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秦梦记》《异梦录》是唐传奇作家沈亚之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其小说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跨越时空的梦幻叙事,现实失意的精神补偿,唯美浪漫的审美倾向,巧妙的情节安排。
[关键词] 沈亚之;唐传奇;《秦梦记》;《异梦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2008904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唐代渐趋成熟,李建国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序录上》中将唐小说概括出十大主题,即:“性爱、历史、伦理、政治、梦幻、英雄、神仙、宿命、报应及兴趣”[1]51,而梦幻主题是其中重要部分。唐代梦幻题材小说名篇佳作甚多,如沈既济的《枕中记》,佚名的《樱桃青衣》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吴兴才子沈亚之虽未被称作唐传奇的名家,但他留存于世的《秦梦记》《异梦录》两篇梦幻传奇作品,却独具艺术性。本文将对此略论之。
一、跨越时空的梦幻叙事
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曾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2]121所谓“作意好奇”,就是以虚构的笔法描写现实生活中不能发生的事。众所周知,现实世界的时空观是有限的,人无法回到过去,也没办法穿越未来,而只能活在当下。但是,梦幻题材小说却可以通过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满足人们回忆往昔与畅想未来的愿望。在小说中,尽管梦境是虚幻的,却能够慰藉人的心灵。沈亚之的小说就是打破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为读者创设跨越时空的梦幻境界。
(一)跨越时间的叙述模式
《异梦录》中,作者沈亚之以记室的身份聆听陇西公讲述邢凤的故事。在作品中,邢凤梦到一位身姿窈窕的美人从容缓步、且行且吟地出现在他面前。文中这样描写美人:“为古装,而高鬟长眉,衣方领,袖修带绅,被广袖之襦。”[3]65“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长襦为主,受西域文化影响,襦衫多绣有纹饰。这一时期的裙子裙身极长,裙腰束于胸上,并垂有裙带。”[4]30沈亚之生活在中唐时期,此时的服装与初唐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而作者却特意标称梦中女子所着为“古装”,由此可以窥见,在他的创作意图中,主观上有意在拉开与现实的距离,给读者造成时间上的穿越感,体现出作者“作意尚奇”的创作风格。
小说《秦梦记》描述的也是返古式的跨越时间之梦。与《异梦录》不同,在此沈亚之以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梦境。沈亚之将要到邠这个地方,途中留宿于橐泉,梦入秦国,不仅为秦穆公出谋划策,而且亲率将卒驰骋战场,攻城略地,杀敌无数,为秦穆公称霸中原奠定了基础。身在唐朝,却梦入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时间上实现了其跨越性。
(二)跨越空间的叙事模式
《秦梦记》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地。沈亚之本橐泉小憩,梦中却在河西助西乞术讨伐敌人,又出入皇宫、公主便馆、函谷关等处。《异梦录》中,邢凤问:“丽者何自而临我哉?”[3]65美人答曰:“此妾家也,而君客妾宇下,焉有自耶?”[3]65这本来就是我家,而您在我家做客,怎么反客为主了呢?从二人的一问一答中,表面看似未发生地点的转移,但实则不然。古装美人实为鬼魂的幻化,此处表现的则是“人间——幽冥”的空间跨越。
无论《异梦录》还是《秦梦记》,作者都以时间、空间为维度,创设了跨越古今的叙事模式。作者将现实时间与梦境时间并置,现实地点与梦境地点转换。这种在梦境中融千年于一瞬,聚万里于咫尺的叙事模式,增强了传奇小说的表现力,实现了“现实——梦境——梦醒”的叙事模式。
二、现实失意的精神补偿
