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家协会:
我们丹东市看守所全体民警非常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的厚爱,给我们请来了李迪老师这样的好作家。他谦虚谨慎,踏实采风,甘苦与共,深受我们全体民警和在押人员的爱戴和尊敬。
丹东市看守所
2010年5月13日
李迪老师:你好!
在丹东看守所的日子里,感受到了许多人生难得的关爱。这是常人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希望您搜集更多的线索,好好写写丹东看守所。我们都期望着!
女监室在押人员姜×
2010年5月8日
2009年11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公安部宣传局、全国公安文联主办的“中国作家进警营系列活动之走进公安监管场所”采风活动启动。在这个团队中,开创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先河的著名作家李迪,格外引人注目。李迪,1950年生于北京,长期从事公安和推理题材创作,先后出版了《遥远的槟榔寨》、《野蜂出没的山谷》、《枪从背后打来》、《预审员笔记》、《傍晚敲门的女人》、《千里走双骑》、《魂断贵妇兰》等多部著作,多部作品拍摄成影视剧,并有作品在俄国、法国、韩国出版。而在这次活动中,被誉为全国公安监管系统一面旗帜的丹东市看守所,深深地吸引了他……
“岁尾赴丹东,乐作雪地行。采得阳光回,虎年送温情”
岁末的辽东大地,水瘦山寒。行走在鸭绿江畔,李迪的心绪一直沉浸在另一种情境中,不停地对身边的朋友叨咕:“管教实在不容易!看守所实在不容易!”
那是2009年11月7日的中午。上午,被看守所人性化执法事迹所感动着的采风团作家们,又参加了释放人员及家属座谈会。李迪倾心地听着,用心地感受着,禁不住落泪了……
12月21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的公安监管题材文艺创作座谈会上,李迪说:“我本身就热爱公安题材,从1983年就开始关注公安题材,但这次走进公安监所仍很受触动,监管民警工作压力大。这次采风活动让我了解了他们。今后,我还要到丹东看守所扎根体验。”
离开丹东看守所后,那里一幕幕鲜为人知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的故事,仍在他的脑海里萦绕,感动得他时常泪流满面、夜不能眠......
腊月二十八,北京的大街小巷充满了节日气氛,而李迪此时却离家北上,奔赴丹东。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洪波特别写诗送行:“岁尾赴丹东,乐作雪地行。采得阳光回,虎年送温情。”当时,正逢春运,心中急迫的李迪买不到直航机票,便绕道沈阳。北国冬夜,风寒逼人。当他从沈阳再星夜兼程赶到丹东时,已是腊月二十九的凌晨了。
看守所里的春节是怎么样的呢?李迪要与民警和在押人员一起,体味这个特殊的日子。到达看守所后,他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投入到民警们为迎接春节而开展的工作中。深入监所,耳闻目睹,他再次被民警们默默的奉献与承担所感动:
戴晓军所长带领全所民警巡察监号,问寒问暖;置办年货,安排探视;分发小食品,预备年夜饭;为生活困难的在押人员家属送粮送油......
副所长王晶80岁的老母亲和突发脑溢血的丈夫同时住院,而她却在监所跟在押人员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春节晚会节目。歌到动情处,她劝大家不要哭,而自己却先掉了泪......
副所长韩峰一大早就去医院看望住院的在押人员,可他70多岁的老岳母不幸被车撞成植物人,躺在家里一动也不能动……
管教李晓兰、艾丽、于易霖等人自己掏钱,为在押人员精心选购了袜子、内衣、脚套等春节礼物,还买来灯笼、拉花把监号布置得喜气洋洋;管教魏红召和妻子赵云英照例为在押人员包好饺子……
面对这一切,李迪不能不激动。面对这一切,李迪不能不流泪!
虎年的钟声响起了!民警们点燃了看守所门前的花炮,缤纷的礼花照亮了高墙。戴晓军所长和温志韬教导员带领全所干部,一个监号一个监号地为在押人员送去了热腾腾的饺子和祝福。李迪和他们一起行走在拜年的行列中,听着号筒里此起彼伏的拜年声,看着彼此发自内心的欢笑,又一次感到心灵的震撼!
