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务文本翻译分为全译和变译。翻译求似律认为,全译追求译文与原文的语意极似、语形极似和风格极似。变译中,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会对原语采用非常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译文。按照译者层面因素,误译存在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类别。有意误译即为变译,无意误译即为翻译失误。从翻译标准层面看,误译是译文没能实现或只是部分实现了与原文的意似、形似和风格似,且对译文读者造成误导。在全译视角下,误译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误译数量越少,译文质量越高。在变译视角下,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按照特定方法,产出特需译文。
【关键词】误译;翻译;商务英语
【作者简介】张小川,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从事翻译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服务于翻译质量控制的误译问题研究”(14E087)。
中国译界对误译现象关注已久。古代译论中,东晋前秦高僧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涉及到了“漏译”、“过译”问题。晚清译界,林纾、严复译文中大量的不忠实之处被冠以“乱译”之名,对该现象的讨论持续至今。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的“硬译”说激起了与梁实秋长达8年的论战。其后,新文化运动学者对“死译”、“乱译”、“误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是误译研究的一大高潮。
一、释误译
西方译界中,翻译的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哲学学派涉及到了误译问题。语言学派提出“动态对等说”,涉及翻译腔问题。文艺学派的邱科夫斯基认为翻译应当克服翻译腔,避免死译,而纳博科夫作为极端直译的代表,认为直译才是翻译。哲学学派长期讨论的“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涉及到了误译与变译的关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等领域。另外,西方译界较为关注的“假朋友”现象是对“误译致因”的实例探讨。
总体看来,国内误译研究谈现象者多,谈规律者少,谈词句修改多,谈方法策略少,把误译升华为理论以期指导翻译实践、翻译教学者更少。在误译研究现已涉及的各领域中,研究发展极不平衡,误译实例及修改研究最多。西方译界对误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不可译性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进行了系统的思辨。但是与国内研究相似,没有对误译问题本身投入关注,偶尔提及者多,系统研究者少。
现有误译问题相关术语较为混乱,“乱译”、“死译”、“误译”、“翻译腔”、“翻译体”等术语交叉使用。本文认为,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目前,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已经由“等值说”向“忠实”、“似”、“化”说发生转变,承认了“等值”的难以实现性,即“等值”的译文是翻译的终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可遇而不可求,“等值”是相对的,“不等值”是绝对的,“不等值”的译文在客观上为误译留有空间,因此误译现象具有概率性出现的特征。
二、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文本中的误译类别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14年公布的《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截至2013年,全国各地(不含港、澳、台)工商局注册的语言服务及相关企业共55975家,年均增幅约25%。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全球服务外包兴起的外在动力推动下,在我国文化走出去和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的内在动力的努力下,以及在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技术动力的共同助理下,我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方兴未艾。翻译大热,不仅意味着巨大商机,更有空前的压力。面对海量商务文本,如何保证译文质量是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面对林林总总的误译乱象,探讨商务文本翻译中的误译类别具有现实意义。根据误译定义,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商務英语翻译文本中的误译类别包括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
针对误译现象,不应简单全盘否定。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会对原语采用非常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译文。此时,对译文的评判应跳脱出“语言意义、语言形式、语用价值”的小三角,而从“语际、思维、文化”大三角的角度探索该译文产生的深刻原因,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双语及其文化差异。因此,当我们站在“语际、思维、文化”角度审视许多的“误译”时就会发现,许多“误译”是译者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为之,对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按照译者层面因素,误译存在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类别。
1.有意误译。翻译分为全译和变译。全译追求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极似的翻译标准。而有意误译,即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有意误译,即变译,追求的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即针对读者的某种特定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变译方式。总体来讲,有意误译具有信息密度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高、省时省力省篇幅和针对性强的优势。
从变译理论出发,翻译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在商务导览公示语文本翻译中,译者限于篇幅字数和来宾参观短时性特征的实际需要,会将翻译标准调整为“质量更高、省时省篇幅、重在传递文化的翻译原则”,从而通过“有意误译”中的“摘译”和“缩译”来实现商务导览公示语文本的交际目的。
另外,从信息学的信源角度出发,英汉双语的“文化缺省”现象为翻译带来巨大障碍,为弥补障碍,译者势必进行背景知识的补充介绍,从而导致“错译”中“添加信息”的现象产生,但此种“添加信息”是破解“文化缺省”的重要手段,是帮助读者领略异域文化信息的直接方法。
从信宿角度看,商务来宾浏览信息具有短时性、片段性的特点,删繁就简是抓住读者阅读的关键,因此对原文长篇大论的“缩译”式翻译,虽然会导致“错译”中“遗漏信息”现象的产生,但同时,“缩译”既可取其思想精华,又可降低商务来宾的阅读负担,起到省时省力的功效。
