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07年8月8日晚,天安门城楼华灯齐放,流光溢彩,天安门广场成为歌舞的海洋,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再次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支持奥运、期盼奥运、共享奥运的巨大热情和坚定信心。
中国的“二次入世”
奥运会中不仅是全世界各国运动员们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共同期盼,国际奥委会认为奥运会还是一种媒介和催化剂,它将对主办国与主办城市在经济、城市建设、社会文化及历史方面产生长久的影响。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它对中国在各方面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推动作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庆祝活动致词中说:“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开放,北京和整个中国不但能为各国一流运动员成功地举办一次奥运会,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来了解中国。” 奥运会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为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个国家的形象对这个国家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品牌,产品需要品牌,国家也需要品牌——这就是国际形象,它不仅仅关乎这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整个外部发展环境,也关乎国内经济发展和整体投资环境,更关乎一个国家是不是能够受到世人尊重的问题,借奥运机缘,可以向世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开放的大国形象。
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的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说过,中国入世是“外塑形象、内塑政策。”而举办奥运,像是“二次入世”,一个是重大经济事件,一个是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看起来相差甚远,实际上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中国参与世界的重大国际事件。一个能向世界做出承诺的国家才是负责任的国家,入世谈判时中国向世界做出两项郑重承诺,一个是按国际规则办事,一个是逐步开放市场。我们举办奥运会时,同样也要树立中国开放负责任的态度。像中国入世一样,内塑文明的建设,外塑中国的开放形象,宣传开放,宣传宽容,从而在世界上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重的大国。
因此,通过奥运会,进一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丰富而悠久的文化和巨大的社会进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和平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品牌向世界展示,是实施国家奥运品牌战略的重要任务。
奥运经济的由来
奥运会作为全球的体育盛会,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然而,在从前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都是政府高投入,举办城市负担很重,甚至一度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人们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的“蒙特利尔陷阱”。这个危机与奥运会的体制有直接关系,当时国际奥委会一味地反对商业化运作,加拿大政府对奥运会的财政投入主要靠加收某种特别消费税来逐渐弥补,为了不影响加拿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采取了明智的策略,分阶段消化负债,因此拖的时间很长。
办奥运会投资很大,而且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负债的“奥运会后遗症”现象越来越严重。也许正是“蒙特利尔陷阱”把传统的模式逼进了死胡同,没有政治和经济的双赢就不能使奥运会继续发扬光大,这样才出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市场化的运作。
20世纪80年代,商业运作进入奥运会后,克服了危及奥林匹克运动生存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时间,“奥运经济”成为各举办国拉动经济增长的热点。
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之后,奥运经济对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整体效应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大大推动了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发展。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后,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奥运景色”,此效应延伸出“奥运经济”的概念,有力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融合。
奥运会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助推器,汉城奥运会堪称经典案例。1988年韩国因举办奥运会,当年就使经济出现了12.4%的增长,韩国政府非常自豪地宣布,奥运会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15亿美元的产值。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型。
“奥运经济”的效力使巴塞罗那的经济从衰退走向了繁荣。筹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西班牙正处于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阶段,巴塞罗那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后,耗资362亿美元对道路、机场、通讯服务、水电等基础公共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使它成为当时欧洲变化最快的城市。
有汉城奥运会与巴塞罗那奥运会在经济与政治上双赢的成功案例,奥运会随即成为国际上灸手可热、各国政府(各大城市)争相抢办的品牌项目,甚至出现了一个国家多次踊跃申办并举办奥运会的现象。
具有创意性的“奥运经济”概念目前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推广。确实,申办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的体现,“奥运经济”的效力可以使奥运会举办地通过商业化运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奥运会对举办地的经济拉动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精神、文化的盛会,同时也是经济的盛会。
奥运经济与绿色奥运
举办奥运会给北京提供了一个彻底改变环境的机会。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中国政府就做出了庄严的“绿色承诺”,并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绿色奥运”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环保理念相互融合的结晶,“绿色奥运”不仅代表了当今国际环保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与循环经济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思路完全吻合的。
地球是全人类共享的空间,奥运会这类世界之最的活动,其延续必须与同步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相一致,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生命力体现了环保奥运概念的创意,环境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影响到奥运会生命力的持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奥运会的环保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关注。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被认为是环保的典范。悉尼为申办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提出“美丽悉尼、绿色奥运”——这一颇有冲击力的宣传口号,立刻为世界所接受。我们现在看到的气势磅礴的悉尼霍姆布什湾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地,过去是一座大型垃圾厂,环保专家们用科技手段掩埋垃圾,就地清理,使昔日的污染重地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和理想的国际体育比赛场地。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历届奥运会筹办中,各个国家都朝着大型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迈进,较少考虑这些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后果,结果给承办城市带来不良后果。
1993年,国际奥委会规定,在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新馆时遵循不破坏周围景观的原则。为了实现根本意义上的“绿色奥运”,悉尼奥运会期间利用太阳能发电,大量使用地铁、水运交通工具等,既节约了能源,又大大提升了环保水平。悉尼奥运会“绿色策略”主要包括:根据全球环境问题,制定可持续发展准则和对奥运赛事建立意在应用绿色材料和绿色管理策略的责任管理制度。由于指导思想明确,筹办措施得力,奥运会没有出现亏损,对后奥运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
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秉承了绿色奥运的宗旨,在奥运建设中大量运用深井地热、太阳能、雨水收集回用等环保技术和绿色环保建材,为中国首届奥运会深深地烙上了“环保奥运”的印记。
中国推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被世界热情关注,但是如何利用千载难逢的百年奥运这一契机,使北京的天空更蓝,北京的环境更美,这不仅仅是理念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前景生命力是科技创新,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离不开高科技要素的投入。
借鉴以往主办国的成功经验,减少资源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产业,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这是后奥运经济的主要内容。
抓住奥运机遇,发展奥运经济
奥运会的规模、档次、影响力决定了它的“含金量”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让更多的人感触到奥运会跳动的脉搏,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一贯宗旨,也是北京奥运组委会发展奥运经济的宗旨。
对北京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举办奥运会,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北京市现代化水平。因此,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知名品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推动北京与周边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北京把握奥运商机、发展奥运经济的重要内容。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入倒计时,奥运经济正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奥运会到底能为中国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奥运会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新的拐点?带着这些问题,本刊日前采访了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剑。
北京奥运会丰富了奥运经济的内容
《经济导刊》:奥运现在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您是研究奥运方面的专家。您认为,与过去历届奥运会相比,奥运经济在2008年奥运会将有什么不同?
