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广松涉对早期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解读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松涉在《唯物史观的原像》一书中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认为异化劳动不过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所作的概念性把握,二者的真实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尚未最后解决。广松涉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关于马克思所面临的逻辑张力和理论困境,他的分析就难免有疏漏之处。
  关键词:广松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唯物史观的原像》;异化劳动;私有财产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4-0055-05
  
  广松涉是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唯物史观的原像》是其阐释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该书第一章第二节“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哲学’的分析”中,广松涉集中讨论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二者的关系。
  
  一、广松涉的主要观点
  
  1.《手稿》与资本论相比 ,“一方面过小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过大”。
  广松涉在解读完《手稿》的第一束手稿的第一部分后,把它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做了比较,认为《手稿》的经济学内容“一方面过小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过大”[1]18 。
  说它“过小”是指马克思此时的经济学“还极其不成熟,而且与其说是马克思的思想,还不如说是基本上是由各种经济学著作的引用而形成。”[1]18这个现象我们能在《手稿》当中清楚地看到,第一束手稿的第一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并行叙述的三栏中,除了第一栏“工资”马克思写得比较详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后面两栏基本上都是国民经济学家著作的大段摘录,评述性的语句很少,这说明马克思此时还未能很好地消化他所了解到的经济学知识。
  说它“过大”是指马克思《手稿》中的经济学内容并非是纯粹的经济学,马克思也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学家,用广松涉的话说就是:“不管怎样说是引用的堆积,那也是经由马克思本人的问题意识而取舍,这种问题意识或视角,较之于后期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框架更为广泛,有着这一框架所涵盖不了的内容。”[1]18这个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的叙述中得到验证:“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2]而《手稿》正是这一研究的初步成果,我们也能通过阅读整个《手稿》的文本发现,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实际上是立足于人类的解放的,马克思希图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走向共产主义,经济学研究是为共产主义作论证的。这也就是广松涉所说的“三个源泉的综合统一”,即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统一的首次尝试。
  2.马克思对所有权的概念性把握与黑格尔及恩格斯是共通的,不同于国民经济学家。
  马克思为什么要在《手稿》中提出异化概念并对其进行极为详细的分析呢?广松涉认为有两个:一个原因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的“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89在《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确实不满意国民经济学家们把私有财产不加批判地当作前提来建构经济学体系,因为把私有财产不加批判地接受下来,这与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相互矛盾的。按照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而工人付出了全部劳动,社会财富却不归他们所有,这是马克思所不能接受的[3]56。因此,必须对私有财产进行批判地分析,分析的工具恰恰就是异化劳动,这是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概念的内在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马克思受到了黑格尔和恩格斯的影响。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就尖锐地提出了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并第一次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和规律,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部分提及此事,说明其确曾受到影响[3]46。至于黑格尔的影响,主要是他的《法哲学原理》。黑格尔也没有把私有财产当作所与的事实,而是以法—道德—伦理的否定之否定进行了哲学概念式的深刻把握。黑格尔对抽象法内容的论述是从所有权开始的。在黑格尔看来,所有权就是财产权。财产是自由意志的最初体现,人只有占有财产,才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因此,对财产权的拥有使得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实现,而当财产权让渡的时候,就产生了契约。如果说抽象法是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即财产来实现自身的话,道德就是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即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自由意志在借助外物和内心分别实现自己后,就进入了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来实现自己的环节,即伦理。在这一环节,伦理达到了抽象的法和道德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客观精神的真实实现。只有伦理才具有现实性,法和道德是没有现实性的,它们必须以伦理为基础而存在。因此,如果说恩格斯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学层面的,那么黑格尔的影响就是在哲学层面。