因此,有意误译,即变译,是对根据特定翻译目的,对翻译标准的有意调整,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站在全译的视角下,变译是有意识地误译,即有意误译。但有意误译不应当成为全译视角下低劣译文的“挡箭牌”,有意误译的应用具有明确的要求、目的与限制,并且在翻译发起方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默认的翻译模式也应当为全译。因此在有意误译范围之外的一切误译现象,都应加以改正,以提高全译译文的翻译质量。 2.无意误译。无意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时,因译者双语转化能力的有限性,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的翻译现象。无意误译并非有意而为之,是翻译过程中信息量的客观损耗。无意误译的量越小,译文质量越高。
需注意,以奈达、纽马克、费道罗夫等翻译的语言学派提出的“等直”翻译观虽然具有翻译操作的方向指导性,同时也具有在实际翻译中的不可实现性,绝对等值的译文仅在理论中存在,现实的翻译中,译文只能做到接近原文。译文与原文的相似性,决定译文的质量。等值标准向相似标准的转化,承认了无意误译的客观存在。
生产行业文本是误译现象的高发地带。生产行业翻译人员的行业知识与翻译能力的非协调发展是导致误译现象的重要原因。行业翻译文本的从业人员通常为某一行业从业者和英语专业学者。行业从业者具有行业专业的相关知识,却缺乏英语语言的灵活使用能力及翻译能力,在该行业文化信息转化的过程中,因无法突破双语语言障碍,会导致大量文化信息流失和曲解,造成无意误译。英语专业学者包括英语教师和涉外工作人员,他们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却缺乏该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原文的理解层面往往分析不到位,会导致大量文化信息被曲解、异化、失真,从而造成无意误译。
三、结论
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翻译分为全译和变译。翻译求似律认为,全译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意似、形似和风格似。按照译者层面因素,误译存在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类别。有意误译,即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有意误译,即变译追求的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即针对读者的某种特定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变译方式。总体来讲,有意误译具有信息密度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高、省时省力省篇幅和针对性强的优势。无意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时,因译者双语转化能力的有限性,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的翻译现象。无意误译并非有意而为之,是翻译过程中信息量的客观损耗。无意误译的量越小,译文质量越高。
针对误译现象,不应简单全盘否定。在全译视角下,误译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误译数量越少,译文质量越高。在变译视角下,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会对原语采用非常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译文。此时,对译文的评判应跳脱出“语言意义、语言形式、语用价值”的小三角,而从“语际、思维、文化”大三角的角度探索该译文产生的深刻原因及在该方法指导下产生的译文效果,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双语及其文化差异。因此,当我们站在“语际、思维、文化”角度审视许多的“误译”时就会发现,许多“误译”是译者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为之,对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小川.直译与死译[J].海外英语,2013(7).
[3]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小川.茶文化翻译文本中的误译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8(1).
【关键词】误译;翻译;商务英语
【作者简介】张小川,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从事翻译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服务于翻译质量控制的误译问题研究”(14E087)。
中国译界对误译现象关注已久。古代译论中,东晋前秦高僧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涉及到了“漏译”、“过译”问题。晚清译界,林纾、严复译文中大量的不忠实之处被冠以“乱译”之名,对该现象的讨论持续至今。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的“硬译”说激起了与梁实秋长达8年的论战。其后,新文化运动学者对“死译”、“乱译”、“误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是误译研究的一大高潮。
一、释误译
西方译界中,翻译的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哲学学派涉及到了误译问题。语言学派提出“动态对等说”,涉及翻译腔问题。文艺学派的邱科夫斯基认为翻译应当克服翻译腔,避免死译,而纳博科夫作为极端直译的代表,认为直译才是翻译。哲学学派长期讨论的“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涉及到了误译与变译的关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等领域。另外,西方译界较为关注的“假朋友”现象是对“误译致因”的实例探讨。
总体看来,国内误译研究谈现象者多,谈规律者少,谈词句修改多,谈方法策略少,把误译升华为理论以期指导翻译实践、翻译教学者更少。在误译研究现已涉及的各领域中,研究发展极不平衡,误译实例及修改研究最多。西方译界对误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不可译性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进行了系统的思辨。但是与国内研究相似,没有对误译问题本身投入关注,偶尔提及者多,系统研究者少。
现有误译问题相关术语较为混乱,“乱译”、“死译”、“误译”、“翻译腔”、“翻译体”等术语交叉使用。本文认为,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目前,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已经由“等值说”向“忠实”、“似”、“化”说发生转变,承认了“等值”的难以实现性,即“等值”的译文是翻译的终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可遇而不可求,“等值”是相对的,“不等值”是绝对的,“不等值”的译文在客观上为误译留有空间,因此误译现象具有概率性出现的特征。