陈剑: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后,尤布罗斯在市场开发方面,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奥运经济产生了,以后的历届奥运会都丰富了奥运经济的概念。比如说像1988年汉城奥运会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奥运品牌,通过举办一届奥运会,使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得到提升,这是汉城奥运会给我们的一个启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利用奥运这个契机来推动城市改造,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整体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了解和借鉴历届奥运会的一些做法。
我们也在一些方面丰富了奥运经济的概念。第一、通过奥运来推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北京这些年建设步伐相当大,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人均GDP水平在这几年都有很大的突破。第二、通过奥运来推动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我们知道,北京过去的产业结构和北京这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太相吻合的。过去北京城市的定位就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并不适应。奥运能推动一些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以北京想利用奥运加快对第三产业进行新生和改造的步伐。这对北京整个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提升产生很重要的推进。奥运会完了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功能区,亚奥文化新区。北京启用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城市一些主干道,其中约一半都集中在亚奥新区,以体育休闲、会展为主要内容。这对丰富并提升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008年奥运会共涉及中国三个区域,7个城市,过去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协调和联系是相对松散型的。
我认为2008年奥运还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绿色奥运,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之一。北京在落实绿色奥运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确实很快,但是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以资源消耗为主要方式,这样也导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北京通过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在绿色奥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理念得到实施。其中有几个指标,就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天气,从2001年到现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第二个就是万元能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指标全国只有北京实现了。绿色奥运是奥运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它的实施,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奥运会是中国崛起的象征
《经济导刊》:在中国人心目中,对2008年奥运会的重视、期盼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中国人从满清末年以后,一直是积贫积弱,被称为东亚病夫,如今中国经济在腾飞,中国在迅速崛起,奥运的申办成功,在国民心中是一种崛起的象征,我认为它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奥运会带动经济的含义,不知道您是不是这么认为?
陈剑:您说的非常对。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我们中国人对奥运的期盼也有百年历史。我们也知道,1908年天津有本青年杂志报了当年伦敦举办第四届奥运会的消息 ,当时中国人就说,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够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拿到奖牌,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1908年到2008年正好是一百年了,所以叫百年圆梦。
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确确实实在世界上地位比较低,中国真正的发展和崛起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到2008年正好是30年,这个30年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繁荣时期。我们正好亲身经历这样一个大的发展,感触是非常深的。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就想向世界作一个展示。所以我们现在这届奥运会,有人说能不能用平常心来办这届奥运,我说下届有可能,这届奥运会它做不到,因为这届奥运会被寄予了很多的期望。通过这届奥运会,我们想展示很多的内容。这种愿望在奥运史上有很多的例子,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成是日本人的一个政治宣言。
《经济导刊》:等于战后崛起。
陈剑:1945年日本战败,废墟一片,但是仅仅19年的时间,它又重新站立起来了,所以日本人1964年举办奥运会有很多意义,当时日本找到了一个火炬手,是1945年8月6日美国人在日本投原子弹的那个时间出生的一个年轻人,他那时候正好19岁,成为一个火炬手。这个含义是很鲜明的,就是通过这届奥运会,展示日本民族已经从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了,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宣言。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因为大韩民国过去在国际上没有太高的地位,很多人对它不了解,但是通过汉城奥运会,韩国在很多方面得到展示,使世界对韩国有了新的了解。
世界上很多人对中国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中国的误解偏见也很多。中国在30年发展过程中,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自身也还是有些缺陷的。这些缺陷有的时候是被放大的。我们想通过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这个风采一定是客观的、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我们对这届奥运会寄予很多的期盼,可以说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点,所以它不仅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有很多的推进作用。
《经济导刊》:那么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个人格心理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陈剑:您讲的对。一个民族的整个心态的这种平和成熟,他是要通过一系列一些大的事件来达到的。
《经济导刊》:北京奥运会的放大效应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经济上的放大效应。
陈剑:是这样的,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对国人的心理锤炼都是巨大的。北京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以后,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到2003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里面有奥运的因素。大家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一个有投资机会国家,所以很多人把奥运会与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把资金投到这里来,这个也是奥运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经济导刊》:对中国来讲,奥运是整个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大事件。谈到奥运经济,是不是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泛经济的概念,而不是具体来说,现在很多舆论说奥运带动经济增长多少,这对2008年奥运对推动经济的作用描述可能太狭隘了?
