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的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全国妇联、教育部在对《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 试行)》( 妇字〔1998〕9 号) 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妇字〔2004〕41 号),以加强对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推进家长学校的建设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的出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被纳入各地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
一、研究背景
2006 年, 全国妇联建立了1000 所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在外出务工大省之一的四川,省妇联从2004 年起,将推动家庭教育的工作重点转向乡镇和社区,在各地已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学校开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同时,各地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2006 年初, 四川Q县成为全省第一个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试点县。目前,Q 县所有中小学均成立了家长学校,其中省级示范家长学校3 所,市级示范家长学校2 所,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座谈会、家庭教育交流会130 余次,受训家长达3 万余人次。
二、家长学校的情况
笔者主要对Q 县农村中小学的部分家长学校进行了调研。以下仅举两例。
(一)四川省Q 县NC 中学
NC 中学于2004 年10 月成立家长学校,成立了以学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以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家长学校工作班子。同时,学校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学员学习制度、家长学员考核制度、家长学员表彰制度等,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学校投入固定经费,保障家长学校的软硬件配置,保障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NC 中学家长学校的活动主要分为三种:⑴以全体家长会的形式进行集体指导学习。⑵召开针对留守儿童的寒假家长会。⑶组织分班交流及座谈会。学校对每一次培训活动都有具体的方案设计,包括参加对象、授课人员、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经校行政会讨论通过后发放通知。每年的全体家长会一般都选择在农忙以前或期中考试后召开,这主要是考虑到农事活动的周期性以及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分班交流的基础之一。在寒假期间召开的留守儿童家长会,是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专门组织的活动。在Q 县,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习俗,学校便利用正月初七这一天对返乡的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开展培训。
2004 年11 月,第一期家长学校培训工作正式开始,校领导授课。培训班的内容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培养你的孩子、家长日常行为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长教育内容要求、父母威信的建立、家教名言等。学校专门与外出打工的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签订监护协议,并对家长提出“五个一”的要求:要求外出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一封信,每月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孩子的科任教师联系一次,外出务工家长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写“致全校留守儿童家长一封信”活动,向全校留守儿童家长介绍了本项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学校的活动,对家长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
2006 年2 月17 日(农历正月初七),学校举行了寒假留守儿童家长会。首先,校长介绍了2005年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然后,副校长对全校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最后,留守儿童家长与班主任面对面沟通,共同探讨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
(二)四川省Q 县RF 中心小学
2004 年10 月,RF 中心小学的“农村小学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并获得资助。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与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项目工作紧密结合,其中的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正是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开展起来的。
活动方案的设计,一是以家长学校为基地,开设家庭教育课堂。面向个人及家庭授课,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二是在家长中开展监护教育活动。每学期聘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辅导和培训,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对家长提出“五个一”要求。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监护人权利义务、维权、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和就业能力。
学校还在家长学校安排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系列报告,提高家长及监护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学习型家庭、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等,同时向家长推荐一批书目,设计了一些家长与孩子都感兴趣的交流话题等。在总结课题研究和家长学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已完成“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辅导教材”的前期编写工作,目前正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发放。
三、家长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作用
家长学校的培训活动唤醒了家长的责任意识。从调查的情况看,家长对学校召集的会议和活动都比较配合。学校结合家长学校工作定期召开的留守儿童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现状、情感渴望和成长状态,了解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将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中的缺陷及建议对策告知家长,调动了家长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开办的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专题讲座,告诉家长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和技能,改善和丰富了其教育和照料方式,提高了家长及监护人的素质和能力。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后,受触动最深、转变最大的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留守儿童父母的回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学校的功劳。NC 中学坚持每年正月初七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该校留守儿童的数量由2006 年的350名左右下降到2007 年的290 名左右。在留守儿童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普遍出现了可喜的“三增三减”现象。一是既挣钱又想着孩子的人多了,只想挣钱不管孩子的人少了,就近打工的增多了,双方外出的减少了,基本杜绝了孩子无人监护的现象。二是常回家看看的人增多了,对孩子不管不问的人减少了,外出父母回家的频率以及与孩子联系的频率都有所提高。三是参加学习的家长增多了,每年回家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比例呈上升趋势。
家长学校也为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方的沟通。在具体时间的选择上,有的学校很好地结合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的时间特点进行安排,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另外,以学校为依托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有条件的学校,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被运用到家长学校的培训中,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受到家长的欢迎。
