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病毒疫情促进就业行动的难点问题分析及建议

来源 :中国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议之一:倡导用人单位首选招聘录用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疫情严重地区人员,制定“疫期吸纳就业激励计划”
   ——问题及分析
  疫情冲击下,劳动者进出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情形更加复杂,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疫情严重地区人员的就业问题首当其冲。一是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动力不足。工作技能与岗位需求匹配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在岗业务训练,无形中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二是用人单位及其员工的防疫心态,乃至防疫偏见,导致“疫区歧视”时有发生。疫情严重地区人员获得公平求职和就业的机会降低。三是就业困难人员,始终是就业促进工作的难点。针对绝对就业困难和相对就业困难,就业促进工作的精准化精细化一直在路上。疫情防控时期,动态监测就业困难人员,强化就业促进政策的精准性和执行质量急迫且关键。
   ——对策建议
   建议界定受疫情冲击、就业急迫、就业困难的群体范围及认定标准,实现重点人群精准施策。对招收应届毕业生占其职工之比达到20%的企业,免征新招收应届毕业生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年,放宽其申领社保补贴条件,并给予“疫期吸纳就业补贴”。开发疫情防控、社区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岗位、临时性扶贫岗位,推动大龄社区居民、贫困住户成员、贫困农户成员、农民工等就地就近就业。针对疫情严重地区(湖北省、武漢市等),消除用人单位招聘中的“疫区歧视”,追究歧视责任。坚持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健全依据疫情促进就业的分类动态激励措施,动态调整受疫情影响的就业困难人员及其范围,完善疫情失业预警机制。
  
   建议之二:创建“应对疫情促进就业互助网络平台”,促进就业援助供求双方直接对接匹配(类似“水滴筹”)
   ——问题及分析
   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对接机制,是促进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疫情防控时期,建立就业匹配应急机制,精准快速推进信息对接,需克服多重困难。一是常规人力资源服务受疫情冲击暂停或降效。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或中介平台公司为媒介,主导劳动供需双方的就业信息对接与匹配,因疫情冲击,“委托—代理”问题更严重,信息对接“时滞”更长。二是新型互联网招聘平台,“适少不适老”“助高不助低”,导致高龄就业人员和低技能劳动者,长期滞留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其就业信息匹配需求,依赖于劳务服务(派遣)公司、季节性“用工超市”、“路边用工市场”、熟人引荐等渠道。这些渠道,受疫情冲击而中断或梗阻。三是就业专项资金的就业促进功能不足,资金使用的就业活化率不高。就业补贴政策的执行,面临审核不高效、补贴不精准、手续不简便等窘境,疫情期间更甚,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考评更难。四是由岗位任职要求与劳动者技能不匹配形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疫情期间多重演化,加激加重。受疫情冲击,产品和服务市场休克式紧缩或消失,用人单位生产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剧增,一方面压缩用工规模,另一方面提高用工要求。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荒、招工难、求职切、稳岗急、就业难等问题进一步加重升级。
   ——对策建议
   建议采用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支持语音和文字两种信息发布方式,聚合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求职需求,支持中小企业,直接向社会发布用工招聘信息和就业援助供给信息,引导就业困难人员发布求职信息和就业援助需求信息。利用促进就业援助大数据,采用爬虫技术,实现人岗自动匹配,精准实时自动推送匹配信息。按照供求双方直接对接匹配并实现成功就业的数量,国家支付促进就业援助补贴,按月统计核准,即时公开支付,激励直接对接匹配,防止虚报冒领。支持“应对疫情促进就业互助网络平台”企业,开展线上和线下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帮助求职者稳岗转岗,促进人岗匹配及实时优化。针对受疫情冲击的重点人群(如高校毕业生、疫情重灾区),实施“应对疫情促进就业互助专项行动计划”,组织系列专家定时在线答疑和就业困难个案“一对一”指导。
  
   建议之三:创新创建无接触工作模式和条件,促进分散工作、网上工作、居家工作、室外工作、分时工作等跨越时空的新工作方式
   ——问题及分析
