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浩、王正油画作品选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8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右军所书《黄庭经》,楷法严谨,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他们皆从中探究王書路数,汲取营养。而虞世南被公认其书,气韵高古不下晋。所书《破邪论序》气息高古。本文旨在通过简单对比分析,研究其异同,学习晋唐古法的雅致。
  关键词:晋楷  韵法  唐楷
  分析晋唐风韵,应从羲之为始,其精研体势,心摹手追,摆脱了汉魏书风,自成一家。楷书师法钟繇,去其隶意变钟繇古朴自然为妩媚遒劲,完善楷法,形成“今体”的楷书面貌。根据唐人编撰的《晋书》中记载,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为楷书,传世楷书皆为小楷,南朝人称为“正书”“细楷”。《黄庭》作为其中翘楚,用笔圆厚古茂,结体宽博稳健,一点一横都有很强的势,被誉为小楷中的《瘗鹤铭》。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后世书论中亦备受推崇。此本书法高古神妙。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称《黄庭》“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①又称“小字如大字,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完固,有率然之势”。②而虞世南之书,偏工真、行,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传授下,妙得其体,圆融遒丽,外柔内刚,气息高古,是一位纯粹的羲之“今体”继承人。《书断》有“欧(阳询)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③
  《黄庭》作为书法史与道教史上极为重要的名作,是研究晋韵书法和道教思想理论不可绕过的经典。除却王羲之写过外,后世书家临本与翻刻版本浩如烟海。一方面可以从诸多版本的临写中感受不同时代对于经典的不同诠释,从而感受时代气息对于理解经典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回避对《黄庭》真伪版本的追溯。诸多版本的存在,既加强了《黄庭》的传播,也成为书法史上的奇观。而《破邪》虽无《黄庭》那般传奇曲折的经历,但虞世南也曾参与过《黄庭》的临写和翻拓,因气质接近,被认为是最接近真迹的临本。因而本文将二帖并而论之。
  1.点画对比
  书法的载体是汉字,而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笔画的变化引导了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比二帖笔画间的细微差别,可以分析出其风格特征的变化。点画在《黄庭》中表现的比较丰富,主要通过入锋与出锋方向上变化较多,变化多以位置来取势,力量内含,势缓而沉。而《破邪》点画上更显活泼,长短参差更大,点画更显修长,笔势内敛的同时,多了一分方硬。
  《黄庭》的长横不凸不凹,是直线从左端到中间到右端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形如人的骨骼,外显其骨,力蕴其中。《黄庭》的短横较短,饱满厚重。《破邪》中长横与黄庭中几无二致,前后略重,中段饱满,刚柔并济。短横略显硬直,俯仰之势略逊于《黄庭》。
  书论中曾提到“竖如林中乔木”,即是竖要有挺拔之意。《黄庭》 多用垂露竖,力也发于起笔处,由上而下有运动感,但至垂露处戛然而止,力蓄其中,更显劲挺,且时有隶法,作竖勾状。《破邪论序》中竖画更显浑厚,虽以悬针竖为主,然笔力送到笔画末端,出锋更显饱满,中段直挺,线条刚性强于前者。
  撇捺方面,《黄庭》之撇偏短促,呈三角形,似短竖,有一股冲劲,干脆挺拔。而《破邪》中撇画力量刚健,线直而挺,提按较之黄庭更少,出锋更显谨慎。古人谓之捺画要“一波三折”。《黄庭》中捺画的第一与第二折形成一个向上弧的拱形,接着由上下滑到捺脚处,前后线条幅度变化较大,有一股涩劲,捺脚厚重,出锋短而饱满有力。《破邪》中捺画幅度较小,前二折弱化成起笔,中段长而直,末段捺脚如刀砍斧劈,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共同点是出锋饱满,并未因方而使得线过于尖细。
  在折笔方面,《黄庭》的横折处理的非常精彩,首先大部分是横细竖粗,细处顿挫果断,劲健爽利。短折中的竖画呈三角形,显方劲;长折中横线变化丰富,中段瘦劲,折钩处饱满厚重,如人筋骨,似有万钧之力。《破邪》折笔在吸收王书的同时,掺魏碑笔法,外角方硬,内角略大,折后竖画垂直,如屋梁撑起整字。
  最后从钩和提来看,《黄庭》与《破邪》的勾画皆呈三角形,《黄庭》的钩画左侧用笔轨迹清楚,出钩短促饱满,如铁钉焊竖,沉稳而强健。此外,与钩相连的竖画,略微向左倾斜,加上线粗细的变化,更加显的张力无穷。《破邪》中钩画交代清晰,棱角分明,钩底略方,出钩方向较为统一,与钩相连竖画直挺,在张力上略逊于前者。《黄庭》提笔中,起笔厚实,提笔迅速,笔短意长,如内家高手出腿,虽未及身然势已到。《破邪》的提画与前者比,略显瘦硬,线程略长,在与上下的笔画连接中接笔较实,而无前者意到笔不到的韵味。
  2.字形和整体分析
  上文简述了两本帖笔画的特点与异同,不同的线条组成的空间疏密也不尽相同。笔画生结构,接下来简单讲述下结字取势的异同:
  (1)横纵有别
  《黄庭》整体字形以扁方形为主,多取横势,而黄的结构是主右次左,字重心从中向右侧偏移,造成一种险势。因此其字形虽为扁方,取端正,但在端正之中点画骨力内含和结体上的侧面取势,使其在端庄中有一股俊逸之气。而《破邪》字形偏长,取纵势。重心偏高,重心线正,整体比较整齐,行气贯通,显得雍容大度。
  (2)松紧有度
  《黄庭》中点画短促,时常有笔短意长的情况,点画直接通过笔势连接,看似接笔处少,但气息饱满,笔势连贯,在点画处理上做一收一放,一长一短,一纵一横的搭配,在每个字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破邪》中点画更长,搭接稳定,字内空间封闭,在点画处理上做相同的收放长短的处理,字形更显稳固,这种处理字形比较舒展,字外空间开阔,上下气息连贯。
  (3)整体章法的变化
  通过分析字形的形成,可以推出章法的形成原因。《黄庭》字势扁方,气息内敛,因此字距和行距不会太远,在加上偶尔的补字,表现的比较醇厚。而《破邪论》字势修长,气息外放,因此章法与行书相似,字距略小,行距略大,形成连通的行气,表现的更加秀逸。
  综上所述,虽然虞世南《破邪》是比较接近羲之小楷的作品,但细品后,还是受到时代局限,与《黄庭》相比各有特色。《破邪》字势更稳,用笔更方,整体章法平和。更加适合初学者学习。而《黄庭》字势偏右,字内空间开阔,点画厚而灵活,更适合深入学习挖掘,可以收获更多。
  注释:
  ①《历代书法论文选·包世臣〈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663页。
  ②《历代书法论文选·包世臣〈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664页。
