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留学观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熙 旅美学者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申请季,“留学”也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今的国人而言,出国留学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留学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平均年龄的逐年降低,留学也从关乎家国的“大事”渐渐地变成了寻常巷陌的“小事”。
  从容闳、严复等“开眼看世界”的早期留学生算起,西学东渐时期的留学运动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自中断近30年的海外留学恢复以来,改革开放40年间一阵阵“出国热”和一批批“留学潮”也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光景。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当下的留学与早先相比,正在起哪些变化?
  早先的留学,学术先行,“学”字当先,主要是为了成就学以报国的情怀与理想。倾举国之力,尽一世之才,留学所承载的那份光荣梦想或使命担当,真可谓是“学不成名誓不还”。如今的留学,学习本身已不再是其唯一的诉求;对于留学生而言,出国更多地只是为了实现自我经历的丰富与完善。无论是人力资本的笼聚,还是文化资源的累积,留学所带来的那种生命体验和生活际遇,只不过是“人生何处不青山”。
  早先的留学,主要靠国家或学校的资助,以及社会或他人的捐助,常常是凑得几百甚至几十美金,一个人远赴重洋,独步天涯,勤工俭学是家常便饭,节衣缩食亦能苦中作乐。如今的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家庭经济能力的测度,甚至是其财务安排的扩展。越有钱的越早走,没啥钱的晚点来,但只要有一丝可能,哪怕是砸鍋卖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国外。
  由此观之,昔日少数知识精英的责任使命,如今已普遍成为年轻世代稀松平常的人生轨迹;以前天之骄子般炙手可热的“海龟”,如今很多也只是随风飘摇的“海草”在浪花里舞蹈。尽管如此,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想留学,去留学,甚至不得不留学?“将留学进行到底”的日子究竟何时才是个头儿?
  “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而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胡适于1912年在《非留学篇》开篇所谓之“留学之耻”,或与彼时国家民族之时运及知识群体之心态有关。但是,他所警惕的不是留学本身,而是作为运动式留学的“洋科举”;他所反对的不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平等交流,而是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文化自卑心理役使下的“留学麻子”心态;他所担忧的不是只为了镀个金而囫囵吞枣却消化不良的“洋墨水”,而是留学之盲目风潮所引致“年年留学永永为弟子之国,而国内文明终无发达之望”的悲惨结局。
  一百多年过去了,留学的心态和选择在不断变化,但留学背后的问题和症结却依旧存在。一方面,从学术生产体制本身而言,“学术殖民”下的评价、遴选和竞争的标准基本上仍由欧美一流大学所把持,攻英美博士、访海外名校、发英文论文等一系列“进贡”之举于短时间内无法革除。另一方面,尽管吾国学术或许在客观上于诸多方面确不如人,不留学或不学习,恐怕很难赶上遑论超越,独立性或主体性也无从谈起。但如果没有学术独立和文化主体的心态而一味效仿和攀牵,恐怕更容易落入胡适所谓的“留美预备学校”和“永永弟子之国”的尴尬境地。
  留学之人无穷尽,留学之事几时休?浪潮也好,风尚也罢,你我甚至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仍将深深地嵌入这历久弥新的百年宿命。是辱是荣,孰悲孰喜—将留学进行到底!?
其他文献
后疫情时代,都市圈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量。在各大都市圈里,省会城市纷纷不断扩大区域范围,提高城市首位度,强省会战略在全国上演,而这些强省会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  在中国城镇化后半场,用省会城市驱动都市圈经济发展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否意味着强省会出现是一种必然?强省会崛起总是伴随着对周边中小城市资源的虹吸,这能否持久?这些中小城市又该如何发展?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
金大中自己曾经这样比喻:我的一生就是一季严冬。而韩国老百姓则更愿意用朝鲜半岛上生长的一种看似脆弱,却能够抵御严寒的藤蔓植物——“忍冬草”来形容他。金大中用他的一生推行对朝“阳光政策”。    “阳光政策”这一名称的寓意来自一则伊索寓言:风神与太阳神打赌,看谁能把一个路人的大衣脱下来。风神猛烈地刮,试图刮下路人身上的大衣,结果路人把大衣越裹越紧;而太阳神则以温暖的阳光照射路人,路人感到温热起来,自动
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要求将“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产业水平的提升,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发达国家正面竞争,遭受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的机会也会进一步增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中国都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英国著
2020年美国大选的特殊性及其影响  本文节选自《现代国际关系》2020年第8期  比较而言,2020年大选对美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可能要大于其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影响。大选极可能构成美国政治发展中的某些关键节点,成为进一步确定某些政治发展趋势的分水岭。同时,本次大选虽为华盛顿决策圈的一次重新洗牌,但难以改变府会对峙等政治环境,其引发的内外政策调整可能有限。它在以下几方面的关键节点性意义,仍有待验证。 
七國集团6月5日发布的一项旨在强化对大型跨国企业征税能力的协议,是历史性的。其具备两项核心内容:计划对那些最大型企业征收15%的全球最低公司税率;无论其实际总部设在何处,这些企业的一部分全球利润都将被返还给它们的经营所在国。  这些目标清楚地表明,那些迫使各国争相为大型跨国企业提供更优惠政策的超级全球化法则,正在被重写。这些年来,一直是美国的反对阻碍着全球税收协调行动,而今则是拜登政府推动了这项协
1969年,“七君子”和两名律师(左一、右一)在法院外举起拳头  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引发的巨大不平等危机后,新自由主义给美國带来了“福利资本主义”。无声的转变之中,美国政府的身份经历了两级调转,由原来仅有必要存在的小政府,变为了要调节与再分配整个社会资源、又被限制权力的大政府,宪政民主也逐渐诞生。  在资本主义的公开掠夺已经备受谴责的国际环境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与全新诉求,促使各
提起历史上的危机时刻,人们的脑子里总是离不开一些定格的印记。比如,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总是离不开黑色的记忆:资本主义的无序发展,导致股市动荡,生产凋敝。然后总难免会出现拯救斯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政治家罗斯福以及理论鼓手凯恩斯。  然而,这终究是大历史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痕迹。那些日常社会片断则被光芒璀璨的大人物模糊为惨淡的背景。文化和日常的层面,以及不同层面的中间地带,被忽略不计了。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新加坡的金融业快速发展。除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充外,最大的改变就是从事金融的人口大增。从跨国银行到小公司,在新加坡注册的金融机构已多达2880家。1970年,花旗银行新加坡分行只有百来个员工,如今早巳突破9400人。随着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愈来愈稳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多年来,新加坡能够在全球金融舞台持续跃升,有个重要原因:它总是在国际金融发生变
1987年,四川南充,镇上的戏台下挤满了捧场的观众  1924年,梅兰芳要在上海的“新舞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演出。演出还未登场,《申报》的专栏倒是率先出场了。  在《申报》的“自由谈”专栏,专门增设了“梅讯”一栏,用来更新梅兰芳的相关讯息。这个“讯息”可不是一般的详细,它不仅常规预告梅兰芳的演出计划,还大量涉及梅兰芳日常个人言行、生活起居、人际交往等台前幕后的琐事,更有家世传奇、趣闻轶事等补充其间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杨震林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60年来,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