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引领,让课堂不留尴尬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看到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执教者所教的课文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对故事内容非常熟悉。所以,教师以“聊故事”的形式来展开教学,聊内容,聊情节,聊人物……学生娓娓而谈。在聊到老牛临死前说的话时,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意外。课文中老牛说的话是:“我快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上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这是老牛最后一次帮牛郎了,从中看出老牛情深意切,一片真心。就在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这名学生问道:“老师,老牛的皮剥下来给牛郎了,那牛肉呢?”一下子,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教师在短暂地愣了几秒后,先示意学生坐下,接着淡定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更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老师认为应该是送到饭店做牛肉面了。”顿时,教室里笑声一片,有几名学生甚至还鼓起了掌。
  很显然,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不但教师没有想到,班级里大多数学生可能也没有想到。所以,当学生抛出这个问题时,教室里的气氛是有些紧张的。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应对,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得以继续。可是,很遗憾,虽然这位教师的教学机智值得表扬,但应对的内容却令人觉得有些尴尬。在老牛奉献出自己的牛皮后,牛肉竟然被送到饭店做成了牛肉面。这对一生和牛郎相依为命的老牛来说,是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民间故事所传递的“真、善、美”的美好情感因为教师随意的应答被冲淡,而课堂所建立起来的真诚地聊故事的氛围也被驱散了。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面对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时,急于解决问题,直奔结论,而这样的结论与课文整体学习的氛围相互冲突,没能发挥正向的引领作用。
  语文课上,教师要将学生的提问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在学生询问牛肉去哪里了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引领,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文本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放飞,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如何进行多角度的引领呢?
  第一,从内容深入理解的角度进行引领。老牛和牛郎的感情无比深厚,它在最后还将自己的牛皮献给了牛郎。那么,对牛肉究竟如何处理才是合情合理的呢?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对牛郎恩重如山的老牛多么体贴,又多么忠诚。请同学们替牛郎想一想,牛皮之外的牛身该怎么进行处理呢?”学生自然就会联系课文,只有满含泪水地安葬才是最好的感恩方式。这一角度激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抓住人物的情感进行思考,没有打破课堂整体的学习情境,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二,从文章表达主线的角度进行引领。中国民间故事一般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以一人或一事为主线,连贯地展开叙述。所以,为了避免在叙述中出现“旁枝逸出”的现象,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场景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就像《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之所以老牛临终要将牛皮赠予牛郎,是因为牛皮在故事的后半场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故事不写牛肉,也是与情节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可以由这一个角度来反问学生:“课文为什么不写牛肉?”让大家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从而发现这名学生提出的問题与课文之间没有关联,帮助学生明白提问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更为恰当。
  第三,从民间故事富于想象的角度进行引领。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就如《牛郎织女》这则民间故事中,老牛可以说话,可以知道在哪里能遇上织女,也可以告诉牛郎自己死后牛皮的价值。这些情节多么神奇。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引领:“既然老牛有这么厉害的本领,那它一定不是我们通常认识的普通的牛。老牛死后,牛郎一剥下牛皮,又会发生怎样神奇的事呢?”学生据此发挥想象,比如老牛一下子化为一缕青烟消失在牛郎面前,老牛又长出一身新的牛皮告别了牛郎,等等。这既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又与民间故事的表达特点相呼应,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从立足文本、打开学生思维的角度进行引领。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教师不下结论,也不给学生的思维设限,而是告诉学生:“对这个问题,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引导学生通过开放的话题讨论形式,在交流中联系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借助思考这一个问题,对课文的表达主旨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即故事自始至终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淳朴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也是民间故事可以流传千年的原因所在。把学生的问题智慧地导向对文本主题的认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总之,当课堂中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多角度的引领,帮助学生展开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其他文献
[教学理念]rn“读写教室”理念下的习作教学特别注重习作工具的开发与运用,通过各种习作支架,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达成习作教学目标.rn《故事新编》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
期刊
用好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建构语用课堂的保障。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语言实践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创设情境,得意得言  语文课堂上适时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巩固学习成果。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中,在学生学完字词、理解内容后,教师创设
摘 要:为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①,即“双高计划”。社会转型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逐渐模糊,很多科技的创新、行业的颠覆,并未首先从高校里发展而来,甚至同高校并无关系。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双高计划”有效实施的践行者,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核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是传媒行业的一次巨大变革,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渠道更多样化,种种优势都使新媒体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样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充分结合,是未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趋势,从而达到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目的。本文阐述了新媒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分
【摘 要】《白鹭》是一篇咏物散文。教师可以此为例,从“文本解读”的四个维度出发,探析散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立足“文本依据”,教出散文韵味;着力“文献依据”,品味作者真意;导引“文化依据”,丰实主题意蕴;追索“文论依据”,探赏文章理趣。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起步于深刻而透彻的文本解读。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有专家提出“文本依据”“文献依据”“文化依据”“文论(理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热难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运用中仍面临着学生学习态度、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运用、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困境[1]。因此,对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让学生成长需求得到满足为基础,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科学有效的学习工具能帮助学生习得策略和方法,助推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教师可让卡牌、微课、海报等学习工具介入常规的阅读教学.这对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
摘 要: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泛娱乐化思潮逐渐兴起。在如此大背景下,娱乐精神具有普遍性,青年学生的娱乐态度也随之而来。和社会中的许多事物一样,这样的时代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问题和挑战。因此,在泛娱乐大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加以研究有极大意义,可以对高校思政教育加以引导规范课程内容。本文结合泛娱乐大背景和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诸多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
【摘 要】“闲暇习作”课程,是以习作为基本抓手,以闲暇时光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为主要内容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它以习作为载体,将习作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围绕育人,闲暇习作课程呈现了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生活育人三种基本融合形态,将学生闲暇生活体验个性化、生活技能情趣化、潜在兴趣爱好显性化、写作知识系统化。为新时期“双减”背景下的课程建设
“双高计划”建设赋予了高职院校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中之重,而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对于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