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主观的司法认定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文件第五条第二款为研究对象,探析网络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主观内容的司法认定。指出主观方面为确实明知,可通过应当明知加以推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起哄闹事 寻衅滋事 主观认定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7月23日,中国铁路列车发生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动车D301次与D3115次行进甫温线路段时发生碰撞,导致40人死亡,200左右人受伤。2011年8月20日,被告人秦某(网名“秦火火”)使用名称为“中国秦火火_f92”的新浪微博账户发布内容主系动车事故中的外籍遇难乘客获得高达3000万欧元赔偿金的虚假信息。该微博被转发11000次,评论3300余次,中国铁路公司连夜辟谣澄清。2014年4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秦某犯诽谤罪,处有期徒刑二年;犯寻衅滋事罪,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
  “秦火火”案是《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出台之后全国首例网络诽谤、寻衅滋事判刑的案件,入选第97集《刑事审判参考案例》。本案虽有落定的司法处置,但其裁判理由值得进一步分析。本文就主观明知要件的认定展开,对前述概念的科学鉴别是合理界定网络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事实与理论基础。
  二、主观要件的构成认定
  (一)明知的含义
  《解释》规定:“……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所以网络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是明知,即故意。所谓明知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危害后果等相关构成要件的内容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明知包括确实明知和可能明知两种。确实明知是指有充分证据证明行为人知道,可以直接加以认定。可能明知则指行为人对特定犯罪对象存在概括性或大体性认识,这种认识程度使行为人对该特定犯罪对象能够产生一定的猜测或怀疑,认知状态虽非确定,但仍有根据。
  笔者认为,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故意仅指确实明知,排除可能明知。第一,网络空间传播的信息具有杂糅性。网络空间的社交互动携带加速属性,个体用户以虚拟名称作为区别标志,不以真实的身份为社交必要条件,因而互动信息真伪不明。一般人群虽然对信息的虚假性具有概括性认识,可能知道信息是虚假的,但由于无法亲自证明其真实与否,出于猎奇或其他原因仍将信息加工传播。如果对这种可能明知的心态也加以处罚,显然太过苛责,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第二,人群的聚集本身带有盲目性。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最大的聚集平台,人群的汇集往往带来冲突和纷乱。“群体中形成的冲动比被催眠者受到的冲动更加难以抗拒,原因在于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同的作用,并经由相互传染扩大影响。”可以这么说,网民群体的智力总不及个体,群体由于分辨力不高极易误传消息。虚假信息在網络空间传递的过程也是传播者错误认识加深的过程,多数人选择跟从领袖,对网络谣言偏听偏信,人们对虚假信息会发生不相信到可能怀疑到相信无疑的心态转变,因此对可能明知的传播者追究责任不合理。
  (二)明知标准的确定
  1.理论分析
  网络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中的明知仅指确实明知,那么如何认定确实明知?第一,对于编造虚假信息的行为人来说,认定确实明知没有疑虑,信息的制造者一定确知信息内容的虚假性。第二,对于在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他人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人来说,确实明知的认定较难,信息传播者不必然对信息的虚假性明知。因为行为人主观判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单纯依据行为人供述内容不足以还原其行为时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和思维现象,进而无法得出确实明知的结论。所以,建议以应当明知作为确实明知的推定程序,通过应当明知推出行为人主观状态的确知。从实质判断。起哄闹事行为的实质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而网络造谣行为的实质特征即虚假信息的实质特征为足以扰乱社会秩序,两者核心要义一致。将利用信息网络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认定为起哄闹事网络平台视角的延伸逻辑内洽。从空间判断。传统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要求发生在现实的公共场所,如前述,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是公共场所,所以网络空间也会发生起哄闹事行为。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空间领域不受形态影响,起哄闹事行为既可发生在现实社会,又可存在于虚拟空间。
  应当明知是用以证明行为人主观认识状态的一种事实推定方式,即虽然行为人否认自己知道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信息系编造的虚假信息的事实,也没有其他证据直接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确实明知,通过甄别考察其他客观方面来认定行为人应当明知。这些客观内容如信息获取来源、行为人身份职业等个人信息、一贯行为等等。总之,需要坚决贯彻主客观结合的理念,严格把握确实明知的认定标准。同时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瀑、信息差、情绪选择等现象,不能仅仅根据信息的内容和性质简单作出推定。
  2.本案考量
  审理中,辩护人提出被告人主观上不明知系虚假信息的辩护意见,法院不予采纳,本文赞成法院的裁判。第一,从赔偿信息获取来源看。秦某辩称先前浏览网络时发现动车事故赔偿金额为2000万欧元,为炒作将金额提升为3000万欧元并散布,不知原信息虚假。该信息来源于网络私人账号,信息来源不具有权威信,并且公共机构于原信息发布前已明确申明遇难人员赔偿标准为91.5万元。秦某应该以官方平台发布的内容为准,但其对信息来源未尽到审核义务,其辩护理由不能成立。刑法意义上的行为包括言论,网络空间发帖行为是公民言论自由宪法权利的体现,但是言论自由与个体能力范围相关,能力受限,所以自由必然有限。单纯在网络平台发表不实言论,往往不至于引发网络秩序和社会秩序崩溃,这是言论自由的体现。量变引发质变,当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人身伤亡或公私财物严重损失等危害后果时,以网络型寻衅滋事罪论。所以,刑法有必要制裁在网络空间招致严重后果的言论。   第二,从被告人个人信息看。被告人是职业媒体人、“网络推手”,曾经营数个网络营销账号,其工作任务就是搜集、报道社会信息。秦某较社会普通群众对信息质量的敏锐度更精确,更应遵循职业操守和社会规范。但其未尽到基本的审核义务,编造散布虚假信息,引发全民关注,因而能够认定其主观应当明知。
  第三,从被告人一贯行為看。2011到2013年间被告人秦某为获取关注多次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经查,被告人发布的信息或是杜撰、或是经过实质性篡改真假掺杂、或是信息经澄清后仍被秦某修改散布。由于被告人行为的长期稳定性,所以秦某对编造散布虚假动车赔偿信息事件的主观状态大概率为应当明知。法律规定起哄闹事的场所条件为公共场所,未明确是现实社会的空间领域,网络空间也有可能起哄闹事。起哄闹事行为发生在现实社会是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常态,不能将常见现象当成唯一客观规律。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络空间也会引发人群的交流互动。网络空间的起哄闹事是信息网络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如果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反对网络造谣行为入刑则会轻纵犯罪。综合以上三点,秦某对散布虚假信息的主观为应当明知,进而推出秦某对网络起哄闹事的寻衅滋事行为确实明知。
