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在哪? One The Way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feixu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打《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以来,虐翻了一众留学狗:红烧肉、麻辣锅、糖醋排骨、煎饼果子……一边想一边咬被角,也不知道是口水还是泪水把被子浸个透湿。这些美食,有些人想想也就算了,每天仍旧靠着全世界最火辣的女人——老干妈聊以度日;有些人却灵光一闪:为什么不把国内的美食带去国外呢?
  真有这么一批吃货,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煎饼果子、重庆小面、烤羊肉串……通通搬上国际舞台!不但吸引了“同是天涯吃货人”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吸引来了不少洋吃货。究竟这些人凭啥俘获了外国人的胃?这还得从他们的奇葩创意开始说起。
  请用英语说“麻辣”
  据说,英文里没有“麻辣”这个词。我泱泱中华文化里,如此重要的一个词语,英语里,竟!然!没!有!于是,一帮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娃不干了:“如此美味,你们竟然不知道?不行,我们必须教会你说‘麻辣’这个词!”怎么教呢?简单,一包辣条就够了。
  就是靠着这么一个靠谱的主意,和要把家乡味道传播到英国的决心,一群中国留学生攻入了利物浦大学的校园,见人就塞一包辣条,然后问:“你觉得该怎么形容这个味道?”
  据无辜路人Taizhen Wang在脸书上发布的状态,他觉得吃完辣条之后,感觉不到自己的舌头了。然而,被这种蜜汁味道迷住的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能求助万能的网友:“有谁可以告诉我英文里该怎么描述这种味道?”没有一个英国人给出解答。最后,还是他的中国朋友告诉他,这种味道就叫做“mala”。
  虽说到最后这帮留学生也没找到英文里的“麻辣”一词,不过他们极有可能为英文的发展史写下了重要一笔:说不定,以后牛津大辞典就要把“mala”收入词条啦。
  和这帮创意大学生一样,身处美国的Yolanda,也有着把最美的家乡味道传播到海外的心愿。不过她心心念念的家乡美食不是辣条,而是所有北方人的挚爱——煎饼果子。她开了一家“飞天猪煎饼”餐车店,在纽约曼哈顿街头流动摆摊,每天来买煎饼的食客络绎不绝,不只有北京、天津出身的华人,还有不少美国本土人。
  之所以要做煎饼果子,是因为乡愁。“我小时候在北京上学,每天上学放学肚子饿了都会买一份煎饼果子,选择做煎饼果子可能是因为我怀念那种味道吧。”
  为了做出最贴近家乡的味道,Yolanda专程回了一趟国,去山东和天津拜师学艺。在山东和天津的街上,Yolanda只要看到煎饼果子的摊子,就一家一家地挨着吃,吃到喜欢的,就去央求师傅教她手艺。许多人直接拒绝了她。但一个吃货的决心是无可估量的,在试吃了100种以上的煎饼果子之后,Yolanda的“厚脸皮”不仅为她带来不吝赐教的老师,也带来了更专业的味觉。她发现,同样是煎饼果子,但是北京、天津、山东等各地的用料和口感都不一样。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饼,在透彻地研究了各处的“煎饼果子奥义”后,Yolanda独创了一种适合美国人口味的酱料,还发明了宫保鸡丁、牛排、火腿、肉松、红烧肉等各种馅料的煎饼。
  没多久,Yolanda的煎饼果子就彻底征服了曼哈顿。她变着花儿地招揽顾客,不但每天花很长的时间熬制酱料,坚持手工烹炸煎饼果子里夹的薄脆,还常常根据每天进货的种类变换口味。
  现在的“飞天猪煎饼”,每天能卖出近200份煎饼果子,营业额有1500多美元(约合9000人民币)。但Yoland对煎饼果子还没做腻,也没吃腻。“煎饼很神奇,只要觉得好吃,什么材料都可以放。”变的是煎饼果子馅儿,不变的她那颗永恒的怀乡的心。跟着流动餐车一起流浪
  在国外,流动餐车是大街小巷一道常见的风景。每到午餐时间,美食餐车旁边经常人头攒动。尤其是在美国的文化中心纽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售卖墨西哥卷饼、韩国烤肉、土耳其炒饭、意大利面条、法国面包等等各种各样的美食。上文提到的Yolanda就是受到这幅光景的启发,于是在一辆黄色的流动餐车上开始了自己的煎饼果子生意。
  要适应国外这种流动餐车形式并不容易,因为流动餐车没有固定地点。“我们每天早晨5点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主要是占摊位。”不过,占摊位可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并不是搬个小板凳“占位子”就可以的。
  在纽约,要想合法地出售食品,首先得获得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发放的售卖许可,但想拿到这个售卖许要经过重重审查,在等待发放许可的名单上,最新的申请已经排到了5年以后。当然,也有别的办法,比如申请有区域限制的流动食品售卖许可,这类申请所需的办理时间大大减少,但对售卖地点有严格限制。如果没有在指定区域内摆摊,就会面临罚款。但是这类指定区域,往往也是大量店主觊觎之地。这就是为什么Yolanda不得不每天一清早就去抢占摊位的原因,去晚了可就只能流浪去别的地方了!