二、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文本中的误译类别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14年公布的《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截至2013年,全国各地(不含港、澳、台)工商局注册的语言服务及相关企业共55975家,年均增幅约25%。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全球服务外包兴起的外在动力推动下,在我国文化走出去和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的内在动力的努力下,以及在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技术动力的共同助理下,我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方兴未艾。翻译大热,不仅意味着巨大商机,更有空前的压力。面对海量商务文本,如何保证译文质量是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面对林林总总的误译乱象,探讨商务文本翻译中的误译类别具有现实意义。根据误译定义,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商務英语翻译文本中的误译类别包括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
针对误译现象,不应简单全盘否定。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会对原语采用非常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译文。此时,对译文的评判应跳脱出“语言意义、语言形式、语用价值”的小三角,而从“语际、思维、文化”大三角的角度探索该译文产生的深刻原因,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双语及其文化差异。因此,当我们站在“语际、思维、文化”角度审视许多的“误译”时就会发现,许多“误译”是译者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为之,对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按照译者层面因素,误译存在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类别。
1.有意误译。翻译分为全译和变译。全译追求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极似的翻译标准。而有意误译,即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有意误译,即变译,追求的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即针对读者的某种特定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变译方式。总体来讲,有意误译具有信息密度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高、省时省力省篇幅和针对性强的优势。
从变译理论出发,翻译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在商务导览公示语文本翻译中,译者限于篇幅字数和来宾参观短时性特征的实际需要,会将翻译标准调整为“质量更高、省时省篇幅、重在传递文化的翻译原则”,从而通过“有意误译”中的“摘译”和“缩译”来实现商务导览公示语文本的交际目的。
另外,从信息学的信源角度出发,英汉双语的“文化缺省”现象为翻译带来巨大障碍,为弥补障碍,译者势必进行背景知识的补充介绍,从而导致“错译”中“添加信息”的现象产生,但此种“添加信息”是破解“文化缺省”的重要手段,是帮助读者领略异域文化信息的直接方法。
从信宿角度看,商务来宾浏览信息具有短时性、片段性的特点,删繁就简是抓住读者阅读的关键,因此对原文长篇大论的“缩译”式翻译,虽然会导致“错译”中“遗漏信息”现象的产生,但同时,“缩译”既可取其思想精华,又可降低商务来宾的阅读负担,起到省时省力的功效。
因此,有意误译,即变译,是对根据特定翻译目的,对翻译标准的有意调整,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站在全译的视角下,变译是有意识地误译,即有意误译。但有意误译不应当成为全译视角下低劣译文的“挡箭牌”,有意误译的应用具有明确的要求、目的与限制,并且在翻译发起方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默认的翻译模式也应当为全译。因此在有意误译范围之外的一切误译现象,都应加以改正,以提高全译译文的翻译质量。 2.无意误译。无意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时,因译者双语转化能力的有限性,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的翻译现象。无意误译并非有意而为之,是翻译过程中信息量的客观损耗。无意误译的量越小,译文质量越高。
需注意,以奈达、纽马克、费道罗夫等翻译的语言学派提出的“等直”翻译观虽然具有翻译操作的方向指导性,同时也具有在实际翻译中的不可实现性,绝对等值的译文仅在理论中存在,现实的翻译中,译文只能做到接近原文。译文与原文的相似性,决定译文的质量。等值标准向相似标准的转化,承认了无意误译的客观存在。
生产行业文本是误译现象的高发地带。生产行业翻译人员的行业知识与翻译能力的非协调发展是导致误译现象的重要原因。行业翻译文本的从业人员通常为某一行业从业者和英语专业学者。行业从业者具有行业专业的相关知识,却缺乏英语语言的灵活使用能力及翻译能力,在该行业文化信息转化的过程中,因无法突破双语语言障碍,会导致大量文化信息流失和曲解,造成无意误译。英语专业学者包括英语教师和涉外工作人员,他们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却缺乏该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原文的理解层面往往分析不到位,会导致大量文化信息被曲解、异化、失真,从而造成无意误译。
三、结论
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翻译分为全译和变译。翻译求似律认为,全译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意似、形似和风格似。按照译者层面因素,误译存在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类别。有意误译,即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有意误译,即变译追求的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即针对读者的某种特定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变译方式。总体来讲,有意误译具有信息密度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高、省时省力省篇幅和针对性强的优势。无意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时,因译者双语转化能力的有限性,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的翻译现象。无意误译并非有意而为之,是翻译过程中信息量的客观损耗。无意误译的量越小,译文质量越高。
针对误译现象,不应简单全盘否定。在全译视角下,误译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误译数量越少,译文质量越高。在变译视角下,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会对原语采用非常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译文。此时,对译文的评判应跳脱出“语言意义、语言形式、语用价值”的小三角,而从“语际、思维、文化”大三角的角度探索该译文产生的深刻原因及在该方法指导下产生的译文效果,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双语及其文化差异。因此,当我们站在“语际、思维、文化”角度审视许多的“误译”时就会发现,许多“误译”是译者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为之,对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小川.直译与死译[J].海外英语,2013(7).
[3]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小川.茶文化翻译文本中的误译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