梦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平常体验,无论想法多么荒诞不经,在现实世界多么遥不可及,在梦中都能成为现实。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阐释:“梦是一个(受压制或被压制)欲望的满足。”[5]39我们说“梦” 是人内心欲望的一种表达,而文学创作其实就是作家“白日梦”的变相体现。所以,将内心需求诉诸于文学创作活动,是实现被压抑欲望的最好方式。梦幻小说正是披上了异时空的外衣,在梦境中演绎出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欲望。对唐代士人而言,现实生活对梦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仕宦和婚恋两方面。
(一)读书人的仕宦梦
中唐以后,唐朝的国势衰微,江河日下,此时的文人普遍期待中兴。在此背景下,传奇小说的作者更加关注朝政和社会的现实,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沈亚之生于陇州沂源县(今陕西陇县南),他在成年后也多次来到这一带。《沈下贤集·临径城碑》篇載:“(元和)八年,余西道塞,历岐陇”[3]232;《沈下贤集·异梦录》篇载:“元和十年,亚之以记室从陇西公军径州”[3]25;《沈下贤集·西边患对》亦载:“元和十有二年夏六月,亚之西出咸阳,行岐陇之间,采其风”[3]25,由这些史料可知,沈亚之的出生地和人生履历都与秦国旧址结下了不解之源。
古时的秦国,虽区区边境小邦,却有气吞山河之势、一统天下之能。彼时的大唐帝国,江河日下,常有西戎骚扰,这也使沈亚之对历史上战胜周边戎狄的秦朝倾慕不已。成年后的沈亚之仕途坎坷,五应进士始登第,又经历了七年薄宦,晚年在平李同捷叛变中受牵连获罪,官职被罢。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言道:“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於归”[6]214,沈亚之此时的苦痛可想而知。秦穆公是历史上难得的识才之伯乐,被贬后,内心渴望得到君主赏识的沈亚之自然将梦境置于橐泉。橐泉是何处?它是秦穆公所建战国时的秦宫,秦穆公冢即在橐泉宫祈年观下。梦境中,沈亚之直接帮助秦国的西乞術讨伐河西,又亲自指挥,上阵杀敌,攻晋五座城池,为秦称霸中原立下赫赫战功。如此的丰功伟绩使得秦穆公大悦,将爱女下嫁沈亚之,并授予他左庶长的官职,赐金二百斤。与现实迥异,梦中的沈亚之为君主赏识,位极人臣,功成名就,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上也得到了慰藉。 (二)托笔梦幻的婚恋梦
梦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是现实生活在人头脑中的映射。以梦为切入点来关照沈亚之的爱情说,不难发现,其梦中所恋对象是现实生活中亡妾的缩影。元和九年冬,沈亚之为爱妾作《卢金兰墓志》,内中写到:“欲学妓,即令从师舍。岁余,为绿腰、玉树之舞,故衣制大袂长裾,作新眉愁嚬,顶鬓为娥丛小鬟……”[3]250元和十年,沈亚之作《异梦录》。《异梦录》中的古装美人与卢金兰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即:善舞。美人善“弓弯”之舞。所谓“弓弯”,即扭动腰肢,摆成弓的形状。沈亚之爱妾所擅的“绿腰”之舞,亦是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与《异梦录》的“舞袖弓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古装美人与卢金兰同样顽皮可爱。当邢凤问道:“丽者何自而临我哉?”时,古装美人俏皮地回答:“此妾家也,而君客妾宇下,焉有自耶?”正是由于古装美人和卢金兰在性格和才艺方面有相同之处,所以,笔者大胆推断,古装美人是沈亚之以爱妾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
《秦梦记》中,沈亚之为弄玉公主作的墓志铭与为卢金兰作的墓志铭在感情上一脉相承,可以说,对弄玉公主的沉重哀悼,在很大程度上寄托着作者对亡妾的思念。将两篇铭文摘录如下:
野遼刺兮众草罗生,飕郁蓊兮孰先殒零。绮颜奄忽兮辞金楹,去何止兮归无程。芳霍红荃兮昔所迟,今销亡兮不可再馨。魂魄归来兮复此园茔。 (《卢金兰墓志》)
白杨风苦兮石蓊莎,杂英满地兮春色烟和。珠愁粉瘦兮不生綺罗,深深埋玉兮其恨如何!(《弄玉墓志铭》)
