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展现大民生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心常与民心同
  
  时政报道,是地方电视台的重头戏,它担负着对领导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信息传递任务,以及宣传方针政策、解读政府法规、引导社会舆论等重任。为此,在时间安排、播出次数、转播要求及范围等方面,都备受重视。可以说,时政报道在编辑发排过程中是风光占尽,一路绿灯,具有其他栏目所不可比的优势。
  但重头戏未必就能收到现实喝彩。其中的症结是,形式单一,多半是会场上下;画面单调,大都是领导镜头;内容空泛,脱不了文件摘要;名单成串,语言枯燥。
  隔年皇历不中看。今天的中国,党心政情与民心民情融合得越来越紧,使时政报道顺理成章地成了一部“大民生”。前年和去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来到南阳视察,留下的电视报道画面,在南阳市中心的大屏幕上反复播放,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田间地头、山乡民宅,与群众握手言欢、嘘寒问暖的音容笑貌,让观众看得喜笑颜开、亲情无限。这情景启迪我们,时政报道完全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从文山会海里走出来,选择会议中那些最为普通百姓关注的内容,循踪追迹,作深度报道,让时政融入民生之中。
  站在民生角度报道好时政新闻。时政新闻的优势在于它的权威性,但由于时政信息对多家媒体开放,泛泛地报道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需要记者增强媒体责任感,以独特的新闻视角、不同的会外采访和解说表达方式,让观众从报道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信息和理念。一次环保部门会议透露,市区内河遭到污染,几个污染源来自几家企业。会后,时政部派出两路记者随环保部门突击检查,并播发消息和短评,督促企业达标排放。舆论监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文必通俗方传远
  
  电视是视觉艺术,主要靠画面说话。但语言的功效仍不可低估。时政报道的语言,容易犯一个通病。就是讲章气加八股气,说教味太浓。套话程式化太多。一条一两分钟的报道。如果连续出现几个“务必强调”、“坚决要求”的词语,再加上几个“不但……而且”的转折词,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说教气氛,与观众的亲和力就变淡了。
  文必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才动人。电视中的语言风格。实际是编辑记者人品、文品的反映。时政报道要想改故出新,记者就要从简报和文件的文风中跳出来,向生活靠拢,向口语学习,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取代大话、空话、套话。避俗出新之法,一是记者在采访中要做个有心人,从群众的口语中汲取思想营养。一次,记者下乡,昕到一个老农民说的一句话:“干部喷着酒气和群众说话,太不像样!”这句批评干部作风的话。立即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作出规定,机关干部在工作日中不准喝酒。二是在报道中,插入原汁原味的同期声。去年春节前夕,记者随市领导看望慰问在北京工作的南阳籍老同志。茶话会上,已90岁高龄的袁宝华用南阳的风土人情,向故土的乡亲们拜年。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说:“老乡对老乡,操着南阳腔儿,叙旧话家常,心里得劲儿得很。祝家乡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新的一年有更大的发展,更顺更大更发。”这篇插入同期声的时政新闻,在春节期间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地方台的时政记者,长年累月在完成会议、领导活动及重要部门动态报道中,忙得团团转,积久成习,形成了看人察物的固定视角,结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会议,疏远了民生。其实,我们的党和政府任何一项重大举措、一次重要会议,无不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政报道如果只从事情的表层做文章,说哪些人出席会议、谁主持会议、谁作报告、谁做总结讲话等,就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反而会把会议中为群众关心的核心内容给漏掉。为使时政报道立体化、大众化,记者应学会多侧面多层次地看事察物,使报道更具民众化、更有人情味。
  近年来,南阳市连续举办了7届玉雕节暨宝玉石博览会,对这项活动,如果仅看外表,会给人一种图热闹讲形式的错觉。记者从会场内外发现,这项活动具有造福民众、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弘扬文化、扩大交流、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等一举多得的功效。于是,就在会议之外,通过采访参会的中外客商、工艺大师,以及会外的玉雕业农民、游客等各方人士,编播了一组会议的外延报道,化单一为多彩,变平面为立体,破枯燥为有趣,节目的收视率也显著提高。
  在南阳市。每年一次的县域经济观摩活动,是时政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一次,我们在这项活动中得知,市里有两家企业——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和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都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最初只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典型去认识,我们在深入采访中发现,这两家企业,在另外两个方面具有更典型的新闻价值,天冠集团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国首创;牧原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记者另辟蹊径,从上面两个新角度着眼,对两家企业作了深层次的电视报道。两条消息先后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从而拓宽了市级电视台时政报道的用武之地。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字技术的进程如此迅猛,使得影像的承栽方式日新月异。如今,观者“参与”影像作品已经成为数字影像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装置影像和互动影像都不同程度地让观者“参与”其中。观众的“参与性”直接反映了影像作品的类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像创作中。观者“参与性”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并影响着影像的传播效果。  关键字:观者“参与性” 观影方式 影像装置 互动影像 视听语言    
