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简约而不繁复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在西部某市“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课堂展示现场,观摩了来自东部某省一位名师的展示课《端午的鸭蛋》。这堂课构思独特,悦人耳目,在课后的交流互动中也得到了一些听课老师的赞许。
  课例:《端午的鸭蛋》(教学流程)
  聊一聊你的、我的、大家的端午。
  读一读高邮人的端午。
  说一说高邮人的端午。
  评一评高邮的端午明星。
  议一议外乡人眼中的高邮鸭蛋。
  夸一夸自家的高邮鸭蛋。
  赞一赞高邮鸭蛋的好名望。
  品一品孩子们的“鸭蛋秀”。
  抒一抒绵长的故乡情。
  回顾这堂课,最大启发就是:语文课,应该简约而不繁复!笔者以为这堂课美中不足的还是繁复了些。
  环节过多,蜻蜓点水
  本堂课预设的九个环节明显偏多,教师在拖堂的情况下仍没有完成最后两个重要的环节。九个环节其实包括了一篇课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聊一聊”系情境创设,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了重庆的端午节习俗;“读一读”是学生自由读课文,以熟悉课文;“说一说”是学生读后的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说出了高邮人端午的所有风俗;“评一评”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高邮人的端午风俗,以进一步熟悉课文;“议一议”是指导学生对外乡人评价高邮鸭蛋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看法,进一步理解高邮鸭蛋的特点;“夸一夸”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为什么最喜欢高邮鸭蛋的地方,领会作者的情感;“赞一赞”是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说出自己对高邮鸭蛋的赞美;“品一品”是指导学生感悟品味孩子们玩“鸭蛋秀”的趣味和情感;“抒一抒”是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感方面进一步受到感染。后两个环节由于教师未来得及进行,仅是笔者的猜测。一节课要引导学生完成这九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只能蜻蜓点水般地一环赶一环,紧赶快赶往前走。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虽然教师反复引导学生要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但学生的回答都非常勉强。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整堂课中学生完整读课文的时间仅有一次,其余时间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九个一”。
  实际上,教师所预设的这“九个一”,除了第一个“一”不需要学生细读文本外,其余八个“一”离开学生的细读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这样的细读深究,需要很多的时间。真正把这些“一”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扎实的收获,至少需要两节课。但由于只有一节课,教学环节又过多,且教师又平均使用力量,再加上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尽管学生似乎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不明白。
  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初步认定,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二至三个为宜”,是非常有道理的。一节课,只有40或45分钟,如果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放手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学习、理解、鉴赏,去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那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学生要走进文本围绕教师的“问”去思考筛选信息,去分析归纳,没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是枉然的。就本堂课上教师所设计的九个环节而言,八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经过分析、提取、概括、表述,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善,这样的过程,不是三五分钟可以完成的。假如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那学生就只能知其皮毛。与其面面俱到其实面面都无法到,倒不如删繁就简突出要害追求实在。与其追求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倒不如留下残缺追求实在的收获。繁杂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坠入云里雾里,找不到归途。
  目标不明,重点不破
  由于环节太多,学生根本不明白教师打算教些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要学些什么。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这“九个一”分属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的哪一个不明显。从教师已完成的七个环节来看,也看不出她预设或生成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更看不出她是怎样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的。应该说,就一堂实效的语文课而言,必须有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定位本节课的任务,有非常简洁的教学流程以突出教学的重点,有非常干练的课堂运行以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像《端午的鸭蛋》这样的经典课文,文本有全息性,有比教师所预设的还要多得多的信息。让人感到每一个方面的信息都是学生应该理解和训练的,从而导致预设内容的全面而丰富,导致预设教学目标的众多而繁杂。学生哪怕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都会感觉似入八卦阵,最后连自己是怎样走出来的都不清楚。张志公先生说得好:“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指向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引导学生体会端午风俗的乐趣,感受作者浓郁的故乡情结,指导学生咂摸文本“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以及汪曾祺“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应是本文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从这样的教学目标来看,“九个一”流程是可以合并减少的,且还能更好的突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聊一聊”、“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都属于“引导学生体会端午风俗的乐趣”的目标。