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破碎礁石施工技术

来源 :港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shha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运工程建设中,常遇到毗邻建筑物的礁石需要清除,针对水下爆破、凿岩棒及冲击破碎锤工艺有损毗邻建筑物的安全问题,基于陆上液压劈裂机原理,研发了适用水下礁石破裂的液压柱,结合钻机船等设备形成一种水下液压柱破碎礁石的施工技术。通过在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等工程的应用,既完成了水下礁石破碎清除,又完整保护了建筑物,为水下礁石清除提供一种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以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14、#15泊位为研究对象,从码头卸船、堆场装卸、火车装车、水平运输等方面入手,对码头、堆场、集疏运专业化改造工艺方案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保留码头前方作业设备的前提下,摒弃流机倒运作业模式,采用带式输送机进行物料全流程运输,并在泊位后方配套建设专业化散货堆场,同时新建火车疏港作业系统,并结合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全局发展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和践行绿色、智慧港口的理念思路,力求将本工程打造成为大宗散货作业示范区,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为达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和畅洲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在左汊采用潜堤的结构形式,减小左汊分流比,改善右汊航道水深条件。本文根据和畅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数物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前后在滩槽变化、河床容积、流场变化、分流分沙变化等方面的实现情况。结果表明:工程实施以后,左汊潜堤上游侧主要呈淤积状态,潜堤下游侧呈冲刷状态。右汊分流比大幅提高,河槽大面积刷深,航道维护量非常小。工程达到了预期的航道整治目标,工程治理方案合理
水位变化较大地区的大中型浮码头,目前趸船固定多在撑杆固定系统和定位桩系统两者中进行选择,如何选用更合理安全又经济适用的系留方式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中韩(武汉)石化80万t乙烯码头工程9#泊位为实例,从多角度对常用的两种系留消能方式进行比选,根据水位差、船型等确定撑杆系统、辅助消能设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非等壁厚钢管桩数值模型,通过改变过渡段长度,在弯矩作用下,得到过渡段长度对焊接位置处应力集中系数的关系,并对相应的理论公式做出修正。研究发现,在非等壁厚钢管焊缝位置处设置过渡段有利于降低焊缝位置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当钢管的直径在1 m~2.5 m之间时,应力集中系数下降幅度约为5%,当钢管直径取2.5 m~4 m之间时,应力集中系数下降幅度约为8%。说明钢管的直径越大,设置过渡段的效果越明显,该研究为进一步探析钢管桩焊接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形式提供了参考,也为分析钢管桩焊缝的疲劳寿命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港口在全球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我国也开启了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奋进的新征程;但在港口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港口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绿色港口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贯穿于港口的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又要贯穿于港口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本文以日照港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的行动为实例,围绕粉尘、水体等污染防治、景观绿化的花园式规划,探讨港口绿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为
以西洋一级渔港项目北澳80 HP码头工程施工为例,简要分析了预应力方桩水上沉桩的定位控制方法,通过解析计算过程形成一套简易快速的条件判定公式,减少测量人员现场工作及计算时间,降低计算出错率,保障施工的流畅性,并有效提高现场沉桩的精准定位及施工速度。
本研究设计在沧州黄骅港某临时隔堤工程中进行室内试验。研究主要发现,滩地可用砂源分布极为不均匀,经常移泵,滩地取砂效率极低。研究采用滩地粘质粉土充袋技术完成隔堤的施工工作,其对充灌潮次、总固结时间影响不大,只是对充灌历时、单位时间方量有影响,可较好的适应附近的自然条件,对类似工程在该地区的推广应用有借鉴作用。
结合东非某项目,在只有细度模数1.4~1.5的特细砂作为细集料条件下配制C45高性能混凝土,通过调整特细砂砂率、掺入合适掺量粉煤灰、调整配合比、控制含泥量及混凝土入模温度等方式,配制出满足C45强度等级及电通量小于1000 C要求的泵送混凝土,同时解决了特细砂混凝土高温条件下干缩大、易开裂的问题。
部分港口重力式码头存在深开挖、厚基床的现象,这导致基槽开挖及基床回填很大,不利于控制工程投资,国内在一些深开挖、厚基床的工程中,常以换填料的内摩擦角来控制换基槽开挖宽度,但方法并无明确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重力式码头基床应力扩散进行有限元计算,并与规范计算进行对比分析,随后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重力式码头基槽开挖及抛石基床进行了优化设计,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本文基于多年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经验,对大型筒仓积聚煤炭升温过程及可燃气体浓度变化规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以指导筒仓相关安全措施的制定和安全设施的设置。研究结果表明:热值对可燃气体浓度极值及变化规律基本没有影响,并非煤炭堆放得越多升温极值越高;对于初始温度为27℃的煤炭,堆放15天后的最大升温约为26℃(1/2载条件),煤炭最大温度约为53℃,接近温度报警阈值;考虑夏季高温的不利情况,建议筒仓长期半载情况下煤炭堆放时间不超过7天;建议在筒仓中央及侧壁拐角位置设置测温电缆,以实现对火灾的早期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