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丹麦王冠上的明珠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07年,被炮击后的哥本哈根城。
1807年,哥本哈根海战。

  丹麦是欧洲最古老的君主制国家之一,它的版图由日德兰半岛以及其周围群岛组成,东临波罗的海,西接北海,是“北欧的十字路口”。在丹麦的诸多群岛中,西兰岛是最大的一个岛屿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便坐落于此。
  哥本哈根位于西兰岛东岸,隔厄勒海峡与瑞典相望,是北欧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哥本哈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在一千年前,这里从一个海边小镇逐渐发展成为北欧的商业中心。14世纪,哥本哈根成为丹麦首都。由于历史上的战争与火灾,哥本哈根的古建筑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人们依然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巴洛克风格、新古典式的建筑,包括古老的教堂、博物馆、皇家城堡。在哥本哈根的海滨公园里,有一座游客必访的小美人鱼铜像,这个安徒生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在那里安静地述说着哥本哈根的历史与现实。
  商人之港
  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有一个被运河环绕的小岛,被称为城堡岛。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岛是今日丹麦国会的所在地,岛上还矗立着丹麦皇家图书馆、克里斯蒂安堡等建筑。这里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城诞生的源头,1167年,阿布萨隆主教正是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防御城堡,用于抵御邻国对于西兰岛东岸的入侵,由此奠定了哥本哈根日后的繁荣发展的基础。
  阿布萨隆主教是12世纪丹麦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之一。他是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少年时代的好友,也是瓦尔德马政治上的得力助手。阿布萨隆出身于西兰岛贵族世家,传说他有着一颗与生俱来的“海盗的心”,乐于参加海上远征,并总是亲自前往第一线进行指挥。
  瓦尔德马一世成为丹麦国王后,任命阿布萨隆为罗斯基勒(Roskilde,丹麦西兰岛东部港口,从10世纪到1443年曾是丹麦的首都)主教。在阿布萨隆主持下修建的罗斯基勒大教堂,融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成为历代丹麦王室的安葬之所。1995年,这座古老的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除了罗斯基勒大教堂,阿布萨隆对丹麦各地的许多教堂以及古建筑均有所贡献。国王瓦尔德马试图在丹麦各地都兴建城堡,然而他显然无法亲历亲为参与每一项建设。于是,他允许贵族在各地建造他们自己的城堡。阿布萨隆则选择了厄勒海峡旁边的一个名叫“Havn”的小镇作为城堡的修建地点。“Havn”的意思是“港口”或“安全的地方”。瓦尔德马将这个小镇作为礼物赠给了阿布萨隆。在随后的几年,小镇的规模扩大了十倍。教堂和修道院也陆续在这个小镇建立起来,其中包括1191年建成的哥本哈根大教堂。同时,得益于这里蓬勃发展的捕鱼业,小镇经济也大幅增长,在这里,腌制过的鲱鱼被销往欧洲各地。“Havn”便是日后的哥本哈根市。在丹麦语中,“哥本哈根”的含义是“商人之港”。
  尽管在阿布萨隆来到这里之前,小镇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但阿布萨隆仍然被视为的哥本哈根的创造者。1902年,为纪念阿布萨隆,人们在哥本哈根市内竖起一座他骑着马的青铜雕像。在哥本哈根市政厅的正门上方,也有一尊阿布萨隆的金色雕像。