“老姜入水味益浓,监所潜行看迪兄。一只秃笔蘸心血,死刑犯中觅真情”。
“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这里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这里有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恶的激烈碰撞。然而,这里又是一个灵魂改造所,时时刻刻都会有一双双眼睛关注在押人员的一举一动,有一颗颗热切的心不会让在押人员感到孤单,还会有一盏盏灯照亮所有在押人员回家的路......”
有这样一段对丹东看守所的倾情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李迪。他还要继续挖掘那里的故事,把它们呈现给读者。
2010年4月16日,李迪再次来到丹东看守所。
在看守所里,有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女在押人员,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最后的岁月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孩子自小跟她前夫生活在一个新的家庭里,跟她已不相识。看守所为了安排这次会面做了大量工作,见面的场景催人泪下。李迪听说这件事后,和那个在押人员谈了3天,一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流着泪听她讲述往事,采访到了很多感人的宝贵细节。
在看守所与民警们同吃同住时期,很多故事和细节是在不经意间“飞”来的。一天,李迪在院子里看到一位在押人员遛狗,便诧异地问她怎么还能养狗呢?结果,他从大家的介绍中得知,这位在押人员在被收监前与这只名叫花花的小狗相依为命,为了她的“念想”,管教就把这只小狗收留在看守所里。以此为素材,李迪写了《有一只小狗叫花花》。还有一次,他在看守所的相机上下载图片,意外发现了一组民警救助车祸的照片,便据此创作了《停车!救人!》这篇文章。
李迪觉得,定点采风要实实在在深入进去,受访对象才会和作家交心。最初和这些在押人员交流时,李迪也有些恐惧,但随着谈话的深入,他发现当真正心与心交流时,平等地去看待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就能感受到他们人性中闪光的一面。在交流中,很多在押人员都流下了眼泪。而李迪的真诚,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时间长了,他们认可了李迪这个朋友,抢着帮他洗衣服,有什么苦恼和忧愁也主动向他倾诉……
积累的过程是“亲切”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李迪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可以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到了自己。两大记录本的文字、300多张照片以及很多采访工作人员、服刑人员的录音,十分珍贵。但是他觉得远远不够,比如那里厚厚的女监日记,他花一个月时间也没看完。
李迪采风在监号里“潜伏”一个月,被作家圈相好所称道。“老姜入水味益浓,监所潜行看迪兄。一只秃笔蘸心血,死刑犯中觅真情。”高洪波闻此,又欣然赋诗相赠老朋友。
“我原本打算写一部小说,而在那里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故事超出想象。”李迪对记者说,他考虑写一个《十日谈》形式的报告文学,叫《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一篇讲一个关于民警和在押人员的故事。“面对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流泪的倾诉,我决定把自己原先的创作计划放一放,用报告文学作品来回报那里的人们。让大家知道在这样的角落有这样的一群人,正在活生生地上演人间的悲喜剧。”
“他回去了,我们大家都舍不得……”
“自4月16日始到现在,您和我们共同生活了27天,已经成了我们的一员了。您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们在一起谈天,在一起劳累,过得很愉快。从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作家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一位作家的能力和水平。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月12日,李迪刚刚离开丹东看守所,看守所副所长韩峰就给他写来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韩峰和李迪朝夕相处近一个月,对他印象深刻。
