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路径新拓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zi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与新时代接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路径尚未打通,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使其雪上加霜。因此,本文提出新型传播与传承路径各三条,并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播路径;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播与传承受到多种阻碍,尤其在跨国文化传播方面,大量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如今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在传播方面,现有的传播手段僵化、模式化,未能实现与现代生活的交融性发展;在传承方面,非遗传承人数量较少且呈老龄化趋势,传承方式与现代媒体接轨缓慢,难以与新时代人民的文化需求相契合。因此,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亟待探求新路径。
  1 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主要传播路径
  1.1 开发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交互式传播游戏APP
  在文化视域下,游戏与文化融合的方式开启了“非遗+游戏”的旅程,文创的加入又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播的交互性,极大地提升了此路径的效度。这种融合方式不但丰富了游戏的内涵,而且依托游戏的模式也成功地激活了非遗的新活力。与此同时,“游戏+文创”模式的功能性游戏产品依托现有的电商平台,可潜在地推动非遗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仅有45.7%的游客会在景区购买非遗的文创产品,但是游戏中的电商平台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性,这已然成为接触文创产品、购买文创产品最有潜力的途径[1]。含有丰富非遗文化元素的游戏能够让年轻一代玩家越来越关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AR和VR技术,让年轻人真正走进非遗文化。
  开发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交互式传播游戏APP,可将“非遗小镇”的模型融入。参照当前大热古风游戏APP“江南百景图”,将金陵(南京)融入游戏画面。例如,南京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云锦的制作可作为游戏内容的一部分,用户在登录游戏后可通过制作、加工云锦来升级游戏人物,从而感受非遗的魅力。游戏里的云锦成品可根据用户自身意愿,对接工厂进行加工制作,实现非遗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值,提高用户满足感与非遗传播度,达到“双赢”。
  1.2 借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翻转课堂扩大受众群体
  分析本项目的问卷和调研报告可得,94.1%的外国人(非留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之后,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语言能力的受限以及文化体验的缺失,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和深入了解的欲望。而45.2%的留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后会由初步的感兴趣转为想要深入了解,分析原因可知,这一方面得益于汉语的教学,另一方面与留学生接触到的中国文化体验类课程密切相关。非遗项目走进高校课堂,已成为非遗传播路径中极具潜力和效能的一环。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播范围,外国人尤其是留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国家以线上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这就使得依托于文化体验的非遗课堂传播路径陷入困境。为摆脱此困境,借助翻转课堂的模型,以非遗南京绒花为例,提出以下传播新路径,即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翻转课堂,具体路径可参照下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翻转课堂模型的路径分析如下:受疫情影响,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依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课堂传播路径被迫由线下转为线上。为此,基于文化体验,提出翻转课堂路径的建构模型。
  1.2.1 确定非遗项目
  以南京绒花为例。
  1.2.2 文化点设计
  基于文化体验,将语言知识和文化教学融合进行,双项并举。文化点着眼于语音、文化,语言点着眼于词汇、语法、汉字。词汇部分有绒花、剪刀、蚕丝、语法部分即把字句。
  1.2.3 A课堂
  课堂的形式为视频录像,教师对目标非遗项目进行设计后,对其中的词汇、语法点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自学课程内容,并在班级群内拍照提交汉字书写的作业。
  1.2.4 B课堂
  此节课以直播课的形式依托于腾讯会议展开。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云参观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绒花坊,接着对南京绒花的制作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而后学生借助基于AR技术的实时互动平台进行绒花云制作,该平台依托KINECT体感硬件设备和3D MAX、UNITY3D软件,最后学生通过录制视频来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并用目的语进行简单介绍,本作业在微信班级群内提交。
  1.2.5 交互式融合
  A課堂的知识学习是知识输入,提交汉字的作业是以学生为主题的输出。此外,A课堂与学习主体构成了语言学习的“第三空间”,在汉语学习的同时潜在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播。
  1.2.6 反馈与修改
  “确定非遗项目” “文化点设计” “A课堂” “B课堂” “交互式融合”这5个模块的每一模块都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和实时反馈进行修改。
  1.3 推动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优化设计
  优秀的文创产品需要与优质的手工工艺相结合,同时也要注重传统工艺元素的融入,切不可为了一味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喜好而减少传统元素的应用,不应将其作为消费者挑刺或不愿购买的理由[2]。当代年轻人是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因而开发产品的角度需精准定位。