  阿布萨隆另一件写入史册的功绩,是他下令让下属萨克索撰写了丹麦最早的编年史。阿布萨隆曾经在巴黎研究神学,在那里,他注意到欧洲其他国家如何在编年史中记载他们的过去。他意识到,如果丹麦希望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一定要将丹麦的历史载入欧洲的年代记中去。于是,他让萨克索进行丹麦史的写作,并且要求萨克索用拉丁文来书写。因为,当时欧洲大陆很少有人懂丹麦文,阿布萨隆希望这部丹麦史既能给丹麦人看,也能让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人读懂。这部《丹麦人的业绩》此后成为丹麦历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它不仅记录了丹麦的国家历史,还保存下了很多丹麦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有一首名为《阿姆莱特之歌》的叙事诗后来传入英国,被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改编成了著名戏剧《哈姆雷特》。
  战乱与繁荣
俯瞰哥本哈根。图/鱼罐头
丹麦的国会大厦。

  公元12至13世纪,诸多德意志城镇本着互相保护的宗旨结成了商业贸易的联盟,称为汉萨同盟。哥本哈根正好位于汉萨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前往波罗的海的重要贸易路线上。逐渐繁荣起来的哥本哈根成为汉萨同盟的主要对手,并且经常遭到汉萨同盟的围攻。1369年,阿布萨隆修建的城堡在汉萨同盟的进攻中被摧毁了。此后,在原有城堡的基础上,哥本哈根修建了新的城堡。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在1416年将王宫搬到这里。1443年,丹麦首都正式从罗斯基勒迁到哥本哈根。1479年,当时的丹麦国王批准了哥本哈根大学的成立,使其成为了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战乱与冲突,哥本哈根却越来越繁荣。外来的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做生意,手工业行会也建立了起来。
  早在1397年,丹麦、挪威、瑞典组成了卡尔马联盟,三国共同拥戴一个君主,但保留各自的王国地位。后来,丹麦逐渐在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企图控制挪威和瑞典的内政事务。15世纪末,丹麦王室与瑞典贵族的矛盾激化,反对卡尔马联盟的冲突不断爆发。1523年,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率领起义军击败丹麦军队,宣布瑞典重新成为独立王国,卡尔马联盟就此瓦解。瑞典独立后,丹麦、挪威依然维持着联盟状态。
  1596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加冕丹麦国王,此时的哥本哈根已经变得富有而强大。新任的国王励精图治,渴望将哥本哈根发展成为北欧地区的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丹麦建立起首个从事对外贸易的公司。为了限制进口,哥本哈根建立了许多新工厂,以便让这个城市制造的商品能够自给自足。   克里斯蒂安四世对海军十分感兴趣,他在哥本哈根兴建了欧洲最大的和最新式的海军兵工厂,在当时或许只有威尼斯的兵工厂可以与之媲美。他甚至为丹麦舰队的海员修建了家庭住宅。此外,克里斯蒂安四世还期望哥本哈根能成为北方的阿姆斯特丹,他下令在哥本哈根港的防波堤建立了一个新的证券交易所。
  克里斯蒂安四世一边兴建土木,一边委托建筑师设计和建造更加宏大辉煌的建筑,其中最有名的要属罗森堡宫以及哥本哈根大学内的圆塔。该圆塔上设有天文台,是欧洲今天仍在使用中的最古老的天文台。天文台对市民开放,在晴朗的夜晚,人们可以登上去俯瞰哥本哈根全城的建筑。
  克里斯蒂安四世是丹麦历史上最受人爱戴的君王之一。到他去世的1648年,哥本哈根的管理及经济贸易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这位著名国王骑马的塑像被竖立在哥本哈根的罗森堡宫外面。
  1657年,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继任者弗雷德里克三世对瑞典宣战,却最终被瑞典击败,并将丹麦部分领土割让给瑞典。这时的哥本哈根不再是丹麦王国的心脏,整个丹麦几乎都落入了瑞典人掌控之中。但当瑞典人逼近哥本哈根时,却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1659年2月10日晚上,哥本哈根遭到袭击。丹麦人知道攻击就要到来,人人都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些人不再是一个大城市的绝望的居民。相当数量的军事增援部队来到了哥本哈根,训练得很好的民间连队和职业部队互相配合。妇女们则帮助装滑膛枪,把石头和木柱拖到壁垒上,以便把他们抛下去砸敌人的头……”最终,瑞典人的数次进攻都被丹麦人击退了,哥本哈根守住了。战争结束后,弗雷德里克三世宣布废除选举制,大幅度削弱贵族势力,并将大量权力集中在国王手中,在丹麦推行君主专制。
  哥本哈根的两场大火