“李老师是个很幽默的人,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故事,都逃脱不了他眼镜后边的那双眼睛。甚至连我们单位的小猫哪个能吃,哪个身体好,哪个调皮他都知道......”韩峰说,“他笔和本不离手,随时记录下来遇到的事。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有人提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李老师赶快拿出笔和纸记录下来。他还有一个已经用得发黄了的小照相机,也时刻带在身边,看到有意思的事马上照下来。录音笔也是贴身的家伙,如果听到谁讲的故事有意思,记录不下来,就马上打开它录将下来......在丹东看守所期间,李老师采访了很多的人,白天采访,晚上整理笔记到后半夜。走的时候,就连上飞机之前还在写稿。”
在看守所管教和在押人员眼里,李迪是个可敬、可亲、可爱的人。他感情丰富,热爱生活,还有一副热心肠,如果遇到什么人有困难,即使不认识,他都会热心帮助。在丹东期间,正赶上青海玉树地震,他马上通过有关部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李老师已经是60岁的人了,来到我们所谢绝住宾馆,与民警同吃同住在看守所内。特别应该感谢的是他在辛勤收集创作素材的同时,还为我们写了10多篇文笔精彩的通讯,发表在公安部监管局内外网站上。他回去了,我们大家都舍不得......”王晶对记者说。
在李迪北京寓所的案头,还有一封特殊的信,他不时地面对它沉思。那是李迪在看守所采风时的一天,女监室在押人员姜×托管教带给李迪的。晚上,李迪回到他位于看守所蔬菜基地的小屋,打开灯,展开信,立刻被满纸朴实而又情真的话语感动……
“在丹东看守所的日子里,感受到了许多人生难得的关爱。这是常人万万想不到的事情。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恐慌和不安。但是当我见到监管我的曲楠管教时,心中的紧张消失了许多。因为她说话的语气非常温和。接下来,发生了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对看守所有了新的了解,对管教也备感亲近……我写的这些只是今天的一个小片段。昨天的,明天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您搜集更多的线索,好好写写丹东看守所。我们都期望着!”
李迪回到北京后,他所写的一批反映丹东看守所事迹的文章见诸《中国作家》、《北京青年报》、《文艺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人民公安报》、《商品与质量》等国家级报刊,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警察网等几十家网站。有关丹东看守所,他还有更多作品在酝酿创作中……
另,记者发稿前获悉,8月24日下午,李迪将与《中国作家》主编肖立军等人一同飞抵丹东,向丹东看守所赠书。
(丹东市公安局崔瑞丹东日报 记者赵旭光)
我们丹东市看守所全体民警非常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的厚爱,给我们请来了李迪老师这样的好作家。他谦虚谨慎,踏实采风,甘苦与共,深受我们全体民警和在押人员的爱戴和尊敬。
丹东市看守所
2010年5月13日
李迪老师:你好!
在丹东看守所的日子里,感受到了许多人生难得的关爱。这是常人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希望您搜集更多的线索,好好写写丹东看守所。我们都期望着!
女监室在押人员姜×
2010年5月8日
2009年11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公安部宣传局、全国公安文联主办的“中国作家进警营系列活动之走进公安监管场所”采风活动启动。在这个团队中,开创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先河的著名作家李迪,格外引人注目。李迪,1950年生于北京,长期从事公安和推理题材创作,先后出版了《遥远的槟榔寨》、《野蜂出没的山谷》、《枪从背后打来》、《预审员笔记》、《傍晚敲门的女人》、《千里走双骑》、《魂断贵妇兰》等多部著作,多部作品拍摄成影视剧,并有作品在俄国、法国、韩国出版。而在这次活动中,被誉为全国公安监管系统一面旗帜的丹东市看守所,深深地吸引了他……
“岁尾赴丹东,乐作雪地行。采得阳光回,虎年送温情”
岁末的辽东大地,水瘦山寒。行走在鸭绿江畔,李迪的心绪一直沉浸在另一种情境中,不停地对身边的朋友叨咕:“管教实在不容易!看守所实在不容易!”
那是2009年11月7日的中午。上午,被看守所人性化执法事迹所感动着的采风团作家们,又参加了释放人员及家属座谈会。李迪倾心地听着,用心地感受着,禁不住落泪了……
12月21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的公安监管题材文艺创作座谈会上,李迪说:“我本身就热爱公安题材,从1983年就开始关注公安题材,但这次走进公安监所仍很受触动,监管民警工作压力大。这次采风活动让我了解了他们。今后,我还要到丹东看守所扎根体验。”
离开丹东看守所后,那里一幕幕鲜为人知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的故事,仍在他的脑海里萦绕,感动得他时常泪流满面、夜不能眠......
