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初,成立于1880年的,在胶卷时代占据了全球2/3市场份额的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一胶卷的发明者,同时也是数码相机技术的发明者最终在数码时代陷入破产困境。在竞争日益激烈、商业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创新得到了政府、学者和管理实践者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不断变革和创新的企业才能生存;而实务界对创新的信奉甚至达到了产业宗教的程度。然而,细致分析柯达的经典案例可以发现:企业不只是要创新,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也绝不是简单的“创新越多企业越强”。柯达对研发活动的投入一直在同行中处于较高水平,取得的专利也非常多,然而,正是其发明的数码相机技术将其推下了神坛,直至跌入破产深渊。因此,在强调创新、强调转型升级的今天,家族企业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是否进行创新投入,而是慎重权衡创新战略管理,根据创新战略选择研发投入水平和领域。
保持清醒,谨慎决策
家族企业的创新到了时不我待的时候吗?是的。但是,越是紧急的时候越需要清醒的头脑,越需要谨慎的决策。家族企业创新既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也需要直面当前产业环境和家族企业发展状况。
直面现实的勇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新一届中央政府投入更多资源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家族企业管理者突然发现创新的需求是如此迫切。一些家族企业管理者急切,甚至盲目地进行创新决策,光伏、风电、生物能源、智能化……任何时髦的名词都能挑动决策者的神经,越是没有听说过的概念越能引起决策者的兴趣,越是看起来“美好的未来”越能获得投资者的追捧!但事实上,略有创新管理知识者都知道,时髦、新颖、巨额收益的背后是极高的创新风险,而且创新的幅度越大风险也越大。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决策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仅要回应日益迫切的转型升级压力,更要直面现实量力而行,优化组合创新战略以小博大。
直面中国产业环境
中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门打开,国内的企业家和潜在创业者得以观察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观察到全球产业的转移,常常对某一新的产业形成共识,从而导致大量企业蜂拥进入,最终形成林毅夫教授指出的“潮涌现象”。这种潮涌现象在发达国家往往是较长时间里偶然出现一次,而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在多个产业频繁出现——政策允许中国家族企业进入的产业绝大多数都出现过潮涌现象。另一方面,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产业政策通过有差别的准入限制和产业补贴,使得不同产业在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整体利润水平;加之地方政府GDP崇拜对当地企业的扶持、刺激和限制,使得中国多个产业经常出现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比如,中国家族企业扎堆的纺织服装业、家电制造业等等。
当同行业企业都进行类似的创新投资的时候,即使不考虑创新活动本身的风险,所有投入创新的企业也会因为过高的创新竞争水平而事倍功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中国目前有超过8000家玩具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600多家。假设这些中国玩具制造企业在巨额投资之后都成功建立了自主品牌,那么,拥有几千个“知名品牌”的玩具市场就基本等同于没有品牌;假设中国玩具制造企业都实现了产品智能化技术升级,玩具市场上全是创新之后的智能玩具,此时可能更有竞争力的反而是本来就有的传统玩具。
在极其容易出现潮涌现象的中国产业环境中,家族企业创新需要慎重对待潮流,避免蜂拥而上,应更多谋划差异化创新。事实上,也只有差异化创新,才能事半功倍!
直面家族企业发展状况
虽然中国家族企业在改革开发后发展迅速,但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一直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直到近些年才进一步提高,但依旧没有完全与公有制经济平等。根据《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2010)》的统计,中国家族平均年龄约9年,74.7%的家族企业所有者权益在1000万元以下,71.8%的家族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由此可见,历经多年发展,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依旧是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在中国家族企业大量兴起之后,“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从创业开始就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市场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这使得大量中国家族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经营的“求生存”状态。
家族企业创新需要直面其发展状况。规模小、融资难、利润率低、利润积累有限,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家族企业难以进行投资规模较大、与企业当前短期生存关联不那么紧密的探索式创新,而往往选择投资需求相对较小、能使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开发式创新(比较接近通俗所讲的模仿或模仿式创新)。进一步地,家族企业在长期的“求生存”中形成了开发式创新的习惯,常常不断复制开发式创新,最终陷入对企业自身、对竞争对手、对行业标杆的“模仿–模仿–再模仿”的循环怪圈。
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
