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maogaishilang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国人来说,周有光最为人所知的头衔当属“汉语拼音之父”,由他主持编制的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泽被亿万人。如今,这位109岁的老人还始终关心着时下最热门的事情,说得最多的也是他对这些新鲜事的看法。
  汉语拼音让手机更易用
  周有光说:“在中国,汉语拼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或者小孩进入文化领域的一把钥匙;在国际上,它又是个文化桥梁,许多外国人都在讲,没有拼音他们到中国来很不方便。”
  近些年,周有光有了一个新发现:在手机普及的掌上时代,汉语拼音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了。“我起初买了一个手机,但我耳朵不灵,用起来不方便,就给了保姆。”周有光说,他后来发现,保姆天天用这个手机发短信,而且是用拼音输入进去的。周有光细一打听才知道,这位保姆在小学就学过汉语拼音,所以即使不用人教,也能无师自通发短信。
  今天,汉语拼音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但为了实现这一点,周有光曾经历了不少波折。他回忆说,早在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1979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经过长达三年的讨论,才使其最终成为国际标准。
  周有光说,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有70万种中文书,如果采取拼音更改编目,就要花2000万美元,图书馆方面对此持反对意见。“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以用得慢一点,有了钱再用汉语拼音编目,他们这才同意。”三年之后,美国国会图书馆获得了资金支持,中文图书编目改了,拼音方案在国际上也终获通过。
  以前,在国际上鲁迅的名字有20多种译法,北京的英文名字最广泛的译法曾是“Peking”。周有光说,正是因为有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些都成为了过去。
  当年最早弃笔用电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周有光说着,话锋突然一转,“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来,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原来规定有7000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周有光说,即使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量也超不过6000个。
  最近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都是电脑惹的祸。而在26年前,周有光是最早一批改用电脑码字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仰仗着电脑的高效率,他才能在80岁高龄之后重新修订了《比较文字学初探》等学术著作,又创作出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颇受读者喜爱的新作。在他看来,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并不应当归咎于电脑,毕竟电脑的好处多于坏处,“电脑用来处理文字是好事情”。
  百科全书情结贯穿一生
  “我85岁离开办公室后,出书比较多,粗制滥造。”看着身旁洋洋洒洒的新著,周有光笑着说。资深编辑叶芳这样总结周老的写作风格: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普通人都能看懂的意思。叶芳认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让周有光的作品风格独具魅力。
  百科全书情结的确贯穿了周有光一生。“我当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每门课程完成了,老师会指定学生读课外读物,其中很多都是百科全书。”周有光说,像《不列颠百科全书》有200多年历史,由4000名学者编写,作为大学生的课外读物最方便。“百科全书任何问题都回答得准确、简明、扼要,是世界上有名的人写的,不是普通人写的。”但他也很感慨,“中国人向来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
  在周有光的书房中,有一个三层的书架摆满了《不列颠百科全书》,从上至下分别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要搞文化合作,其中一项就是翻译美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而周有光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看百科全书、编百科全书、用百科全书思维写书,但周有光不得不说:“有了网络以后,百科全书的作用就减少了,很多东西都能从网上找出来。”不过,对于来自网络的信息,他的态度还是非常慎重的,“百科全书的材料是有鉴定的,网上的材料没有鉴定过,网上不太准确。”这位治学严谨的老人对后辈如是说。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幼年的暑假热得树叶又绿又亮,我在汤老头家里呆着。中学的升学结果已经确定。出去玩吧,顶着七月炎夏凶残的太阳,人都要脱皮。在家呆着太无聊,简直像坐牢。我母亲说,得了,要不你去汤老师那上补习班吧。  汤老师当了一辈子中学老师,已经退休好多年了,在家也闲不住,摆了六七张单人课桌,只收附近的小孩子,提前教点东西。  问题是:谁想放假了学几何、背单词?我们不过是应付家长啊,汤老头看我们无精打采,就把小黑板擦干