因此,笔者认为,《异梦录》和《秦梦记》两篇梦幻传奇小说皆寄寓了作者对爱妾卢金兰的深切怀念。沈亚之希望与爱妾再继前缘,但生死相隔,人鬼殊途,所以,只能在梦中与以爱妾为原型的女子相会。
考察沈亚之的作品发现,他的作品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补偿,然,对那些处于同时代的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慰藉呢?当陇西公讲述完邢凤的梦中见闻,在座的人皆叹息:“可记”[3]66。从中也可看出,听众与梦主获得了精神上的共鸣。
三、唯美浪漫的审美倾向
沈亚之“不但精神上是浪漫主义的,而且在艺术方法上也是浪漫主义或倾向浪漫主义的。”[7]10这种浪漫主要得益于诗歌与小说的浑融和华艳凄绝的缠绵情思。
(一)小说与诗歌的浑融
唐代是诗歌的国度,沈亚之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不仅创作小说,亦将诗歌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异梦录》中的诗歌《春阳曲》就直接体现了沈亚之的诗人气质。其诗曰:“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3]65首句的“春”字点明了季节;“踏”字表现出古装美人对少女时期欢快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二句笔锋一转,“断肠”一词描绘出古装少女再见春时的悲伤之状。后面两句,以柔媚的弯弓之舞勾人心魄,又用衣服更换的频率诉说着时光飞逝,青春易老,自己寂寞孤独难以疏解的幽怨。小说以诗渲染气氛,抒情韵味荡然而出,使小说具备诗歌的风雅神韵,既增加了小说语言的美感,又营造了凄艳的意境。
(二)华艳凄绝的缠绵情思
沈亚之藉以成名的小说《秦梦记》之所以能够写得窈窕幽思、华艳凄绝、动人于无声,主要得益于他“善感物态,有窈窕之思”[3]28的本性。所谓“善感物态”,就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现实和事件的捕捉和感受能力,其内里更是强调创作者在“有感”、“能感”之余,具备用形象的文字,准确、生动、感人地将这种感受传给读者的能力。《秦梦记》充满了浪漫色彩。小说中你侬我侬的男女爱情,歌、舞、乐相融合的情境,人神、人仙、人鬼相遇的美妙,梦中美人与风物的幽迷……这些唯美浪漫的描写无一不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秦梦记》也充满了悲凄的色彩。小说中,弄玉公主的萧声飘荡在寂静的深夜里,在空寂的高楼中。哀怨的萧声穿透了时空,跨越了古今,也直刺时人与读者心中,使夜显得更加旷寂,人也愈发寂寥,给人以冰冷之感。与弄玉的墓志铭,即“自杨风哭兮石甃髯莎。杂英满地兮春色烟和。珠愁粉瘦兮不生绮罗。深深埋玉兮其恨如何!”[3]36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杨风”、“杂英”渲染了荒凉之景;“珠”“瘦”“恨”等词藻则抒发了作者的惋惜情绪和悲悼情怀,营造出幽怨哀婉的意境。
《秦梦记》所表达的主题意蕴并不罕见,《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中都有类似的“主人公梦入异地,尚公主,而后官运亨通”的情节。但是,沈亚之的创作绝非仅为言明《枕中记》末尾所言,“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8]47的道理,而是以梦写情,《秦梦记》的精髓亦在此。本来“公主忽无疾卒。公追伤不已”[3]36时,梦就应该醒了,小说也理应结束,但作者却在这里开始大量引入诗作。不能否认,作者引入诗歌有显露诗才的因素,但更加要留意的是,这些诗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悲伤恍惚之情,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悲凄色彩。正如鲁迅先生所說,“以华艳之笔,叙恍惚之情”[9]45。
沈亚之将具有抒情意味的诗歌不着痕迹地融入小说,脱离了传统的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叙事结构,以诗的结构方式,形成了以情感和想象为枢纽的放射性结构,更加有利于表达作者华艳凄绝的缠绵情思,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色彩。