  ③《历代书法论文选·张怀瓘〈书断〉》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4年,第192页。
其他文献
3月21日至22日,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到人民中去”湖南省摄影家走进永兴创作活动在银都永兴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名摄影家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井下、工厂车间、传统村落,用影像记录感动瞬间,用摄影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攝影家见证了600多年历史的板梁古村和被誉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称的湘南第一书院——安陵书院,拍摄了早晚变化无常的便江风光和神奇的天然丹霞坦洞,用镜头记录了变废为宝的银炼厂和精致独特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学艺术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湖南作为美术大省在践行总书记这个期望中,可属走在美术界前列。因为这块红色的土地,是毛主席的家乡!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有不少老中青美术家,自觉地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实题材创作之中。潜心思考,努力打磨,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确实创作出不少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在全国产
期刊
湖南師大美术学院学生绶宁写生作品选
期刊
2019年4月2日晚7:00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为艺术家做书”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回“甜展vs秋册”顺利举办。此次研讨的是陈秋伟编辑设计完成的陈牧甜个人画展的画册《游乐园玛祖卡》,也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视觉传达设计策划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活动得到了长沙市天涯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湖南柒云山房品牌设计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由乔晓伟、罗雪妍、李靓、
期刊
2019年9月6日下午,“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研討会暨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举行。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致辞。杜鹏飞向李伯安之子李飒先生颁发李伯安先生作品《走出巴颜喀拉》捐赠证书。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美术界、艺术界和文博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
期刊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品德至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之首。  湘楚大地琴律温厚,琴风悠长。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谱写《潇湘水云》,数百年来以为美谈。朱熹、张栻、王船山、左宗棠等贤哲在岳麓书院传扬礼教、以琴治心,为潇湘古琴文化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彭祉卿、杨宗稷、顾梅羹、查阜西等近现代琴家都在湘楚大地上从事琴学活动。其中杨宗稷创立了“九嶷派”,著成《琴学丛书》,成为目前研究琴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湖南省
期刊
这些年每年都会收到友朋送我的自印本,多数是有关某家族的历史,老辈的书信集、纪念集、个人诗文集等等。这些单行本看起来是小众的读物,倘如从放宽历史的视野来考察,则是今后回望历史值得投去关注的文献,不仅因为书中贮藏的信息是公开出版物中不易见到的,历时既久,可能还是难得的珍本,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这样的印本,数量往往有限,加上流传过程中的损失,存世偏少,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我印象中上海的周退密先生以往每年
期刊
我对篆刻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的时间不是特别久,但是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常常鉆研其中,不亦乐乎。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在学习与研究篆刻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寸见方。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每一门传统艺术都饱含先人文化及修养。纳千万气象藏于方寸之间,这显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内敛、谦和。一叶落知天下秋,方寸之间亦可见乎天地。小小的一枚印章,千变万化的刀法、字法、结
期刊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但我要说:“刻铜,我所欲也;唐诗,亦我所欲也。二者可以得兼,盖因刻铜遇上唐诗也。”我从小就喜爱唐诗,大约10年前机缘巧合又迷上了刻铜。在刻铜文房收藏过程中,我发现刻铜和唐诗竟然有着不解之缘!以下谈谈我收藏唐诗题材刻铜文房的一些体会。  一、唐诗题材刻铜文房的概念  唐诗题材刻铜文房,顾名思义就是唐诗出现在刻铜文房用品上,这
期刊
若干年前,我曾在嘉德拍卖预展上初识一方戴熙的田黄石名章,印文:“醇士”。  戴熙,字醇士,清中晚期声名显赫的大书画家。我欣赏戴熙的诗画才情。他的画,精微淡雅,笔墨清润,《忆松图》《云岚烟翠图》堪称山水宝鉴;他的诗,风度闲适,文辞超逸,“远水平如席,远山高于枕”,可谓清诗佳句。人以物惟雅,物以人为贵。戴熙的印章自然是一件宝物了,且所镌“醇士”二字与戴熙存世书画的印文完全吻合,更不必说这还是一方素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