军队单调乏味,得过且过。三是贪图享受,不愿吃苦。少数军人鲜于吃苦耐劳,与“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相距甚远。
4.教育模式陈旧。政治道德教育是军队传统道德的继承。这种以被教育者必须接受特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灌输”为主的模式,以“填鸭式”培养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等五种革命精神的做法过于陈旧,难于抵御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更使“我讲你听”、“灌输式”教育模式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问题的成因
1.社会环境复杂。军事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发酵,也必然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产生干扰和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市场经济思潮的挤压,部分官兵滋生了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的思想与日俱增,严重地动摇了我军的价值取向,涣散了军队内部关系,损害了官兵之间的友爱、信任和团结,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成長过程缺陷。大部分青年军人是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曾体会过艰苦和贫穷,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艰苦奋斗去争取存有疑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我军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偏差。普遍缺乏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缺乏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对于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意识淡化,自身意志品格薄弱,不愿艰苦奋斗、懒于勤俭节约。过分依赖父母家庭,看重物质实惠,缺乏客观公正。这些都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育机制缺位。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机制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灌输”式为主,政工引导为辅的道德教育模式单一。二是内容不丰富,体系不完善。以政治道德为主的军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不够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片面性;三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究竟要培育什么、如何培育、谁来培育等德育实现途径和措施缺乏研究。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完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并贯穿于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用制度机制保障道德教育提高实际效果。
三、加强改进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对策
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军人个性化发展,适时调整更新,构建适应军队建设和军人成长需要的自组织保障机制。
(一)构建科学理论引导机制
理论教育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军人在入伍、入学时,对军事社会了解很少,需要基本的政治素质系统教育,使其从理论上明确军队的性质、军人的使命、军人的职责,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在依托理论教育方式、全方位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理论引导机制,为军人“解惑释疑”。一是要注重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二是要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军人参与道德教育实践的积极性。科学运用引导启发式调动军人道德教育实践的主体意识,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努力使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成为军人接受、分析与推演的同步过程。三是要注重发挥语言艺术的感染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语言艺术的亲和力、感染力,要清晰、准确、形象生动,还要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训练提高军人的道德思维能力,以高水平的道德知识解释和实际案例推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二)构建社会家庭立体培育机制
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开放体系和“慢时变”过程。为此,必须创新教育手段,整合军队、社会、家庭多方德育资源,构建军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道德培育机制,强化军事社会的道德建设。
1.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整合普通高校道德教育资源,辅助开展德育教育。军事社会与地方普通高校一样,都是以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作为教育目标的。可以在学习借鉴普通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军队实际的教育手段,通过有效整合地方高校道德教育资源,开拓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思维和视野,提高道德培育水平。
2.整合德育基地有效做法,提高军人知识内化水平。选择和建设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军队道德实践基地有效做法,让军人与地方德育教育工作者亲密接触,座谈交流,共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育贴近军人实际,促进其道德知识的内化、转化质量和速度。
3.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巩固道德教育成果。以军人的家庭为切入点,运用家庭的亲情感染,辅助校开展道德教育,能有效拓展和巩固道德教育成果。青年战士大多在父母的羽翼下呵护成长,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要针对军人的现实表现开展与家庭协调沟通,共同开展对战士或年轻干部的道德教育,使其懂得献身国防是父母的自豪,爱军习武、履行使命是家庭的光荣,通过家庭和军队的共同引导、协调共育,树立军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构建军人道德实践教学机制
道德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夯实军人的道德根基,检验其道德水平高低。
1.适时运用有利时机,磨练军人道德意志。长期的和平环境军人道德教育缺少实践检验。因此,应该适时运用各种重大任务的有利时机开展以道德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历练军人道德意志,用实践标准对道德教育进行检验。如驻训拉练、抢险救灾、重大庆典的安全保卫等,由此激发军人的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和敢打必胜的信心。
2.优化军营文化环境,创设全员育人机制 。良好的军营文化环境和道德氛围,是促进军人接受道德感染、熏陶的首要条件。一是开展积极向上的基层文化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如文艺晚会、文学欣赏、影视评论等陶冶军人的道德情操,凝聚军心,激励斗志。二是定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用形象直观的艺术表现感染和激发军人爱国热情,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增强对军队和军人的认识,塑造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新闻媒体等教育平台。利用军队内部新闻媒体使军人了解军政信息,通过开通视频讲座、专题资源分享等组织军人进行交流。四是美化军营文化环境营造浓厚教育氛围。整洁的军营环境、浓厚的道德培育氛围能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道德教育。 (四)构建道德教育效果监督检查机制