  3.马克思三重异化的分析是对私有财产的概念把握,但同时也蕴含着庞大的历史哲学远景。
  马克思既不满足于国民经济学家的自相矛盾,也不同意普鲁东“财产就是盗窃”的论断,要弄清楚私有制,马克思需要另起炉灶。广松涉说:“对这一课题的尝试解答,无非是那个著名的三重(四重)异化论。(1)生产活动的主体的人(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2)工人的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3)人的类本质——因而还有其他的人——的异化。”[1]22为了证明这一点,广松涉紧接着就引用了《手稿》中的一大段话,说明马克思是如何从异化劳动导出私有财产的。我们回到《手稿》当中,确实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的完整推导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这么几个步骤:
  前提:自我异化和劳动异化;
  第一步:异化了的劳动产品不属于我而属于非我的存在物;
  第二步:非我的存在物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因为二者从来不是劳动的主人;
  第三步:那个非我的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而人同自身的关系是以人和人的关系为中介的;
  第四步:工人同自己的劳动关系生产出工人同一个站在劳动之外的主人的关系,即同所有者的关系;
  结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马克思最后总结说:“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3]100通过以上的文本解读,我们确实看到了从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完全是一个三段论式逻辑推导过程,而且很类似于数学证明中的排除法,一个东西不属于我,那它必定属于非我的某物,而这个某物不是神,也不是自然,那它一定属于不同于我的他人,他人就是此物的主人。难怪广松涉会说:“然而,三重异化的分析,作为人的异化或劳动的异化本身的分析,未必就很完善。它只是停留于作为私有财产的概念的把握和导出的论点的最低限度的这样三个必要的因素。”[1]23也就是说异化劳动的规定不过是从概念中推导出私有财产的前提条件而已。
  当然,马克思无意去做一个数学家,异化劳动不单单是对私有财产的概念式把握。广松涉指出:“无论怎样将目前的课题限定为要对‘私有财产’作概念的把握,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大的主题来说,作为马克思还隐藏着更大范围的大的论述。”[1]23所谓“更大范围的论述”就是广松涉在一开头所讲到的《手稿》“过大”问题,即人类历史远景。这时的马克思能够用于分析历史的现成工具,无非是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过来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观被用于分析宗教,后来赫斯把它推广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提出货币异化和交往异化,马克思则更进了一步,把哲学上的异化概念和国民经济学中的抽象劳动结合起来,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这倒真的是马克思的创造。按照马克思的想法,人的本质本来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后来劳动异化了,劳动越来越折磨人、敌视人,劳动不再是生活的目的而仅仅成了谋生的手段,为了恢复人的本质,人必须否定和扬弃异化,也就是重新恢复到自由自觉的状态。马克思已经证明了私有财产不过是异化劳动的结果,那么废除私有财产也就是对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对私有财产的废除必将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120這就是广松涉所指认的,马克思此时的真正志向在于将“世界史的整体”置于人的本质、人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异化和自我获得这一逻辑中进行论说,目的是为人类的最后解放寻找根据。所以,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所推导出的私有财产概念是“私有财产一般”,即“不单是占有层次上,倒是在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范围上”[1]23,是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的一般本质的抽象概括,并非如有的学者所指认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论的私有财产直接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财产。在这一点上,广松涉无疑是对的,因为“马克思并非心里只打算论述资本主义社会”[1]23,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类历史。
  4.马克思的异化史观逻辑存在着重大破缺。
  应该说,《手稿》中的马克思确实达到了一个思想的高峰,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力图把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一个伟大尝试,开拓了三个源泉综合的统一之路,对此,广松涉予以高度评价:“即便不能说是作为形成史的事实过程,也能够作为思想史的逻辑脉络而占据一席之地。”[1]25这个评价一点都不过分,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异质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主流的人本主义学派无一不是从《手稿》中异化思想汲取灵感而生发出形态各异的理论学说,这个源头就是马克思此时的异化思想,因而在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但是,广松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们不同,他并未肆意拔高马克思此时的异化思想,而是清醒地洞察到了异化史观本身的破缺之处:尽管马克思对私有财产作了很符合逻辑的推演,但那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把握,私有财产本身的真实历史过程尚未探明,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异化的扬弃只能是一种“假说”。广松涉指出:“因此,马克思试图从异化劳动入手追溯私有财产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根据,然而由于未能成功说明异化的历史形成是如何‘基于人的本质的发展之中’,由此使得共产主义作为异化劳动的扬弃结果的应有结论,必然发生动摇而难以站得住脚。”[1]26所以,这种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建是一种脱离历史真实进程的价值悬设,仅具有道德上的有效性,而并不具备历史的必然性。
  
  二、对广松涉论断的简单评价
  
  1.广松涉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
