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中华礼仪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曾说“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朱老的话启发着我们古文化的研究方法。史学家陈寅恪又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老的话则告知我们,每一个汉字的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
  我们若以汉字为媒介,溯本寻源,去了解或研究先民的生产、思想、礼仪等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应是很有趣和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文即尝试从汉字的造字理据及其所负载的信息的角度,管窥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一、从坐姿类词语看谦恭
  西晋的时候,椅子才随着胡人传入中原,那时称椅子为“胡床”,许慎《说文解字》称,“床,安身之几坐也”。《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一语用的就是此义。唐朝时期,椅、凳的使用才逐渐普遍。之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现在北方有些地方来了客人请客人上炕,应该就是这种习俗的孑遗。古人虽席地而坐,却很有讲究。
  坐,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以两膝着地,小腿平置于地,两股贴于两脚根上,类似于今日的跪,但跪是两股不贴两脚。
  跪,与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谢罪,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如《论语》“‘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相同,表示尊敬。
  長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又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箕踞,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如《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高祖本纪》中郦食其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对女子而言,箕踞更是一种失礼的坐姿。西汉人韩婴所撰的《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那么,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礼?从“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女”是一个象形字,就是坐姿:两膝着地,臀部落在两脚上,双手相交下垂于前。“双手垂坐”符合礼仪,且与“女”字类似,这是当时女性最优雅的坐姿。
  二、从方位类词语看尊卑
  在“坐”的礼仪中,座的位次同样非常重要。它是尊卑长幼之别的体现。场所不同,所会聚的人不同,座次尊卑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通过方向体现出来的。
  东南西北,古代贵族的房屋是堂室结构的,堂与室只是一墙之隔,前(南)为堂,后为室。堂多是举行庆典、祭祀、盛宴的地方;室是居住的地方。室与堂中座次有所不同。室内座次以居西面向东之位为尊,其次是居北面向南,再次是居南面向北,最后是居东面向西。《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即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帐内,刘邦为宾,理应尊重宾客,事实却非如此。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的性格。在堂中是以南向为最尊。所以皇帝是“南面称孤”,众官是“面北称臣”。
  左右,左右尊卑,不能一概而论。史家考证,夏商周三代,以左为尊;春秋、战国时期以右为尊;汉代尊右;唐宋尊左;元朝尊右;明朝先尊右而后尊左;清朝尊左。“闾左”“左迁”“豪右”“无出其右”等即是不同时期的尊卑用词。
  比较统一的是车骑一般以左为尊,“虚左以待”,本义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现在“左”以泛指席位左边的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左边的位置了。
  左右一词在服饰上也有体现。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左衽一般为死者所着;而北方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在华夏文化中,人们认为生者衣襟左衽是对华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背离,或用“左衽”表示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础上,“左衽”更被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成语“披发左衽”就是明证。
  三、从称呼类词语看身份
  朕、孤、寡人、不榖,这几个词中,孤、寡是寡德之人的意思,不毂是不善的意思。虽然是谦称,它们和“朕”一词却共同是帝王专用,别人可不能乱用。
  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崩、薨、卒、不禄、死,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
  “死”还有许多有着特殊意义的讳称,如:为正义事业而死叫“就义”,为国家和人民而死叫“献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等,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年幼而亡叫“夭折”,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寿终正寝”,受尊敬的人死去叫“与世长辞”“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一文中,讳称导师马克思逝世为“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总之,“死”的讳称相当复杂,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说法也不尽相同。   妻、妾、媵,妾是相对妻而言的。妻、妾都是男子的配偶,但妻是正式的,妾则是非正式的。正因为是一种非正式的关系,所以男子之获得妾,便不能叫“娶”,而只能叫“纳”,也就是“收容”的意思。当然,妾也只能称为庶妻、小妇、侧室、偏房、姨太太、小老婆。不但妾的地位低于妻,而且妾之家族的地位也与妻之家族不可并论。如《红楼梦》中的探春虽是赵姨娘的女儿,却只认王夫人的兄弟为舅舅,不认赵姨娘的兄弟为舅舅。同样,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也不认为自己是舅舅,就因为夫族与妾族之间并无婚姻关系之故。
  媵,《尔雅·释言》:“媵,将送也。”孔颖达疏《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媵之名不专施妾,凡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之,谓之媵。”可见“媵”的演化顺序是:相送——古代陪嫁的男子和女子——陪嫁的女子。媵婚制即以妹随姐嫁,侄随姑嫁,姐妹姑侄共事一夫的婚姻制度。到了西周时代,这种婚制已成为了当时贵族阶层普遍实施的一种婚姻形式。唐尧是远古部落首领,他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了虞舜。娥皇是舜的正妻,其妹女英是媵娣。“西部歌王”王洛宾整理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妹妹,带上你的嫁妆,赶着那马车来。”歌中所唱即是媵婚制的一种形式。
  四、从跪拜类词语看情感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稽首、顿首、空首,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qǐ)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jī)留,所以叫作稽首。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奇拜又称雅拜,即一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只是拱手行礼,就是现在的揖。
  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稽(qǐ)颡(sǎng),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的感情。