陈剑:对奥运经济的理解有不同的层面, 2001年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就让我们专门组织研究奥运经济,以及奥运对北京的影响。一些分析和研究证明,奥运对北京经济的推动,从直接的效果来说大概只有1%左右。最近5年期间,北京经济增长年GDP增长大概在4.2%左右,再一个前五年,大概是4.3%,这五年跟前五年比,多增长了1.8%,就是年均增长的速度。这里面其中有1%,那就是跟奥运有关系。
《经济导刊》:你认为2008年奥运对于中国经济将会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怎么来理解你这个表述?
陈剑:2008年奥运会首先是在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一个推进,更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就是大幅度提升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了北京的影响力。这个提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对中国经济自身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刚才说了,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一个曲线,以资源占有、资源消耗为主,对资源依存度是很大的, 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2008年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这些城市,特别是北京,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所以奥运对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奥运会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更大
《经济导刊》:有一些观点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的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你怎么认为?
陈剑:奥运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有多大,现在还不能准确估计,狭隘的讲,奥运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经济导刊》:现在很多经济行为是一种预期经济的行为。
陈剑:所以现代经济学对心理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心理的预期和把握未来的趋势对人民来说很重要,所以我是这样看,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实现对人民的心理预期。因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可以成功的,我也这样感觉,这一届奥运会应该是可以办得很好的。
《经济导刊》: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奥运现在是中国的一剂强心针。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陈剑:我刚才说的心理预期很高,但是实实在在的奥运经济,以北京而言,北京2001年到2008年,这7年的筹备期,用于技术设施和场馆建设的投资,大概是2800亿(人民币),约合350亿美元。你初看金额是很大,但是分在7年,每年平均也就51亿美元,大概400亿人民币。北京经济总量去年达到了7700多个亿,这样的一个投资额度,对北京来说也是有限的,况且北京的经济总额只占全国的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运经济对一个区域影响是大的,但是对中国的整体影响又是有限的。所以强心针这种观点我个人不太同意。
《经济导刊》:以房地产而论,奥运会后,你认为北京的房地产是不是可以像现在这些地产商所宣传的那样,这张牌打到奥运会结束后还能一直能打下去?
陈剑:奥运跟北京的地产关系,既有关又无关。从长期来说,奥运对北京地产的总体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一个城市的房价是和一个城市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城市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大致就有什么样的房价。中国有600多个城市,这次中国跟奥运有关的城市就有7个,很多城市不举办奥运会。但在此期间,这些城市房价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就跟一个城市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所以从总体而言,北京房价的长期趋势跟奥运没有太多的关系。
《经济导刊》:要把北京的奥运办成一个最有特色的、节俭的奥运,这和刚开始申办成功的时候相比,可以说这是逐步形成的一个目标,这方面你怎么看?
陈剑:北京奥运会最初的口号是要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后来改成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节俭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节俭本身的内在动力是和体制机制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们知道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在节俭办奥运方面做得非常好,淋漓尽致。因为美国是个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它没有政府投入的资金,在举办奥运会时,美国政府没有多少资金投入,完全通过商业运作,在市场运作时,组织者尽量借用或者租用修建临时场馆,借大学生宿舍,用过去已有的基础设施,所以这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北京不一样,北京没有办过奥运会,而且北京过去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奥运举办地的需求相比还有距离。所以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中,需要新建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这些大型的体育场馆,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对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来说是需要的,比如现在我们讲“鸟巢”、“水立方”,这些场馆建成以后,都成了世界之最,是充满了科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中国人谈到这些就很自豪,所以这样标志性建筑还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又讲节俭办奥运,这都体现在其它的一些方方面面,比如说建设时怎么更加人性化一点,怎么更加节约成本。像我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成本控制方面,北京奥组委是做了很多努力,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该花的钱尽量节约,这也是提升中国人自豪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经济导刊》:你谈到刚开始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目标是要办最出色的奥运会,然后又变成有特色的奥运会,现在又说是一个节俭的奥运会,我觉得这些目标还是有区别的,当时最早的目标有哪些修正的地方?
陈剑: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这个提法应当说是考虑到中国人自己的一个心态,而没有考虑到其它举办国心理接受的程度,所以这个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伤害了他人。
《经济导刊》:但那是一种热情、一种希望。
陈剑:只是一种渴望,只是一种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就是我们要办就办最好的。这个提法还不是一个民族非常成熟的一种心态,不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办奥运,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想办最出色的,有的国家办奥运会,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了,达到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就可以了。这么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但是对我们这届奥运会,要达到这样一个心态是很困难的。
北京奥组委的预算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经济导刊》:听说北京对2008年奥运曾经有个承诺,要把奥运的盈利建立一个基金,资助非洲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陈剑:是的。
《经济导刊》:那么前提是奥运会一定有盈利,现在判断是否北京奥运会肯定会有盈利?
