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机械地运用多媒体,过分夸大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运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中学课堂。多媒体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低估乃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在此,笔者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运用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1.多媒体妨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如果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课件,让课件“统治”课堂,CAI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单一,那么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就会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是否适合上信息化教学课,“坚持”堂堂必上信息化教学课。由于整天忙于开发研制教学课件,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简化媒体程序,把握媒体出示时机,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注重情感交流。教师要切忌只顾操作机器,让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将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
  2.多媒体脱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随着不少制作课件的软件如Powerpoint、Aothware、3DMAX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利用互联网上更多的资源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已成为可能。但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度迎合学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大玩花样,就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从而导致学生脱离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通过与文本对话,对语言进行品读、感悟、积累来获得阅读感受、培养语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再怎么先进,也代替不了朗读这种学习语文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
  3.多媒体抑制了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制、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学生便没有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学生很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得到肯定。长此下去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素材的组织上应是灵活的,准备的素材要多,将它用菜单的形式提供出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确定哪些该用,哪些可以不用。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设计得开放一点,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同时要舍弃那些凝滞的、呆板的所谓标准答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要能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不能把课件制作成呆板的机械的模式,非那么讲不可。从而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认真考虑课件的使用价值,缜密思考、科学设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莲蓬.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J].学周刊,2012,23:61.
  [2]徐群巧.浅谈网络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05:95-96.
  [3]李建林.浅谈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09:62-63.
  [4]李斌.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4:69-70.
  [5]张娟.浅议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综合版),2013,12:54.
  【作者简介】
  焦培军,男,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对升降台液压缸铰点位置进行了分析。为了改善升降台升降不平稳、活塞推力较大的现象,提出了升降台活塞推力和升降速度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对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运动学和动力
【摘 要】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来说,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枯燥冗长的语言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这一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的作用是多方面,多价值的。因此,本文将从朗读法的作用以及该如何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朗读法;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最终目标,以多方向教育渠道为课堂形态。这便要求我们思品教师在课堂中要导入生活元素,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剖析思品,从思品的角度思考生活。让生活成为小学生学习思品的魔术棒,不仅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民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开放、创新、互动的教学形式愉悦课堂、活化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一系列生活烦恼问题,并懂得如
【摘 要】成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表扬、鼓励学生为手段,以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目标。创建高效课堂,必须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发挥二者的地位作用,本文基于成功教育的观点,从创建高校课堂的必要性出发,重点阐述了在成功教育理念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力求能有所收益。  【关键词】成功教育;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有效途径  如今的21世纪,这是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
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近十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
【摘 要】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予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
为了高效率、高精度的评定平面线轮廓度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曲线间最小单向Hausdorff距离的线轮廓度误差评定方法,给出了求解最小单向Hausdorff距离的数学规划模型及其线性化解算方法。该方法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符合国家标准关于线轮廓度误差定义的最小条件。模型中涉及到的点到曲线最小距离,采用全局算法中的投影多面体方法计算。通过与已有文献中的算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数值
从历史和现实两大视角,透视我国民众法律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多个维度.探寻增强我国民众法律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基于PLS-SEM理论,兼顾变量间的潜在关系,对浙江省1983-2013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城镇化质量外,其余变量均与城镇化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同时,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兴名词应运而生,各种管理手段层出不穷。本文从新经济的发展对企业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