  拱,亦称拱手。其仪姿是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内、另一手在外地叠合。拱手礼有吉凶之分,两手叠合有别:行吉礼,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则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拱礼常用于见面或答谢时致敬。既可以用于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于礼敬长上,尊长者也可以用拱礼作答。
  揖,与拱礼相似,也是身体站立,左右两手在胸前一里一外叠合。行拱礼是身体不动,手也不动,即所谓“垂拱”“立拱”。揖礼则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载“推手曰揖”。揖礼是表示轻微敬意之礼。因此,根据施礼的对象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区别。即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称为“时揖”;揖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称为“土揖”;揖身份尊于自己者,行“长揖”之礼,即行礼时站立俯身,拱手高举,从上移至最下面。单独对一个人行揖礼,叫做“特揖”;向群众行揖礼,叫“旅揖”;向左右两侧的人行揖礼,叫做“还揖”。揖礼与拱礼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礼。
  五、从名字看辈分
  汉族人为子女起名,除了要有所本,有依据之外,更往往有寄托,借命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子女的期待。
  命名常自典籍中择取,人名中常见的绍唐、敬尧、继虞、效舜、绍禹、法曾、希孟、从周等等,都是前一个字为动词,表仰慕或继承;后一个字为名词,称指被奉为祖、尊为圣的人。两字连用则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与寄托。
  两字名采用重复其中一字或选用同偏旁字的方式,表示辈分关系。如在民国时期,宋家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大名,自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文化界,还有个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同样大名鼎鼎。北宋文坛的苏轼、苏辙两兄弟,相信大家也一定不会忘记。
  解放初期的命名则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曾有一邻居以“庆祝革命成功”一语来给六个子女命名,既表先后,又显爱国热情。
  六、从数字看等级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礼制有以大、以多、以高为贵的规定,因此常见的数字都被赋予特殊含义,马虎不得。
  九五之尊,首先在古代,九是龙形或蛇形的图腾化文字,所以往往被看作“天数”。其次,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在阳数中,九为最大数,五居中。帝王为了向世人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利是上天赐予的,极力将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所以常常用“九五之尊”来形容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
  都城规模,《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楼高九雉,每雉高一丈,即高九丈;诸侯国都城楼按王城宫隅之制即高七雉;宗室都城城楼则按王城门阿之制,只能高五雉。王城的经途即南北向大道宽九轨,可并行九辆车;诸侯城的经途相当于王城环城道路的宽度,即宽七轨;而宗室都城的经途,只能有王城城外道路的宽度,即五轨之宽。
  门洞个数,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宗庙数目,《礼记·礼器第十》中规定:祭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台基高度与台阶层数,台基显示等级,《大清会典》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准高二尺;四品以下到士民,准高一尺。而一般皇家建筑的台基可有5尺之高。
  基座的高低自然关联到台阶踏跺的级数,即“阶级”的多少,“阶级”一词后来衍生为表明人们阶级身份的专用名词,可见台阶的等级标志作用也是极为显著的。中国古代,宫殿台阶的级数受阴阳观念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以“九”为基准数,或以九为倍数,这是依循着中国人相信“九”是最大的阳数的观念。房屋门前台阶,则官职越高,台阶级数越多。九级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普通官员按以下规定:六品七品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二级,五品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三级,以此類推,不得逾制,否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佛塔层数,“佛塔”是“高僧”的墓,塔在宗教文化里有镇守一方水土,驱散邪气的重要作用。佛教传到我国之后,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建塔都不采用双数,而采用单数,这就因为“阴阳五行中”双数为阴,单数为阳。因此塔层有1、3、5、7层之分,层数多寡象征僧侣道行的高低,七级浮屠就是最高等级的佛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同学们在学习、使用礼的过程中决不能胶柱鼓瑟,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曹春华,江苏西亭高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隐身飞行翼:特种兵变成“蝙蝠侠”德国军事专家研制出了一种配备给特种部队的隐身飞行翼,通过无线电领航,插上这种“翅膀”的特种兵就可以像蝙蝠侠一样飞往敌军的阵地。
环满加尔坳陷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发育岩性、地层不整合、低幅度构造型油气藏,储盖组合、断裂及不整合面等疏导体系对成藏起关键作用.对环满加尔坳陷烃源岩灶、古隆起、区域盖层
期刊
语文教学常常强调厚积薄发。但是我们常常忽略——在厚积与薄发之间,还有一个东西。厚积是输入,薄发是输出,中间是学生的心智编码,不编码是无法实现输出的。而这个编码的过程
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总体特色之一为体现核心价值观,内容编写上较之前有了变化和改进,内容上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在单元组织结构上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提要或练习设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
近日,重庆市民发现有“百元大钞”上的“100”标志能揭下,但验钞机却检验不出真假。原来,变造假币者购进假币后把百元真钞的“100”标志移到假币上,同时把假币上的“100”标
《毛毛》这部作品出自我喜欢的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之手。米切尔·恩德在讲故事的同时,试图揭示一些哲理。但是,这些哲理你又不能一下子说清楚。既有感觉而又无法清楚
“物哀”代表着日本文论和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日本传统审美情趣的精髓,也是理解大和民族传统文化和整体气质的关键。“物”指客观事物,“哀”指主观情感,“物哀”是审美主体在体验客观对象时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这种感动包括怜惜、壮美、喜悦、感激等任何对外在世界产生的细腻的、真实的、感动的情绪,最典型的物哀思想是一种哀怜、忧愁的感伤情绪。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需要靠直觉、靠心来感受。最典型的是基于
在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里,一天,一个土人因小事触怒了部落里的巫师。只见巫师闭上了眼睛,指手划脚,口中念念有词。这个土人听了巫师的咒语之后,马上面如死灰,神情呆滞,垂头丧气,回到家
俞平伯在《重印〈人间词话〉序》中说:"(《人间词话》)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乎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读者宜深加玩味,不以少而忽之。其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