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好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依据国家制定的设置条件和办园质量标准,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突出教育公益性,凸显教育公平性,实现来源多样性,体现政策创新性,从而有效打破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二元结构壁垒,将会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要保证各类幼儿园举办主体办园目标的达成,以推动各方顺利转制为统一的新型普惠性幼儿园;区分固定设施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分类评估各类幼儿园的固定建设成本,形成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奖补机制;创建日常运营成本分担协商机制和推动转制的过渡性安排机制.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历史性转折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后,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正在出现,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技术知识与思维模式的独立性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类型上的相对独立性,智能化时代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特征决定了其培养体系构建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核心思路是实现办学的基础性转向.策略包括对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定位进行分化,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标准进行一体化设计三个方面.
每一学科都从其独特角度为我们生产属于该学科的知识,这是一门学科获得独立地位的基础.由于学科发展历史和师资培养实际需要等特殊原因,导致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十分庞杂.教育学
2020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来源较为广泛.被全文转载的文章的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从第一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工作.目前,我国城区常住人口100万~500万的Ⅰ型和Ⅱ型大城市、500万~1 000万的特大城市、1 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总计超过90个,其中特大、超大城市已达16个,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2.5亿人,在校(园)学生近1亿人.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期刊
为增加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教育部颁发了双线晋升政策,辅导员在职业晋升时可以同时申请职级和职称两个系列.使用扎根理论研究路径考察案例学校辅导员在双线晋升政策要求下如何应对职业晋升,发现名义上提供双重机会的双线晋升政策,因与辅导员的工作特征不相匹配,实质上变成了辅导员晋升的双重困境.尽管辅导员在不同的情境和干预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策略,但他们对晋升后的结果都不满意,以致这项意图良好的政策产生了预期外后果:在政策目标、手段和结果各方面都出现了名实分离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悖论,是因为辅导员晋升中存在政
投资职业教育能否实现农村劳动力增收是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以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村数据为依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反事实估计与拓展后的明瑟方
教育现象学是教育学众多学派中一个独特的人文视域,其从现象学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资源,但更强调人文性和实践性,它直面教育生活世界本身,去探寻“教育现象”(
教育器物史是一种可视化的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可视化历史形成于研究者与历史实物不断的对话过程,主要表现为史料选取的可视化、方法运用的可视化与成果呈现的可视化.教育器物既是可视化的历史实物,也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教育器物史研究一切与教育有关、服务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的器物历史,旨在重现教育器物承载的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器物演变的教育规律,叙述教育器物潜藏的教育故事.
思维的批判性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一项重要品质,它在人类自由的精神生产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并不断拓展运用领域,提升批判水平.批判性思维这一称谓涵盖了包括思维的批判性在内的众多思维品质,"评判准则+思维方式"构成了现实的批判性思维活动,不同领域的批判有各自不同的批判逻辑.批判性思维教育是训练人的思维方式、培养人的思维品质的教育.大学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要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处理好批判性思维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加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研究.
通过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对18、19世纪德国大学的治理现代化进行研究.精神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自主意识,制度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行动单位的运行方式.在精神维度,德国大学充分体现了理性与自主的品质,发展了大学的新功能,解决了大学在新时代的合法性问题.在制度维度,德国大学采取了理性有效的组织原则、创建了学术科层制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并适当建立了组织边界.德国大学治理问题与德国早期"法治国"的法治背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