   加深加速“四新经济”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与应用,创新创建新工作方式,实现“生产与防疫两手抓”。一是应用“四新经济”技术和思维开发的新工作方式,降低疫期的信息成本和搜寻费用,保障工作条件和工作质量。二是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恢复的双重压力交织。复工复产人员逐渐全面到岗,人员流动密集和工作场所聚集,国外疫情输入风险增加,一定时期(1年或2年)内的疫情防控力度有待保持或加强。经济社会恢复,刻不容缓。复工复产与加强防控兼顾,亟待开发并推广无接触工作的条件和模式,引导人们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现代服务业复工复产,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点,是扩大就业容量的关键。然而,服务业用工密集,以接触式服务为主,疫情防控难度大。引入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经营、线上办公等模式,有利于服务业增加就业吸纳能力,扩大就业规模。
   ——对策建议
   应对疫情冲击,推动“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最大限度复工复产。针对政务、事务、商务、法务、教务等可居家办公的岗位,使用线上办公软件、远程视频系统,实现远程办公。通过微信、电子邮件、快递等无接触方式,采集和传送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作为工作认定、绩效考核、法规效力的依据或证据。采取社交软件交流、远程视频会商等形式,“零见面”完成工作会议、商务谈判、合约缔结等公务事项。针对制造业中劳动聚集型岗位,推行以“数字员工”代替人工作业,实现分散工作、分时工作、轮班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聚集,改善密闭空间、高密度工作条件。针对零售业和服务业,通过社交软件与线上平台,如线上商场、线上问诊、线上咨询等,开发导购(导医、导询等)服务新岗位,推动商家(商户、服务商)分别与个体客户之间实现“一对多”“一对一”式的直接对接,提升客户(消费者)对商家及其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建议之四:创新适宜新型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及其制度,鼓励多点就业、分段就业、分时就业等新就业方式
   ——问题及分析
   伴随“四新经济”发展,新型灵活就业不断涌现,疫情冲击下,新型灵活就业必然加速加深。适宜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关系认定及保护制度,亟待更新和完善。一是现行“标准劳动关系”内涵已不能适用于层出不穷的新型灵活就业模式,如电商平台就业、分享经济就业等。用工主体与从业者之间,不再具有长期且固定的组织性和空间性,更偏向伙伴式合作;“新式零工”“多重兼职”“多点就业”“专职就业”叠加并存;任务式用工,一劳一议,即时付酬,无关社保缴费。二是新型灵活就业体系需要更具灵活性的劳动关系制度。新型灵活就业的用工方式多样、工作场所灵活、工作时间不限,业态主体形式翻新。如“互联网+”平台,或是充当中介,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或是从业者接受管理,构成合作伙伴。政策激励与行政管束需要新平衡点和新举措。三是新型灵活就业者缺少组织性保护。劳动争议与民事纠纷难辩难分,缺少合法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和维权途径。
   ——对策建议
   我国新经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势头强劲。依托新经济发展,开发灵活就业方式,促进企业员工共享、人才共享,鼓励劳动者多点就业、分段就业、分时就业,在就业岗位有限和人才数量有限的约束下,实现就业容量最大化。
   建議拓展“用人单位”和“劳动关系”的内涵,扩大现行政策法规(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条例》等)的适用范围,明确新型灵活就业(如宅家办公、服务多家单位(即多点兼职就业))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加强劳动关系制度的灵活性,针对新型灵活就业的特点,如分段就业(依据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需要和个性需求,灵活选择就业与家庭、生活平衡的时段和时长)、分时就业(依据额定工作量和工作任务,不受工作时间制度的约束,自主选择工作的时点和时长),改革劳动关系保护制度,鼓励和支持基层劳动保护创新。推进新型灵活就业者的智能化档案建设,利用大数据,建立和共享劳动者诚信档案,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维持灵活就业秩序。创新劳动关系保障的组织形态,利用互联网平台,针对不同业态主体,建立新型灵活就业者的行业工会,提高新型灵活就业者的组织化程度。区分新型灵活就业体系中的业态主体及其异质性,明确其责、权、利及边界,切实保护新型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其他文献
为切实抓好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湖南省津市市人社局、津市市就业服务中心依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快速反应,结合津市市人口基数较小的城市特点,精准施策,复工防疫双管齐下,创新四大举措助力全面高效复工复产。真正做到“对上能为市委政府分忧,对下能为百姓解愁”。  搭建平台云服务 精准帮扶点对点  优化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线上招聘不停歇”全天候服务新模式 自2月1日起,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襄阳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党委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闻令而动,依令而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疫情防控和就业保障两条主线为抓手,敢担当善作为,细谋划真落实,两手抓双推进,切实以实际行动把疫情防控和就业保障工作作为践行“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主题教育的主战场,用使命、担当、奉献和实绩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党建引领作用强