  和Yolanda一样选择从流动餐车开始自己的美食之旅的人还有不少,住在美国卡尔沃市的林诗诺和她的日裔朋友真理就是其中一员。那时还是留学生,两人手头拮据,想着“干不了大的,咱们先干小的”,于是就从成本较低的餐车开始做起。
  两人筹集了5万元买了一辆二手餐车,把车体漆成了充满日式风情的大红色,每当开张时,还在餐车周围挂起唯美的日式灯笼,如果是夜晚遇见了她们的餐车,一定会以为自己从美国穿越到了日本。
  林诗诺二人卖的也是日式的食物——拉面。但她们的拉面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摇摇拉面”。面用透明塑料杯封装好,吃前“摇一摇”,等里面的调味料摇匀之后,用筷子“噗”地一声戳破面杯上的塑料膜,就可以开吃了。这种“摇一摇”再“噗”一下的吃法,一面世就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现在的“摇摇拉面”,和她们招牌的大红卡车一道,已经是卡尔沃市最潮的风景了。老板、厨师、服务生,都是我一人
  留学生在国外开中国餐厅,最常遇到的窘境不是没有客人,而是没有员工。朋友大多都是学生,或者是社会新鲜人,没有时间来帮忙;在当地找员工,也不一定能立马找到懂得中国美食烹饪诀窍的人。纠结来纠结去,大部分的留学生创业者,最后只能马力全开,只身上阵,一举担起老板、厨师、服务生等全部重任。
  曾在波士顿巴布森学院留学的刘晓就是这么一个“全职老板”。他在波士顿读书时,因为太过思念家乡的烤羊肉串,于是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可是没想到,当他的“无二烤肉”烤串店开起来的时候,他自己是唯一的全职员工。“最开始,进货啊,自己串串儿自己烤,自己开餐车,给(兼职)员工发工资啊,什么都是自己做。”
  和刘晓一样拼的还有在英国卖小面的周正波。他本来安安心心地在重庆开面馆,去年意外收到来了来自英国重庆商会的邀请,请他带着重庆小面去伦敦参加中国美食节。于是周正波就一个人乐呵呵地去了,还带着30多斤的花椒、干海椒面、鸡精等食材。去了才知道,“重庆小面太疯狂了,地球人都已经阻挡不了它前进的脚步!”周正波根本忙不过来,还是靠着中国留学生的热情帮忙,才让所有的食客尽兴而归。
  美食节不过短短3天时间,周正波就卖出了1500多碗重庆小面,营业额折合人民币10余万元。看样子,是在利物浦大学义务科普“麻辣”的中国留学生起到了宣传作用,英国人已经彻底陷入麻辣小面的味道不可自拔了!
