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读懂为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5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语文卷必考题型,然而部分学生读不懂诗歌讲什么,更不会运用方法去鉴赏。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能力较差,在考试中得分较低。针对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遇到的理解困难,可以通过五个关注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
  一、关注标题,把握有用信息,初步推断诗歌题材
  通过关注标题里的有用信息,学生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该诗的大致内容、题材类型或情感方向。标题可能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或情感基调,有的还可以初步推断题材类型,是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还是咏史诗,然后联系平时对该种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去分析,这样就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住作品的内容或基调。当然,这也要求学生要把诗歌按照题材整理归类,加强积累。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根据“赤壁”“怀古”可以推断应该是怀古咏史诗,而且交代了感怀的地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交代了送别的人、事件,可以推断应该是送别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由“塞上”可以推断应该是边塞诗。再如,2017全国Ⅱ卷上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只要关注“送”“使”便能了解大概是苏轼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应该是送别诗。
  二、关注诗人,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关注诗人的生平、写作该诗时的际遇,对于准确理解大意和评价诗歌是很重要的。关注生平要注意阶段性,同一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情和风格可能存在差异。如,李清照是婉约派,言辞凄婉哀伤,《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这首词借暮春之景,表现了流落金华、国丧夫死的哀伤与凄苦,而《如梦令》则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是优裕生活的写照,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关注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由于诗人一生遭遇发生变化,且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久远,有些字词读音或含义、社会风俗、写作具体背景等需要借助注释了解。尤其是写作背景、意象和典故等注釋,往往是解题的钥匙。如,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中诗歌阅读注释中的“清禁”“武林”这两个词,和平常理解的字面意义差异较大,只有关注注释,才能准确理解相关诗句的含义。
  四、关注内容中的意象、炼字、典故、手法,准确理解诗歌
  读懂诗歌的关键是关注每一联所写内容,有部分学生往往忽视这些内容,或直接从题目得出诗歌题材及感情,或由生平背景推断诗人感情,或认为送别诗必定是忧伤凄凉,等等。这样就会造成对诗歌含义的误读,所以学生必须关注每一联的内容,尤其是意象、炼字、典故、艺术手法等。
  (一)把握意象,想象意境特点。诗歌中的客观物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蕴涵着某种特殊含义或感情,这样的物象就叫意象。意象构成的意境往往表现特定的氛围,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二)关注炼字,把握内在情感。所谓炼字,就是诗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副词等都是诗人锤炼的对象。
  (三)重视典故,学会古今迁移。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四)分析手法,理解表达效果。诗歌除了炼字和用典,还常常运用其他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有助于读懂诗歌的深意,把握主旨。对一首诗,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每联或每句,叙述了什么人,什么事,描写了什么物,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用了哪些抒情的方式,等等。还可以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人、物、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有无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等。
  五、关注客观选择题选项提示
  从2017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阅读题型有了变化,增加了一个选择题。要求选择“不恰当两项”或“不正确两项”,命题的五个选项往往是对应相关诗句,或分析内容和主旨,或分析艺术手法和风格,其中有三个是正确的,可以暗示一些有用的信息。如,2017全国高考语文卷Ⅰ诗歌阅读题的选择题B选项的赏析,可以提示学生诗人在“无哗战士衔枚勇”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把考生比作战士,生动展现了礼部贡院进士考试的情景。
  以上“五个关注”,是结合教学实际归纳总结的读懂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整个诗歌阅读教学来说,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付出更多努力。
其他文献
教育问题已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下一代的教育情况牵动着一个家族、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等各方人士的心。美国全国受教育委员会提供的53项研究有力地表明:与家庭、社区保持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他学校;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他们的权威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寻求家校成功合作的实践中,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表达了广大中学教师和家长的心声:“教育的效果取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面,就我班的环境布置,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幼儿的眼光自主创设环境  我班三位教师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需求,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把区域和墙面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激发他们
期刊
一、多元文化概念的界定  多元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但强调文化平等,尽管由于不同群体在政治经济权力占有上的不平等以及那些被视为“非主流”的各单元文化群体自身的妄自菲薄造成的文化上的不平等,但多元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蕴涵,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尊重文化差别,提倡多样文化的共存与互补,了解自身文化的基本特点,将单元文化置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现代解读,是单元文化走向丰富和厚重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
期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课外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
期刊
一、创设良好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要营造自学氛
期刊
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如果有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他们就容易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而氛围又是培养人性格、习惯的关键所在,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的根本目的也正是希望为孟子创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指出:“使我们的青年们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的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
期刊
教师做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人类发展中肩负着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想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胸中光明;想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有火种”。这句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的特殊與神圣,要胜任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敬业、好学、爱生则是高尚师德的三大支柱。  一、敬业——师德修养的关键  敬业精神是教师自觉承担社会和国家所规定的教师义务的体现。具有这种精神,教师就能反教
期刊
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与之相伴的文化转型,与已经步入正轨的社会转型相比,文化转型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当前中国还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同并存、相互杂交、相互冲突的阶段,缺乏一个主导性的新文化规范。而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既给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语文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究竟如何自处、如何取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
期刊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潜心去认识它,兴致勃勃地去研究它,孜孜以求地去实践它。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可见,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成了语文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已经成为语文教师
期刊
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提到教育惩戒的艺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