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践”的现实重思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我们需要对实践的基本思想做出与时俱进的全新解构,“大实践”才能使我们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实践现实大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但在马克思哲学的长期演化中,对实践的定义与限定的范围在不断缩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所指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人所特有的活动。但在我们今天所涉及的实践中,仅仅是指人类的物质活动,相比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有了明显的阉割,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应该是比马克思时代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从《提纲》的研读中和我们现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认为“大实践”更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实际。另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他又对《提纲》的内容加以细化和深入的阐释,本文通过对原著的细读和对现实的研究,得出了“大实践”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一、关于“实践”的定义
  从哲学的发展来看,“实践”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他之前的早已存在,但是在黑格尔哲学那里,“实践”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和人的实际活动没有任何关系。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发现了两者都抓住了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费尔巴哈发现了物质的世界和人的物质性的活动,但是他对人的描述仅仅是从人的动物属性方面来描述的,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没有看见人的能动的方面。而黑格尔的哲学仅仅从精神方面来推演人类社会的一切,把所有的东西都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和运动变化,从而把古典哲学推向了巅峰,也是死亡的开始。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辩证的批判和吸收,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考察,发现了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发现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而在这里的实践是从广义上来界定的,指的是人所特有的感性活动。在我国的研究中应该采取一种广义的范式去理解实践,也就是“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是对人的整个物质生活的概括。这类实践观又分两种,即无目的说与有目的说。无目的说认为实践是人的一般物质活动,它既包括人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社会物质生活等,也包括人的吃、喝、睡等生存本能活动与盲目的机械物质活动等。目的在这里不作为实践的特征予以强调。有目的说则认为实践范畴应包括目的性这一特征,但同时又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皆包含目的。这种理解无疑是合理的,当然对实践的理解也不会止步。
  在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中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他指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陷,仅仅从客体和直观的方面去理解“实践”,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为人作为整个实践活动的行动主体,人具有这样一些特性:首先,“自由自觉性”。主体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这种活动首先以主体在观念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的活动表现出来。其次,“自主为我性”。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即是主体的自主为我性,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标志。并使自在之物不断地转变成为我之物。再次,“主动创造性”。这是主体能动特性的突出表现。因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并不是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自然也不会自动地把本质和规律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里,他指出了人的活动是感性的活动,人的实践不仅仅只是实践活动发生的那一个时刻,而是包括人的活动的前期和后期,也就是实践活动的构思和对实践活动的反馈,而不仅仅把“实践”看作是人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人用一个工具作用于另一个对象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狭隘的实践观点。并且在他的实践观点中指出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无疑是很明白的,就是实践是人所发出来的活动,但是人在发出来这样一个活动必然是经过人的构思和设计的,并且在活动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也是需要反馈的,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是一种包括人的整个感性生命的全过程的人所特有的感性活动。
  二、当代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考察
  当代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是马克思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实践活动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深度和广度远远的超越以前的一切时代。
  首先,科学技术的先行发展。今天的社会是科学技术完的先行发展,在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之前都只是一种非现实的技术或者是某种程序,甚至是一种构思。但是在这个科学的研发中,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则不能算是“实践”活动,但是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存在花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所以必然是人的“感性”的活动,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从这句话中我们看的出来,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们遵从着先思考,后检验的惯性,但是在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中,我们众多的科学实验是无法直接检验的,如航天技术,通常用人的模拟环境就实现了检验。这主要依靠现代智能科技的全面应用,也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延伸。
  其次,服务行业的全面发展。服务业已经是三大产业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从狭义的实践观来看,服务业并不创造实在的物质财富,并且也不是具体物质之间的作用,而是为服务的消费者提供的一种无形的产品。我们从《提纲》中能够发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他这里的全部社会生活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社会生活,而且应该包括精神类和服务类的社会生活。所以是一个全面型的实践。但是我们的哲学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再次,物质与精神的全面冲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获取到了全所未有的地步。同时,人类对精神的追求在不断的降低,精神的散失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隐痛,从农村的宗法制度的全面解体,城市人口的冷漠与社会关系的物质化已经非常明显。从这样一些现实的表现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改造方面,而是全面深入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所以,我们对实践的认识如果还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时代”,无疑是落后了哲学的现代发展。
  当然,现代社会的变化时多方面的,这里還有很多方面是没有论述到的,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所写到的“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当然,在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无疑是针对资本主义世界所说的,可能在更深的层面上希望用革命的武装力量打碎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文明社会形态,这在后来的列宁时代的确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这里的实践更多是要求革命的无产阶级用物质的武器来打碎资本主义的物质统治,从而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这个思想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世界所作出来的伟大设想。