  1932年《手稿》公开面世以后,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争论,前苏东学者对《手稿》在马哲史上的地位的评价普遍不高,他们或者把《手稿》看作是马克思的早期不成熟著作予以贬斥,或者把马克思的前后思想看作是一个同质的整体,致力于在《手稿》中发掘某些唯物史观的正确内容;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主流则与此相反,片面抬高《手稿》的地位,把《手稿》的异化思想看作是马克思思想的最高峰,刻意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将异化史观直接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这当然是两种极端,二者殊途同归,均未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和实质。相比之下,日本学者广松涉对《手稿》的把握和判断就比较中肯: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异化劳动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独创性和综合性,认为它开拓了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者统一的道路,而且异化思想本身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创见,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理论增长点,开拓了20世纪以来蔚为壮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同时又明确指认异化史观“未必就很完善”[1]23,私有财产仅仅是一个概念把握和逻辑推论,马克思并未能真正搞清楚私有制的真实历史起源问题,建立在私有财产扬弃基础上的共产主义不过是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并带有乌托邦的性质,此时的马克思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经济学说,抑或是社会主义理论都还没有达到科学的地平。总的看来,广松涉的评价和判断是符合实际的。
  2.广松涉未能充分揭示出异化史观逻辑的内在张力。
  在广松涉的整个理论框架中,他有一个最基本的判定,那就是:以1845年为界线,“早期马克思”到“后期马克思”的世界观的结构有一个“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1]35的质的飞跃,早期的异化论逻辑是建基于近代由笛卡尔所开创的主体-客体二分的近代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后期物化论逻辑却是建基于主体间性(主体际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观即唯物史观,这是由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史上的最伟大的哲学革命。《唯物史观的原像》一书中,广松涉把这个新世界观地平的临界点具体设定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但他并不像阿尔都塞那样简单地认为从“早期马克思”到“后期马克思”是一个从意识形态问题式到科学问题式的截然断裂,而是把这个转换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手稿》就开始了,因为《手稿》的异化史观“蕴含着逻辑自我破裂的必然性因素”[1]26。按照广松涉的说法,在《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人’的问题到‘社会’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而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1]2在广松涉看来,马克思是由于受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影响,从一开始对人的问题的考察就是从伦理的类人和共同社会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的,尽管张一兵教授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广松涉在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关联的解读上存在着文献历史链的缺环[4]22,但无法否认的是,不管马克思到底受到了多少黑格尔的影响,我们确实能够发现在《手稿》当中,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确实已经开始放进社会关系当中去理解了,比如通过异化劳动概念性地把握私有财产的分析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3]99-100而关系本体论正是广松涉指认的马克思物象化论的基础,所以,他认为:“不过,《1844年手稿》中的马克思即使将作为典型代表的‘工人’,在这个范围内作为个体来加以讨论,这个个体也自在地是类的存在,是以人即个体和类特权性地一致这个黑格尔学派的理解为黯然的前提。如果追溯过往,是一方面依循黑格尔所理解的‘人’,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共同态、社会性之中,如已经所看到的那样‘个人是社会的存在,个体的生活和类的生活并没有不同’。在此限度上,虽然是尚未展开的,作为异化、物化的主体的人,就其类本质而言,也可以说是主体间性的协动的一个总体,只要将主体概念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自为地加以把握——因为此时,人的本质的物化可以把握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物象的假现——那么可以说,向后期的物象化论的转变,《1844年手稿》中亦已然存在。”[1]38
  诚然,《手稿》中马克思确实已不同于费尔巴哈从类出发去理解人,开始试图把人置于社会联系中去考察,包含着逻辑破裂的因子,但这主要不是由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外部影响之故,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此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客观现实的关注,发现了客观现实与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之间的巨大矛盾,逐步滋生出一种与人本学主观价值悬设不同的从客观现实出发的逻辑因子,这才是日后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根本转机之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5]7,而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才能真正透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否则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终究还是会回落到抽象的类关系中不能自拔。