大众通常将模仿和创新对立起来,作为区分企业创新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成功模仿都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具有改进性、因地制宜性,甚至是创造性。比如,将市场价格5000元人民币的iPhone的功能用1000元甚至几百元的成本实现,这样的模仿其实加入了非常多创新的成分——当然,这类创新可能同时伴随着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其实,对企业而言,创新投入的多少、风险的大小常常与企业从事的创新活动与企业现有知识和能力的“新旧”相关。基于此,学者一般将创新活动区分为两类: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强调充分挖掘现有产品和市场的机会,累积、学习和提升企业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比如柯达公司对其优势胶卷产品进行升级等等,这类创新活动的投入和风险相对可控。探索式创新强调对全新机会、全新知识的尝试,并开辟全新的技术路径来学习和提升,比如柯达在1970年代对数码相机技术的尝试,这类创新活动投入较高、风险较大——数码相机技术最终使柯达胶卷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如柯达的教训所显示的那样,探索式创新并不必然强化现有竞争优势,而仅仅试图保障未来的长期竞争力。而开发式创新强化了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助于企业当前的生存和发展。显然,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需要平衡两类创新活动来兼顾当前生存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
企业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分派给一种创新活动的资源越多,留给另一种创新活动的资源就越少。不仅如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类创新活动都是自我加强型的:通常探索式创新活动意味着更高的失败风险,越是失败,人们越是试图以更新颖的方法进行更多探索,进而陷入一个“失败圈”。相反,开发式创新活动常常见效很快,尝到甜头的企业更倾向于循着相同路径进行更多开发式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成功圈”。即,探索式创新活动带来更多的探索而排挤了开发式创新活动,反之亦然。即使企业意识到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活动的资源争夺特性和自我加强特性,有意识地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活动,依旧存在着两类活动的思维模式和组织路径截然不同、难以兼顾的困难。因此,企业要兼顾两类创新活动并不容易。
间断平衡,稳步创新
企业平衡两类创新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二元平衡和间断平衡。二元平衡是指同时重视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果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信息和知识,而信息和知识常常可以接近于无成本地在企业内部复制和扩散,那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和知识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另外,虽然某个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仅能用于特定的创新活动,但站在更宏观的组织层面来讲则所有不同,这可能同时对两类不同的创新活动都有贡献。最后,如果企业能够使得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总体上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元平衡也可以实现。
对于当前的家族企业而言,更为现实的创新管理策略可能是间断平衡。间断平衡是指:从长期来看,家族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资源基础的变化,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将注意力集中于探索式创新或开发式创新的其中一种,两种创新方式按照某种特别的顺序(规律)交替出现。
作为发展中大国,绝大多数产业常常迅速陷入“潮涌现象”带来的产能过剩,使得中国家族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转变为价格战,这意味着只有效率较高的企业才能生存。因此,在环境相对平稳的阶段,中国家族企业多采用开发式创新的策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环境正经历着迅速的变化,而世界经济环境的动态性也在与日俱增,这意味着大量现有产品市场的消失和新的市场机会的涌现,意味着企业如果死守现有业务,很快会成为明日黄花。因此,中国家族企业又需要适时进行探索式创新。
保持清醒,谨慎决策
家族企业的创新到了时不我待的时候吗?是的。但是,越是紧急的时候越需要清醒的头脑,越需要谨慎的决策。家族企业创新既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也需要直面当前产业环境和家族企业发展状况。
直面现实的勇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新一届中央政府投入更多资源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家族企业管理者突然发现创新的需求是如此迫切。一些家族企业管理者急切,甚至盲目地进行创新决策,光伏、风电、生物能源、智能化……任何时髦的名词都能挑动决策者的神经,越是没有听说过的概念越能引起决策者的兴趣,越是看起来“美好的未来”越能获得投资者的追捧!但事实上,略有创新管理知识者都知道,时髦、新颖、巨额收益的背后是极高的创新风险,而且创新的幅度越大风险也越大。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决策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仅要回应日益迫切的转型升级压力,更要直面现实量力而行,优化组合创新战略以小博大。
直面中国产业环境
中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门打开,国内的企业家和潜在创业者得以观察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观察到全球产业的转移,常常对某一新的产业形成共识,从而导致大量企业蜂拥进入,最终形成林毅夫教授指出的“潮涌现象”。这种潮涌现象在发达国家往往是较长时间里偶然出现一次,而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在多个产业频繁出现——政策允许中国家族企业进入的产业绝大多数都出现过潮涌现象。另一方面,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产业政策通过有差别的准入限制和产业补贴,使得不同产业在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整体利润水平;加之地方政府GDP崇拜对当地企业的扶持、刺激和限制,使得中国多个产业经常出现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比如,中国家族企业扎堆的纺织服装业、家电制造业等等。
当同行业企业都进行类似的创新投资的时候,即使不考虑创新活动本身的风险,所有投入创新的企业也会因为过高的创新竞争水平而事倍功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中国目前有超过8000家玩具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600多家。假设这些中国玩具制造企业在巨额投资之后都成功建立了自主品牌,那么,拥有几千个“知名品牌”的玩具市场就基本等同于没有品牌;假设中国玩具制造企业都实现了产品智能化技术升级,玩具市场上全是创新之后的智能玩具,此时可能更有竞争力的反而是本来就有的传统玩具。
在极其容易出现潮涌现象的中国产业环境中,家族企业创新需要慎重对待潮流,避免蜂拥而上,应更多谋划差异化创新。事实上,也只有差异化创新,才能事半功倍!