四、巧妙的情节安排
梦幻小说拓展了唐传奇的表现空间,在梦幻与现实的重叠中绽放了唐传奇的独特魅力。沈亚之梦幻题材的传奇小说并非单纯的搜奇志异,乃是有意识地强调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契合点,虚实相生,文笔摇曳,现实与梦境难以剥离。
《异梦录》也可说是一次社会名流的东池宴会。说话人以精彩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展现了唐代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而画卷背后值得玩味的点滴则筑成了该篇传奇。《异梦录》本以“梦”为题,又在篇首干脆地点明是在讲述他人的故事,这使得小说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完全由梦境虚构开来。梦中,女子为邢凤授诗、舞弯弓之舞,待邢凤觉醒后,却浑然忘乎所有,一切似未发生般无迹可寻。于此,作者笔锋忽然一转,邢凤在衣袖间得梦中所传的《春阳曲》,“忽魂悸以魄动”般惊醒,“复省所觉”[3]66。梦境中的《春阳曲》一诗在现实生活中具现化,通过道具以证实,梦中之境不必非真,也不必非假;梦中之梦,梦中之真,看似虚幻,实则真实,为《异梦录》披上了迷离的面纱。 表面看来,沈亚之的小说与《枕中记》、《樱桃青衣》等作品相似,都是梦中娶贵女并凭此发际,经历荣华富贵;梦醒后,化为乌有,潦倒如昔,通过迅速没落的疏忽感,慨叹人生如梦。但笔者认为,沈亚之的小说与上述作品有着质的不同。诚然,沈亚之的作品亦蕴涵人生如梦的思想,如在《梦游仙赋》中写道:“既谅人生皆是梦,孰是夕非而昼是?”[3]1但小说中,作者似乎对理想与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小说伊始,他就点明梦之虚幻,其梦皆为白日之梦:《异梦录》是“寝而昼偃”[3]65;《秦梦记》是“昼梦入秦”[3]35。再看与之同时代的作品,皆是梦中补偿现实,超越苦难,一旦梦境结束,活动即刻终止,梦中所遇,尽化浮光泡影。而小说中的沈亚之,尚在梦中,古装美人就离去了,弄玉亦仙逝,仕宦之路也走到了尽头……这种即便在梦里亦不能全然畅思所想的笔法,表达了作者梦境不能实现之悲哀,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和破灭感。但反观之,明知虚幻而有意为之,更增添了悲剧色彩,立现惆怅而绵远无尽之情思,营造凄迷渺茫之氛围。
相较于《秦梦记》、《异梦录》与《枕中记》、《樱桃青衣》的“同中求异”,沈亚之小说与《南柯太守传》可谓“异中求同”。李肇的《国史补》将《南柯太守传》归为“文之妖也”[10]3903,认为小说并非单纯的梦境,而是离魂进入蚁国的妖异之境。《异梦录》是冥幽之境的美人穿越至唐,与梦中的邢凤相会。以“文之妖也”观照《异梦录》,亦可将其归为“文之鬼也”,不仅在情节内容上有相似,在叙事手法上亦都采用“事皆摭实”的梦幻叙事。淳于棼回到人间后,寻穴探源,证实了所历一切皆为实境。而《秦梦记》也由“《皇览》云,秦穆公葬雍橐泉祈年宫下”[3]37言明所梦皆实。
沈亚之的《秦梦记》和《异梦录》两篇小说因其“现实——梦境——梦醒”的叙事模式、对现实失意的补偿心理、唯美浪漫的审美倾向和巧妙的情节安排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并成为沈亚之梦幻传奇小说的代表作。邢凤的梦并不是唯一,姚合的友人王炎也讲述了类似经历。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和其场景氛围对后世产生了显见的影响,《任氏传》和《李娃传》都是在此情形下产生的。此外,《异梦录》中的诗句对后世亦有影响,《红楼梦》的“金钗雪里埋”便化用了“择水葬金钗”句。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3]肖占鹏.沈下贤集校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明泽.中国古代服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清]吴楚才.吴调侯(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陈涌.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J].人民文学,1981.