而生产关系总是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的特定关系,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方式本身的矛盾运动才能真正把握整个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理想社会的真实道路。这正是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科学逻辑,这个科学逻辑的种子确实在《手稿》当中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着,也就是孙伯鍨先生最早指认的手稿中存在两种逻辑、两种话语: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以显性话语存在的费尔巴哈式的异化史观逻辑,另一种则是以隐性话语的形式存在的从客观现实出发的逻辑,这两种逻辑在手稿中以奇异的形态交织着,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新世界观的确立。也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已经科学地解决了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 ;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原始形态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5]36私有财产不再是劳动的异化的推导结果,而是现实的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上述分析来看,广松涉对《手稿》的分析还不是很到位,张一兵教授的观点很能反映这一点:“因此,他对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复杂话语逻辑的分析终究还是缺了一点深层理论力度,没有发现‘逻辑的自我破裂’中存在的双重话语逻辑,即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史观逻辑与从现实出发的客观历史逻辑的并存。这自然就给他后面讨论马克思的人本学思想向物象化话语的转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4]24
  3.广松涉未能全面揭示出马克思陷于困境的原因。
  广松涉看到了《手稿》的论述结构中蕴含着重大的难点:一是“私有财产的真实历史形成与存在”尚未探明,仅仅通过异化劳动作了概念性的把握;二是“人是如何使其劳动异化的,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的”也没有做出合理解答,这样就使得马克思陷于一种理论的困境当中,甚至出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相互说明的循环论证的怪圈当中,他认为这也是《手稿》中断写作的一个原因。但广松涉并未深入探讨马克思此时陷入困境的具体原因。依笔者的看法,产生困境的原因除了受主导的人本主义逻辑构架的制约外,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此时马克思还未能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所致。此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与法之间的唯心主义颠倒,《手稿》中第二次批判了黑格尔,这一次倒是集中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但绝非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恰恰是对黑格尔的一次费尔巴哈式人本主义改写,黑格尔体系当中深刻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尚未被发掘出来,只是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时期才真正完成,虽然最终马克思也未有精力写出一部“大写的逻辑”,但他的成熟著作《资本论》本身就是运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的光辉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剥离了黑格尔辩证法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唯心主义外壳,把它作为“思维把握和再现具体”的科学理论建构方法,从而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我们把《手稿》和《资本论》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虽然《手稿》中的劳动(异化了的劳动)是一种抽象,是对资本主义非人道现实这一感性具体的一种抽象,但是这一抽象并不能作为从抽象进一步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起点。因为它抽象过度,完全抽空了现实的内容,脱离了和历史的真实联系,成为一个空洞的道德悬设。从这样一个空洞之物出发再现出来的私有财产也必然是抽象的,不过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从抽象走向抽象。而《资本论》中,马克思借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起点同样是劳动,但它不是异化劳动,而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这当然是一种抽象,是蒸发了资本主义社会表象的思维抽象,但这个抽象却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真实历史关系的产物,这个抽象既没有因为抽象太高而成为空洞之物,也没有因为抽象不足而缺乏深度,从这一起点出发,劳动的两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的矛盾,矛盾导致了交换,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的积累产生了资本,这样一步一步揭示了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并从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所以《手稿》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比起《资本论》时期的经济学研究而言是极不成熟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有一个说明:“通过批判使一门科学第一次达到能把它辩证地叙述出来的那种水平,这是一回事,而把一种抽象的、现成的逻辑体系应用于关于这一体系的模糊观念上,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6]这句话虽然是用来批判拉萨尔的,但也适用于马克思自己。不成熟的经济学研究当然也无法帮助马克思从私有制社会的最高级形态透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日)广松涉. 唯物史观的原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张一兵. 广松涉:物象化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像》解读[J].哲学研究,2008(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3.
