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倩(1990—),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本科,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摘要: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在文化领域方面,作为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大众文化,应当如何更好地推进、提升。本文就大众文化的概念、提出以及如何发展,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改革;提升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写给友人的书信中,但是是由美国的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其《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明确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他在书中写道: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借助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的,它以民众为消费对象,以大批量生产为规律,以传播媒介为载体。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的诞生,开启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门,也为今天大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社会和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产物。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虽说比西方各国晚了一段时日,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力和对外开放的助力下,以及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自“大众文化”出现以来,学术界都想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大众文化还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物,况且人们对文化这一单一词组还未有个统一的定义,因此要给大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有些困难的。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大众文化进行界了自己的界定,如:李生文的《大众文化的生产、现状及其影响探微》、金元浦的《定义大众文化》、王一川的《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陈刚的《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李凤亮的《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季水河的《关于大众文化概念与性质辨析》、高洪福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等。
中国大众文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除却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一些产业为了吸引受众获取利益,生产了大量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向前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2010年6月江苏卫视某相亲节目出现了拜金炫富等言行,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广电总局及时下发文件整顿低俗相亲节目,引导广播电视向健康方向发展。为了抵制“三俗”之风,中央也多次发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2010年中共中央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那么在此形势下,我们要如何正确认识认识大众文化。
从经济角度来说,一方面大众文化的繁荣兴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进入了经济萧条期,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股价狂跌,但是电影产业却出现了奇迹般的反增长。当时人们靠着政府的救济金过活,为什么人们愿意掏钱到电影院看电影,原因就在于现实环境的沉重打击使人们急需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大众文化的崛起,从而也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雄厚也是大众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也使得人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满足精神需要。以电影产业为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每年的增长率超过20%,2013年11个月份的票房就已达180亿,远远超过2012年全年170亿的总票房数。总的来说,大众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文化方面来说,大众文化一开始在中国兴起时就受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强烈排挤,许多人认为,首先大众文化的出现削弱了主流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精英文化的价值原则。2004年湖南卫视举行的选秀节目《超级女生》风靡全国,吸引了全国将近4亿人口观看,百家媒体报道,收视率突破10%,一度超过央视。然而在火爆的背后却有大量的批判声音,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超女现象”对主流价值观构成了一种威胁,许多浮躁的青少年梦想着一夜成名,助长了投机取巧心理而湮没了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行动和精神,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这与我们弘扬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相背离的,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凡事有弊必有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超女的出现也给花季少女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开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对文化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提供了一个范例。其次就精英文化而言,大众文化更多的是追求商业价值和娱乐效果,他使许多文艺创造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真正内涵,另外这种大批量生产还会导致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伍新林的《略谈中国大众文化》、陈中文的《论大众文化的发展》都明确指出大众文化对先进文化的消极作用。概括来说,大众文化这一文化的小小分支对“文化”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它确实繁荣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文化,并且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大众文化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增强了人们的平等参与意识,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精英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形势,它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可以自我表现的平台——传播媒介。另外,大众文化也改变了以往政治建设中单一枯燥的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它以简单、形象、丰富的形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对政治观念产生认同。可以说,大众文化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也为今后大众文化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标杆。《决定》提出以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更接近文化本源。大众文化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目标的。因此要想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首先要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这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进。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先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大众文化当前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还原文化本质。其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第三,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本文系课题:提升辽宁娱乐文化审美层次,打造娱乐文化产业大省的对策研究
最新论文成果,课题号: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0DWJ022 ,主持人:马岂停)
摘要: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在文化领域方面,作为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大众文化,应当如何更好地推进、提升。本文就大众文化的概念、提出以及如何发展,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改革;提升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写给友人的书信中,但是是由美国的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其《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明确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他在书中写道: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借助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的,它以民众为消费对象,以大批量生产为规律,以传播媒介为载体。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的诞生,开启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门,也为今天大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社会和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产物。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虽说比西方各国晚了一段时日,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力和对外开放的助力下,以及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自“大众文化”出现以来,学术界都想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大众文化还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物,况且人们对文化这一单一词组还未有个统一的定义,因此要给大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有些困难的。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大众文化进行界了自己的界定,如:李生文的《大众文化的生产、现状及其影响探微》、金元浦的《定义大众文化》、王一川的《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陈刚的《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李凤亮的《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季水河的《关于大众文化概念与性质辨析》、高洪福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等。
中国大众文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除却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一些产业为了吸引受众获取利益,生产了大量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向前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2010年6月江苏卫视某相亲节目出现了拜金炫富等言行,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广电总局及时下发文件整顿低俗相亲节目,引导广播电视向健康方向发展。为了抵制“三俗”之风,中央也多次发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2010年中共中央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那么在此形势下,我们要如何正确认识认识大众文化。
从经济角度来说,一方面大众文化的繁荣兴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进入了经济萧条期,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股价狂跌,但是电影产业却出现了奇迹般的反增长。当时人们靠着政府的救济金过活,为什么人们愿意掏钱到电影院看电影,原因就在于现实环境的沉重打击使人们急需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大众文化的崛起,从而也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雄厚也是大众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也使得人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满足精神需要。以电影产业为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每年的增长率超过20%,2013年11个月份的票房就已达180亿,远远超过2012年全年170亿的总票房数。总的来说,大众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文化方面来说,大众文化一开始在中国兴起时就受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强烈排挤,许多人认为,首先大众文化的出现削弱了主流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精英文化的价值原则。2004年湖南卫视举行的选秀节目《超级女生》风靡全国,吸引了全国将近4亿人口观看,百家媒体报道,收视率突破10%,一度超过央视。然而在火爆的背后却有大量的批判声音,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超女现象”对主流价值观构成了一种威胁,许多浮躁的青少年梦想着一夜成名,助长了投机取巧心理而湮没了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行动和精神,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这与我们弘扬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相背离的,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凡事有弊必有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超女的出现也给花季少女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开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对文化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提供了一个范例。其次就精英文化而言,大众文化更多的是追求商业价值和娱乐效果,他使许多文艺创造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真正内涵,另外这种大批量生产还会导致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伍新林的《略谈中国大众文化》、陈中文的《论大众文化的发展》都明确指出大众文化对先进文化的消极作用。概括来说,大众文化这一文化的小小分支对“文化”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它确实繁荣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文化,并且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大众文化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增强了人们的平等参与意识,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精英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形势,它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可以自我表现的平台——传播媒介。另外,大众文化也改变了以往政治建设中单一枯燥的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它以简单、形象、丰富的形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对政治观念产生认同。可以说,大众文化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也为今后大众文化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标杆。《决定》提出以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更接近文化本源。大众文化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目标的。因此要想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首先要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这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进。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先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大众文化当前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还原文化本质。其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第三,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本文系课题:提升辽宁娱乐文化审美层次,打造娱乐文化产业大省的对策研究
最新论文成果,课题号: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0DWJ022 ,主持人:马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