  三、结语
  当今,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爆炸般的惊喜和挑战。无论信息网络如何革新,网络空间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理应遵循社会生活的规则与秩序,刑法必然对网络空间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回应。针对“秦火火”一案引发的学术讨论,应从法益与法律解释角度对《解释》第五条的内容加以把握。网络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是确实明知,对确实明知的认定可通过用应当明知推定。
  【参考文献】
  [1]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Z]. https://baike.so.com/doc/5381626-5617962.html,2019年7月22日.
  [2] 秦某某寻衅滋事一审刑事判决书[Z].http://wenshu.court.gov.cn,2019年7月22日.
  [3] 曲新久.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刑法解释[N].法制日报,2013.07.
  [4] 李晓明.刑法:“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博弈与抉择——从两高“网络诽谤”司法解释说开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33(2):119-131.
  [5] [法]古斯塔夫·勒庞.若初译.乌合之众[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7.
  作者简介:虞慧宁(1998—),女,汉族,浙江温州,学生,法学研究生在读,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工生殖技术的运用,给千万不孕家庭带来了生儿育女的希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犯罪问题,而相关法律法规还来不及对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整。本文通过分析人工生殖技术的犯罪表现形式,充分考虑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以及刑法的潜抑性,在现有刑法规定的框架下,将人工生殖技术罪设立成为一个单独的罪名,并通过列举的方式规定犯罪表现形式。  【关键词】 人工生殖技术 代孕
期刊
【摘 要】 行政審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正式成为WTO的成员,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深入, “放管服”改革深度和力度越来越大, 政府治理现代化方向的“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标准化”“精准化”“便民化”已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18年的变迁与发展, 为优化营
期刊
【摘 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公共领域扩大,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运用而生—网络舆论。互联网作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让公共领域的建构成为可能。传统的对话和交往在互联网上得以复兴,“电子沙龙”“电子咖啡馆”的来临,让大众再次拥有积极发言、辩论和检验权利的场所。网络舆论赋予了公众最大的可能性,也给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网络舆论界定,深入研究了网络舆论的新特征及其作用。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警察行政权力是一项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的重要行政权力,它包括警察行政命令、警察行政处罚、警察行政强制、警察行政许可等权力。然而这项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被滥用,典型表现就是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这就导致了警察行政违法等乱象的出现,对这种行政违法行为进行规制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破解的法治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警察 行政违
期刊
【摘 要】 特殊普通合伙制度隔绝了合伙人之间的无限连带责任,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但是,在该制度引入我国十年的时间里,情况并不乐观。就律师行业来看,律师事务所已突破三十万,而特殊普通合伙制律所不足百家,这主要是由立法规定不完善、准入门槛较高、责任承担不明确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从立法方面增加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篇幅,制定配套措施,明确责任承担顺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特殊普通合伙 有限责
期刊
【摘 要】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指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的刑法保护是通过公安机关立案、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当事人自诉、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判,进而追究著作权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保护方式。我国为了加强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组建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主体的著作权保护法律网络。其中《刑法》作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在著作权法律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期刊
【摘 要】 行政附款行为是行政主体依据自由裁量权单方面作出的限制行政行为主意思表示效力的从意思表示,包括期限、条件、负担、废止权保留、负担保留等类型。附款的存在不仅“开拓了行政的灵活对应可能性”,也最大限度照顾到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但附款有时会使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对此应如何救济,特别是在选择何种诉讼类型进行救济的问题上尤其重要。  【关键词】 行政附款行为 撤销诉讼 课予义务诉讼  一、行
期刊
【摘 要】 1540年与1542年《遗嘱法》的颁布对英国近代土地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两部法律的颁布是基于社会现实状况与法律的冲突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1540年《遗嘱法》以及对1542年《补充“遗嘱法”》进行补充说明的1542年《遗嘱法》的颁布,确定了自由遗赠不动产(土地)的权利。本文从三个角度来探讨有关该法令的一些评论  【关键词】 1540年《遗嘱法》 1536年《用益法》 土地法 继承规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人民法院手里的民事案件数量日益增多,而在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财产保全制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如此,关于案外人在诉讼财产保全中的权益如何得到救济,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针对诉讼中案外人提出财产保全异议处理现状的分析,阐述对案外人在诉讼财产保全中提出异议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保护民事诉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