军人良好道德的形成,既要靠自身道德养成,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检查。一是建立道德教育成果监督检查机制。 通过各种规范、纪律、制度、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来体现监督和约束,将军人的道德面貌、行为规范细化为衡量道德教育效果的具体标准。二是建立良好道德习惯养成机制。要求和促进广大青年军人切实践履《军人道德规范》,坚持从小处入手,将自觉性与强制性、自律性与他律性结合起来,点滴养成自觉遵守道德的良好职业习惯。三是要建立符合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特点的评估督导体系机制。评估道德教育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重点要检查领导是否履行道德教育決策和指导职责,是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评估德育对象。应该根据当代军人的个性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动态和静态、定性定量、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教员(指导员)考评与战士自评相结合的办法,实施评估并把道德教育贯穿始终。评估德育教师队伍。军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在整个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自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能力高低优劣,直接影响着军人道德教育质量和效果。评估德教育内容模式方法。通过对内容方法评估,肯定成绩、明确方向、找到问题改进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渗透力。评估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主要是对军营文化建设成果和教风、学风以及官兵人际交往心理环境的评估,检查是否定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道德教育中表现最活跃、最有教育力量等等能够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容。
总之,军事社会如何加强对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将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攻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育目标、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M]. 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 孙慧玲,赵燕茹. 市场语境下的理想主义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 孙彩平. 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苗相圃. 伦理学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吴然. 优良道德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吴潜涛. 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8] 王卫东. 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 糜海波. 道德的存在方式与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10] 班华.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
[11] 郭长远. 关于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思考[J]. 中国司法,2006,(4).
[12] 徐金发. 对军队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5).
【关键词】军事社会 道德教育 现状对策
多元境遇背景下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认知和调教作用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军人确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原则规范,正确调节军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成为合格军事人才意义重大。
一、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现状
1.以青年軍人为对象。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以军人为教育主体。军人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军事活动,其最高形式是战争,军人应该具有高度的整体意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牺牲精神。
2.以核心价值为根本。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适应统治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的,决定并反映军人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道德观念。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和要求军事社会必须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进行道德教育。一是进行“忠诚于党”,明确“扛枪为谁”的军魂教育。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坚持政治坚定与道德纯洁统一、铸牢军魂与塑造灵魂结合,引导军人奋力实现强军梦的追求,锤炼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二是进行“热爱人民”,明确“奉献为谁”的宗旨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热爱人民”是我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价值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效果的外在表现和度量。树立“热爱人民” 明确“为谁奉献”对于强化军人精神支柱,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意义重大,必须使军人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乐于牺牲奉献的价值观。 三是进行“报效国家”,明确“当兵为啥”的责任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确立对国家政权、主权、国家的利益和兴衰的强烈责任意识,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为国家利益贡献力量的内在动力。四是进行“献身使命”,明确“当兵干啥”的使命教育。军队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要教育引导军人牢固树立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的核心理念。明确新时代的军人 不仅要练技术、练战术、练组织、练指挥、练思想、练作风,还要学习和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做到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才能适应当今新的军事革命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五是要进行“崇尚荣誉”,明确“追求什么”的气节教育。崇尚荣誉是我军高尚境界的鲜明标志,也是军人牺牲奉献的精神动力。军人作为军事社会的主体,树立崇尚荣誉理念,自觉将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国家、军队、集体的荣誉统一起来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在思想上树立其正确的苦乐观,使广大青年官兵完善内心信念,增强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荣誉感、幸福感。