陈剑:一定是有盈利,现在北京奥组委对这方面的数字,有些是对外公布了,有些没公布。北京最初做规划的时候是建立这样一个目标,也对外作了一个承诺,就是奥运会要实现盈利,并资助建立一个基金,资助非洲的体育事业,这是北京政府当时对外的一个承诺。北京奥组委在做规划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一个目标考虑,争取做到有盈利。
当初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还曾经表态,就是说如果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和北京政府还有财政补贴,用于奥运的筹备。现在看来这笔钱可能不需要了。
《经济导刊》:对于这次奥运会企业的赞助,主要是那些超大型国企,有些观点就提出来说,奥运的工程、奥运的赞助,是不是做到对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
陈剑:我个人认为,北京在市场开发方面,更希望有民企参与。虽然中国的民营经济这30年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让它们用很多的钱参与奥运,它们这方面的心理准备还不足,毕竟企业资金还是有限的。参与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有一些来自民企,但是合作伙伴绝大部分都是国企,也就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北京奥组委就市场开发分了很多层级。最高层级就是国际奥委会的市场合作伙伴,这一届是中国的联想集团,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市场开发合作伙伴,联想要拿一部分钱用于资助北京奥运会,这是没有疑问的。然后就是我们北京奥组委自身的市场开发合作伙伴,进入的门槛是很高的。一般的民企没考虑好之前不愿意介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合作伙伴的名单,特别在市场合作伙伴方面,主要还是国有大型企业。
对于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建设方面,我个人认为,北京在这方面更希望能有民营企业参与。这方面的数据我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很多的工程、材料提供方面,有很多都是来自民企,这点是没有疑问的。
北京如何实施绿色奥运
《经济导刊》:很多人都想知道,目前距离奥运只有很短的时间了,达到绿色奥运这个目标实际上是相当难的,但空气质量就不是北京自身能够解决的。怎么样搞这个绿色奥运,包括绿色奥运经济,您可否充分地阐述一下?
陈剑:绿色包含一系列的内容,比如说材料的使用方面,场馆的建设方面,都需要环保、有利于节约资源等方面的一些标准。在交通、场馆建设方面,都有很多这样的要求。另外,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北京的空气质量。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北京的空气质量还不尽人意,这也是当初北京败于悉尼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所辖的区域,大约有1.68万平方公里,而北京的沙尘暴、颗粒物很多情况下都是来自于周边,比如张家口、内蒙,有的更远,来自新疆,甚至来自哈萨克斯坦,来自外蒙古。像沙尘暴这种因素的影响,就不是我们北京市委的领导能够左右的。北京空气质量的好转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整个周边环境的影响。
《经济导刊》:现在对于有害气体的排放,包括全球变暖,已经在全世界都引起高度重视了。作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个大都市,同时北京又面临全球高度关注的环保问题,那么我们还能做哪些对北京、对国家、对世界都有贡献的探索?
陈剑:现在我们国内有一种理论叫和平崛起,我不认为这种说法很科学。因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在世界上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现在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用人均指标来说,比美国还低,但这种说法都不是很科学的。
《经济导刊》:但总量已经不小了。
陈剑:总量就是世界第一。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整个地球气温的提升,中国都是有一定的责任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别是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我认为它的意义就在这里。对全世界来说,如果中国成功举办了绿色奥运会,就是对全世界的一份贡献。
《经济导刊》:汽车尾气排放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陈剑:北京在这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努力,就是观念的转变,如何提高整个层次的效率。交通拥堵实际上导致了整个层次效益的降低,实际上也是资源的流失。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期间,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力发展公路交通,这个举措太有意义了。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的一些特大型城市,它们的轨道交通都相当发达,私家车虽然很多,但是更多的是用于休闲、旅游的,人们上班、出行,70%多都是乘坐公交车。而北京在这方面数字就很低,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轨道交通不发达。
弘扬奥林匹克主义理念
陈剑:从1896年在雅典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距今已经有100多年了,当时就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吸引全球注意力的一个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据我所知,国际奥委会的2005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成员都能够云集北京。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奥林匹克主义和它所弘扬的这些理念。我个人认为这些理念对中国人来说太需要了。这四大理念里面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主义本身是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一种教育,是一种人生哲学,要通过奥运来推进社会进步,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奥运会的使命还是很崇高的,我们所熟知的四大理念中,重在参与就非常重要。重要的竞技精神现在很多方面已经扭曲了。重在参与,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强调参与过程比获得奖牌更重要。这对我们普及奥林匹克主义,推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很长时间内,把体育理解为就是为了拿金牌。拿金牌固然重要,但是一个项目没拿金牌,并没有表明你这个国家就没有地位。第二就是公平竞争的原则,奥运会强调公平竞争,虚报年龄,吃违禁药物,提高了成绩,那都违背了公平原则。这种公平对我们中国社会就很需要。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什么?就是社会公正。没有社会公正作为基石,怎么来建设和谐社会?所以像这样一个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目标,都是我们中国社会现在非常需要建立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理解尊重、和平友谊的原则。世界各个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差距都很大的,但是都同在一个蓝天,同在五环旗下,这里面就有一个理解、尊重和宽容。这个理念在我们中国社会仍然是非常缺乏的。参赛礼仪最核心的是什么?就是一种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有的中国人虽然教育水准很高,可能是教授,可能是博士,但是人们认为他没有文化,为什么?就是有知识缺文化。没有文化表现在他不懂得去尊重人,最核心的就是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所以理解、尊重和宽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非常缺乏这方面的精神力量。2008年奥运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奥运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机会。
中国的“二次入世”
奥运会中不仅是全世界各国运动员们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共同期盼,国际奥委会认为奥运会还是一种媒介和催化剂,它将对主办国与主办城市在经济、城市建设、社会文化及历史方面产生长久的影响。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它对中国在各方面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推动作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庆祝活动致词中说:“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开放,北京和整个中国不但能为各国一流运动员成功地举办一次奥运会,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来了解中国。” 奥运会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为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个国家的形象对这个国家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品牌,产品需要品牌,国家也需要品牌——这就是国际形象,它不仅仅关乎这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整个外部发展环境,也关乎国内经济发展和整体投资环境,更关乎一个国家是不是能够受到世人尊重的问题,借奥运机缘,可以向世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开放的大国形象。