期刊
按: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亿万劳动者经过防疫防控与复工复产艰苦努力,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那么,如何应对国际疫情蔓延下新的冲击?应对这场“大考”中加试的“新考”?针对复工复产這一当下劳动者最为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会成为全球劳动者关注的热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同志就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劳动者复工复产问题和广大劳动者进行交流、讨论。文章深入、全面,极富前瞻性和启发性。鉴于篇幅较长
期刊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共享发展。在共享经济时代,“共享员工”应运而生。“共享员工”是指在疫情持续影响下,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将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的合作用工方式,有效缓解了复工企业的暂时性缺工问题,成为国内企业应对疫情进行劳务合作、积极自救的一次创新之举。      主要做法      自2月9日起,安徽省合肥市工业企业开始陆续复工。
期刊
近日青海省印发《关于实施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的通知》,通过加大稳岗返还力度并大力开展以工代训,全力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努力保持全省就业局势稳定。  加大稳岗返还力度。要求各地加快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支持参保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明确了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标准提高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
期刊
4月24日,中国就业促进会召开第三次网络办公扩大会,张小建会长在海南出席会议并讲话。各位专家及在京副会长居家出席会议并发言,李燕萍秘书长主持会议,孙怀波、张静、刘明媛副秘书长及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在京居家参加会议。   会上,秘书处通报了近期主要工作和下一阶段工作安排。与会专家及会领导对就促会所做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疫情期间就促会紧密围绕助力抗疫复工复产开展宣传和研讨,重点突出,
期刊
深入一线抓落实   将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重点用工监测企业纳入服务范围,由206名人社专员“一对一”做好“摸需求、助返岗、送政策、解难题”4项工作。截至3月底,人社专员一对一服务直接监测企业206家企业,节前员工总人数为98029人,已返岗人数为95489人,返岗率97.4%,节后招聘需求人数为9316人,已招用工人数为4286人,招聘成功率达到46%;69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工率
期刊
不同寻常之年,我们迎来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全国两会。   “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意味着收入稳、民生稳。被放在“六稳”“六保”首位的就业,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39次,是名副其实的高频词
期刊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人社系统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拿出真金白银,出台硬核措施,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就业见习和基层就业计划等,不断拓宽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全省率先实现创业大学分校县区全履盖,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沂南县大学生宁配东,被山东省人社厅评为2019年“十大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期刊
编者按:随着国内外疫情形势的新发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稳定就业的工作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为总结宣传推广地方部门在贯彻落实新政、积极推动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及行业企业在稳就业、助推复工复产方面的特色亮点,反映有关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就业形势、企业复工复产、稳就业新政落实等方面的建议观点等,中国就业促进会秘书处制作了《抗疫复工进行时》专刊,本刊在第4期“聚焦点”栏目中对专刊一、二、三期内容分主题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