3.信仰道德为最高层次。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基本道德品质、公民道德、政治道德品质、“信仰道德”教育。前两个层次是基础道德教育,政治道德和信仰教育为高层次道德教育。一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军人对军队和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军人建立一切言论、行动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道德认同,以集体利益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价值实现感,以及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服从感。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质。爱国主义是我人履行职能和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支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强调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也要强调责任感、危机感。使他们把对中华民族和祖国深厚的爱和对国家的兴衰强烈的责任意识上升为政治思想觉悟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行为,为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不受侵犯做出自己贡献。三是民主法制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养成遵纪守法,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政府的正确态度和自觉纪律养成。 军事人员自觉的纪律教育和养成,是他们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要使他们懂得,这种纪律不仅在于服从,更在于遵守纪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四是信仰道德教育。这种以建立终极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由于军人的个体差异,为此,主要应实施生活、事业(职业)、社会理想等三方面的信仰道德教育。从而使他们完全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内化机制并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能力。
二、军事社会道德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一)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如今的战士大多在18-22岁之间,都是从学校大门走进军营大门的青年,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少部分人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实践人民军队宗旨要求方面存有问题,需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个人利益误区。大多数军人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报效祖国的意识强烈,还有少部分军人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和物质利益观念第一的意识。一是看重眼前利益。军校学员不交学费,毕业组织统一分配,既能实现大学梦又可以实现军人梦,优厚的待遇和就业零负担成为这部分人的真正动机。二是为二次就业做准备。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极大,部分城市入伍的军人,想利用参军的机会曲线就业,退伍后可找到理想的工作。部分农村入伍的军人想在部队学得一技之长,以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复员退伍做铺垫。三是计较个人得失。还有部分军人因追求个人利益,进而产生了患得患失,唯利是图的倾向。
2.民主法纪误区。一是政治民主意识迷茫。过分追求个性自由,把政治民主简单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主义无政府倾向。二是是非界限模糊。 个别军人把 “金钱和关系”看成是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关键,把部队纪律当作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紧箍咒”。三是民主意识淡漠。办事主观臆断,听不得批评意见,对反对意见耿耿于怀。 3.成长进步误区。一是重社会关系,轻军事技术。少数人企图以国家优惠安置政策为跳板,以实现个人奋斗和“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二是人在岗位,心不敬业。少数军人觉得军队单调乏味,得过且过。三是贪图享受,不愿吃苦。少数军人鲜于吃苦耐劳,与“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相距甚远。
4.教育模式陈旧。政治道德教育是军队传统道德的继承。这种以被教育者必须接受特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灌输”为主的模式,以“填鸭式”培养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等五种革命精神的做法过于陈旧,难于抵御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更使“我讲你听”、“灌输式”教育模式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问题的成因
1.社会环境复杂。军事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发酵,也必然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产生干扰和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市场经济思潮的挤压,部分官兵滋生了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的思想与日俱增,严重地动摇了我军的价值取向,涣散了军队内部关系,损害了官兵之间的友爱、信任和团结,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成長过程缺陷。大部分青年军人是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曾体会过艰苦和贫穷,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艰苦奋斗去争取存有疑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我军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偏差。普遍缺乏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缺乏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对于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意识淡化,自身意志品格薄弱,不愿艰苦奋斗、懒于勤俭节约。过分依赖父母家庭,看重物质实惠,缺乏客观公正。这些都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育机制缺位。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机制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灌输”式为主,政工引导为辅的道德教育模式单一。二是内容不丰富,体系不完善。以政治道德为主的军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不够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片面性;三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究竟要培育什么、如何培育、谁来培育等德育实现途径和措施缺乏研究。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完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并贯穿于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用制度机制保障道德教育提高实际效果。
三、加强改进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对策
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军人个性化发展,适时调整更新,构建适应军队建设和军人成长需要的自组织保障机制。
(一)构建科学理论引导机制