而“议一议”、“夸一夸”、“赞一赞”、“抒一抒”均是“感受作者那浓郁的故乡情结”。“品一品”是咂摸文本“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的。这样一归类,明显感觉到,“品一品”这个咂摸语言的环节是做得不够的,因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不仅在孩子们的“鸭蛋秀”这部分。再则,这“九个一”流程,汪曾祺“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一点都没有涉及。尽管语文教学鼓励教师个人的理解,允许根据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但一篇文章,应该有其最基本的教学点和教学线。假如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在“教什么”上没有最基本的共同点,而是教师个人的想当然,那语文课堂不知何时能走出“少慢差费”的窘境。
  有很多语文专家呼吁“一课一得”,这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良方之一。就《端午的鸭蛋》来说,可教可学的地方太多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举不胜举。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有处理教学文本的智慧,有敢于取舍的勇气。一旦我们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凡是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或联系不大的文本信息就要毫不吝惜地舍弃。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充裕的时间去慢慢走细细品,才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去自主思考、感悟、理解、训练和评价,才有课堂的师生对话和智慧碰撞,也才有学生扎实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流程简单,结构干练,节奏舒缓,气氛和谐,而绝没有追赶一个又一个目标的紧张和劳累,学生所感受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蛋味”十足,“语味”不够
  叶圣陶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教师围绕高邮的端午,特别是高邮的鸭蛋做够了文章。从已完成的七个流程来看,教师无不是紧紧围绕“鸭蛋”在做文章,从端午的习俗说起,落脚是家乡的鸭蛋;从大麻鸭说到鸭蛋;从腌鸭蛋说到卖鸭蛋;从双黄鸭蛋说到蛋的质细油多;从挂“鸭蛋络子”说到蛋壳里的萤火虫……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对高邮的端午节特别是鸭蛋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对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深厚情感有了新的感悟。教师高质量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与此同时,有两个不同程度的忽略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乐趣”的涵泳不够,对作者所表达的端午节的快乐体悟不够,对作者为什么在多年以后还能忆起家乡端午节的快乐理解不够。课堂如果仅仅停留在“蛋”上,仅仅停留在麻鸭——鸭蛋——质细而油多的蛋——挂“鸭蛋络子” ——玩鸭蛋壳这个层次上,仅仅让学生明白高邮鸭蛋好,好得不得了——不仅好吃,还很好玩,那无疑是相当肤浅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体味出文中充溢字里行间的快乐,指导学生读懂隐藏在蛋中的快乐和幸福,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家乡的鸭蛋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赞美。二是对语言的品味严重不够。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知识并获得语文能力,在学习的同时建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受到情感熏陶。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语言的学习是首要的,否则,那就不是一堂语文课。于漪老师说得好:“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出来,这样以文章的人文内涵震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语言的推敲中提升学生的能力。”而《端午的鸭蛋》语言特色很鲜明,“平淡而有味”是其最大的语言特色,文本中的许多语句表面是大实话大白话乃至方言土语,但情味十足,耐人寻味。随便举一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四句口水话,语言非常平实。但这四句话内涵颇丰,表现的都是作者的自豪和幸福。“我的家乡是水乡”,如果此句不写,后面三句不复存在。“出鸭”,仅仅两个字,作者内心的自豪和满足溢于言表,换成另外的说法就是“出产鸭子呢”。“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种有名,未必鸭蛋还会没名吗!“鸭多,鸭蛋也多”,“鸭多”既应前面的“水乡”,又说此地物产丰富。正因为“鸭蛋也多”,才有小孩们吃的玩的,才有小孩们选“秀气”的。朴拙的语言所隐含的是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语言品味上多下功夫,让学生领悟理解语言的内涵和魅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这节课之所以语言玩味不够,主要是预设的环节太多而无暇顾及。
  参与偏冷,收获不丰
  学习的收益是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的,学生想有较高的收益,必须要有情感和智慧的倾情参与。叶圣陶曾在《求甚解》中说:“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在本节课上,也许是星夜兼程想努力完成这“九个一”流程,以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满,给听课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老师是紧赶快赶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可这一个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反映冷淡,多数埋头不语,生怕被老师叫到。也许是学生对高邮的端午习俗不了解,始终没有传达出那一种端午习俗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文本中明显有的内容,学生都是答非所问。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采取接力方式把话筒挨个送到学生嘴边,但学生回答的多是挤出来的一两个字,倒是老师的机智和幽默为学生解了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和幽默并不等于学生的激情和收益。之所以出现学生参与不积极,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留给学生读书熟悉文本的时间太少。教师在上课前才把教材发给学生,学生读教材的时间只有“读一读”环节,亦即读一遍课文的时间。这样一篇文章,学生仅读一遍,他能说些什么,他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吗?即便是教师,读一遍课文又能说出多少?那为什么不留时间给学生多读文本呢?因为九大任务要在本堂课完成哪!实事求是地讲,不要说学生不熟悉文本,即便是熟悉文本,这九个流程也是很难完成的。