期刊
1  我喜欢吃葡萄干。碧绿或深紫,通体细白碎纹,一咬又韧又糯,香甜穿梭唇齿间。最好吃的一包是小学四年级,由亲戚带来。她是我外公的妹妹,我得称呼她姑姥姥,长相已经记不清楚,但我记得这包葡萄干的口感,比之后吃过的都大一些,如果狠狠心奢侈点,三四颗丢进嘴里,幸福指数和一大勺冰西瓜并驾齐驱。  姑姥姥年轻时嫁到乌鲁木齐,自我记事起便没见过。直到她和丈夫拎着许多行李,黄昏出现在小镇,我们全家所有人都在那个破
期刊
写小说与当局长,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两者在我身上曾是一段有趣的往事。1984年元旦后,我走马上任,仼承德地区行署文化局局长,当时我33岁。在那之前,我是地委宣传部科长。一年之内,从干事到正处(没当过副科副处),连跃四级。  那时我写小说已经好几年了,作品在外发了一些。幸好我留个心眼,没用本名,好多人都不和道。那可是纯粹的业余写作,甚至像做地下工作,偷着写,可不敢让人知道。在领导眼里,老何工作有魄
期刊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吴庭艳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特种部队进駐越南共和国,开启了美国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自此拉开美越战争的序幕。越南战争耗时十余年,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更是美国唯一一次失败的战争。  那时的美国貌似无所不能  对于那些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尚未成年的美国人而言,那段岁月恐怕难以揣测——举国上下都沉湎在骄傲自豪和过度自信的情绪
期刊
在上海开笔会,到东方明珠去玩。要不是能写几个字儿,我这类工薪族,想亲眼看一下东方明珠,估计梦中才有可能。到了那,我兴奋得脚打漂儿,恨不得飞到球顶,鸟瞰黄浦江、大上海。  谁知,我在人堆里一钻,就给粘上了。一大群人粘着我,要我拍照。我刚开始只犯迷糊,以为碰上记者,要拍我光辉形象。仔细一打量,才发现是些拍商业照的。  有个模样很油的老嫂子粘着我说:“老板,拍个照吧!特快,马上出片儿,特便宜,20块钱一
期刊
古代文人爱哭穷,这大概与孔子“君子固穷”之类的价值准则有关。既然穷能衬托出风雅, 最好的做法就是,明明日子过得还不错,也要时时哭穷喊困。  中唐文坛领袖韩愈喊穷,曾寫过一篇《送穷文》,说自己之所以穷,是被五个穷鬼缠着,没法脱身,想把“穷”送走。  韩愈真穷吗?韩愈在世时已是“声名塞天”,除了自己有不菲的俸禄外,还有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他的“谀墓”收入很丰厚。仅撰《平淮西碑》,所得的润笔费是绢五百匹
期刊
这几年最流行的词莫过于房奴。不仅人类为了房子而奋斗,连动物界也PK出了郁闷的“星级房奴”。它们满肚子的怨言,不吐不快呀!  河蚌:你以为我想当“深宅男”呀?别逗了,兄弟。要不是为了房子、为了生活,谁不想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呀!  刺猬:谁要动我的房子,我就跟他拼命,別不把刺猬当狠角。  牡蛎:这房子就是咱们的命根子!谁要是把我们同房子剥离开来,那我们只能满世界“裸奔”了。那处境,一个字,惨!  乌龟:
期刊
这之前,我没有寻找和实地观察过一个分水岭。原先以为,分水岭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标志,明晰的界痕,岭两侧的植物很明显是异样的。其实不是。我们攀上岳峰峰顶,带路的人说,这儿就是了。我们前后左右地看,找,结果什么都没有。  山顶上和下边一样,种着花生或者地瓜,一块挨着一块,大块的石头在地头上卧着,正好做了地界,石头旁边的草长得异常旺盛,一棵葛巴秧子有草帽那么大,我把它四散的秧子拢在一起,小心地把它提起来,发
期刊
有句話,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写东西也有个毛病,非偷不能写也。  往往炒菜的时候、或走在大街上文思如泉涌,直接下载下来即可。可是油烟机轰轰响着,菜还在锅里炒着,关火写文总不是那么回事。大街上,尤其是和家人一起出去,也不可能忽然停下来写文。之后常常遗憾那夭折在脑海里的文章。也许有一天它还会再次光临。也许要等待很久。也许再不是彼时模样。错过就是错过了。但等到有时间可以从从容容写一会的时候,文思往往又呆滞了
期刊
每当我在世界各地一个个伟大的废墟间看到文明殒灭的证据时,总是感到非常震撼。只要看到一次就能震撼一次,看到十次就能震撼十次,震撼的力度一点儿也不会减弱。看得多了,也就慢慢形成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一种文明都有可能突然面临灭亡,而这种灭亡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  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等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灭亡。  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