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之细节描写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对中学生来说,是学语文的难中之难,学生的作文往往“只见骨头,不见血肉”,干巴巴的不能打动自己,当然更无法打动读者,老师面对这样的作文只能摇头叹气,评语中经常有一句:大而空,不够感人。何以如此?病症在于不会,也不习惯在作文中用细腻,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何谓细节描写?在作文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有了细节描写后的作文能给读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笔者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一、充分把握细节描写的内涵和实质
  
  “细节描写”就是个“细”,也就是说写作中要学会从小处落笔,细细的用心于你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相当于展现电影中的一个特写的慢镜头,比如,你想描写一下今天的天气状况,说“天气很热。”这就不具体,读者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描写成:“热得人满头大汗。”就较具体了。但这还不太形象,因为这个感觉太一般了。要想有更具体更形象的感觉,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加以描写,如狗热得怎样?猫呢?树叶呢?经过如此的描写,读者仿佛也觉得浑身热得很,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思维去想象和联想。观众对这个“特写的放大镜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可见细节描写简言之就是:为了使你所描写的对象具体可感,注意从小处落笔,用力涂抹,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能留长久的烙印在读者心中,这种感染力是很大的。中学生在写作时如何学会用细节描写呢?
  
  二、作文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好的细节描写能调动读者的五官,使人可观、可听、可嗅、可触、可感。笔者在这里想谈两种细节描写。一种是描写对象本身蕴藏作者的情感的细节描写;一种是描写对象能激发人们想象和联想的细节描写。
  
  1、描写对象中蕴藏情感的细节描写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描写一个老太婆死了的情况。人死了,可写的细节很多,怎么躺在那里,脸色怎样,衣着怎样等。但他只写了一句:“一只苍蝇从容的从她蓝色的眼睛上爬过去。”这是一个经典的细节。我们知道人的眼睛是最敏感的,哪怕是看不见的灰尘都不能忍受。这个人居然眼睛张着,让苍蝇从容地爬过去,这雄辩地说明他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最重要的是说明作者对这个死人没有多少情感,比较冷峻。俄罗斯诗人德瓦耳朵夫斯基的《瓦利斯·焦尔金》描写一个俄罗斯战士,这个战士在卫国战争期间,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殊死搏斗中,牺牲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俄罗斯的风雪是很出名的,他写道:“俄罗斯的雪花,落在他蓝色的眼睛上,再也不会融化了。”这又是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雪不熔化,说明战士的身体已没有温度了,战士光荣的牺牲了,作者又没直接说他死的光荣,这层意思就藏在这个细节描写中。俄罗斯最有特点的大雪纷飞的景致,他再也看不到了,这里包含着一种怜惜,一种对烈士的哀悼之情。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细节,特别精彩的细节,不但有特点,而且是有情感和思索的深度的。
  中学生写文章,首先要学会用细节说话,要学会在细节里隐藏对描写对象的感情。例如,想在作文里写早春的景象,要注意把感情和思想蕴藏在其中。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描写的:“风雨过后,粉红桃花洒满了小院,可墙角的荠菜花依然如故。”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荠菜花非常小,非常细,白色的,只有米粒那么大,这样的花能经得起考验,这说明最脆弱的生命往往是最坚强的。”多精妙的一句描写,对倔强生命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
  但在描写时要注意,要描写一个对象不能面面俱到,把全部的细节罗列上去,这会让人感觉很繁琐。如描写一个很让你讨厌的人,可以用这样一句:他一笑,露出三十二颗金牙。这个细节虽然没有描写人物的眼睛、眉毛、鼻子、头发、衣着等,仅对牙齿的描写就让读者觉得这个人好可恶,非常讨厌。
  
  2、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细节描写
  这种细节描写,读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五官难以感觉到,这就难度更大了,但能在作文中巧妙运用,效果会非同一般。形象的事物好描写,对抽象的事物,如何经过作者的描写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觉?何其芳有一首诗《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鹅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的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来?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
  香气一样散在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欢乐本来是抽象的,读者感觉不到的,但何其芳把欢乐变成形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五官,把抽象的欢乐具体化。有关“友谊”、“幸福”、“人生”、“恒心”、“爱”等抽象的词语要学会化之为具体,使其如何其芳的《欢乐》一样形象可感,这种细节描写更难,因为这要调动读者的五官感觉,要有充分的想象力。
  