  1728年,一场大火席卷哥本哈根城。持续4天的大火导致哥本哈根城内大部分中世纪的古老建筑被烧毁。不仅物质财富损失巨大,文化遗产也遭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哥本哈根大学三一教堂图书馆内3万多册图书和大量的历史文献化为灰烬。火灾后,哥本哈根进行了重建,并设立了重建委员会。新城建设时,在建筑材料、建筑高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比如主要街道的宽度应不小于12米;为了防火,新建筑禁止用木材,只能用砖石材料。
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建于1624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又仍然使用的证券交易所,也是哥本哈根市最具特色的建筑物,顶部是一座以4条龙盘绕着的青铜尖塔。

  同时,一座新的洛可可式的宫殿——克里斯蒂安堡宫也新建起来。这座宫殿和今天耸立在哥本哈根的克里斯蒂安堡宫在造型上一模一样,只不过它的面积更大一些。等到弗雷德里克五世继承丹麦王位时,他决定在克里斯蒂安堡宫外建造一个新的中心。1749年,一个有笔直的街道和宏伟的宫殿的区域被单独划分出来。弗雷德里克五世命令丹麦的四个贵族在这块区域内各自修建一座外观完全相同的宫殿,并要制作一尊国王骑马的铜像。四座宫殿建成后,由法国雕塑家萨利制作的弗雷德里克五世骑马的铜像被放置在该区域的广场中央。1794年,哥本哈根再次遭遇火灾,克里斯蒂安堡宫在大火中被焚毁,丹麦皇室只得搬到阿美琳堡宫居住。如今,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仍居住在这里。
  18世纪中期,哥本哈根的工业开始蓬勃发展。皇家哥本哈根瓷厂成立了,并且很快名扬天下。在它成立之初,瓷厂便接到了一些重要的订单,比如丹麦送给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礼物——“丹麦之花”餐具系列。可惜这套餐具还未制造完成,叶卡捷琳娜二世便去世了。
  18世纪末,远离当时欧洲与美国战争的丹麦却拥有着强大的海军力量,得益于此,丹麦的海上贸易之路十分畅通。当时世界各地的海面上,最常见的就是飘扬的丹麦国旗的船舶。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也堆满了丹麦的各个港口的仓库。
  硝烟中的城市
  两次大火摧毁了哥本哈城的宏伟建筑,然而,这座城市所遭遇的劫难还不止于此。
  1800年,俄国、瑞典和丹麦组成武装中立同盟。当时英国正与法国交战,英国海军在海上拦截一切运往法国的军备支援或贸易品。武装中立同盟旨在保护中立国的船运不受英国海军的拦截。1801年,为了瓦解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对丹麦不宣而战,英国海军上将帕克和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驶入丹麦领海。停在埃尔西诺的海面上的英国舰队向丹麦提出舰船通过卡隆堡城堡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英国舰队强行驶过海峡。当英国舰队抵达丹麦水域时,丹麦的军舰正停泊在港口的驻地,舰上没有武装,只有极少部分的船员在船上。丹麦紧急募集了义勇军,将大炮架在军舰上,与英国军舰展开炮击。持续5个小时的炮击使得哥本哈根的海面密布火药的烟云。这场战争最终以丹麦战败、双方停战和谈而告终。在今天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的纳尔逊纪念柱上,还雕刻着有关此次战役的浮雕。
  1807年,英国担心法国会强迫丹麦对英国船只进行封锁,并且认为拿破仑有可能会派兵进驻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便封锁了波罗的海。为了抢占先机,在1807年8月到9月间,英国军队再次兵临哥本哈根城下,要求丹麦人认清形势,将舰队交给英国当作抵押品。丹麦人拒绝交出舰队,英军开始了对哥本哈根长达3天的炮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哥本哈根城,消防队根本无法应付四处燃起的烈火,城中的居民四处逃亡。圣玛利亚教堂、哥本哈根大学和城市中的许多普通住宅都化作瓦砾,300座建筑物完全被毁,1600座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丹麦国王不得已与英国签订了停战条约,表示同意放弃丹麦的海军储备。英国人最终占领了丹麦的皇家造船厂、所有的海军军需仓库和弹药库,并且也占领了丹麦的海军港口。经历了这次失败后,原本在拿破仑战争中保持中立的丹麦开始支持法国,并加入到对抗英国的战争中。   可是,在1812年至1814年之间发生的战争中,由英国、匈牙利、普鲁士、俄罗斯、瑞典等国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了法国,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丹麦也被反法同盟中的瑞典所击败,并于1814年1月14日被迫签订了《基尔条约》,将挪威割让给瑞典。至此,已联盟400多年的丹麦-挪威联合体终结。