  三、对“大实践”的思考
  我们认为,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三者是彼此相连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首先“,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实践中高度尊重自然是必要的,尤其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得到全球性关注的今天。其次“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在实践之中现实地尊重人,人不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最终受益者,也就是在这样的主体为主体自身做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怎么样去保证实践主体的发展和结果的“为我性”的实现,这是摆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前最大的难题。最后,“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离开社会历史,关于人和自然的种种理想都会归于虚无。但是,“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社会历史同时也是自然历史进程,是自然的人化进程和人的自然化进程之社会历史性融合。
  最后,“大实践”的观念,就是主张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全面、深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既能看到三者之间的制约,也能关注它们之间的互为手段和中介的作用,从而在高度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社会历史的同时,反对关于它们的任何简单的判断和粗暴的撕裂。对实践的认知也会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讲解[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6.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3]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讲解[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6,7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J].第3卷第4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118,131. (编辑郑云东)
其他文献
摘要鉴于数学课堂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的多维度,为全面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全景,预测一些不被人所关注的教学特征,根据其编码结构进行分析的结果往往是盲目的。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开始成为高水平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数学课堂教学近年来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与国际比较研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场,其教
期刊
摘要过度教育是指个体实际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其所从事工作的教育要求。文章从职业健康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过度教育和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加强个人因素和组织层面因素在缓冲过度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过度教育测量心理学职业  一、过度教育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的教育经济学家们对过度教育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
期刊
摘要“买椟还珠”即楚国有一个商人将其珍珠卖给郑国的人,而郑国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就买了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当下,将“买椟还珠”的含义引申,可以理解为很多的寓意,有些寓意甚至还被赋予了很强的时代特色,值得我们深思。下面,本文就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对“买椟还珠”进行分析,力求在它的不同寓意中找出给与我们的文化经济学启示。  关键词文化经济学买椟还珠启示  第一,“椟”即盛物载物的盒子,“珠”即
期刊
摘要经济法在我国诞生之日起,就与民法有着结不开的情缘。本文从社会背景角度,论述这两法的发展历程,解读其中的关系。  关键词民法經济法发展  一、经济法和民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法源于罗马市民法,产生于罗马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复兴于中世纪晚期(12—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与文艺复兴同步。这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利益的获取主要取决于自身。加之启蒙运动对个人人格独立、平等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新型军事变革中,士官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摆在士官英语教学实施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如何改进英语教学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军械士官英语教材并重发展  军械士官是我军军械装备维修和保障的专门人才,其自身的使命要求他们必须了解武器装备的原理与构造,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有较深的钻研。我军在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新型军事变革中,陆续装备
期刊
摘要苗族民间法,虽然是非正式的规范,但是在苗族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国家法一起,共同规范当地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主要调查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了解当地的民间法,分析苗族民间法在非诉讼领域中的适用问题。在调研的过程中,分析了苗族民间法在非诉讼领域的适用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包括苗族民间法怎样进入非诉讼领域,其适用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总结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例如,规范苗族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伴生性教育问题是指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这一教育问题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单纯从教育的角度去解决不行,必須从本源性、关键性、体制性问题问题入手,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政府、家庭、学校、社会整体联动,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一、治本性对策:让儿童不再留守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做了一点分析,尤其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识上,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时代创新改革和谐 凝聚力 践行  2006年10月
期刊
摘要“二艾”—艾自新、艾自修是明嘉靖年间云南白族地区著名的理学家,他们崇尚儒家道统,分别著有《艾云苍语录》、《艾雪苍语录》及《邓川州志》。他们对教育有很深刻的见解,提出了“敬”、“宽严适中”、“求其放心”、“家教民主”等教育思想,并看到了教育对气质改变的作用,从而丰富发展了云南古代教育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二艾 “敬”“求其放心”“宽严适中”“家教民主”  “二艾”作为宋明时期云南大理地区著名的理
期刊
摘要日语助词“は”有很多用法,其中有一种用法就是在句子中表示对比。表示对比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明式对比句,一类是暗示对比句。本文主要探讨“は”的暗示对比用法,通过对助词“は” 暗示对比意义的理解来弄清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关键词助词“は”暗示对比探究  日语助词“は”有很多用法,其中有一种用法就是在句子中表示对比。表示对比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明式对比句,一类是暗示对比句。明式对比句是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