理论教育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军人在入伍、入学时,对军事社会了解很少,需要基本的政治素质系统教育,使其从理论上明确军队的性质、军人的使命、军人的职责,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在依托理论教育方式、全方位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理论引导机制,为军人“解惑释疑”。一是要注重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二是要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军人参与道德教育实践的积极性。科学运用引导启发式调动军人道德教育实践的主体意识,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努力使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成为军人接受、分析与推演的同步过程。三是要注重发挥语言艺术的感染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语言艺术的亲和力、感染力,要清晰、准确、形象生动,还要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训练提高军人的道德思维能力,以高水平的道德知识解释和实际案例推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二)构建社会家庭立体培育机制
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开放体系和“慢时变”过程。为此,必须创新教育手段,整合军队、社会、家庭多方德育资源,构建军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道德培育机制,强化军事社会的道德建设。
1.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整合普通高校道德教育资源,辅助开展德育教育。军事社会与地方普通高校一样,都是以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作为教育目标的。可以在学习借鉴普通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军队实际的教育手段,通过有效整合地方高校道德教育资源,开拓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思维和视野,提高道德培育水平。
2.整合德育基地有效做法,提高军人知识内化水平。选择和建设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军队道德实践基地有效做法,让军人与地方德育教育工作者亲密接触,座谈交流,共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育贴近军人实际,促进其道德知识的内化、转化质量和速度。
3.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巩固道德教育成果。以军人的家庭为切入点,运用家庭的亲情感染,辅助校开展道德教育,能有效拓展和巩固道德教育成果。青年战士大多在父母的羽翼下呵护成长,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要针对军人的现实表现开展与家庭协调沟通,共同开展对战士或年轻干部的道德教育,使其懂得献身国防是父母的自豪,爱军习武、履行使命是家庭的光荣,通过家庭和军队的共同引导、协调共育,树立军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构建军人道德实践教学机制
道德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夯实军人的道德根基,检验其道德水平高低。
1.适时运用有利时机,磨练军人道德意志。长期的和平环境军人道德教育缺少实践检验。因此,应该适时运用各种重大任务的有利时机开展以道德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历练军人道德意志,用实践标准对道德教育进行检验。如驻训拉练、抢险救灾、重大庆典的安全保卫等,由此激发军人的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和敢打必胜的信心。
2.优化军营文化环境,创设全员育人机制 。良好的军营文化环境和道德氛围,是促进军人接受道德感染、熏陶的首要条件。一是开展积极向上的基层文化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如文艺晚会、文学欣赏、影视评论等陶冶军人的道德情操,凝聚军心,激励斗志。二是定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用形象直观的艺术表现感染和激发军人爱国热情,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增强对军队和军人的认识,塑造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新闻媒体等教育平台。利用军队内部新闻媒体使军人了解军政信息,通过开通视频讲座、专题资源分享等组织军人进行交流。四是美化军营文化环境营造浓厚教育氛围。整洁的军营环境、浓厚的道德培育氛围能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道德教育。 (四)构建道德教育效果监督检查机制
军人良好道德的形成,既要靠自身道德养成,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检查。一是建立道德教育成果监督检查机制。 通过各种规范、纪律、制度、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来体现监督和约束,将军人的道德面貌、行为规范细化为衡量道德教育效果的具体标准。二是建立良好道德习惯养成机制。要求和促进广大青年军人切实践履《军人道德规范》,坚持从小处入手,将自觉性与强制性、自律性与他律性结合起来,点滴养成自觉遵守道德的良好职业习惯。三是要建立符合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特点的评估督导体系机制。评估道德教育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重点要检查领导是否履行道德教育決策和指导职责,是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评估德育对象。应该根据当代军人的个性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动态和静态、定性定量、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教员(指导员)考评与战士自评相结合的办法,实施评估并把道德教育贯穿始终。评估德育教师队伍。军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在整个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自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能力高低优劣,直接影响着军人道德教育质量和效果。评估德教育内容模式方法。通过对内容方法评估,肯定成绩、明确方向、找到问题改进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渗透力。评估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主要是对军营文化建设成果和教风、学风以及官兵人际交往心理环境的评估,检查是否定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道德教育中表现最活跃、最有教育力量等等能够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容。
总之,军事社会如何加强对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将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攻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育目标、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M]. 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 孙慧玲,赵燕茹. 市场语境下的理想主义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 孙彩平. 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苗相圃. 伦理学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吴然. 优良道德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吴潜涛. 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8] 王卫东. 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 糜海波. 道德的存在方式与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10] 班华.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
[11] 郭长远. 关于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思考[J]. 中国司法,2006,(4).
[12] 徐金发. 对军队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