  复兴与重生
  战败后的丹麦王国处于瓦解的边缘。实际上,在1813年战争还在进行时,这个国家就已经破产了。城市中,豪华的洛可可式的宫殿被破坏了,教堂变成了废墟,住宅区也成了一片瓦砾。一切都迫切地需要重建。然而,完全崩溃的国家财政,导致重建工作进行得极为缓慢。
  战后的丹麦,许多行业都处于停顿状态,人们却在文学和艺术中看到了复兴与重生的希望。人们的爱国情绪被战争和灾难激发出来,诗人写下大量的诗歌,甚至在乡村中也出现了文艺沙龙。
  这个时期的哥本哈根诞生了许多文化领域和科学界的精英和名家,群星璀璨:作家安徒生、创立电磁学的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诗人格伦特维、丹麦的民族诗人厄楞士雷革、丹麦现代画的鼻祖埃艾尔斯别尔格……都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丹麦。
  在文化与学术复兴和繁荣的同时,丹麦经济重新恢复了前进的步伐。1850年后,哥本哈根的贸易大门重新打开,自由贸易被引入,商人们重新活跃在哥本哈根的舞台上。联合股份公司开始创立起来,银行和其他经济组织也被建立起来,促进了贸易和工业的发展。1888年,哥本哈根举办了博览会,展示了城市重建后新的亮点与进步。
  在城市建设方面,哥本哈根借鉴了法国巴黎的规划和建设。哥本哈根市内林荫大道和许多住宅的设计灵感都源自于法国建筑。嘉士伯啤酒的创始人卡尔·雅各布森酷爱艺术,他在观看了芭蕾舞剧《海的女儿》之后,出资请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雕刻了小美人鱼铜像,使其成为今天哥本哈根的标志,到丹麦的游客都想要一睹小美人鱼的风采。
  1905年,由建筑师马丁·纽阿普设计的一个全新的市政厅和市政广场出现在哥本哈根,并迅速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广场周围的酒店和现代建筑在几年内拔地而起,为城市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1945年5月,10万人聚集在哥本哈根的市政广场,庆祝德国侵略战争的失败、丹麦的解放。1992年,当丹麦队夺得欧洲足球锦标赛冠军时,丹麦人也曾在这个广场上庆祝丹麦足球史上的辉煌胜利。
  哥本哈根曾在2008年被英国Monocle杂志评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这座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艺术与人文、历史与自然的千年之城,像一颗镶嵌在丹麦王冠上的明珠,在波罗的海边上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除标注外,图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的四川国学学界,活跃着一位有些另类的学者。他因受到胡适、陈独秀等著名学者的吹捧而名噪一时,也因人格的缺失而备受诟病,他就是吴虞。  吴虞这位一度被四川学界看做“士林败类”的离经叛道之人,是一位不合时宜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孤独者。他与他人的相处,总是处在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之中。他本人也似乎与时代的节奏完全不合拍。他跟自己的亲生父亲结下仇怨,以致父子两人不共戴天;他对自己的夫人、子女冷漠无情,
期刊
清嘉庆时期,吏治已出现很多积弊和腐败现象。从结构上来看,腐败最利害之处,一是漕运;二是赈济。很多官员中的蠹虫不顾百姓死活,侵贪公帑,胆大包天。其实,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乏清官廉吏,但在当时,即便这些官员想有所作为,也不容易,“苟有切求民瘼者,转不得安于位。”  嘉庆十四年(1809年)就发生了一起贪腐官员合伙谋害反贪巡视官员的案件,令嘉庆皇帝龙颜大怒。  嘉庆十三年淮安水灾,官府向该地发放了赈灾款
期刊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国家之间的不同性格正是由此而形成。虽然同属欧洲国家,英国和法国有很大的差异;法国与德国有相当的不同,与西班牙也有不同的轨迹;而俄罗斯与英、法、德的区别更是明显。国家间的这种不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来理解国家的发展?  核心挑战  理解国家发展的第一个维度,是国家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以及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  不同的国家在发展初期所