  
   责任编辑 任浩明
  
  A Brief Analysis of Guang Song-she’ Comprehension of Early Marxist “Alienation Labor”
  —— taking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1844” as example
  
  NIU Jun-wei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In his book of “ Archetyp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uang Song-she makes a basic judgment that “Alienation Labor” is merely a concept Marx used to explain private property, but the actual relation between “Alienation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has not yet been distinguished in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1844”. Though this judgment of Guang Song-she is true, still quite a number of omissions are found in his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y Marx had in finding 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Key Words: Guang Song-she;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1844”.; “ Archetyp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lienation Labor; private property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来看,目前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中存在着缺乏立项规划、社会公众参与的程度不够、立法听证程序不完善、责任条款过于简化等问题。可通过确立规范性文件规划与立项制度、拓宽社会公众提出法案动议的渠道、建立草案公告评议制度、完善听证程序和强化责任条款等形式来强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  关键词: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广西;
期刊
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审视党的群众路线应注意三个基本维度:在现实维度上,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和反腐斗争的新要求是审视的出发点;在认识论维度上,提升党的执政水平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审视的意义所在;在实践维度上,利益均衡以及与时俱进是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代进路。党的群众路线在回归群众生活中直面当代中国现实,有利于党的“传家宝”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历史唯物主义
期刊
摘要:在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构成了农民工行为分析的主要逻辑。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遵照“安全第一”与理性选择原则,建构起了一种生存层面安全、经济技术层面安全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层面安全三者统一的安全经济学。这为地方政府制度建构与制度过密化防范提供了切入点。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文化逻辑;安全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1494(201
期刊
摘要: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产生的20多年里,一方面村民自治的制度文本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实践对文本的不断偏离,致使村民自治难以充分实现其治理绩效。文章借用国家与社会的研究范式以及制度分析与行动者概念,通过对村民自治生长与变迁路径的解读,合理诠释了其文本与实践之间的差异。村民自治的制度文本与具体实践间的悖离,应归因于国家在村民自治的制度建立与实践运作过程中限制了村民的主体性,因而难以实现其基层民主
期刊
摘要:打造循环经济对于中小城市保持经济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贺州市结合市情从技术角度、人本角度和社会角度打造循环经济。从贺州市的做法来看,中小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处理好发展循环经济与保持经济增长、循环经济与经济性、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经济发展的本地循环与外地循环等四对关系。  关键词:中小城市;广西贺州;循环经济;资源利用;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F1
期刊
摘要: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萎缩,继而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也促使各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从而加剧国际贸易摩擦。最近发生的轮胎特保案就是由于美国奉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典型实例。美国的贸易限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众多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会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如何应对美国对华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这其中,政府的引导和协调起着不可替代的主
期刊
摘要:当代对“两个必然”思想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中产阶级”崛起论。但是,这种挑战是经不起考验的:从逻辑上讲“两个必然”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中产阶级”崛起论却带有虚假的理论性质;从历史事实上看,前者已经从理论设想变成现实且正取得辉煌的成就,后者即使在当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依然停留在空想状态中。把两种理论放在人类总体历史行程中考察,更加突显出“两个必然”思想的伟大的真理性。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期刊
摘 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三农”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在广西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使全额收取养老金中的个人缴费部分、集体补助部分和养老保险金的个人缴费部分、集体补助部分标准的确定以及如何体现社会公平等成为难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体现政府关怀,确保实现公平,创新养老方式,使农村养老保险成为农民致富的助力。  关键词:广西;农村;社会
期刊
摘要:“五种社会形态说”把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不当地扩大了适用范围和理论外延,并作为理论公式被机械地套用。这样不仅无法解释大量历史现象,而且也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文明类型学说是对它的突破和创新:扩展了考察视野,转换了理论视角,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纠正了传统社会发展理论机械论的倾向,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有解释力。文明类型学说对于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
期刊
摘要:家电下乡政策是新时期国家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采取的一项逐渐惠及民生的政策。结合对陕西省七个村的调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视角对家电下乡的实施进行考察,发现农民购买欲望与实际购买行为存在矛盾,基层政府在政策实施上不到位与政策价值预期存在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不足与面临货币压力存在矛盾,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破解这些实践困境。  关键词:家电下乡政策;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