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地社是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学生黄既和他的朋友杨诗衷、张振仕等,于1936年春发起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地》是文地社办的文学月刊。
这年4月,黄既约唐诃做了《文地》的主编。唐诃,原名田际华,1913年生于山西汾阳,当时也是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比黄既高了个年级,在北平文学青年中已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早在 1933年6月,唐诃暑假回太原时曾与同学成立榴花社,并在《山西日报》上办起了《榴花》文学周刊。唐诃喜欢木刻,《榴花》创刊后,很想通过鲁迅先生为他们的刊物组织、介绍一些木刻作品,增强刊物的战斗性,活跃美化刊物的版面。大家商量之后,由唐诃执笔给鲁迅写信,请先生对他们的刊物批评指导。6月11日信从太原发出。6月18日在上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领导人之一杨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鲁迅是20日参加了杨先生的殓仪之后才收到信的。尽管处境危险,但他当天就回信,给予这群年轻人关切和鼓励,嘱咐他们:“新文艺之在太原,还在开垦时代,作品似以浅显为宜,也不要激烈,这是必须查看环境和时候的。别处不明情形,或者要评为灰色也难说,但可以置之不理,万勿贪一种虚名,而反致不能出版。战斗当首先守住营垒,若专一冲锋,而反遭覆灭,乃无谋之勇,非真勇也。” 唐诃还主编过《京报》副刊《熔炉》,天津《庸报》的《当代木刻》。
1936年10月,正当《文地》第一期 写稿选稿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从上海传来鲁迅19日逝世的消息。他们当即决定第一期出“哀悼鲁迅先生特辑”。
“特辑”的《对鲁迅先生的献祭》,表达了文地社同人的心声:鲁迅先生死了,我们悲痛和伤心,“是因为在鲁迅先生死去的年月,‘九一八’加重了的敌人给予我们民族的枷锁还在一扣一扣地加紧,也正是因为鲁迅先生死在中华民族迫切需要着他的时候”!因之,“只有把做奴隶的期限缩到最短短度,在我们血液没有流尽时候,争得了我们民族的自由解放,才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大献祭”!同期的悼念文章有唐诃的《哀鲁迅先生》,梁榛的《我敬爱的鲁迅先生》,黄既的《鲁迅先生和抗×统一战线》(当时的舆论管制,报刊上不许出现“抗日”,只能用“抗×”),另有《鲁迅先生挽歌》等。
“特辑”首发了鲁迅先生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1935年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唐诃为主持人之一。展览从元旦起曾先后在北平、上海、济南等地巡回展出。唐诃等准备在展览结束后出一本《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并请鲁迅作序。鲁迅于6月4日写成,寄唐诃。唐诃请名工镌刻,想在手拓后收入《专辑》卷首。但因为保存者犯爱国罪被捕入狱,从参展作品中选出的40多幅画和鲁迅亲笔所写的序文原件都被反动军警没收,只有鲁迅序文的木刻版幸存。《文地》刊出时即根据刻版排印,题目简化为《全国木刻联展专辑序》。
“特辑”有手迹制版的《鲁迅先生书札》,和《鲁迅先生画像》一起做成插页。“书札”是鲁迅致唐诃信,这封 9月21日的信是对唐诃9月16日信的回复。这时鲁迅的健康情况已经很差。唐诃是学医的,先生信中说:“我还在时时发热,但这年纪的肺病,是不会致命的,可是也不会好。这事您知道的很明白,用不着我说。” 鲁迅写这封信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文地》创刊时,两个口号提出已近一年,但争论远未结束。唐诃回忆:“文地社同人的意见,首先认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其次,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包含的意义远较明确,既有‘民族革命战争’,又有‘大众’,把武装工农、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提得鲜明透彻。至于周扬等提出的‘国防文学’,虽则也含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意义,但这是任何阶级、任何政府均可以提出的口号。不见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就大喊大叫莱茵河是德国的国防前哨,要向法国‘收复失地’吗?当时德国法西斯诗人就曾写出‘呼声怒号,为莱茵,为莱茵,为了德国的莱茵’(原诗已不易查找,这是记忆中篇首的一句译文)充满侵略鼓动性的诗句。‘国防文学’是容易引起错觉的一个口号,因而文地社同仁中大多数是不喜欢这一口号的。”(《记熔炉社与文地社》)黄既的《文艺的驱敌政策》,论述的即是这样的意见。
第一期《文地》11月1日出版,在青年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有限的印本很快在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等书店中销售一空。书款回收也占有原定价的百分之七十,于是着手编第二期,大家的心情很振奋。想不到的是,1937年春天,西单商场遭到一场大火。当夜风急火猛,整个商场从临街的大绸缎庄到商场内的书肆、摊店,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文地》的资金由文地社同人筹集,发行者虽然封底印的是天津知识书店,实际上也是同人亲自送往本市或邮寄外埠各书店代售。年前(12月10日)出版的第二期,绝大部分恰是在西单商场书肆内寄售。经此大劫,期刊出售后的款项再也无法计算及收回,刊物难以为继。