四、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 在制度实施方面,家长学校的考核及表彰制度虽然原则上面向全体家长,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家长接受过正式的考核或获得表彰,其余家长对家长学校各项制度实施情况的了解不充分,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监护人和老年监护人。
2. 以学校作为依托的家长学校的情况,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差异。其教学资源的投入、师资的配备、经费的供给等各不相同。另外,家长学校的授课人员主要来自学校内部,除了合作部门(如教育、公安、妇联、团委、计生等)的相关人员外,外面的家庭教育专业从业者较少参与授课,这也是家长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活动无法同广义上的全校性的家长会相区分的原因之一。另外,外请授课人员以及学习材料的费用主要由学校自行筹集,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参加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受制于外请培训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3. 家长学校开展活动频率较低。全体家长会与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没有完全区分开来,界限不清,外出家长难以参加平时的全体家长会,导致临时监护人和外出家长对家长学校的利用率偏低。对不同的家长及监护人群体(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而言,培训内容不够多元,针对性不强。比如:NC中学的家长学校在成立之初,曾经向在校学生家长发放了问卷,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调研;RF 小学在每次家长会后都发放测评表进行现场评估。但在培训活动中,学校并没有适时地根据所获得的这些反馈信息对家长学校的培训活动进行调整。
五、建议采取的措施
1.保障必要的活动经费。家长学校的活动经费除学校自行筹集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该有所投入,以保证教学资源的配备、培训活动的必要花销等。
2.在活动开展前进行需求调查,包括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基本信息,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等。可采取以下途径进行调查:通过在校生向其监护人发放调查问卷;利用教师家访日和学校教学开放日的机会询问培训需求;通过电话联系了解需求情况;开展村社干部和村民访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
3.提高培训活动中专业培训人员的比例,同时号召社会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大学生、非政府组织成员、国际资助机构人员等)到乡村中小学和农村社区授课。在培训内容上,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首要任务,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使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教重心从浅层照顾(生长发育、安全)到深层关怀(心理、性格、权益)。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监护群体开展不同特点的培训。尤其是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溺爱或粗放式监管现象,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教化才能改变。在授课方式上,要多讲通俗易懂的实例,避免空洞化。培训的次数应该适当增加,半年一次的培训活动无法满足监护人的教育需求,相应地,培训需求的调查次数也应增加。
4.在培训方式上,不应只限于家长会的形式。可以考虑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因村制宜,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选择适合村民的场所和时间开展培训活动。与学校相比,村社内的培训点更方便灵活,更易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参与,更易于根据本社区留守儿童的特点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
5.对监护人培训过程和效果的监测与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组织者应该在每次培训结束后进行现场测评,以了解参加者的反应和满意度;并且,在一段时间后或下次培训之前对授课内容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 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申健强,申利丽.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 教学与管理,2007.(2).
( 编辑 于学友)
一、研究背景
2006 年, 全国妇联建立了1000 所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在外出务工大省之一的四川,省妇联从2004 年起,将推动家庭教育的工作重点转向乡镇和社区,在各地已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学校开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同时,各地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2006 年初, 四川Q县成为全省第一个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试点县。目前,Q 县所有中小学均成立了家长学校,其中省级示范家长学校3 所,市级示范家长学校2 所,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座谈会、家庭教育交流会130 余次,受训家长达3 万余人次。
二、家长学校的情况
笔者主要对Q 县农村中小学的部分家长学校进行了调研。以下仅举两例。
(一)四川省Q 县NC 中学
NC 中学于2004 年10 月成立家长学校,成立了以学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以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家长学校工作班子。同时,学校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学员学习制度、家长学员考核制度、家长学员表彰制度等,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学校投入固定经费,保障家长学校的软硬件配置,保障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NC 中学家长学校的活动主要分为三种:⑴以全体家长会的形式进行集体指导学习。⑵召开针对留守儿童的寒假家长会。⑶组织分班交流及座谈会。学校对每一次培训活动都有具体的方案设计,包括参加对象、授课人员、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经校行政会讨论通过后发放通知。每年的全体家长会一般都选择在农忙以前或期中考试后召开,这主要是考虑到农事活动的周期性以及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分班交流的基础之一。在寒假期间召开的留守儿童家长会,是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专门组织的活动。在Q 县,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习俗,学校便利用正月初七这一天对返乡的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开展培训。
2004 年11 月,第一期家长学校培训工作正式开始,校领导授课。培训班的内容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培养你的孩子、家长日常行为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长教育内容要求、父母威信的建立、家教名言等。学校专门与外出打工的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签订监护协议,并对家长提出“五个一”的要求:要求外出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一封信,每月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孩子的科任教师联系一次,外出务工家长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写“致全校留守儿童家长一封信”活动,向全校留守儿童家长介绍了本项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学校的活动,对家长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
2006 年2 月17 日(农历正月初七),学校举行了寒假留守儿童家长会。首先,校长介绍了2005年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然后,副校长对全校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最后,留守儿童家长与班主任面对面沟通,共同探讨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
(二)四川省Q 县RF 中心小学
