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阿佤山 西盟佤部落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阿佤山中心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当年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使得人们认识了生活在群山中的阿佤人,而今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西盟仍然保留着他们“万物有灵”的独特观念,也正是因为佤族以他们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恪守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法则,方能造就出如今西盟生态、和谐的自然风光,古朴单纯的民风民俗。
  ◎神灵圣地龙摩爷
  要到龙摩爷圣地,就必先到勐梭龙潭风景區。勐梭龙潭是一个大自然营造的天然湖泊,龙潭水域面积46.7亩,平均水深11米,四周林翠山青,鱼儿成群,鸳鸯觅食,鸟唱蝉鸣。龙潭难免耸立峭壁,三面原始森林环绕起边,林中幽静怡美,有成林的大树茶和相思豆,还有许多珍惜的野生动物栖息林中,一派亚热带的自然奇观景色。每年泼水节前后,当地群众都要到龙潭祭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龙摩爷圣地,也是勐梭龙潭风景区内最为震撼的景点。“龙摩爷”是佤族的音译,“龙”是神山、圣地之意,“摩”是神灵,“爷”即全部、所有的意思。全部翻译为“众神灵聚集的地方”。它是佤族万物有灵原始宗教的具体体现。阿佤人认为所有具有生命的一切动植物,当生命结束、终止之后,它的“灵魂”并没有立刻“上天堂”,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寄托在“龙摩”这一圣地。龙摩爷内,三千多具牛头悬挂于残崖绝壁和苍天古木之上,凡视力所及之处都挂满了牛头,许多牛头已和山崖青苔融为一体,只存了模糊的轮廓。如此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景象,几乎使人一眼难忘。在龙摩爷里的每一具牛头,大多都拥有着和他相对应的故事,这三千多具牛头大多是阿佤人在重大活动或者解决部落纷争时举办剽牛活动中留下的,这些都是阿佤人历史的见证,也同时记载着阿佤人历史发展的脚步。
  在阿佤人心中,龙摩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也是人们祈福求安的场所。人们只要在龙摩爷的牛头桩上挂上麻线,便能与神灵建立联系,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遇到凶险时,会逢凶化吉。挂线祈福时,首先把祭祀物放到祭祀台上,再把麻线拿出来,双手高举过头部后方能把麻线拴在牛头的犄角之上,接着把双手放在牛的额头,便可以开始诚心祈祷。


  ◎佤山绝顶天池
  在西盟老县城勐卡镇东面的佛殿后山,这里是阿佤山的最高处,却有着一潭碧水,青山绿水蓝天相连,人们就把她称之为“佤山天池”。天池碧水依依,一道护栏曲桥与池中亭阁连接,置身亭阁之中,可以观赏四周的古老林木,天空的云海翻腾,湖水的闪闪波光。这座新中国建立后西盟人民修建的城子水库,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西盟佛殿山上,在缥缈的佤山云海之中,天池时而隐隐约约浮在云中,时而潇潇洒洒的在阳光之下露出真容,但凡来到西盟的外地宾客,可一定记得来佤山天池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神韵。


  在佤山天池西南边的佛殿山顶上,有一块山间平地。平地中央,有三座相依而立的用块石垒砌而成的方形凸形石塔,四周还有些残留的围墙。这些残留的围墙就是新中国建立前百余年来,信徒众多、云中古刹、香烟缭绕的拉祜族佤族大乘佛教朝拜地——西盟“三佛祖”佛房遗迹。据有关资料记载,三佛祖佛房始建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初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块石塔则是当年拉祜族宗教首领李通明与佤族窝朗头人歃血嗜盟的信物,清代曾被封任西盟勐梭土司的李通明,为了和佤族窝朗头人搞好合作关系,他便先后与佤族各部落头人在佛殿山歃血嗜盟,订立盟约,嗜盟的佤族各部落信徒每家抬一个石头到勐坎佛房,同拉祜族信徒共建石砌石塔。
  ◎狂欢盛宴木鼓
  说起佤族,最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甩发舞和木鼓舞。每年4月上旬的西盟木鼓节上,阿瓦人民总会敲响震天的木鼓,跳起欢乐的甩发舞,高举一杯杯醉人的水酒,共同庆祝他们的节日——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通天所用的神器,相传是天神莫伟教会佤族同胞做的。木鼓也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种,木鼓分公母,公木鼓用红毛树,母木鼓用麻公树。鼓长1.5—2米,鼓身直径70—100厘米,一般是扁型和方形。公木鼓发音高亢清亮,母木鼓沉浑悠扬。过去木鼓平时是不能随便敲打的,现今木鼓已成为佤族同胞的敲击乐器,木鼓舞更是作为民族文化展现在舞台屏幕上。
  木鼓节是阿佤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由佤族民间古老的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剽牛、祭祀等一系列宗教活动及生产生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木鼓节期间,浑厚悠扬的木鼓声响彻佤山,人们和着欢快的节拍,踏歌起舞,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尽情舞动,佤族男人彪悍,敲击起木鼓动感十足;佤族女人俊美,跳起甩发舞欢畅淋漓。
  近年来,木鼓节多以重点突出展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风情为主,主要举办热闹隆重的拉木鼓、剽牛祭拜司岗里、朝拜龙摩爷、民族体育竞技、民风民俗展示、大型篝火联欢等一系列活动。

