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z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生从小学步人初中的门槛,各种思想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初一新生的思想一般都很不稳定,并且对社会上的是非判断能力差。针对初一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和语文这一学科特点,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我觉得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原因如下所述。 第一,语文这一学科,本来就是“人学”,即讲述、传达做人的学问。初中语文的课文中就传达了很多为人处世的观点。一般来说,十四岁、十五岁的学生,正是人生观的定型期,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他们掌握语言的应用技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学问,并且有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想品德教材。如《语文》一册内容是从家庭、学校到社会、自然,这些文章都是真善美集结的精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
  第三,毛泽东说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会学生阅读文章、写作文章、服务社会的同时,应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审美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做法
  
  (一)在名言警句中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思想
  首先,每天坚持在课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方法是,每天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优美辞章,举一二句名言警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而把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的主阵地就是语文的教学课堂。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文化的传承。并付诸于实践,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爱好的,同时也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讲述名言警句的内涵和思想内容,同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可以达到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情操的目的。
  例如:我看到有的学生骑自行车横冲直撞,说话、办事很不礼貌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语文课前,在黑板上写下“温其如玉”这个古训,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讲道:“‘温其如玉’是指人的高尚德行,即做人处事应温文尔雅、温润如玉,使人感到外表温柔内心刚强。”接着联系实际情况。说道:“像平时有的同学课间吵吵闹闹、不守纪律;路上骑车乱闯等,这都是缺少高尚道德修养的表现,与古训‘温其如玉’的教导相背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事要多思考,性情要沉稳,讷于言而敏于行,用美德感人,才是‘温其如玉’的真谛,这也是我们人生修养的一部分。”
  重视课前几分钟的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导引,使学生集中精神地进入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对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应该做到每天坚持,并且各有侧重。这样在古文优美深刻的语言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结合课文内容,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课本中的选材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品文章。一般都有着很深的内涵和教育意义。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例如:《语文》一册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家庭生活。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家庭。并且掌握处理生活问题的策略。我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在给学生讲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家中发生的实例,具体地给同学们谈道:“父母整日辛苦劳累,肩负着家庭、社会的重担,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成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应该尊重父母。发奋学习,争取为父母争光。”这样在课堂中就自然地把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不仅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也使他们得到“孝顺父母”的教育。通过这样有效地教学,可以培养个体向善的意志并使之付诸于行动。据多位家长反映,许多同学在家中明显变得懂礼貌、理解人了,会积极地为父母分担家务。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坚信在学校这块教育园地,每一个老师只要用心都可以将德育渗透在本学科教学中,都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毫无自主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压抑状态。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
期刊
摘要:主题校本教研的主题来自于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的来源成就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态度与内在动力;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核心思想体现三个为“主”,即:主题是主线,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体。  关键词:主题校本教研 新课程改革    一、是什么引起了我们对“教研是否需要主题”的思考?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常去学校调研听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我们发现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往往是就课论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提问内容 提问方法 瞄靶心 扔石子 巧迁移    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明代学者陈献章说:
期刊
信息点的储备就是对在阅读中文本信息和生活信息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让学生产生大量的信息储备,是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源泉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做好信息点的储备对学生习作是有促进作用的。那么如何做好信息点的储备呢?根据长期的实验与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    一、储备来自阅读中的信息    (一)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中丰富的语言材料从何而来,当然离不开
期刊
摘要: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本文从实际问题切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几个案例出发,进一步诠释数学教育的灵活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数学 生活 教育 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学生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既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讲究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最为常见,笔者在此进行总结探讨。  一、个例比较,概括一般  引导学生对某类事物中的一些特殊个例进行分析、比较,把这些事物间共同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一般规律。这种比较方法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分式的教学时,教师可给出有理式,,,,,并指出只有前三
期刊
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话题了,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多次著文、一再强调,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升反降,出现了诸如语言不规范、汉语水平差、写作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切实搞好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全面提高
期刊
摘要:要提高课堂效率。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要做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利用好奇心,培养兴趣:鼓励开口,培养自信:教学方法多样化:通过运用知识使兴趣持久。  关键词:尊重学生培养自信 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期刊
儿童美术教育不仅能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进行审美教育,而且也是一种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综合教育课,因此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美术教育。然而由于年龄的差异,儿童绘画又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家长在儿童绘画的不同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希望给广大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借鉴。    一、涂鸦期    在幼儿1-2岁时,喜欢拿起笔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而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对于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常见的,也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