  研究发现,相较于大面积使用非遗元素,消费者更易接受巧妙融合非遗纹样的精细化产品。当下热门的“盲盒”模式正好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年轻人热衷于购买盲盒主要基于两个核心需求:一是通过收集带来的满足感,二是能提供精神层面的陪伴。
  因此,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以南京云锦为例,首先,对盲盒外包装进行改造,将不同款式的云锦图片印在包装上,设计“隐藏款”,勾起年轻人的好奇心。其次,设计与盲盒对应的系列云锦徽章等衍生品,延伸传播分支。   2 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主要传承路径
  2.1 对南京市潜在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培养
  2.1.1 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
  大数据背景下,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短视频APP等新媒介来宣传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潜在的非遗传承人在了解非遗的同时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自主地学习。此外,在视频和文章的推送中,可提供有关南京市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博物馆或基地的联系方式和招募方式,让对非遗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走近非遗,亲身学习非遗技艺。
  2.1.2 开设非遗传承的校园实践课堂
  第一,学校自行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博物馆和基地,让学生们观看非遗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魅力。同时,学生也可以体验和制作一些较为简单的手工艺类非遗,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以及对传承非遗的渴望。
  第二,南京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非遗选修课程,让更多大学生走近非遗、接触非遗。同时,学校可以成立非遗社团,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进行学习。此外,学生可以自发研究有关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项目,深入了解不同非遗项目的由来以及发展历史,由此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他们对非遗的认识,促进非遗传承路径的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2.2 利用3D建模和打印技术拓展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常以实物产品为传播载体,在非遗传承人较少的情况下,制作出大量的实物产品难度较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然而3D打印可使其摆脱此困境。首先,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对实物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其次,3D建模技术可以通过立体化技术呈现定制产品图的设计,这给消费者提供了最直观、最细致的个性化图像,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在传承过程中,3D建模及打印技术具有极大的效度,可以迅速地将平面图案转化为立体图案。以南京云锦为例,首先通过电脑进行图案建模,再将三维模型进行横向的“分割”,形成不同层次的“切片”,然后通过3D打印生成云锦图案及产品结构。3D打印技术与南京云锦的融合,改变了自传统流水线出产产品的单一性,这是科技的进步带给传统工艺的最大改变[3]。
  3D建模及打印技术使中国手工艺类非遗展现出新的面貌,实现“产学研结合”,可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思路,这对推动南京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3 构建“AI+”非遗传承全方位深入发展机制
  目前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受到时空限制,在制作、展示、变现的一系列过程中面临困境,传承仍未突破瓶颈。因此,构建“AI+”非遗传承机制,使传承人与AI协作,跨界深入,建造共享传承过程与经济情报新形式,创新非遗陈列、展示形式,必将吸引更多潜在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开拓非遗传承的新模式。
  2.3.1 将AI与南京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业发展技术相结合
  利用AI创新手工艺类非遗的设计。在非遗制造方面,利用AI实现人机结合,加大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样式的创新力度,简化传统制作流程,优化产业链。在非遗产品展示方面,利用AI收集用户数据,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位,优化用户体验,从而全方位地扩大手工类非遗的受众范围,进一步吸引潜在的非遗传承人。在手工类非遗产品的市场销售方面,利用AI按照用户喜好进行推送,加大宣传力度。
  2.3.2 培养南京市“技术+知识”的复合型非遗传承人才
  非遗产业基地与南京各大高校联合,在高校寻找技术知识型人才,构建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创新与传承一体化模式。另外,为增加高素质复合型传承人数量,需要打造非遗“产业+高校+AI”的三方合作模型,建立AI与非遗传承的培训平台,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人数量。
  2.3.3 在南京市建立特色的手工类非遗创新创业园区
  在政府充足的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的条件下,聚集南京各地区传统手工类非遗传承人,建造以AI为基点的手工类非遗创新创业园区。整合优质资源,注重技术、资本、市场对接,注重创意、创新、创业联动。以创业园为基地,吸收优质传承人,促进南京市传统手工类非遗的传承活动向上发展。
  3 结语
  开发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交互式传播游戏APP,借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翻转课堂扩大受众群体,推动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优化设计。对南京市潜在的非遺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培养,利用3D建模和打印技术拓展传承方式,构建“AI+非遗传承”的全方位深入发展机制。本文对以上传播与传承的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以期促进南京市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新时代接轨,实现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雪彤.基于高密三绝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51.
  [2] 罗茜.非遗视域下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与开发策略研究[J].今古文创,2021(10):81-82.