其他文献
在宛若人間天堂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群憨态可掬的“精灵”。它们群体而居,生活在滇藏交界处雪山峻岭之巅的高寒森林中;它们有着一张酷似人类白里透红的面孔,还有一对美丽的红唇;它们就是地球上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  在世界近200种现存的灵长类动物中,海拔分布超过2000米的寥寥无几,但滇金丝猴却能够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坡陡崖深的地区。滇金丝猴体型粗壮,身上的毛又厚又长,背
期刊
尼西汤堆一带的制陶传统可上溯到公元前850年左右。随历史发展,工艺日趋成熟、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制作流程,沿用至今。  10多年前,曾经去过一次“土陶之乡”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拜访过民间工艺大师孙诺七林。那时,柳树环绕着一幢藏式小楼,院墙外,溪流淙淙,桃花开得正好。孙诺七林老人盘腿坐地,微弱的光线穿过小窗勾勒出老人的脸,极富神韵,像是一幅传神的油画。土胚在自制的木转台上旋转,从孙诺老人手中瞬间
期刊
人们的视野常常会被藏族的奔放与豪情占据,而会忽视藏族柔情温暖的诗意,直到这样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的出现,叫《情人般的木碗》。诗只有两句——“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如此的情怀动人到让人诧异和心惊。拨动心弦的事物,都有相通的共性,于是跟随藏族开始钟爱木碗的人越来越多了。  藏民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几乎在所有藏民家中都能看见木碗的存在。木碗具有质地结实
期刊
自4月15日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实行以来,各地紧紧围绕“22条”加大了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效。4月15日至7月31日,全省共受理旅游有效投诉279起,环比下降36.7%,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41.8%,今年1-7月,预计云南接待国内游客3.13亿人次,同比增长28%,旅游总收入3450亿元,同比增长31%。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赴滇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秩序逐步好转。  
期刊
攀天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霸气的乡名和高海拔水稻——黑谷。20多年前,一位美国农业专家前来维西考察时路过此地,发现了这个让人震惊的奇迹,称赞这是世界罕见的高海拔水稻种植区。这也是“三江并流”区域生物物种、地质地貌多样性所造就的一个奇迹。攀天阁海拔2700米,是一块典型的亚高山盆地,地处云岭山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萨马阁林区。特殊的地质运动在这里形成了盆地,雨水、光照、土壤、气候的优越条件孕育了这块肥沃
期刊
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从1936年4月25日巧渡金沙江进入迪庆,至5月13日全军离开中甸(今香格里拉市),路经中甸7个乡,22个行政村,114个村庄;前卫部队和后卫警戒部队途经中甸、维西、德钦三县。在迪庆境内19天,历程400公里,翻越3座大雪山,经历了与反动武装的2次战斗,160多名指战员长眠在中甸高原。  红二、六军团从丽江渡过金沙江进入迪庆后,国民党勾结地方军阀与迪庆土司和领主大肆污蔑红军
期刊
奶思村坐落在阳塘措(湖)的北岸,依山傍水,景色绮丽,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有独特的高原水乡景色。2014年,香格里拉市阿佳拉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奶思村民小组签订协议,在该村开发鄉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形式开发乡村旅游,以政府为农民改善基础设施,搭建平台,农民则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乡村旅游经营,通过对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公司赢利的目的。  
期刊
奔子栏的意思就是美丽的沙坝,金沙江畔的一片美丽沙坝。  奔子栏是“茶马古道”由滇西北入藏或进入四川藏区的咽喉之地——她正处于横断山脉的中心地带。从奔子栏往西北经德钦即进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得荣、巴塘和德格;沿江而下,就是维西、大理;往东南行,则是中甸、丽江。地处这样的位置,往来于各地的大量马帮商队大多要从这里经过行走,奔子栏的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投身于茶马古道的运输工作,他们走出去,外人走过来
期刊
在塔城镇,有着一种会说五种语言的人——“玛丽玛萨”。  这群住在云岭山间,金沙江畔既古老又年轻的族群,人数不过2000多。塔城境内同时使用着五种文字:汉字、藏文、傈僳文、东巴文和“玛丽玛萨”使用的玛丽玛萨文。汉语是塔城通用的文字,学校教育、机关文书全为汉字;境内各藏传佛教寺院内则通用藏文,老少僧侣皆习藏文;纳西族村寨请东巴“作法”时,使用东巴文,朗读东巴经;傈僳山寨进行原始宗教祭拜活动的时候,用傈
期刊
所有知道香九妹的人都难以忘记那个背着药箱在山间穿梭的背影。一个娇小的身影从十多岁到七十岁,一直行走在雪域高原上从未改变。她是人们心中治病的“活菩萨”,看见她就看到了希望。从医55年,数不清的病人和孩子通过她的手被赋予新的生命,她就是一朵盛放的希望之花。  第一次见到香九妹时,是在香格里拉市的女儿家中,因为孙辈无人照管,香九妹抽出了一些时间为女儿照顾孩子。香九妹今年已经70岁了,身体仍十分硬朗。见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