2004 年10 月,RF 中心小学的“农村小学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并获得资助。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与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项目工作紧密结合,其中的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正是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开展起来的。
活动方案的设计,一是以家长学校为基地,开设家庭教育课堂。面向个人及家庭授课,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二是在家长中开展监护教育活动。每学期聘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辅导和培训,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对家长提出“五个一”要求。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监护人权利义务、维权、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和就业能力。
学校还在家长学校安排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系列报告,提高家长及监护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学习型家庭、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等,同时向家长推荐一批书目,设计了一些家长与孩子都感兴趣的交流话题等。在总结课题研究和家长学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已完成“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辅导教材”的前期编写工作,目前正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发放。
三、家长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作用
家长学校的培训活动唤醒了家长的责任意识。从调查的情况看,家长对学校召集的会议和活动都比较配合。学校结合家长学校工作定期召开的留守儿童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现状、情感渴望和成长状态,了解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将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中的缺陷及建议对策告知家长,调动了家长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开办的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专题讲座,告诉家长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和技能,改善和丰富了其教育和照料方式,提高了家长及监护人的素质和能力。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后,受触动最深、转变最大的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留守儿童父母的回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学校的功劳。NC 中学坚持每年正月初七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该校留守儿童的数量由2006 年的350名左右下降到2007 年的290 名左右。在留守儿童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普遍出现了可喜的“三增三减”现象。一是既挣钱又想着孩子的人多了,只想挣钱不管孩子的人少了,就近打工的增多了,双方外出的减少了,基本杜绝了孩子无人监护的现象。二是常回家看看的人增多了,对孩子不管不问的人减少了,外出父母回家的频率以及与孩子联系的频率都有所提高。三是参加学习的家长增多了,每年回家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比例呈上升趋势。
家长学校也为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方的沟通。在具体时间的选择上,有的学校很好地结合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的时间特点进行安排,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另外,以学校为依托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有条件的学校,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被运用到家长学校的培训中,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受到家长的欢迎。
四、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 在制度实施方面,家长学校的考核及表彰制度虽然原则上面向全体家长,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家长接受过正式的考核或获得表彰,其余家长对家长学校各项制度实施情况的了解不充分,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监护人和老年监护人。
2. 以学校作为依托的家长学校的情况,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差异。其教学资源的投入、师资的配备、经费的供给等各不相同。另外,家长学校的授课人员主要来自学校内部,除了合作部门(如教育、公安、妇联、团委、计生等)的相关人员外,外面的家庭教育专业从业者较少参与授课,这也是家长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活动无法同广义上的全校性的家长会相区分的原因之一。另外,外请授课人员以及学习材料的费用主要由学校自行筹集,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参加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受制于外请培训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3. 家长学校开展活动频率较低。全体家长会与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没有完全区分开来,界限不清,外出家长难以参加平时的全体家长会,导致临时监护人和外出家长对家长学校的利用率偏低。对不同的家长及监护人群体(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而言,培训内容不够多元,针对性不强。比如:NC中学的家长学校在成立之初,曾经向在校学生家长发放了问卷,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调研;RF 小学在每次家长会后都发放测评表进行现场评估。但在培训活动中,学校并没有适时地根据所获得的这些反馈信息对家长学校的培训活动进行调整。
五、建议采取的措施
1.保障必要的活动经费。家长学校的活动经费除学校自行筹集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该有所投入,以保证教学资源的配备、培训活动的必要花销等。
2.在活动开展前进行需求调查,包括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基本信息,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等。可采取以下途径进行调查:通过在校生向其监护人发放调查问卷;利用教师家访日和学校教学开放日的机会询问培训需求;通过电话联系了解需求情况;开展村社干部和村民访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
3.提高培训活动中专业培训人员的比例,同时号召社会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大学生、非政府组织成员、国际资助机构人员等)到乡村中小学和农村社区授课。在培训内容上,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首要任务,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使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教重心从浅层照顾(生长发育、安全)到深层关怀(心理、性格、权益)。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监护群体开展不同特点的培训。尤其是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溺爱或粗放式监管现象,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教化才能改变。在授课方式上,要多讲通俗易懂的实例,避免空洞化。培训的次数应该适当增加,半年一次的培训活动无法满足监护人的教育需求,相应地,培训需求的调查次数也应增加。
4.在培训方式上,不应只限于家长会的形式。可以考虑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因村制宜,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选择适合村民的场所和时间开展培训活动。与学校相比,村社内的培训点更方便灵活,更易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参与,更易于根据本社区留守儿童的特点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
5.对监护人培训过程和效果的监测与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组织者应该在每次培训结束后进行现场测评,以了解参加者的反应和满意度;并且,在一段时间后或下次培训之前对授课内容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 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申健强,申利丽.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 教学与管理,2007.(2).
( 编辑 于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