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的榮成路,綠樹如蔭,街道兩旁老法桐低垂枝葉,形成天然的清涼走廊,漫步其中頓感心曠神怡。午後時光,安靜得能聽到小鳥叫,一棟棟年代久遠的老建築藏身矮牆後,模樣古樸卻一塵不染,優雅得仿佛紳士。
榮成路,是老建築保護最好的街道之一,北起香港西路,東到正陽關路。雖不是青島知名旅遊景點“八大關”其中的“一關”,但走在這條路上,同樣能夠感受到多國建築博覽的味道。街道兩側,數十棟歐式別墅,讓這裡充滿異域風情,不少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築,都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兩旁有濃密的行道樹,林蔭掩映的建築畫廊,講述著近百年的風雨故事。
榮成路上,曾經居住過太多的名人,周鐘岐、何思源、趙太侔、李代芳……這些曾經的文化或政界“大咖”,給現如今已變得十分靜謐的榮成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沿著一條長長的林蔭路仔細觀賞,每走幾步路就會出現富有特色的建築引人駐足。看到藍色的門牌,“榮成路19號”。典型的歐式別墅,整條路上最美的老建築之一。這棟恢宏的老樓建於1933年,由王節堯設計。80多年前,一大批中國建築師在青島八大關小試身手,精美作品層出不窮,王節堯正是其中的一員。
該建築為英國鄉村別墅風格,紅瓦屋面坡度較陡,各立面的山牆都裝飾著半木構架。建築圖紙中有兩套細節不同的方案,區別之處集中體現在立面細部的設計上,其中一套立面圖與現存建築接近。南立面主要對大門石門框的設計做了修改,改為齒狀凹凸交錯的砌石門框;東立面改動較多,大門改為哥特式尖券,上方一、二層之間設計了由三塊連續的四葉草狀凹陷石雕組成的裝飾帶,頂上的石欄改為雉堞形式,另外東立面突出太陽房屋頂的二層露臺,其欄桿也由原來的鐵柵欄設計改為毛石的設計。
修改後的別墅,設計上更加突出了英國鄉村別墅的整體風格,除了半木構架的設計,毛石牆面、哥特式的尖券、石欄的雉堞,直至鐵藝構件的造型,都帶有英國都鐸建築風格。
儘管不對外開放,得益於圍牆低矮且通透,路上的人們仍能清晰地欣賞老樓芳容。花崗岩牆體,像極了花石樓的建造風格;閣樓錯落有致,頗有幾分城堡的感覺;三角與矩形不斷混搭,營造出豐滿的立體美感;寬敞的庭院裡,一株株老樹滄桑而又繁盛,處處飽含生機。
老樓門前的銘牌顯示,其最初主人是周鐘岐。周鐘岐,山東單縣人,物理學家、教育家。1933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總務長兼複校委員會主任。正因如此,83歲的“榮成路19號”如今又有了一個名字,“周鐘歧故居”。
路邊建築各具特色,或小巧別致隱於樹後,或宏偉壯觀立于路旁。繼續前行,榮成路34號很難被人忽視。這是一棟非常漂亮的建築,院牆的石牌標注著,該建築建於1931年,由俄國建築師拉夫林且夫設計。
據說它的設計融合了多種建築風格。進入院門便是小樓,小樓高二層,花崗岩基座,黃色的粉牆,對稱式弧形高臺階……踏步進入建築的正門,半圓形圍牆與半圓形臺階的相映成趣。傳統的立面設計,融入了活潑的曲線效果和鑄鐵的裝飾功能,登上石階,便是6根造型簡潔的柱子組成門廊。門廊的上方是由一層的6個立柱舉起的陽臺,陽臺設計為古典主義風格,一個入口和兩個對稱的窗,全都採用楣窗的放射性裝飾效果。入口扶手為花瓶柱,有兩個散發著新古典主義氣息的門,門上的鐵把手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彎度。平臺的欄杆採用水泥石墩加鑄鐵欄杆,鑄鐵欄杆的設計採用非常純粹的直線型鑄鐵杆件密排組合,非常摩登,體現出裝飾藝術派設計的手法。正立面的頂部以三角形簷飾上疊加著阿拉伯風格的花紋裝飾。
有資料稱,在1929年至1937年間,青島的庭院式住宅除仿德式外,更出現了中洋折衷小住宅以及清新簡潔的現代風格的國際式住宅——榮成路34號就是這類建築的代表之一。1957年8月1日,海軍閱艦式在青島舉辦期間,肖勁光大將曾下榻這座別墅。
看到八大關賓館禮堂,榮成路44號,也就算是走到了這條路的盡頭。青島人所稱的“八大關小禮堂”,是青島解放後興建的著名建築。因為建築的花崗岩外牆,它也有“石頭城”之稱。建築正對著大海,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禮堂採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圖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廳堂建築。室內設有高大雄偉的觀眾廳、宴會廳、小型會議室。建成後,青島市的政治性大型宴會,如國慶招待會都在這裡舉行。有資料稱,這裡始建於1959年,計畫建成國際會議中心,室內有高大的觀眾廳、宴會廳、大型會議室。因為各方面原因,僅建成地上地下各一層後,於1962年停建,形成了它“半成品”式獨具特色的外貌。
八大關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而榮成路又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街”。黃色院牆紅色屋頂的老屋,似在向我們講述著悠久的歷史。一條老街,承載著許多故事,海風拂面,感受濃濃的異域風情,思緒已飄向遠方……