直面家族企业发展状况
虽然中国家族企业在改革开发后发展迅速,但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一直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直到近些年才进一步提高,但依旧没有完全与公有制经济平等。根据《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2010)》的统计,中国家族平均年龄约9年,74.7%的家族企业所有者权益在1000万元以下,71.8%的家族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由此可见,历经多年发展,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依旧是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在中国家族企业大量兴起之后,“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从创业开始就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市场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这使得大量中国家族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经营的“求生存”状态。
家族企业创新需要直面其发展状况。规模小、融资难、利润率低、利润积累有限,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家族企业难以进行投资规模较大、与企业当前短期生存关联不那么紧密的探索式创新,而往往选择投资需求相对较小、能使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开发式创新(比较接近通俗所讲的模仿或模仿式创新)。进一步地,家族企业在长期的“求生存”中形成了开发式创新的习惯,常常不断复制开发式创新,最终陷入对企业自身、对竞争对手、对行业标杆的“模仿–模仿–再模仿”的循环怪圈。
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
大众通常将模仿和创新对立起来,作为区分企业创新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成功模仿都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具有改进性、因地制宜性,甚至是创造性。比如,将市场价格5000元人民币的iPhone的功能用1000元甚至几百元的成本实现,这样的模仿其实加入了非常多创新的成分——当然,这类创新可能同时伴随着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其实,对企业而言,创新投入的多少、风险的大小常常与企业从事的创新活动与企业现有知识和能力的“新旧”相关。基于此,学者一般将创新活动区分为两类: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强调充分挖掘现有产品和市场的机会,累积、学习和提升企业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比如柯达公司对其优势胶卷产品进行升级等等,这类创新活动的投入和风险相对可控。探索式创新强调对全新机会、全新知识的尝试,并开辟全新的技术路径来学习和提升,比如柯达在1970年代对数码相机技术的尝试,这类创新活动投入较高、风险较大——数码相机技术最终使柯达胶卷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如柯达的教训所显示的那样,探索式创新并不必然强化现有竞争优势,而仅仅试图保障未来的长期竞争力。而开发式创新强化了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助于企业当前的生存和发展。显然,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需要平衡两类创新活动来兼顾当前生存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
企业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分派给一种创新活动的资源越多,留给另一种创新活动的资源就越少。不仅如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类创新活动都是自我加强型的:通常探索式创新活动意味着更高的失败风险,越是失败,人们越是试图以更新颖的方法进行更多探索,进而陷入一个“失败圈”。相反,开发式创新活动常常见效很快,尝到甜头的企业更倾向于循着相同路径进行更多开发式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成功圈”。即,探索式创新活动带来更多的探索而排挤了开发式创新活动,反之亦然。即使企业意识到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活动的资源争夺特性和自我加强特性,有意识地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活动,依旧存在着两类活动的思维模式和组织路径截然不同、难以兼顾的困难。因此,企业要兼顾两类创新活动并不容易。
间断平衡,稳步创新
企业平衡两类创新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二元平衡和间断平衡。二元平衡是指同时重视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果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信息和知识,而信息和知识常常可以接近于无成本地在企业内部复制和扩散,那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和知识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另外,虽然某个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仅能用于特定的创新活动,但站在更宏观的组织层面来讲则所有不同,这可能同时对两类不同的创新活动都有贡献。最后,如果企业能够使得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总体上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元平衡也可以实现。
对于当前的家族企业而言,更为现实的创新管理策略可能是间断平衡。间断平衡是指:从长期来看,家族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资源基础的变化,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将注意力集中于探索式创新或开发式创新的其中一种,两种创新方式按照某种特别的顺序(规律)交替出现。
作为发展中大国,绝大多数产业常常迅速陷入“潮涌现象”带来的产能过剩,使得中国家族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转变为价格战,这意味着只有效率较高的企业才能生存。因此,在环境相对平稳的阶段,中国家族企业多采用开发式创新的策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环境正经历着迅速的变化,而世界经济环境的动态性也在与日俱增,这意味着大量现有产品市场的消失和新的市场机会的涌现,意味着企业如果死守现有业务,很快会成为明日黄花。因此,中国家族企业又需要适时进行探索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