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室的困惑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t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太美了,你生活的信条将是爱的艺术,而不是对艺术的爱。”这是绑架者对被绑架者说的话,充满了贪婪的爱意与占有,企图用囚禁达到爱的目的。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绑架者终究是误解了相爱的含义。
  电影《蝴蝶春梦》改编自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处女作《收藏家》。1965年被搬上大银幕,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该片的导演威廉·惠勒则被称为“导演中的导演”。一生中共执导过69部作品,其中包括《罗马假日》《宾虚》《忠勇之家》等脍炙人口的影片。他1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3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将12位演员送上了奥斯卡影帝、影后的宝座。《蝴蝶春梦》中的男女主演特伦斯·斯坦普和萨曼莎·艾加也分别获得了第18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女演员。这也是戛纳唯一一次将影帝后颁给同一影片的男女主角。
  片中的主人公弗雷迪是一个在公司备受排挤的小职员,内向孤僻,与社会格格不入。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收集蝴蝶标本,并自诩“收藏家”。弗雷迪一直默默地暗恋着住在同一个社区的女孩米兰达。米兰达金发碧眼、出身名流,在艺术学院攻读美术。米兰达身上优雅的气质对于弗雷迪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哪怕是在米兰达身边多停留一刻,剧烈的心跳也会将弗雷迪瞬间吞噬。这种脸红心跳的日子始于弗雷迪的少年时期,止于一场一夜暴富。弗雷迪中了7万英镑的足球彩票,欲望便从心中横生。弗雷迪在伦敦郊区买了一栋老宅,绑了他心爱的姑娘深藏地窖。期待着共同生活多些了解,米兰达就会爱上自己。
  作为威廉·惠勒的得意之作,《蝴蝶春梦》在主题上非常阴暗,但感官上却一点也不显猥琐。这与弗雷迪的性格有关,他的心理虽然十分病态,可他仍是个绅士。即使是在荒郊野外的地窖里,也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威廉·惠勒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把这男女二人的关系拍得十分细腻,米兰达身上的女性魅力使弗雷迪看起来就像个喜欢吃糖果的小学生。一张一弛之间,彰显了导演与演员们的功力。
  被误解的权力游戏
  弗雷迪从一个暗恋女神的乡间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富有的万元户,突如其来的财富让他有些措手不及。除了建造一个完美的蝴蝶标本室以外,他最想收入囊中的收藏品,就是米兰达了。周密的计划与财大气粗的行动力,让弗雷迪很快就要梦想成真了。躲在车里窥探米兰达的弗雷迪像极了一个狩猎中的猛兽,而米兰达只是一顿漂亮的午餐。
  于是弗雷迪也玩起了富人间的游戏——权力。掌控一切的权利。吃喝住行等是没有自由的,你的生活我来掌控。包括你的生命。在至高无上的控制权下,米兰达一直在伺机逃脱出弗雷迪的魔掌。讨价还价地商量着最多能在这地窖内再耽搁几天,多一天都不行。虽然米兰达自己也知道,她的命运,很有可能跟弗雷迪蝴蝶标本室内的蝴蝶一样。到死也离不开这栋房子。她也不过是弗雷迪的收藏之一。除了美貌,并无任何意义。
  米兰达要求弗雷迪置办美术工具,整日写写画画打发时间。其实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米兰达相信自己美貌之外还有着可取之处,跟钉在板子上的蝴蝶标本是不同的。然而弗雷迪对这些画作的喜爱,也仅仅因为这是米兰达所画。这无疑是挫败的。
  弗雷迪不懂得如何才能使米兰达真正地爱上自己,玩弄权力,只是限制了米兰达的自由,也无法控制她的内心。米兰达对弗雷迪的感情,只有厌恶与怜悯,高贵的怜悯。她是同情弗雷迪这只可怜虫的。
  相爱的条件
  弗雷迪邪恶归邪恶,内心却还像个孩子。认为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空间就可以左右的。米兰达迫于求生,委曲求全。弗雷迪被虚假的幸福感笼罩,直到有一天米兰达设计让他借走了《麦田的守望者》。起初弗雷迪喜出望外,认为米兰达终于开始接受了他。还问:我能读懂这本书吗?能跟你的朋友一起谈论它吗?他是如此地想走近米兰达,走进她的世界与生活。但看过书之后的弗雷迪勃然大怒,他发现了米兰达的小把戏,她就是想告诉自己,他就是个无法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的人。看,他已经照顾米兰达的起居,把她像对待公主一样侍奉。她怎么还是不能真真正正地从心底接受自己!弗雷迪与米兰达之间的隔阂,像行星与太阳一样遥远。即使感觉得到温度,也无法触碰到心底。
  弗雷迪把怒气撒到了毕加索身上,你嘲笑我无法融入社会,那我便毁了你的艺术。他撕了那本画集也撕了那本小说。弗雷迪也知道,这些幼稚的指控和毫无攻击力的行为,对米兰达来说并不能动摇什么。他只能拿出他的杀手锏,延长监禁期。米兰达怕了。弗雷迪对自己囚禁米兰达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将你带到这里来是对的,我们在外面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为朋友。他也知道。这又是何苦。
  无论天时还是地利,相爱的必要条件,还有人和。
  是更爱她还是更爱自己
  看着弗雷迪被米兰达迷得神魂颠倒的狂热样子,会去思考他到底能为他心爱的米兰达做到何种程度。关键时刻,会奉献自己的生命吗?