榮成路,是老建築保護最好的街道之一,北起香港西路,東到正陽關路。雖不是青島知名旅遊景點“八大關”其中的“一關”,但走在這條路上,同樣能夠感受到多國建築博覽的味道。街道兩側,數十棟歐式別墅,讓這裡充滿異域風情,不少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築,都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兩旁有濃密的行道樹,林蔭掩映的建築畫廊,講述著近百年的風雨故事。
榮成路上,曾經居住過太多的名人,周鐘岐、何思源、趙太侔、李代芳……這些曾經的文化或政界“大咖”,給現如今已變得十分靜謐的榮成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沿著一條長長的林蔭路仔細觀賞,每走幾步路就會出現富有特色的建築引人駐足。看到藍色的門牌,“榮成路19號”。典型的歐式別墅,整條路上最美的老建築之一。這棟恢宏的老樓建於1933年,由王節堯設計。80多年前,一大批中國建築師在青島八大關小試身手,精美作品層出不窮,王節堯正是其中的一員。
該建築為英國鄉村別墅風格,紅瓦屋面坡度較陡,各立面的山牆都裝飾著半木構架。建築圖紙中有兩套細節不同的方案,區別之處集中體現在立面細部的設計上,其中一套立面圖與現存建築接近。南立面主要對大門石門框的設計做了修改,改為齒狀凹凸交錯的砌石門框;東立面改動較多,大門改為哥特式尖券,上方一、二層之間設計了由三塊連續的四葉草狀凹陷石雕組成的裝飾帶,頂上的石欄改為雉堞形式,另外東立面突出太陽房屋頂的二層露臺,其欄桿也由原來的鐵柵欄設計改為毛石的設計。
修改後的別墅,設計上更加突出了英國鄉村別墅的整體風格,除了半木構架的設計,毛石牆面、哥特式的尖券、石欄的雉堞,直至鐵藝構件的造型,都帶有英國都鐸建築風格。
儘管不對外開放,得益於圍牆低矮且通透,路上的人們仍能清晰地欣賞老樓芳容。花崗岩牆體,像極了花石樓的建造風格;閣樓錯落有致,頗有幾分城堡的感覺;三角與矩形不斷混搭,營造出豐滿的立體美感;寬敞的庭院裡,一株株老樹滄桑而又繁盛,處處飽含生機。
老樓門前的銘牌顯示,其最初主人是周鐘岐。周鐘岐,山東單縣人,物理學家、教育家。1933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總務長兼複校委員會主任。正因如此,83歲的“榮成路19號”如今又有了一個名字,“周鐘歧故居”。
路邊建築各具特色,或小巧別致隱於樹後,或宏偉壯觀立于路旁。繼續前行,榮成路34號很難被人忽視。這是一棟非常漂亮的建築,院牆的石牌標注著,該建築建於1931年,由俄國建築師拉夫林且夫設計。
據說它的設計融合了多種建築風格。進入院門便是小樓,小樓高二層,花崗岩基座,黃色的粉牆,對稱式弧形高臺階……踏步進入建築的正門,半圓形圍牆與半圓形臺階的相映成趣。傳統的立面設計,融入了活潑的曲線效果和鑄鐵的裝飾功能,登上石階,便是6根造型簡潔的柱子組成門廊。門廊的上方是由一層的6個立柱舉起的陽臺,陽臺設計為古典主義風格,一個入口和兩個對稱的窗,全都採用楣窗的放射性裝飾效果。入口扶手為花瓶柱,有兩個散發著新古典主義氣息的門,門上的鐵把手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彎度。平臺的欄杆採用水泥石墩加鑄鐵欄杆,鑄鐵欄杆的設計採用非常純粹的直線型鑄鐵杆件密排組合,非常摩登,體現出裝飾藝術派設計的手法。正立面的頂部以三角形簷飾上疊加著阿拉伯風格的花紋裝飾。
有資料稱,在1929年至1937年間,青島的庭院式住宅除仿德式外,更出現了中洋折衷小住宅以及清新簡潔的現代風格的國際式住宅——榮成路34號就是這類建築的代表之一。1957年8月1日,海軍閱艦式在青島舉辦期間,肖勁光大將曾下榻這座別墅。
看到八大關賓館禮堂,榮成路44號,也就算是走到了這條路的盡頭。青島人所稱的“八大關小禮堂”,是青島解放後興建的著名建築。因為建築的花崗岩外牆,它也有“石頭城”之稱。建築正對著大海,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禮堂採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圖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廳堂建築。室內設有高大雄偉的觀眾廳、宴會廳、小型會議室。建成後,青島市的政治性大型宴會,如國慶招待會都在這裡舉行。有資料稱,這裡始建於1959年,計畫建成國際會議中心,室內有高大的觀眾廳、宴會廳、大型會議室。因為各方面原因,僅建成地上地下各一層後,於1962年停建,形成了它“半成品”式獨具特色的外貌。
八大關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而榮成路又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街”。黃色院牆紅色屋頂的老屋,似在向我們講述著悠久的歷史。一條老街,承載著許多故事,海風拂面,感受濃濃的異域風情,思緒已飄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