[8]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鲁迅.中國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北京:中华书局,1961.
[责任编辑]李献英
[关键词] 沈亚之;唐传奇;《秦梦记》;《异梦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2008904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唐代渐趋成熟,李建国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序录上》中将唐小说概括出十大主题,即:“性爱、历史、伦理、政治、梦幻、英雄、神仙、宿命、报应及兴趣”[1]51,而梦幻主题是其中重要部分。唐代梦幻题材小说名篇佳作甚多,如沈既济的《枕中记》,佚名的《樱桃青衣》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吴兴才子沈亚之虽未被称作唐传奇的名家,但他留存于世的《秦梦记》《异梦录》两篇梦幻传奇作品,却独具艺术性。本文将对此略论之。
一、跨越时空的梦幻叙事
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曾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2]121所谓“作意好奇”,就是以虚构的笔法描写现实生活中不能发生的事。众所周知,现实世界的时空观是有限的,人无法回到过去,也没办法穿越未来,而只能活在当下。但是,梦幻题材小说却可以通过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满足人们回忆往昔与畅想未来的愿望。在小说中,尽管梦境是虚幻的,却能够慰藉人的心灵。沈亚之的小说就是打破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为读者创设跨越时空的梦幻境界。
(一)跨越时间的叙述模式
《异梦录》中,作者沈亚之以记室的身份聆听陇西公讲述邢凤的故事。在作品中,邢凤梦到一位身姿窈窕的美人从容缓步、且行且吟地出现在他面前。文中这样描写美人:“为古装,而高鬟长眉,衣方领,袖修带绅,被广袖之襦。”[3]65“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长襦为主,受西域文化影响,襦衫多绣有纹饰。这一时期的裙子裙身极长,裙腰束于胸上,并垂有裙带。”[4]30沈亚之生活在中唐时期,此时的服装与初唐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而作者却特意标称梦中女子所着为“古装”,由此可以窥见,在他的创作意图中,主观上有意在拉开与现实的距离,给读者造成时间上的穿越感,体现出作者“作意尚奇”的创作风格。
小说《秦梦记》描述的也是返古式的跨越时间之梦。与《异梦录》不同,在此沈亚之以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梦境。沈亚之将要到邠这个地方,途中留宿于橐泉,梦入秦国,不仅为秦穆公出谋划策,而且亲率将卒驰骋战场,攻城略地,杀敌无数,为秦穆公称霸中原奠定了基础。身在唐朝,却梦入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时间上实现了其跨越性。
(二)跨越空间的叙事模式
《秦梦记》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地。沈亚之本橐泉小憩,梦中却在河西助西乞术讨伐敌人,又出入皇宫、公主便馆、函谷关等处。《异梦录》中,邢凤问:“丽者何自而临我哉?”[3]65美人答曰:“此妾家也,而君客妾宇下,焉有自耶?”[3]65这本来就是我家,而您在我家做客,怎么反客为主了呢?从二人的一问一答中,表面看似未发生地点的转移,但实则不然。古装美人实为鬼魂的幻化,此处表现的则是“人间——幽冥”的空间跨越。
无论《异梦录》还是《秦梦记》,作者都以时间、空间为维度,创设了跨越古今的叙事模式。作者将现实时间与梦境时间并置,现实地点与梦境地点转换。这种在梦境中融千年于一瞬,聚万里于咫尺的叙事模式,增强了传奇小说的表现力,实现了“现实——梦境——梦醒”的叙事模式。
二、现实失意的精神补偿