  在约定的“最后一天”的夜晚,米兰达知道了弗雷迪是不会让她离开的。绝望之际,她决定奉献自己,无论是换得自由也好,博取信任也罢,这是她手中最后的筹码。但弗雷迪毕竟不同于常人。他无法容忍高贵的米兰达会做出街边女人的下作勾当。
  米兰达把手伸向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袭击弗雷迪的那一刻有没有手软,看看结果就知道。弗雷迪驱车驶进城里就医,米兰达又被锁进了地窖。当弗雷迪完好无损地回来,米兰达却病倒了。弗雷迪连门都来不及锁就又钻进轿车返回城里找大夫。看到此刻,竟有些被弗雷迪打动。他是真的很在乎米兰达吧,这个可怜的变态。然而在医生的门口他犹豫了,还是怕被发现金屋藏娇,断送自己国王般的生活。最终弗雷迪只带回了药,而不是医生。
  米兰达已奄奄一息,看着敞开的门却无力逃脱。始终无法活着离开这间屋子。像弗雷迪的那些蝴蝶标本一样。
  弗雷迪的爱太过自私,或者说那根本就不是爱,只是占有欲的驱使。他误解了有了权力的使用,误解了相爱的契机,误解了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爱米兰达。不过最后他真的想明白了,他又将魔爪,伸向了下一个目标。那个所谓的,更平凡一些的姑娘。
其他文献
【作品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曾任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多次被贬。与白居易声气相求,深交数十年,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歌成就巨大,言浅意深,动人肺腑。其文多贴近现实,一些祭文、墓志铭颇有真情实感。著有《元氏长庆集》。  原文  
期刊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可能是在“豆瓣读书”短差评最多而好长评也最多的书,若是放在“知乎”,“赞同与感谢”和“反对与没有帮助”两方的点击率也应该相持不下。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十分难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临床成绩卓著的心理医生,他在他多年临床门诊经验的基础上,循着自律、爱、成长于信仰、恩典与奇迹的线索,写下了这本引导和帮助人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追求心智成熟的成长笔记。
期刊
我的兄弟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一七六七年六月十五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虽然那时从不习惯早起的法国宫廷传来的下午吃正餐的时尚已在贵族之中风行。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
期刊
曾经有人问著名媒体人蒋方舟:“世界末日,你会带什么书踏上诺亚方舟?”蒋方舟回答:“加缪的《鼠疫》。这是一部篇幅、题材、文笔和主题都无可挑剔的小说。加缪描述了灾难下的一种荒谬。一场鼠疫,城市被关闭,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封闭空间里,市民接二连三地死去。人们恐惧灾难、承受灾难、习惯灾难,最后甚至拥抱灾难。主人公里厄医生承受巨大代价地反击鼠疫。如果我踏上诺亚方舟,我会带上这本书,不断告诉自己什么是善,以及在动
期刊
读书会流泪,我想很多同学都遭遇过,尤其是读小说,一边读一边泪眼婆娑——小说人物的屈辱和苦难尤其容易打动人。但你们有没有体验过,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把你的眼泪逗引出来的经历?  给仙人的信  [意]贾尼·罗大里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夜里  仙人把礼物放进毛袜?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过节  仙人把玩具放在好孩子的枕头底下?  我不顽皮,一举一动都好,  就是在袜子里什么也没找到。  想必有许
期刊
作为Facebook首席运营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左膀右臂,美国薪酬最高的女高管,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性,谢丽尔·桑德伯格可以算是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她在《向前一步》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为什么社会呈现了男女不平等这个社会问题,为什么女性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为什么女性不敢大步流星追求自己的梦想,原因来自女性的内在恐惧与不自信。《向前一步》比心灵鸡汤更荡气回肠地激励了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表
期刊
误解是一道感伤的风景,误解是一曲哀怨的咏唱,误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士子行走山川,浪迹天涯,用饱蘸血泪深情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哀怨忧伤,缠绵愁苦的生活图景。阅读他们的诗歌,感受人生的起伏跌宕,感受人情的似水悠长,感受人心的波澜起伏,自然可以获得丰富奇妙的审美享受,也会增进我们悲悯人生,热爱生活的情怀。  古老的《诗经》来自先民的咏唱,犹如旷野的清风,又似山泉的呜咽。清新淡雅,
期刊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凌晨四时,一声尖叫刺进了深夜的黑暗,与往常没有两样。阿英又做了同一个噩梦,并且尖叫起来。我给那鬼魅似的叫声惊醒了,然后,夜又沉入了深深的宁静之中。”这是社会学家潘毅在《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一文中的开头。
期刊
圣彼得教堂下午有一场洗礼,所以奥伯特·爱德瓦还穿着他的司事长袍。他总是把新袍子放在做丧礼或婚礼的时候才穿(那些讲究时髦的人总是选圣彼得教堂来举行这些典礼),所以,现在他所穿的只是稍微次一等的。穿这袍子,他感到自傲,因为这是他职位尊严的标志。这位子来之不易。折叠和熨烫袍子的事情他总是要亲手干。在这家教堂当了十六年的司事,这样的袍子,已经有过好多件,但他从来都不肯将穿旧的袍子扔掉,所有的袍子都用牛皮纸
期刊
尘埃落定,掩卷深思。一次完整的主题之旅即将结束,你是否准备好满载而归?或许,道别之时的话语最是走心,你又能否体会?而下期的精彩还在期待你的贡献。  “孤单都已经离去,只留下天和地,我和你,永远在一起。”  年少时听到《相信》的歌词,似乎享受到一种绝对的美感,那么笃定的语气描摹着一个美好的未来,任谁都会忍不住心动。  信任的力量,就是如此绝对。我们真正信任一个人,或是一种事物,甚至可以押上生命作为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