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的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说过,中国入世是“外塑形象、内塑政策。”而举办奥运,像是“二次入世”,一个是重大经济事件,一个是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看起来相差甚远,实际上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中国参与世界的重大国际事件。一个能向世界做出承诺的国家才是负责任的国家,入世谈判时中国向世界做出两项郑重承诺,一个是按国际规则办事,一个是逐步开放市场。我们举办奥运会时,同样也要树立中国开放负责任的态度。像中国入世一样,内塑文明的建设,外塑中国的开放形象,宣传开放,宣传宽容,从而在世界上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重的大国。
因此,通过奥运会,进一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丰富而悠久的文化和巨大的社会进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和平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品牌向世界展示,是实施国家奥运品牌战略的重要任务。
奥运经济的由来
奥运会作为全球的体育盛会,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然而,在从前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都是政府高投入,举办城市负担很重,甚至一度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人们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的“蒙特利尔陷阱”。这个危机与奥运会的体制有直接关系,当时国际奥委会一味地反对商业化运作,加拿大政府对奥运会的财政投入主要靠加收某种特别消费税来逐渐弥补,为了不影响加拿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采取了明智的策略,分阶段消化负债,因此拖的时间很长。
办奥运会投资很大,而且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负债的“奥运会后遗症”现象越来越严重。也许正是“蒙特利尔陷阱”把传统的模式逼进了死胡同,没有政治和经济的双赢就不能使奥运会继续发扬光大,这样才出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市场化的运作。
20世纪80年代,商业运作进入奥运会后,克服了危及奥林匹克运动生存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时间,“奥运经济”成为各举办国拉动经济增长的热点。
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之后,奥运经济对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整体效应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大大推动了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发展。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后,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奥运景色”,此效应延伸出“奥运经济”的概念,有力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融合。
奥运会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助推器,汉城奥运会堪称经典案例。1988年韩国因举办奥运会,当年就使经济出现了12.4%的增长,韩国政府非常自豪地宣布,奥运会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15亿美元的产值。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型。
“奥运经济”的效力使巴塞罗那的经济从衰退走向了繁荣。筹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西班牙正处于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阶段,巴塞罗那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后,耗资362亿美元对道路、机场、通讯服务、水电等基础公共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使它成为当时欧洲变化最快的城市。
有汉城奥运会与巴塞罗那奥运会在经济与政治上双赢的成功案例,奥运会随即成为国际上灸手可热、各国政府(各大城市)争相抢办的品牌项目,甚至出现了一个国家多次踊跃申办并举办奥运会的现象。
具有创意性的“奥运经济”概念目前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推广。确实,申办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的体现,“奥运经济”的效力可以使奥运会举办地通过商业化运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奥运会对举办地的经济拉动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精神、文化的盛会,同时也是经济的盛会。
奥运经济与绿色奥运
举办奥运会给北京提供了一个彻底改变环境的机会。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中国政府就做出了庄严的“绿色承诺”,并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绿色奥运”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环保理念相互融合的结晶,“绿色奥运”不仅代表了当今国际环保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与循环经济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思路完全吻合的。
地球是全人类共享的空间,奥运会这类世界之最的活动,其延续必须与同步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相一致,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生命力体现了环保奥运概念的创意,环境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影响到奥运会生命力的持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奥运会的环保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关注。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被认为是环保的典范。悉尼为申办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提出“美丽悉尼、绿色奥运”——这一颇有冲击力的宣传口号,立刻为世界所接受。我们现在看到的气势磅礴的悉尼霍姆布什湾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地,过去是一座大型垃圾厂,环保专家们用科技手段掩埋垃圾,就地清理,使昔日的污染重地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和理想的国际体育比赛场地。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历届奥运会筹办中,各个国家都朝着大型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迈进,较少考虑这些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后果,结果给承办城市带来不良后果。
1993年,国际奥委会规定,在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新馆时遵循不破坏周围景观的原则。为了实现根本意义上的“绿色奥运”,悉尼奥运会期间利用太阳能发电,大量使用地铁、水运交通工具等,既节约了能源,又大大提升了环保水平。悉尼奥运会“绿色策略”主要包括:根据全球环境问题,制定可持续发展准则和对奥运赛事建立意在应用绿色材料和绿色管理策略的责任管理制度。由于指导思想明确,筹办措施得力,奥运会没有出现亏损,对后奥运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
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秉承了绿色奥运的宗旨,在奥运建设中大量运用深井地热、太阳能、雨水收集回用等环保技术和绿色环保建材,为中国首届奥运会深深地烙上了“环保奥运”的印记。
中国推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被世界热情关注,但是如何利用千载难逢的百年奥运这一契机,使北京的天空更蓝,北京的环境更美,这不仅仅是理念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前景生命力是科技创新,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离不开高科技要素的投入。
借鉴以往主办国的成功经验,减少资源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产业,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这是后奥运经济的主要内容。
抓住奥运机遇,发展奥运经济
奥运会的规模、档次、影响力决定了它的“含金量”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让更多的人感触到奥运会跳动的脉搏,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一贯宗旨,也是北京奥运组委会发展奥运经济的宗旨。
对北京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举办奥运会,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北京市现代化水平。因此,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知名品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推动北京与周边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北京把握奥运商机、发展奥运经济的重要内容。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入倒计时,奥运经济正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奥运会到底能为中国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奥运会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新的拐点?带着这些问题,本刊日前采访了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剑。
北京奥运会丰富了奥运经济的内容
《经济导刊》:奥运现在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您是研究奥运方面的专家。您认为,与过去历届奥运会相比,奥运经济在2008年奥运会将有什么不同?