梦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平常体验,无论想法多么荒诞不经,在现实世界多么遥不可及,在梦中都能成为现实。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阐释:“梦是一个(受压制或被压制)欲望的满足。”[5]39我们说“梦” 是人内心欲望的一种表达,而文学创作其实就是作家“白日梦”的变相体现。所以,将内心需求诉诸于文学创作活动,是实现被压抑欲望的最好方式。梦幻小说正是披上了异时空的外衣,在梦境中演绎出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欲望。对唐代士人而言,现实生活对梦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仕宦和婚恋两方面。
(一)读书人的仕宦梦
中唐以后,唐朝的国势衰微,江河日下,此时的文人普遍期待中兴。在此背景下,传奇小说的作者更加关注朝政和社会的现实,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沈亚之生于陇州沂源县(今陕西陇县南),他在成年后也多次来到这一带。《沈下贤集·临径城碑》篇載:“(元和)八年,余西道塞,历岐陇”[3]232;《沈下贤集·异梦录》篇载:“元和十年,亚之以记室从陇西公军径州”[3]25;《沈下贤集·西边患对》亦载:“元和十有二年夏六月,亚之西出咸阳,行岐陇之间,采其风”[3]25,由这些史料可知,沈亚之的出生地和人生履历都与秦国旧址结下了不解之源。
古时的秦国,虽区区边境小邦,却有气吞山河之势、一统天下之能。彼时的大唐帝国,江河日下,常有西戎骚扰,这也使沈亚之对历史上战胜周边戎狄的秦朝倾慕不已。成年后的沈亚之仕途坎坷,五应进士始登第,又经历了七年薄宦,晚年在平李同捷叛变中受牵连获罪,官职被罢。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言道:“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於归”[6]214,沈亚之此时的苦痛可想而知。秦穆公是历史上难得的识才之伯乐,被贬后,内心渴望得到君主赏识的沈亚之自然将梦境置于橐泉。橐泉是何处?它是秦穆公所建战国时的秦宫,秦穆公冢即在橐泉宫祈年观下。梦境中,沈亚之直接帮助秦国的西乞術讨伐河西,又亲自指挥,上阵杀敌,攻晋五座城池,为秦称霸中原立下赫赫战功。如此的丰功伟绩使得秦穆公大悦,将爱女下嫁沈亚之,并授予他左庶长的官职,赐金二百斤。与现实迥异,梦中的沈亚之为君主赏识,位极人臣,功成名就,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上也得到了慰藉。 (二)托笔梦幻的婚恋梦
梦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是现实生活在人头脑中的映射。以梦为切入点来关照沈亚之的爱情说,不难发现,其梦中所恋对象是现实生活中亡妾的缩影。元和九年冬,沈亚之为爱妾作《卢金兰墓志》,内中写到:“欲学妓,即令从师舍。岁余,为绿腰、玉树之舞,故衣制大袂长裾,作新眉愁嚬,顶鬓为娥丛小鬟……”[3]250元和十年,沈亚之作《异梦录》。《异梦录》中的古装美人与卢金兰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即:善舞。美人善“弓弯”之舞。所谓“弓弯”,即扭动腰肢,摆成弓的形状。沈亚之爱妾所擅的“绿腰”之舞,亦是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与《异梦录》的“舞袖弓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古装美人与卢金兰同样顽皮可爱。当邢凤问道:“丽者何自而临我哉?”时,古装美人俏皮地回答:“此妾家也,而君客妾宇下,焉有自耶?”正是由于古装美人和卢金兰在性格和才艺方面有相同之处,所以,笔者大胆推断,古装美人是沈亚之以爱妾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
《秦梦记》中,沈亚之为弄玉公主作的墓志铭与为卢金兰作的墓志铭在感情上一脉相承,可以说,对弄玉公主的沉重哀悼,在很大程度上寄托着作者对亡妾的思念。将两篇铭文摘录如下:
野遼刺兮众草罗生,飕郁蓊兮孰先殒零。绮颜奄忽兮辞金楹,去何止兮归无程。芳霍红荃兮昔所迟,今销亡兮不可再馨。魂魄归来兮复此园茔。 (《卢金兰墓志》)
白杨风苦兮石蓊莎,杂英满地兮春色烟和。珠愁粉瘦兮不生綺罗,深深埋玉兮其恨如何!(《弄玉墓志铭》)
因此,笔者认为,《异梦录》和《秦梦记》两篇梦幻传奇小说皆寄寓了作者对爱妾卢金兰的深切怀念。沈亚之希望与爱妾再继前缘,但生死相隔,人鬼殊途,所以,只能在梦中与以爱妾为原型的女子相会。