《文地》几个主要人物留下的生平资料,多少不等。
唐诃,《文地》停刊后离开北平。1940年在重庆医院做医生。1950年返北京,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工作。1958年后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任编辑。
杨诗衷,1937年抗战烽火燃起,在一次和日本侵略军的遭遇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张振仕(1914~1992年),设计了《文地》第一期和第二期封面,绘制第一期的《鲁迅先生画像》。辽宁人。1932年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西画系,毕业后教书为生。1949年后,任教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的肖像画家。20世纪50至60年代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泽东画像,大都是他的作品。
黄既(1914~2000年),即黄树则,天津人。在校时曾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8年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延安参加八路军。1949年后,曾任北京医院院长、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当年的黄既和胡风曾有过不少交往。胡风高度评价黄既:“具有正视黑暗的勇气和与受难的人民共命运的胸怀,他的笔是锐利无畏的。”(《胡风回忆录》)1938年年初,胡风在武汉主编《七月》,是他发表了黄既寄来的几篇小说。“似乎写的都是渣滓式的人物。”胡风说,“当时是爱国热情熊熊爆发的时代,在文艺上也就出现了太多的、过多的、虚浮的以致虚伪的叫卖式的东西。”“为了祖国的新生,更不能不洗涤祖国在灵魂里的渣滓和污秽(反人民的东西)。”后来,黄既到武汉见胡风,又是胡风介绍黄既到八路军办事处,遂去延安。黄既到延安之后还有稿子寄来,那时胡风已在重庆。胡风记得一篇是写几个农民革命者的伤病员,风格极朴素。这里引用的文字出自胡风《关于黄既(黄树则)》一文。这篇短文实际是1967年“文革”时期胡风在狱中被指令写的交代材料。逆境中的胡风依然是求真求实的。短文最后,胡风的感慨创巨痛深:“我认为他(黄既)在文学上是可以有发展的,但他的本行(医)却使我为他庆幸,能够受到真正的党性教育为革命献身,又不会陷进这个文艺圈子,遭到不是冤死就是烂掉的命运。”
这年4月,黄既约唐诃做了《文地》的主编。唐诃,原名田际华,1913年生于山西汾阳,当时也是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比黄既高了个年级,在北平文学青年中已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早在 1933年6月,唐诃暑假回太原时曾与同学成立榴花社,并在《山西日报》上办起了《榴花》文学周刊。唐诃喜欢木刻,《榴花》创刊后,很想通过鲁迅先生为他们的刊物组织、介绍一些木刻作品,增强刊物的战斗性,活跃美化刊物的版面。大家商量之后,由唐诃执笔给鲁迅写信,请先生对他们的刊物批评指导。6月11日信从太原发出。6月18日在上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领导人之一杨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鲁迅是20日参加了杨先生的殓仪之后才收到信的。尽管处境危险,但他当天就回信,给予这群年轻人关切和鼓励,嘱咐他们:“新文艺之在太原,还在开垦时代,作品似以浅显为宜,也不要激烈,这是必须查看环境和时候的。别处不明情形,或者要评为灰色也难说,但可以置之不理,万勿贪一种虚名,而反致不能出版。战斗当首先守住营垒,若专一冲锋,而反遭覆灭,乃无谋之勇,非真勇也。” 唐诃还主编过《京报》副刊《熔炉》,天津《庸报》的《当代木刻》。
1936年10月,正当《文地》第一期 写稿选稿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从上海传来鲁迅19日逝世的消息。他们当即决定第一期出“哀悼鲁迅先生特辑”。
“特辑”的《对鲁迅先生的献祭》,表达了文地社同人的心声:鲁迅先生死了,我们悲痛和伤心,“是因为在鲁迅先生死去的年月,‘九一八’加重了的敌人给予我们民族的枷锁还在一扣一扣地加紧,也正是因为鲁迅先生死在中华民族迫切需要着他的时候”!因之,“只有把做奴隶的期限缩到最短短度,在我们血液没有流尽时候,争得了我们民族的自由解放,才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大献祭”!同期的悼念文章有唐诃的《哀鲁迅先生》,梁榛的《我敬爱的鲁迅先生》,黄既的《鲁迅先生和抗×统一战线》(当时的舆论管制,报刊上不许出现“抗日”,只能用“抗×”),另有《鲁迅先生挽歌》等。