期刊
在红军长征的多次会师中,发生于1936年7月初的甘孜会师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其不仅是3个月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前奏,更是红军从分裂走向团结、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要了解甘孜会师的前因后果,就不得不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说起。  张国焘坚持南下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的夹金山脚下胜利会师。然而会师后,双方在南下还是北上这一战略选择上出现分歧。  以毛泽东
期刊
/话题/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因剧中女子服饰问题引发争议,成为热门话题。唐朝以胖为美,而女性由于胖,胸部和胯部就会比较突出。唐朝服饰中的内衣是兜肚,类似今天的抹胸,外面搭一件过膝长衫,冬天会在外面加过膝裘皮大氅保暖。在史料中,唐朝女性的衣服领口确实低,但不会低于胸口,大家看图感受一下。  史叔:关于唐朝女子装束的微博,引来几十万粉丝关注,数百粉丝参与讨论。史叔梳理了下粉丝留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期刊
今天,从巴黎驱车200多公里便到法国的诺曼底海滩,这里是法国的旅游度假胜地,放眼望去,一片祥和宁静。而70年前,这里曾发生一场惨烈的战争,重重敲响了纳粹德国覆灭的丧钟。诺曼底登陆作战283天后的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自杀;8天后,纳粹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当地时间1944年6月6日,英国第6空降师4310名士兵冒着德军猛烈的防空炮火强行着陆
期刊
看历史:三月,恰逢妇女节来临之际,欣闻于老师即将携手新作《大唐巾帼》又一次登上百家讲坛,并同步推出了新书,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次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精彩内容?  于赓哲:这本书介绍了多位唐代著名女性,包括长孙皇后、文成公主、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上官婉儿、武惠妃、杨贵妃等。另外,还有很多平民身份的女性,比如霍总管、薛涛、鱼玄机等等。此外,书中还举出几位在后世赫赫有名,却带有虚构成分的人物,比如
期刊
啤酒是西方人用餐时的常用饮料。图/东方IC  啤酒的酿造技术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今天摆在我们桌上的啤酒,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成为苏美尔人和古代埃及人的饮品,而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啤酒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液态遗迹,它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当数千年前人类喝下第一口啤酒时,历史正悄悄发生变化。  第一口啤酒的滋味  探寻啤酒的起源,我们要先将地理坐标移动到亚洲西部地
期刊
在悄无声息之间,虽然仍不可或缺,但盐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如果按15亿人算,中国每人每年吃2斤盐,也不过30亿斤。每斤盐,最高不过5元,总价值也才150亿元。中国盐业总公司,在所有国字头央企中,也许是块头最“小”的了。如果没有愈来愈近的盐业改革的风声,特别是其可能将成为今年“两会”讨论的热点,它也许会作为时代浪潮中一个影子而日渐模糊。  但是,在历史上,盐业曾经无比重要。在有些朝代,盐业税甚至
期刊
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并没有“中医”这个词。1887年,李鸿章找西医拔牙,他在一封信中说:“舌本偶有肿处,服洋医药已痊愈,华医谓心脾之热,西医云由破齿锯牙啮损,迫拔去残牙即无患。”他用的是“洋医药”(西医),但是对应的词是“华医”。但是到了1922年,鲁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  “……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