  [3] 李杰,张继荣. 3D打印与土家织锦的融合技术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6(24):126.
  作者简介:徐范(200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双语文化课堂教学。
  曹馨悦(2001—),女,山东淄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学。
  唐琬媛(2001—),女,湖南怀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谭朴(2001—),女,山西临汾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陈静(2001—),女,江西九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文明型国家,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百国之和”的独特魅力。在“文化全球化”浪潮来袭之际,由于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欠缺,很容易陷入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认同。本文从文化自信的内涵谈起,进一步剖析中国社会结构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进而得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回归  悠悠华夏,浩浩汤汤,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出了许多优秀传统文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强行涌入中国,这对中国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西洋音乐的传播也使中国近代音乐思潮开始躁动,音乐批评思想的产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封建礼乐的反叛意识,人们提倡引进新学,并对音乐教育进行反思,给之后的音乐发展带来重大了影响。  关键词:音乐启蒙;反叛意识;引学创新;音乐教育  19世纪末,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使国家的大门被迫大开,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文化也从各个领域涌
期刊
摘要:戏曲作曲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戏曲音乐专业作曲制度的出现使得作曲家在传统音乐程式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类型非程式的创作,相较于传统的“旧瓶装新酒”的“套腔”模式更好地诠释了剧目主旨。京剧音乐的程式性特征显著体现在唱腔和板式两个方面。作为新时代的京剧音乐创作者,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对剧中人物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表现在旋律的创作上。在当代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变化显著,简单“套腔”已远远满足不
期刊
摘要:人类在上古时期具有原发本能意识和灵性思维,其文化价值和行为具备趋同性,并不像后世那样趋向地域差异。曾经一度盛行的广泛且普世的“天人文化”有一套原始的造物观念体系,充满神性思维和象征性,符合上古先民们的“巫术时代”特征,可运用“形与象”对应关系演绎。先民们的智慧行为给当今物质与精神文化留下遗痕,现今的学者可遵循人类原始思维特征进行追溯推导分析。其中,先民对生殖和繁衍的追求向往导致大量创作造物皆
期刊
摘要:农业生产是人类最基础的生产活动之一,对农耕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农业呈现多功能发展的趋势,目前集游玩、体验、住宿和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项目广受青睐。本文以南京八卦洲农业嘉年华为切入口,分析农业嘉年华模式中的农业景观设计。  关键词:农业嘉年华;景观设计;八卦洲  1 研究概述  1.1 农业嘉年华的内涵  农业嘉年华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嘉年华与农业的有机融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企业在拓宽品牌市场的同时,也与传播受众不断产生新的冲突。时尚品牌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价值体系的差异、文化共鸣的匮乏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卡地亚”品牌为例,根据当前时尚品牌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提出时尚品牌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时尚品牌;跨文化传播;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
期刊
摘要:华中鲁艺是一所在战火中诞生的艺术学府,其感战争之所需、发文艺之先声、走群众之路线,培养了一大批革命文艺干部人才。受战争所限,华中鲁艺的创办时间不长,但它以新的名词、不变的精神、更迭的教育理念启示后人。经历史梳理,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在延续的基础上作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华中鲁艺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培养文艺人才,可视为艺术教育者一以贯之的教育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绿化渐渐开始普及。本文罗列了一些常用的室内花材设计形式,以淮安市国联奥体明都酒店为例,分析室内花材的常见设计形式,给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室内绿化;室内花材;设计形式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1 基本情况  国联奥体明都酒店位于淮安市通甫路与富城路交叉口,淮安市体育
期刊
摘要:成都市三环路绿道及休闲游憩景观的建设发展迅速,让城市有了新的面貌,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新的体验,能让人们在一种更加绿色低碳的空间中游憩、生活。本文对成都三环路绿道系统进行空间结构、景观功能、低碳可持续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基于休闲游憩景观的成都三环路绿道系统设计的策略。希望此次研究能给其他城市的绿道发展休闲游憩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景观廊道;游憩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5
期刊
摘要:本文从“工作室”的概念由来出发,思考高校钢琴重奏实训路径探索,并以阳光学院“工作室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为具体案例,从实训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团队技能发展三方面,阐述有别于传统授课形式的艺术类学科创新发展思路和特色,希望未来的工作室建设能为高校钢琴重奏实训教学带来更多的真实收益。  关键词:高校钢琴重奏实训;阳光学院;工作室;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