  三、细节描写的效果
  
  好的细节描写能够避免文章有大而空之感,在细节处见真情,在细节处藏思想,给读者留下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文章会有血有肉,这样很自然的会打动读者。如笔者所谈的两种细节描写,一种是外部可以看见的,如描写人的死后的状态,描写三十二颗金牙,描写风雨中的荠菜等。另一种是内部的感觉,这种感觉靠想象和联想,描写的不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如何其芳的“欢乐”等。无论是对具体事物的细节描写还是对抽象细节描写,只要抓住其特征,把描写的对象和情感和思想揉和起来,都会给读者留下很深刻印象的。
  总之,为避免中学生的文章在描写方面大而空,面面俱到,平均用笔的困惑,要懂得细节描写,学会在作文中少而精的细节描写。不论是写作还是欣赏文学作品,细节都很重要。你描写一个人从头写到脚,读者是不会记住这个人物的特征的,就描写他最具特征的,这叫典型细节。描写景物,面面俱到,读者反而对你笔下的景物过目就忘,怎么办?详细写最能触动你情感的细节,文章的价值才能凸现出来。学写文章办法之一就从学细节开始,成功的习作常常靠细节凸显出其文学的价值。因为细节中凝聚着感情,蕴藏着思想,激发读者去想象和联想,事物的本质特征也是在细节里显示的。
其他文献
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多数学生、家长及老师都认为,把语文书从头背到尾,考试也不会得到高分,对语文学习“敬而远之”。  语文知识是基础,繁杂琐碎,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地提高考试成绩是不可能的。因此,许多人“始乱终弃”,从忽视到放弃。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及家长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找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乐趣呢?  在初中,也许数学可以倚重课堂,而语文却难以“闭门修炼”。只有把课
黄骅市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最东端,属滨海盐碱平原地区,境内淡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少雨。但地下浅层苦咸水资源却很丰富。黄骅地碱水咸,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黄骅农业的发展,农民
中学生在平时写作时存在两种现象,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不管写得如何,交上去,让老师去批,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草草看两遍,划几笔就算修改了,交上去,让老师去改。于是中学
首次实验研究胶州湾海水中的硼,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硼的浓度为3.24 ~3 .87mgkg- 1 ,B/Ci比值为0 .181 ~0.215 ,平均值为0 .204 ±.0 .009 。B/S比值为0 .100~0 .120,平均值为0 .113 ±0.005。湾内硼的分布,低值区在李村河口沧口湾附近,而在湾的
前不久,我们曾对不同学校初一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抽测,让他们自选一篇学过的课文朗读,结果被抽的一百名学生中添字、漏字、错字、破字、不知停顿及唱读的情况十分严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的几乎等于零。个中原因,不一而足,令人深思,而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认清读在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方面的重大意义,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试就读的意义略陈浅见。    一、读对于完成阅读理解任务的意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解读这一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有效思维是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  一、妙用响锤,使学生乐于思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活的面容。  如《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
应用多组有理数时滞离散系统的比较原理和频域法,将多组有理数时滞区间系数离散系统化为多组有理数时滞定常离散系统,以判定其时滞无关稳定性,并举例说明了新定理的有效性和实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高效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师生双重智慧,构建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沐浴在欢乐的课堂氛围里,让师生双方都获得学习愉悦,使语文课堂变成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新时期最具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思想,发挥师生双重智慧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智慧的内涵包括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教学智慧的价值取向在于教师与学生生命主体的共同发展,教学智慧的生成有赖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感知文学人文美的重要方法。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大多文质兼美,令人百读不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读图,对文学名著的了解,仅限于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对经典知之甚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阅读经典,培养审美能力。如何利用经典美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推荐经典美文,让学生发现美  学生由于阅读量少,加之人生观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