陈剑: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后,尤布罗斯在市场开发方面,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奥运经济产生了,以后的历届奥运会都丰富了奥运经济的概念。比如说像1988年汉城奥运会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奥运品牌,通过举办一届奥运会,使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得到提升,这是汉城奥运会给我们的一个启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利用奥运这个契机来推动城市改造,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整体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了解和借鉴历届奥运会的一些做法。
我们也在一些方面丰富了奥运经济的概念。第一、通过奥运来推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北京这些年建设步伐相当大,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人均GDP水平在这几年都有很大的突破。第二、通过奥运来推动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我们知道,北京过去的产业结构和北京这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太相吻合的。过去北京城市的定位就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并不适应。奥运能推动一些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以北京想利用奥运加快对第三产业进行新生和改造的步伐。这对北京整个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提升产生很重要的推进。奥运会完了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功能区,亚奥文化新区。北京启用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城市一些主干道,其中约一半都集中在亚奥新区,以体育休闲、会展为主要内容。这对丰富并提升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008年奥运会共涉及中国三个区域,7个城市,过去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协调和联系是相对松散型的。
我认为2008年奥运还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绿色奥运,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之一。北京在落实绿色奥运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确实很快,但是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以资源消耗为主要方式,这样也导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北京通过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在绿色奥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理念得到实施。其中有几个指标,就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天气,从2001年到现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第二个就是万元能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指标全国只有北京实现了。绿色奥运是奥运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它的实施,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奥运会是中国崛起的象征
《经济导刊》:在中国人心目中,对2008年奥运会的重视、期盼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中国人从满清末年以后,一直是积贫积弱,被称为东亚病夫,如今中国经济在腾飞,中国在迅速崛起,奥运的申办成功,在国民心中是一种崛起的象征,我认为它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奥运会带动经济的含义,不知道您是不是这么认为?
陈剑:您说的非常对。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我们中国人对奥运的期盼也有百年历史。我们也知道,1908年天津有本青年杂志报了当年伦敦举办第四届奥运会的消息 ,当时中国人就说,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够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拿到奖牌,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1908年到2008年正好是一百年了,所以叫百年圆梦。
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确确实实在世界上地位比较低,中国真正的发展和崛起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到2008年正好是30年,这个30年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繁荣时期。我们正好亲身经历这样一个大的发展,感触是非常深的。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就想向世界作一个展示。所以我们现在这届奥运会,有人说能不能用平常心来办这届奥运,我说下届有可能,这届奥运会它做不到,因为这届奥运会被寄予了很多的期望。通过这届奥运会,我们想展示很多的内容。这种愿望在奥运史上有很多的例子,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成是日本人的一个政治宣言。
《经济导刊》:等于战后崛起。
陈剑:1945年日本战败,废墟一片,但是仅仅19年的时间,它又重新站立起来了,所以日本人1964年举办奥运会有很多意义,当时日本找到了一个火炬手,是1945年8月6日美国人在日本投原子弹的那个时间出生的一个年轻人,他那时候正好19岁,成为一个火炬手。这个含义是很鲜明的,就是通过这届奥运会,展示日本民族已经从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了,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宣言。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因为大韩民国过去在国际上没有太高的地位,很多人对它不了解,但是通过汉城奥运会,韩国在很多方面得到展示,使世界对韩国有了新的了解。
世界上很多人对中国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中国的误解偏见也很多。中国在30年发展过程中,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自身也还是有些缺陷的。这些缺陷有的时候是被放大的。我们想通过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这个风采一定是客观的、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我们对这届奥运会寄予很多的期盼,可以说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点,所以它不仅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有很多的推进作用。
《经济导刊》:那么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个人格心理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陈剑:您讲的对。一个民族的整个心态的这种平和成熟,他是要通过一系列一些大的事件来达到的。
《经济导刊》:北京奥运会的放大效应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经济上的放大效应。
陈剑:是这样的,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对国人的心理锤炼都是巨大的。北京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以后,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到2003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里面有奥运的因素。大家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一个有投资机会国家,所以很多人把奥运会与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把资金投到这里来,这个也是奥运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经济导刊》:对中国来讲,奥运是整个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大事件。谈到奥运经济,是不是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泛经济的概念,而不是具体来说,现在很多舆论说奥运带动经济增长多少,这对2008年奥运对推动经济的作用描述可能太狭隘了?