考察沈亚之的作品发现,他的作品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补偿,然,对那些处于同时代的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慰藉呢?当陇西公讲述完邢凤的梦中见闻,在座的人皆叹息:“可记”[3]66。从中也可看出,听众与梦主获得了精神上的共鸣。
三、唯美浪漫的审美倾向
沈亚之“不但精神上是浪漫主义的,而且在艺术方法上也是浪漫主义或倾向浪漫主义的。”[7]10这种浪漫主要得益于诗歌与小说的浑融和华艳凄绝的缠绵情思。
(一)小说与诗歌的浑融
唐代是诗歌的国度,沈亚之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不仅创作小说,亦将诗歌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异梦录》中的诗歌《春阳曲》就直接体现了沈亚之的诗人气质。其诗曰:“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3]65首句的“春”字点明了季节;“踏”字表现出古装美人对少女时期欢快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二句笔锋一转,“断肠”一词描绘出古装少女再见春时的悲伤之状。后面两句,以柔媚的弯弓之舞勾人心魄,又用衣服更换的频率诉说着时光飞逝,青春易老,自己寂寞孤独难以疏解的幽怨。小说以诗渲染气氛,抒情韵味荡然而出,使小说具备诗歌的风雅神韵,既增加了小说语言的美感,又营造了凄艳的意境。
(二)华艳凄绝的缠绵情思
沈亚之藉以成名的小说《秦梦记》之所以能够写得窈窕幽思、华艳凄绝、动人于无声,主要得益于他“善感物态,有窈窕之思”[3]28的本性。所谓“善感物态”,就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现实和事件的捕捉和感受能力,其内里更是强调创作者在“有感”、“能感”之余,具备用形象的文字,准确、生动、感人地将这种感受传给读者的能力。《秦梦记》充满了浪漫色彩。小说中你侬我侬的男女爱情,歌、舞、乐相融合的情境,人神、人仙、人鬼相遇的美妙,梦中美人与风物的幽迷……这些唯美浪漫的描写无一不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秦梦记》也充满了悲凄的色彩。小说中,弄玉公主的萧声飘荡在寂静的深夜里,在空寂的高楼中。哀怨的萧声穿透了时空,跨越了古今,也直刺时人与读者心中,使夜显得更加旷寂,人也愈发寂寥,给人以冰冷之感。与弄玉的墓志铭,即“自杨风哭兮石甃髯莎。杂英满地兮春色烟和。珠愁粉瘦兮不生绮罗。深深埋玉兮其恨如何!”[3]36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杨风”、“杂英”渲染了荒凉之景;“珠”“瘦”“恨”等词藻则抒发了作者的惋惜情绪和悲悼情怀,营造出幽怨哀婉的意境。
《秦梦记》所表达的主题意蕴并不罕见,《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中都有类似的“主人公梦入异地,尚公主,而后官运亨通”的情节。但是,沈亚之的创作绝非仅为言明《枕中记》末尾所言,“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8]47的道理,而是以梦写情,《秦梦记》的精髓亦在此。本来“公主忽无疾卒。公追伤不已”[3]36时,梦就应该醒了,小说也理应结束,但作者却在这里开始大量引入诗作。不能否认,作者引入诗歌有显露诗才的因素,但更加要留意的是,这些诗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悲伤恍惚之情,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悲凄色彩。正如鲁迅先生所說,“以华艳之笔,叙恍惚之情”[9]45。
沈亚之将具有抒情意味的诗歌不着痕迹地融入小说,脱离了传统的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叙事结构,以诗的结构方式,形成了以情感和想象为枢纽的放射性结构,更加有利于表达作者华艳凄绝的缠绵情思,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色彩。
四、巧妙的情节安排
梦幻小说拓展了唐传奇的表现空间,在梦幻与现实的重叠中绽放了唐传奇的独特魅力。沈亚之梦幻题材的传奇小说并非单纯的搜奇志异,乃是有意识地强调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契合点,虚实相生,文笔摇曳,现实与梦境难以剥离。