  虽然一个人在海外开店,初期会耗尽一个人的洪荒之力,很多人回想创业初期的经历时都说——“鬼才知道经历了什么”。但好在大家最后都很满意。比方说,刘晓的“无二烤肉”已经上了正轨,每天有4000美元左右的销售额,并且刘晓也不再是“光杆司令”,已经有了20多名雇员了。他还打算把烤串店开到波士顿西边的布鲁克林市去,把美味传递给更多的美国人。而周正波也因为美食节的满载而归,而有了把重庆小面馆开到英国的想法。“美食节上有人问我店在哪里,我说on the way(在路上)。”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2007年第一次来中国后,小杰便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爱上了北京这座城市,更爱上了这座城里的人。也正是这个原因,2013年9月小杰正式加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开始汉语的学习,为自己今后的中国生活做准备。  小杰每天的早餐必定是中国传媒大学北门一个早点铺上的豆浆包子。问起原因,小杰说这个早餐铺里的包子种类齐全,口味众多,肉的、菜的,甚至还有甜的都有。在巴黎,包子并不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只有少数中国餐
关于占座,网络的评论各式各样,其要义就像这两则新闻的反差一样,无外乎两极,一则肯定学生好学上进,“其情可嘉,大有希望”云云,一则强调要倡导文明,不能占而不用等等。类似观点好似公允,不偏不倚,但细思起来,又好像苍白无力:站在“上进”的道德制高点上,我们就能肆无  忌惮地占座么?  这是一则旧闻。 2014年总理在与浙江大学同学座谈时分享了他当年上学排队占座的经历:“我们当时在北大,77级高考进入学校
2018年9月,在北京最美的秋天,我成为了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一名新生。开学伊始,学校举办了77、78级校友返校座谈的各种活动,很多老校友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触动最深的有两个。  一个是我们学校校长宁滨的故事。  当年填报志愿时,宁校长说他对未来从事什么行业没有太多想法,只觉得能有机会参加高考就已经相当惊喜了,所以报志愿时也不知怎么报,没有任何参考。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想
要培养领军人才,就要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但这是有难度的,我相信‘上不封顶、因材施教’,基础课程能听得懂的人越多越好,而对于拔尖的学生,必须经过磨练、因材施教、发挥所长。  在裘加林看来,浙江大学校训中的“求是”与choice(选择)有着微妙的联系。  裘加林2015年二次创业,做了“微脉”进入互联网 医疗领域。  “人生就是由选择组成的。在选择之前是要穷尽所有的思考,然后决策,当你做出选择之后,不要
很多人认识我后,会略带惊讶地给我贴上一些标签——85后、美女、木匠、海龟、CEO,对于这些刻板的第一印象,作为一个创业者,我都微笑接受,但真正令我开心的,是在碰到新认识的朋友时对方说:“嘿,你也喜欢木头啊,我也是!”如果这个朋友刚好对于世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有自己的见解,那么我马上就会打开话匣子,觉得遇到了知音。因为无论我是谁,以什么身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我所热爱的永远不变。  一
有礼——化妆和聚餐  日本的女性喜欢化妆。药妆店里的护肤品和化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光顾药妆店也成了现在许多中国游客到日本后的一个重要行程。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日本女人那么喜欢化妆呢?”“她们是天天化妆吗?”“日本的老奶奶怎么也都化妆呢?”在与日本人接触的这三十年里,如果不是切身体验,我想我真的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  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作为京都大学心理学的博士生参加了一个心理学会的夏令营。
图像美学小程序  自古以来,关于人类审美奥秘都未有过量化解释。  不同时代、不同种族对美学都有着不同的定义。  如果AI能够给摄影作品作公正地审美评判,就能提供相对客观的第三方价值参考。  沈国晔等13位小伙伴,在DeeCamp的五周内每天工作13个小时,收集了两百余位摄影师评分……做出了一个AI对“美”的理解项目:让AI像人类一样理解图片的美丑,为图片美不美打分,让AI“懂得”艺术规律。在他们的
这几年,拍了不少青春片,其中不少场景在大学取景。《匆匆那年》的拍摄地之一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从北航东北门进去,沿着校园北路信步游走,就能来到老主楼。这是电影里陈寻和方茴骑着自行车嬉笑聊天的拍摄场地。站在楼下,看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们,感受到一阵阵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大学的青涩时光,在教室中复习功课,在校园里和朋友们打打闹闹。  北航的老主楼群分主楼、主中(M)、主北和主南几
2014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5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绘画系、雕塑系7个专业28位毕业生的作品。各个专业同学的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感,更体现了各自专业学习与实践的特点。  服装设计系:带着研究做设计  胖体女性成衣设计应用研究  服装设计系研究生 王宁  在这个以瘦为美,减肥几乎成
在北京,虽然Michael不常去博物馆和老北京胡同,但是北京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和极具现代的都市氛围让他觉得北京是个很多元、很包容的城市,“北京是现代和古典的交汇点,你在看见高楼大厦的同时还能看见很多传统建筑,这就是我喜欢北京的地方”。因此,Michael现在很希望能在这里广交益友,开启他的新旅程。  在北外求学的两年中,Michael在校外投递简历,尝试做兼职,希望能将自己所学付诸于实践。终于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