腊月二十八,北京的大街小巷充满了节日气氛,而李迪此时却离家北上,奔赴丹东。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洪波特别写诗送行:“岁尾赴丹东,乐作雪地行。采得阳光回,虎年送温情。”当时,正逢春运,心中急迫的李迪买不到直航机票,便绕道沈阳。北国冬夜,风寒逼人。当他从沈阳再星夜兼程赶到丹东时,已是腊月二十九的凌晨了。
看守所里的春节是怎么样的呢?李迪要与民警和在押人员一起,体味这个特殊的日子。到达看守所后,他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投入到民警们为迎接春节而开展的工作中。深入监所,耳闻目睹,他再次被民警们默默的奉献与承担所感动:
戴晓军所长带领全所民警巡察监号,问寒问暖;置办年货,安排探视;分发小食品,预备年夜饭;为生活困难的在押人员家属送粮送油......
副所长王晶80岁的老母亲和突发脑溢血的丈夫同时住院,而她却在监所跟在押人员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春节晚会节目。歌到动情处,她劝大家不要哭,而自己却先掉了泪......
副所长韩峰一大早就去医院看望住院的在押人员,可他70多岁的老岳母不幸被车撞成植物人,躺在家里一动也不能动……
管教李晓兰、艾丽、于易霖等人自己掏钱,为在押人员精心选购了袜子、内衣、脚套等春节礼物,还买来灯笼、拉花把监号布置得喜气洋洋;管教魏红召和妻子赵云英照例为在押人员包好饺子……
面对这一切,李迪不能不激动。面对这一切,李迪不能不流泪!
虎年的钟声响起了!民警们点燃了看守所门前的花炮,缤纷的礼花照亮了高墙。戴晓军所长和温志韬教导员带领全所干部,一个监号一个监号地为在押人员送去了热腾腾的饺子和祝福。李迪和他们一起行走在拜年的行列中,听着号筒里此起彼伏的拜年声,看着彼此发自内心的欢笑,又一次感到心灵的震撼!
“老姜入水味益浓,监所潜行看迪兄。一只秃笔蘸心血,死刑犯中觅真情”。
“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这里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这里有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恶的激烈碰撞。然而,这里又是一个灵魂改造所,时时刻刻都会有一双双眼睛关注在押人员的一举一动,有一颗颗热切的心不会让在押人员感到孤单,还会有一盏盏灯照亮所有在押人员回家的路......”
有这样一段对丹东看守所的倾情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李迪。他还要继续挖掘那里的故事,把它们呈现给读者。
2010年4月16日,李迪再次来到丹东看守所。
在看守所里,有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女在押人员,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最后的岁月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孩子自小跟她前夫生活在一个新的家庭里,跟她已不相识。看守所为了安排这次会面做了大量工作,见面的场景催人泪下。李迪听说这件事后,和那个在押人员谈了3天,一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流着泪听她讲述往事,采访到了很多感人的宝贵细节。
在看守所与民警们同吃同住时期,很多故事和细节是在不经意间“飞”来的。一天,李迪在院子里看到一位在押人员遛狗,便诧异地问她怎么还能养狗呢?结果,他从大家的介绍中得知,这位在押人员在被收监前与这只名叫花花的小狗相依为命,为了她的“念想”,管教就把这只小狗收留在看守所里。以此为素材,李迪写了《有一只小狗叫花花》。还有一次,他在看守所的相机上下载图片,意外发现了一组民警救助车祸的照片,便据此创作了《停车!救人!》这篇文章。
李迪觉得,定点采风要实实在在深入进去,受访对象才会和作家交心。最初和这些在押人员交流时,李迪也有些恐惧,但随着谈话的深入,他发现当真正心与心交流时,平等地去看待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就能感受到他们人性中闪光的一面。在交流中,很多在押人员都流下了眼泪。而李迪的真诚,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时间长了,他们认可了李迪这个朋友,抢着帮他洗衣服,有什么苦恼和忧愁也主动向他倾诉……
积累的过程是“亲切”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李迪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可以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到了自己。两大记录本的文字、300多张照片以及很多采访工作人员、服刑人员的录音,十分珍贵。但是他觉得远远不够,比如那里厚厚的女监日记,他花一个月时间也没看完。