《异梦录》也可说是一次社会名流的东池宴会。说话人以精彩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展现了唐代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而画卷背后值得玩味的点滴则筑成了该篇传奇。《异梦录》本以“梦”为题,又在篇首干脆地点明是在讲述他人的故事,这使得小说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完全由梦境虚构开来。梦中,女子为邢凤授诗、舞弯弓之舞,待邢凤觉醒后,却浑然忘乎所有,一切似未发生般无迹可寻。于此,作者笔锋忽然一转,邢凤在衣袖间得梦中所传的《春阳曲》,“忽魂悸以魄动”般惊醒,“复省所觉”[3]66。梦境中的《春阳曲》一诗在现实生活中具现化,通过道具以证实,梦中之境不必非真,也不必非假;梦中之梦,梦中之真,看似虚幻,实则真实,为《异梦录》披上了迷离的面纱。 表面看来,沈亚之的小说与《枕中记》、《樱桃青衣》等作品相似,都是梦中娶贵女并凭此发际,经历荣华富贵;梦醒后,化为乌有,潦倒如昔,通过迅速没落的疏忽感,慨叹人生如梦。但笔者认为,沈亚之的小说与上述作品有着质的不同。诚然,沈亚之的作品亦蕴涵人生如梦的思想,如在《梦游仙赋》中写道:“既谅人生皆是梦,孰是夕非而昼是?”[3]1但小说中,作者似乎对理想与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小说伊始,他就点明梦之虚幻,其梦皆为白日之梦:《异梦录》是“寝而昼偃”[3]65;《秦梦记》是“昼梦入秦”[3]35。再看与之同时代的作品,皆是梦中补偿现实,超越苦难,一旦梦境结束,活动即刻终止,梦中所遇,尽化浮光泡影。而小说中的沈亚之,尚在梦中,古装美人就离去了,弄玉亦仙逝,仕宦之路也走到了尽头……这种即便在梦里亦不能全然畅思所想的笔法,表达了作者梦境不能实现之悲哀,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和破灭感。但反观之,明知虚幻而有意为之,更增添了悲剧色彩,立现惆怅而绵远无尽之情思,营造凄迷渺茫之氛围。
相较于《秦梦记》、《异梦录》与《枕中记》、《樱桃青衣》的“同中求异”,沈亚之小说与《南柯太守传》可谓“异中求同”。李肇的《国史补》将《南柯太守传》归为“文之妖也”[10]3903,认为小说并非单纯的梦境,而是离魂进入蚁国的妖异之境。《异梦录》是冥幽之境的美人穿越至唐,与梦中的邢凤相会。以“文之妖也”观照《异梦录》,亦可将其归为“文之鬼也”,不仅在情节内容上有相似,在叙事手法上亦都采用“事皆摭实”的梦幻叙事。淳于棼回到人间后,寻穴探源,证实了所历一切皆为实境。而《秦梦记》也由“《皇览》云,秦穆公葬雍橐泉祈年宫下”[3]37言明所梦皆实。
沈亚之的《秦梦记》和《异梦录》两篇小说因其“现实——梦境——梦醒”的叙事模式、对现实失意的补偿心理、唯美浪漫的审美倾向和巧妙的情节安排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并成为沈亚之梦幻传奇小说的代表作。邢凤的梦并不是唯一,姚合的友人王炎也讲述了类似经历。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和其场景氛围对后世产生了显见的影响,《任氏传》和《李娃传》都是在此情形下产生的。此外,《异梦录》中的诗句对后世亦有影响,《红楼梦》的“金钗雪里埋”便化用了“择水葬金钗”句。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3]肖占鹏.沈下贤集校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明泽.中国古代服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清]吴楚才.吴调侯(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陈涌.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J].人民文学,1981.
[8]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鲁迅.中國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北京:中华书局,1961.
[责任编辑]李献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