陈剑:对奥运经济的理解有不同的层面, 2001年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就让我们专门组织研究奥运经济,以及奥运对北京的影响。一些分析和研究证明,奥运对北京经济的推动,从直接的效果来说大概只有1%左右。最近5年期间,北京经济增长年GDP增长大概在4.2%左右,再一个前五年,大概是4.3%,这五年跟前五年比,多增长了1.8%,就是年均增长的速度。这里面其中有1%,那就是跟奥运有关系。
《经济导刊》:你认为2008年奥运对于中国经济将会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怎么来理解你这个表述?
陈剑:2008年奥运会首先是在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一个推进,更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就是大幅度提升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了北京的影响力。这个提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对中国经济自身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刚才说了,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一个曲线,以资源占有、资源消耗为主,对资源依存度是很大的, 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2008年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这些城市,特别是北京,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所以奥运对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奥运会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更大
《经济导刊》:有一些观点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的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你怎么认为?
陈剑:奥运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有多大,现在还不能准确估计,狭隘的讲,奥运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经济导刊》:现在很多经济行为是一种预期经济的行为。
陈剑:所以现代经济学对心理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心理的预期和把握未来的趋势对人民来说很重要,所以我是这样看,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实现对人民的心理预期。因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可以成功的,我也这样感觉,这一届奥运会应该是可以办得很好的。
《经济导刊》: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奥运现在是中国的一剂强心针。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陈剑:我刚才说的心理预期很高,但是实实在在的奥运经济,以北京而言,北京2001年到2008年,这7年的筹备期,用于技术设施和场馆建设的投资,大概是2800亿(人民币),约合350亿美元。你初看金额是很大,但是分在7年,每年平均也就51亿美元,大概400亿人民币。北京经济总量去年达到了7700多个亿,这样的一个投资额度,对北京来说也是有限的,况且北京的经济总额只占全国的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运经济对一个区域影响是大的,但是对中国的整体影响又是有限的。所以强心针这种观点我个人不太同意。
《经济导刊》:以房地产而论,奥运会后,你认为北京的房地产是不是可以像现在这些地产商所宣传的那样,这张牌打到奥运会结束后还能一直能打下去?
陈剑:奥运跟北京的地产关系,既有关又无关。从长期来说,奥运对北京地产的总体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一个城市的房价是和一个城市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城市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大致就有什么样的房价。中国有600多个城市,这次中国跟奥运有关的城市就有7个,很多城市不举办奥运会。但在此期间,这些城市房价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就跟一个城市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所以从总体而言,北京房价的长期趋势跟奥运没有太多的关系。
《经济导刊》:要把北京的奥运办成一个最有特色的、节俭的奥运,这和刚开始申办成功的时候相比,可以说这是逐步形成的一个目标,这方面你怎么看?
陈剑:北京奥运会最初的口号是要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后来改成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节俭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节俭本身的内在动力是和体制机制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们知道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在节俭办奥运方面做得非常好,淋漓尽致。因为美国是个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它没有政府投入的资金,在举办奥运会时,美国政府没有多少资金投入,完全通过商业运作,在市场运作时,组织者尽量借用或者租用修建临时场馆,借大学生宿舍,用过去已有的基础设施,所以这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北京不一样,北京没有办过奥运会,而且北京过去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奥运举办地的需求相比还有距离。所以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中,需要新建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这些大型的体育场馆,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对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来说是需要的,比如现在我们讲“鸟巢”、“水立方”,这些场馆建成以后,都成了世界之最,是充满了科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中国人谈到这些就很自豪,所以这样标志性建筑还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又讲节俭办奥运,这都体现在其它的一些方方面面,比如说建设时怎么更加人性化一点,怎么更加节约成本。像我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成本控制方面,北京奥组委是做了很多努力,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该花的钱尽量节约,这也是提升中国人自豪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经济导刊》:你谈到刚开始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目标是要办最出色的奥运会,然后又变成有特色的奥运会,现在又说是一个节俭的奥运会,我觉得这些目标还是有区别的,当时最早的目标有哪些修正的地方?
陈剑: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这个提法应当说是考虑到中国人自己的一个心态,而没有考虑到其它举办国心理接受的程度,所以这个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伤害了他人。
《经济导刊》:但那是一种热情、一种希望。
陈剑:只是一种渴望,只是一种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就是我们要办就办最好的。这个提法还不是一个民族非常成熟的一种心态,不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办奥运,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想办最出色的,有的国家办奥运会,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了,达到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就可以了。这么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但是对我们这届奥运会,要达到这样一个心态是很困难的。
北京奥组委的预算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经济导刊》:听说北京对2008年奥运曾经有个承诺,要把奥运的盈利建立一个基金,资助非洲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陈剑:是的。
《经济导刊》:那么前提是奥运会一定有盈利,现在判断是否北京奥运会肯定会有盈利?