  莎士比亚说:“简约是智慧的灵魂。”英国的斯宾塞也说:“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是多样的,但语文课堂贪多求全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简约干练起来,那语文课堂的高效时代就到来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并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看重的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而应该重在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时,必需具备的生物学概念,能够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何促进初中生物课堂的高效教学,确实完成好每一节生物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激发引导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学会分析生物现
郑桂华,安徽怀宁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者型语文名师。曾在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参与主编过上海市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任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语文教材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写作教学研究、语文教育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初中语文教
【内容摘要】经过多年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证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更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的语文基本素养的要求,也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在平等、协作、尊重、竞争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使这种学习模式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语文 运用  相比以往的初
【内容摘要】从无机含氧酸结构出发,研究结构与酸强度的关系。  【关键词】酸强度  无机含氧酸强度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与物质组成和结构有关,也与溶液中溶剂作用等因素有关。本文仅从无机含氧酸的结构出发,讨论无机含氧酸强度的变化规律。无机含氧酸通式可写为HnROm或(HO)nRON(N=m-n)。n是羟基的个数,m是氧原子总数,N是非羟基氧原子数。酸的强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对O原子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
【内容摘要】活动讨论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借助活动讨论,往往可以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借助活动讨论,激发活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实际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活动讨论 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活动讨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
【内容摘要】只有关注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学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要让学生从课堂的“看客”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教师改变课堂上随意、粗放的做法,夯实过程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学为中心 过程教学策略方法  教师的预案只是提供教学参考,学生学习的实际起点和学生的实际反映,才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关键。课堂中只有捕捉住学生的生成资源,把握好课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教育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内很多高中顺应教育部教改需要,对历史高效课堂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教无定法,因教师授课的特点不同,各高中对教改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各有特色。本文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浅析了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对于如何构建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策
教室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自己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重要场所。打造无恐惧教室其实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在的教室视为鲁迅笔下的“铁屋”,那么呐喊与反抗是在所难免的。这种呐喊与反抗不一定是字面上的,也可以是情绪上的,甚至是“非暴力不合作”式的行为。当教室变成了老师或者班主任的一言堂,那么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将会是非常辛苦的,教学成绩也难以提升。作为一名
【内容摘要】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品、悟、写”的有机融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品:即品读、品味、品鉴、品悟。悟:即悟人生、悟人性、悟生活、悟文化。写:即写作训练,以片断仿写(先背诵名家名篇优美、典雅文段,再以此为范本,进行仿写训练)、一篇多改、一题多写,作文专项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