期刊
从铅与火的时代步人光与电的时代。平面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和挑战。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企业报如何适应这一媒介生态的变化,是近年来专家们思考、研究、实践的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报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呈蓬勃之势。随着市场经济进入深度竞争阶段,面临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报只有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才能确保自身的影响和地
期刊
“生活就像80岁的老太太,又干又瘪,索然无味。”经历过太多感官刺激之后。对突发新闻事件,记者突然失去蹦极般的心跳感觉。这显然不是个好兆头。因为对一份主流都市报来说。报社老总正图谋着从“讲个故事给我听”向“讲个不一样的故事给我听”的内容改造。  突发新闻才是都市报改造的重点。一条共识是,主流都市报区别于非主流报纸。根本的理念转变是“传播者本位”迅速位移到“受众本位”。结合时代特点,就是更加关注民生,
期刊
一张报纸的档次高低,是看版面设计。还是看稿件水平?笔者以为,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从满足读者需要的角度来讲,版面的美观、华丽常常是业内专业人士关注的对象,而报纸打动读者的根本途径在于刊发有冲击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企业报的一名专职新闻记者,笔者认为,目前影响石油石化系统企业报进一步提升档次品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报纸版面、发稿只从栏目设计需要出发,重视版面形式有余。考虑稿件的内容质量和主流读者的实际需要不足
期刊
近段时间,重庆地产广告圈里谈论最多的是“金科”2009年一二季度的广告,大家戏谑为“红白喜事”的广告设计形式掩盖不了其强烈的诉求点:到重庆,买金科房;金科三月无广告;我们广告做得不好,因为好房子说不清楚。作为一线地产开发品牌,金科抛弃目前主流广告物理属性的诉求点,在重庆地产依旧“俯卧撑”、零和博弈硝烟甚嚣尘上时,选择了广告策略的转向。即从USP到ESP的突变,从市场效果看。无论是广告效果,还是金科
期刊
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现又成为发现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地区。这使四川纸质媒体又一次面对危机传播的考验。本文选取了党报《四川日报》和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这两张报纸为研究样本。从2009年5月9日至5月17日,即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四川确诊到首批医学观察者解除隔离,通过分析它们不同的报道视野、舆论引导以及所持价值观的异同等,从而发现党报与都市报面对相同的危机时所采取的不同
期刊
200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个“互联网总统”奥巴马,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奥巴马及其团队巧妙利用了互联网新宠“SNS”——在这些实名制网站上,奥巴马的粉丝们自发向朋友圈拉票,口碑式营销为奥巴马拉回数以百万计的选票,而奥巴马无须花费一分一毫。实名制SNS网站更容易获取选民的信任。让网络的拉票行动通过虚拟空间无限延伸,并最终对现实的选情产生决定性影响。  帮助奥巴马赢得选民的SNS网站中文简称“社交网
期刊
2008年11月17日。平顶山市辖的郏县高门垌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平顶山电视台在报道这起突如其来的事故时。让广大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一条报道主线——“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本文就以这一突发事件报道为例。谈谈怎样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    郏县高门垌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平顶山电视台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我们不是就这一事故报事故。而是突出表现
期刊
对党报的未来,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童兵直言不讳:“吃不饱也饿不死。”——言下之意是仅仅脱贫而已,连温饱都不一定谈得上。  对平面媒体的未来,上海文广集团所辖第一财经传媒集团总裁高韵斐说:“未来的平面媒体能够发展的大概只有免费类的报纸和财经类的报纸。”——言下之意是其他类型的报纸(包括党报)必然萎缩。更谈不上发展。  对于平面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最关心的还是报纸的未来。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河南日报新闻进修
期刊
网上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在线12个小时以上,不断穿梭于各大论坛之间,发表大量的帖子,乐此不疲。他们就是俗称“水军”的一群人,以在论坛发表大量无意义的或过于简短的帖子和人数众多而出名,他们大多被公关公司或企业雇用。目前对这一群人及其行为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本文借用网络称谓来描述这一群人及其行为。这些“水军”本来都是普通的网民,他们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但在这言论自由表达的背后,却是部分网民出卖自己的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