陈剑:一定是有盈利,现在北京奥组委对这方面的数字,有些是对外公布了,有些没公布。北京最初做规划的时候是建立这样一个目标,也对外作了一个承诺,就是奥运会要实现盈利,并资助建立一个基金,资助非洲的体育事业,这是北京政府当时对外的一个承诺。北京奥组委在做规划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一个目标考虑,争取做到有盈利。
当初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还曾经表态,就是说如果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和北京政府还有财政补贴,用于奥运的筹备。现在看来这笔钱可能不需要了。
《经济导刊》:对于这次奥运会企业的赞助,主要是那些超大型国企,有些观点就提出来说,奥运的工程、奥运的赞助,是不是做到对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
陈剑:我个人认为,北京在市场开发方面,更希望有民企参与。虽然中国的民营经济这30年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让它们用很多的钱参与奥运,它们这方面的心理准备还不足,毕竟企业资金还是有限的。参与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有一些来自民企,但是合作伙伴绝大部分都是国企,也就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北京奥组委就市场开发分了很多层级。最高层级就是国际奥委会的市场合作伙伴,这一届是中国的联想集团,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市场开发合作伙伴,联想要拿一部分钱用于资助北京奥运会,这是没有疑问的。然后就是我们北京奥组委自身的市场开发合作伙伴,进入的门槛是很高的。一般的民企没考虑好之前不愿意介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合作伙伴的名单,特别在市场合作伙伴方面,主要还是国有大型企业。
对于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建设方面,我个人认为,北京在这方面更希望能有民营企业参与。这方面的数据我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很多的工程、材料提供方面,有很多都是来自民企,这点是没有疑问的。
北京如何实施绿色奥运
《经济导刊》:很多人都想知道,目前距离奥运只有很短的时间了,达到绿色奥运这个目标实际上是相当难的,但空气质量就不是北京自身能够解决的。怎么样搞这个绿色奥运,包括绿色奥运经济,您可否充分地阐述一下?
陈剑:绿色包含一系列的内容,比如说材料的使用方面,场馆的建设方面,都需要环保、有利于节约资源等方面的一些标准。在交通、场馆建设方面,都有很多这样的要求。另外,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北京的空气质量。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北京的空气质量还不尽人意,这也是当初北京败于悉尼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所辖的区域,大约有1.68万平方公里,而北京的沙尘暴、颗粒物很多情况下都是来自于周边,比如张家口、内蒙,有的更远,来自新疆,甚至来自哈萨克斯坦,来自外蒙古。像沙尘暴这种因素的影响,就不是我们北京市委的领导能够左右的。北京空气质量的好转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整个周边环境的影响。
《经济导刊》:现在对于有害气体的排放,包括全球变暖,已经在全世界都引起高度重视了。作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个大都市,同时北京又面临全球高度关注的环保问题,那么我们还能做哪些对北京、对国家、对世界都有贡献的探索?
陈剑:现在我们国内有一种理论叫和平崛起,我不认为这种说法很科学。因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在世界上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现在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用人均指标来说,比美国还低,但这种说法都不是很科学的。
《经济导刊》:但总量已经不小了。
陈剑:总量就是世界第一。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整个地球气温的提升,中国都是有一定的责任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别是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我认为它的意义就在这里。对全世界来说,如果中国成功举办了绿色奥运会,就是对全世界的一份贡献。
《经济导刊》:汽车尾气排放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陈剑:北京在这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努力,就是观念的转变,如何提高整个层次的效率。交通拥堵实际上导致了整个层次效益的降低,实际上也是资源的流失。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期间,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力发展公路交通,这个举措太有意义了。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的一些特大型城市,它们的轨道交通都相当发达,私家车虽然很多,但是更多的是用于休闲、旅游的,人们上班、出行,70%多都是乘坐公交车。而北京在这方面数字就很低,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轨道交通不发达。
弘扬奥林匹克主义理念
陈剑:从1896年在雅典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距今已经有100多年了,当时就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吸引全球注意力的一个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据我所知,国际奥委会的2005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成员都能够云集北京。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奥林匹克主义和它所弘扬的这些理念。我个人认为这些理念对中国人来说太需要了。这四大理念里面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主义本身是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一种教育,是一种人生哲学,要通过奥运来推进社会进步,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奥运会的使命还是很崇高的,我们所熟知的四大理念中,重在参与就非常重要。重要的竞技精神现在很多方面已经扭曲了。重在参与,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强调参与过程比获得奖牌更重要。这对我们普及奥林匹克主义,推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很长时间内,把体育理解为就是为了拿金牌。拿金牌固然重要,但是一个项目没拿金牌,并没有表明你这个国家就没有地位。第二就是公平竞争的原则,奥运会强调公平竞争,虚报年龄,吃违禁药物,提高了成绩,那都违背了公平原则。这种公平对我们中国社会就很需要。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什么?就是社会公正。没有社会公正作为基石,怎么来建设和谐社会?所以像这样一个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目标,都是我们中国社会现在非常需要建立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理解尊重、和平友谊的原则。世界各个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差距都很大的,但是都同在一个蓝天,同在五环旗下,这里面就有一个理解、尊重和宽容。这个理念在我们中国社会仍然是非常缺乏的。参赛礼仪最核心的是什么?就是一种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有的中国人虽然教育水准很高,可能是教授,可能是博士,但是人们认为他没有文化,为什么?就是有知识缺文化。没有文化表现在他不懂得去尊重人,最核心的就是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所以理解、尊重和宽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非常缺乏这方面的精神力量。2008年奥运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奥运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