李迪采风在监号里“潜伏”一个月,被作家圈相好所称道。“老姜入水味益浓,监所潜行看迪兄。一只秃笔蘸心血,死刑犯中觅真情。”高洪波闻此,又欣然赋诗相赠老朋友。
“我原本打算写一部小说,而在那里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故事超出想象。”李迪对记者说,他考虑写一个《十日谈》形式的报告文学,叫《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一篇讲一个关于民警和在押人员的故事。“面对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流泪的倾诉,我决定把自己原先的创作计划放一放,用报告文学作品来回报那里的人们。让大家知道在这样的角落有这样的一群人,正在活生生地上演人间的悲喜剧。”
“他回去了,我们大家都舍不得……”
“自4月16日始到现在,您和我们共同生活了27天,已经成了我们的一员了。您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们在一起谈天,在一起劳累,过得很愉快。从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作家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一位作家的能力和水平。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月12日,李迪刚刚离开丹东看守所,看守所副所长韩峰就给他写来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韩峰和李迪朝夕相处近一个月,对他印象深刻。
“李老师是个很幽默的人,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故事,都逃脱不了他眼镜后边的那双眼睛。甚至连我们单位的小猫哪个能吃,哪个身体好,哪个调皮他都知道......”韩峰说,“他笔和本不离手,随时记录下来遇到的事。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有人提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李老师赶快拿出笔和纸记录下来。他还有一个已经用得发黄了的小照相机,也时刻带在身边,看到有意思的事马上照下来。录音笔也是贴身的家伙,如果听到谁讲的故事有意思,记录不下来,就马上打开它录将下来......在丹东看守所期间,李老师采访了很多的人,白天采访,晚上整理笔记到后半夜。走的时候,就连上飞机之前还在写稿。”
在看守所管教和在押人员眼里,李迪是个可敬、可亲、可爱的人。他感情丰富,热爱生活,还有一副热心肠,如果遇到什么人有困难,即使不认识,他都会热心帮助。在丹东期间,正赶上青海玉树地震,他马上通过有关部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李老师已经是60岁的人了,来到我们所谢绝住宾馆,与民警同吃同住在看守所内。特别应该感谢的是他在辛勤收集创作素材的同时,还为我们写了10多篇文笔精彩的通讯,发表在公安部监管局内外网站上。他回去了,我们大家都舍不得......”王晶对记者说。
在李迪北京寓所的案头,还有一封特殊的信,他不时地面对它沉思。那是李迪在看守所采风时的一天,女监室在押人员姜×托管教带给李迪的。晚上,李迪回到他位于看守所蔬菜基地的小屋,打开灯,展开信,立刻被满纸朴实而又情真的话语感动……
“在丹东看守所的日子里,感受到了许多人生难得的关爱。这是常人万万想不到的事情。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恐慌和不安。但是当我见到监管我的曲楠管教时,心中的紧张消失了许多。因为她说话的语气非常温和。接下来,发生了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对看守所有了新的了解,对管教也备感亲近……我写的这些只是今天的一个小片段。昨天的,明天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您搜集更多的线索,好好写写丹东看守所。我们都期望着!”
李迪回到北京后,他所写的一批反映丹东看守所事迹的文章见诸《中国作家》、《北京青年报》、《文艺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人民公安报》、《商品与质量》等国家级报刊,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警察网等几十家网站。有关丹东看守所,他还有更多作品在酝酿创作中……
另,记者发稿前获悉,8月24日下午,李迪将与《中国作家》主编肖立军等人一同飞抵丹东,向丹东看守所赠书。
(丹东市公安局崔瑞丹东日报 记者赵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