“特辑”首发了鲁迅先生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1935年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唐诃为主持人之一。展览从元旦起曾先后在北平、上海、济南等地巡回展出。唐诃等准备在展览结束后出一本《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并请鲁迅作序。鲁迅于6月4日写成,寄唐诃。唐诃请名工镌刻,想在手拓后收入《专辑》卷首。但因为保存者犯爱国罪被捕入狱,从参展作品中选出的40多幅画和鲁迅亲笔所写的序文原件都被反动军警没收,只有鲁迅序文的木刻版幸存。《文地》刊出时即根据刻版排印,题目简化为《全国木刻联展专辑序》。
“特辑”有手迹制版的《鲁迅先生书札》,和《鲁迅先生画像》一起做成插页。“书札”是鲁迅致唐诃信,这封 9月21日的信是对唐诃9月16日信的回复。这时鲁迅的健康情况已经很差。唐诃是学医的,先生信中说:“我还在时时发热,但这年纪的肺病,是不会致命的,可是也不会好。这事您知道的很明白,用不着我说。” 鲁迅写这封信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文地》创刊时,两个口号提出已近一年,但争论远未结束。唐诃回忆:“文地社同人的意见,首先认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其次,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包含的意义远较明确,既有‘民族革命战争’,又有‘大众’,把武装工农、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提得鲜明透彻。至于周扬等提出的‘国防文学’,虽则也含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意义,但这是任何阶级、任何政府均可以提出的口号。不见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就大喊大叫莱茵河是德国的国防前哨,要向法国‘收复失地’吗?当时德国法西斯诗人就曾写出‘呼声怒号,为莱茵,为莱茵,为了德国的莱茵’(原诗已不易查找,这是记忆中篇首的一句译文)充满侵略鼓动性的诗句。‘国防文学’是容易引起错觉的一个口号,因而文地社同仁中大多数是不喜欢这一口号的。”(《记熔炉社与文地社》)黄既的《文艺的驱敌政策》,论述的即是这样的意见。
第一期《文地》11月1日出版,在青年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有限的印本很快在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等书店中销售一空。书款回收也占有原定价的百分之七十,于是着手编第二期,大家的心情很振奋。想不到的是,1937年春天,西单商场遭到一场大火。当夜风急火猛,整个商场从临街的大绸缎庄到商场内的书肆、摊店,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文地》的资金由文地社同人筹集,发行者虽然封底印的是天津知识书店,实际上也是同人亲自送往本市或邮寄外埠各书店代售。年前(12月10日)出版的第二期,绝大部分恰是在西单商场书肆内寄售。经此大劫,期刊出售后的款项再也无法计算及收回,刊物难以为继。
《文地》几个主要人物留下的生平资料,多少不等。
唐诃,《文地》停刊后离开北平。1940年在重庆医院做医生。1950年返北京,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工作。1958年后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任编辑。
杨诗衷,1937年抗战烽火燃起,在一次和日本侵略军的遭遇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张振仕(1914~1992年),设计了《文地》第一期和第二期封面,绘制第一期的《鲁迅先生画像》。辽宁人。1932年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西画系,毕业后教书为生。1949年后,任教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的肖像画家。20世纪50至60年代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泽东画像,大都是他的作品。
黄既(1914~2000年),即黄树则,天津人。在校时曾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8年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延安参加八路军。1949年后,曾任北京医院院长、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当年的黄既和胡风曾有过不少交往。胡风高度评价黄既:“具有正视黑暗的勇气和与受难的人民共命运的胸怀,他的笔是锐利无畏的。”(《胡风回忆录》)1938年年初,胡风在武汉主编《七月》,是他发表了黄既寄来的几篇小说。“似乎写的都是渣滓式的人物。”胡风说,“当时是爱国热情熊熊爆发的时代,在文艺上也就出现了太多的、过多的、虚浮的以致虚伪的叫卖式的东西。”“为了祖国的新生,更不能不洗涤祖国在灵魂里的渣滓和污秽(反人民的东西)。”后来,黄既到武汉见胡风,又是胡风介绍黄既到八路军办事处,遂去延安。黄既到延安之后还有稿子寄来,那时胡风已在重庆。胡风记得一篇是写几个农民革命者的伤病员,风格极朴素。这里引用的文字出自胡风《关于黄既(黄树则)》一文。这篇短文实际是1967年“文革”时期胡风在狱中被指令写的交代材料。逆境中的胡风依然是求真求实的。短文最后,胡风的感慨创巨痛深:“我认为他(黄既)在文学上是可以有发展的,但他的本行(医)却使我为他庆幸,能够受到真正的党性教育为革命献身,又不会陷进这个文艺圈子,遭到不是冤死就是烂掉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