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绽放的生命之花--莫言小说中的人文主义初探

来源 :金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莫言折桂诺贝尔文学奖,使文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迅速掀起“莫言热”热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不缺乏优秀作家的中国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说莫言获奖的最大功臣当属葛浩文先生和陈安娜女士这两位译者,这一点不可否认,优秀的译者可以使文学作品焕发第二次生机。但是如果作品本身不具有民族性、世界性,我想再好的译者也不能让世界读懂莫言。本文通过对莫言几部作品中的人的形象塑造,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探究莫言小说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剖析作家对人的关注。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抗日战争期间艾青流徙了大半个中国,从杭州到武汉、从北方到南方、从重庆到延安。本文通过对艾青足迹的追踪,旨在探寻艾青的迁徙经历对其思想观念与抒情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艾青 诗歌 迁徙 创作转变  “抗日战争时期,是艾青创作的成熟期。”艾青从人心惶惶的杭州走到文人云集的武汉,从饱受磨难的北方转向山明水秀的南方,从大雾弥漫的重庆奔向天朗气清的陕北。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三年多里,他流徙了大
一、亲职教育概念、缘起及发展状况rn亲职教育为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在俄罗斯称之为“家长教育”,我国台湾学者中译为“亲职教育.[1
期刊
内容摘要:《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主要描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肺痨病去买人血馒头的故事,揭示了在旧社会的背景下,底层中国人的愚昧与麻木。   关键词:鲁迅 愚昧 麻木 看与被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变革,首先便体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他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
内容摘要:柳得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炙手可热的作家、戏剧家。作家赤裸裸地还原了家庭生活的粗糙阴暗面,展现了家庭空间对于体现女性自我存在意识具有的独特意义。在作家笔下温暖的庇护所变为禁锢女性独立个体的枷锁,成为其难以摆脱的梦魇。   关键词: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女性 家庭空间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1938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期时逢二戰,过着颠沛流离甚至食不果腹的生活。战后
一、游戏目的rn1.发展跳跃的能力,锻炼腿部力量及动作协调性、灵敏性.rn2.感受在游戏中跳跃的乐趣.rn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rn二、游戏材料rn(一)材
期刊
设计意图:rn“影子”游戏是大班幼儿十分感兴趣的,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有关“光与影子”的感性经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后面照不到的地
期刊
内容摘要:柳永是北宋词坛第一位对词进行大力革新的词人,在词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时不被正统社会认可的柳永,他的词作,尤其是俗词,却有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本文将从柳永俗词中俗之成因、俗之表现和俗之影响等三方面入手,来探讨其俗词之美。   关键词:柳永 俗 《乐章集》  柳永善为诗文,但“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1]。他的词内容丰富,感情细腻,明白晓畅。尤其是他能
内容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凄美苍凉的爱情传奇。多少年来,我们津津乐道故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演绎的双城记,也透过这重重的帘幕,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世俗中人情冷暖的深刻体验。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完成了“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的别样创作。故事的最后,战争虽然让城市千疮百孔,却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小说中写到“城”,在地理概念上是上海和香港。同时
内容摘要:曹七巧复杂而多面,她是被封建遗风压迫的受摧残者,是被金钱奴役的屈服者,也是被扭曲心理控制的报复者,这三种身份使七巧的人物形象愈加清晰丰满,也更加突出了人物悲剧性命运的缘由。本文旨在从这三种身份剖析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的人物命运。   关键词:《金锁记》 曹七巧 人物形象  张爱玲的《金锁记》享誉文坛,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内容摘要:文林郎最早起源于北齐的文林馆学士,隋炀帝时设文林郎为从八品,唐代文林郎属于低阶文散官,为从九品。唐代文林郎授予途径众多,可以品德才能、科举、举孝廉等方式获得文林郎之职,并且文林郎之职在唐初也可以授予隋朝降官。唐代文林郎作为文散官,无实权,象征品级,并且出现了武官挂文散官文林郎的现象。   关键词:唐代 文林郎 唐墓志  文林郎作为低阶文散官之一,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学者马小红在探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