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支架构建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siyue520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语文素养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框架下,构建高考文言类试题讲评教学支架——“教学链”,对文言类文本命题版块“类题”内容进行统整构建,不仅抓住了高考文言类命题文本的语文本体特征,还有对命题考点的综合考量,强化了文言类讲评教学整体感,打破了传统“一篇”碎片化的讲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体系化,贯彻了新课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文言类文本讲评“教学链”的构建,不仅改变了试题讲评教学体系与范式、讲评课堂与教学观念,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观、考试观、学习观和评价观等的转变。同时,“教学链”的建构,凸显了文言类命题文本教育功能与文化价值,强化了文本对学生的情感共鸣、审美熏陶与文化浸染。
  一、“类题”:高考文言类选文的“语文本体”概观
  我国自2017年开始新高考后,全国三套语文卷文言类命题选文共12篇,具体如下:2017年全国卷一选文《宋书·谢弘微传》,传主谢弘微稳重谨慎、治业有方、清废正直、笃于亲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全国卷二选文《后汉书·赵憙传》,传主赵憙耿直磊落、光明正大、忠于职守,是我国古代官吏的典范。全国卷三选文《宋史·许将传》,传主许将文武双全,有勇有谋,人物品行具有典型性,其品质亦可垂范后世。2018年全国卷一选文《晋书·鲁芝传》,传主鲁芝勤勉好学,治政有方,清康忠诚,是我国古代管理者的典范。全国卷二选文《后汉书·王涣传》,主要涉及三个人物:传主王涣治事宽猛相济,其上级陈宠知人善任,继任者任峻勇于为政。全国卷三选文《宋史·范纯礼传》,传主范纯礼是范仲淹的第三个儿子,其人坚毅刚直,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治事去苛从宽。2019年全国卷一选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传主贾谊不仅是考生熟悉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改革家。全国卷二选文《史记·商君列传》,传主商鞅敢于大胆革新,执行严格的律法制度,使得官民守法诚信,秦国因此逐步崛起,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卷三选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传主吴起具有善于用兵、屡建奇功的军事才能,体恤士卒、甘苦与共的爱兵思想,修政以德、德为善政的政治主张。2020年全国卷一选文《宋史·苏轼传》,传主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全国卷二选文《宋史·王安中传》,传主王安中擅长诗和四六文,在当时很受推重。全国卷三选文《晋书·王彪之传》,传主王彪性情疏放,不拘小节。其为文亦随意驰骋,颇有波澜。
  文言文命题选文呈现出以下特点:1.史学性。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选文一直选用史传类文本作为命题材料,多为二十四史,文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2.文学性。选文力求通过传主的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多层面展现传主的人物性格,可作为当下立德树人的榜样,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3.文化性。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整合了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习俗、政治、文化、民族等领域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4.审美性。选文突出传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学识才能,其品质可垂范后世,对考生有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彰显文本在当代社會的影响和意义,富有审美鉴赏价值。
  二、“题点”:高考文言类命题的“高考评价”观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文言类作品学习提出要求:“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1]“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另外,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是:“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诚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3]。我们以新高考四年全国卷文言类阅读命题为参照,来梳理高考对文言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命题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方式,以文言断句题、古代文化知识题、内容概括分析题和翻译题形式,区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水平。考查文言断句,古代文化知识,准确把握词义、句意和句式,对文章中所阐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及论述的道理等进行分析和推理判断等文言类文本本体知识,符合新课程标准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合能力”[4]考查要求。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形式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应该将文言类文本的命题测试考查功能导向语文课程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中学语文讲评教学范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教学链”:高考文言类命题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
  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课程教学的起点和形式是有差异的。课程教学以教师用书的形式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进行方向性指导,以体现国家课程教学体系的有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对高考文言类作品命题材料进行解读和统整,从对命题文本“语言——文字”信息的理解、“内容——主旨”信息的诠释和“形式——结构”信息的诠释出发,促进语文基础知识、讲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科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培育形成整合性的结构化、多样化、深层化的讲评教学体系,构成讲评“教学链”:


  我们在讲评教学过程中以命题文本“教学链”体系结构为基础,侧重对各命题文本材料与设题角度的统整,从文本材料与命题角度的深刻性(语文本体知识的本质)、内隐性(语文知识的文字呈现方式)、稳定性(高考评价与学业水平质量)三个维度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为讲评教学提供现实依据,进而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各个高考文言文选文的统整教学链具有自由多元的特点,不管是从考试大纲确定的考点出发,还是从文本的文体知识点出发,必须根据讲评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统整;另外一个方面,文本之间的统整不是简单的叠加和糅合,“教学链”的构建,一定是基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而存在的。   四、“问题驱动”: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支架的构建
  《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提出了“理解”的六个问题维度:浅释性问题、领悟性问题、赏析性问题、洞察性问题、移情性问题和自省性问题。这六个问题从“作品——读者”关系角度概括了文本教学由浅到深的过程。我们从“关键词语”与“文本知识”视角以图例呈现,以便清晰展示文言类文本讲评教学支架的建构:


  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成”导向的课程教学,情境教学是新课标理念重要范畴之一。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课堂,问题驱动是重要策略和途径,创设具体的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是必然要求。六个维度“问题”设计构建讲评教学支架,从文本的内容与主题、字词与语段、结构和布局、情感与表现以及读者接受等情境要素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认识。当然,在实际讲评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情况作具体处理。
  本文构建的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的范式中,“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知识”问题(“教”的知识和“学”的知识)和程序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构问题与问题的系统化也是讲评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讲评教学中对学生构建的问题予以优化,以达到高考命题研究与讲评教学路径——从“预设问题”,到“生成问题”,这正是我们对高考命题研究的创生点。
  五、讲评过程:高考文言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设计
  基于学业水平质量评价指标的高考文言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构建“教学链”,实现讲评教学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是切实可行的。如下图示:
  下面是讲评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省略自学清单讲解过程)。


  【第一、二课时教学主题:“语感”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①:
  借助工具书,理清划线句子的内容大意,标出句中对话标志、虚词位置、特殊句式与对称句。另外,对选句进行语法分析,找出句中的主谓宾部分。
  教师延伸①:
  语感断句的方法:一、借助语法分析(名词或代词、短语)断句。二、借助表说话的动词断句。三、借助虚词断句。四、借助句式断句。五、借助修辞断句。
  真题训练①:
  2020年全国卷一: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教师明确①:
  根据句子的结构,此题可以通过语法结构来分析。而语法结构分析的抓手就是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和宾语。借助主语、宾语首尾相连形式来定该词语属上句还是该属下句,这也就成了命题者常常设置断句考测的一个点。题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
  真题训练②:
  2019年全国卷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
  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教师明确②:
  此句文言断句时,关注句中出现“曰”作为断句标志性词语,它的后面往往需要停顿。另外,还需要重点关注文中表示语气和语法关系的虚词,这些常常是句读的重要标志。如本题中画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
  教师延伸②:
  命题规律:文言文断句命题一般关注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子主干,即主语、谓语和宾语,以及句子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等。
  解题思路:高考断句的语句立足整个语段,内容多半为叙述事件、议论话题之类,断句时首先需要用心揣摩语句,把握其大意,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
  作业设置:2017年至2020年全国卷一、二、三文言类文本第1题。
  【第三、四课时:教学主题:“字理”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①: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在阅读文言类文本时就要根据“字理”来推断词义,掌握文言类文本的内容和要点。   教师延伸①:
  根据“字理”来推断词义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一、结合某些字部首偏旁的意思来推断该字意义。如:贪于财货,好美姬。“货”字中的“贝”跟财物有关,因“贝壳”是古代种流通的货币,所以“货”译为“财物”。二、联系所学过的成语来印证或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可联系成语“同舟共济”,推断出“济”为“渡河”之意。
  真题训练①:
  2020年全国卷一: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020年全国卷二: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蠹国害民”可联系成语“祸国殃民”,推断出“蠹”为“祸害”之意。
  教师明确①:
  句中“粜”,本义为“卖米”,文中即此义。“蠹国害民”可联系成语“祸国殃民”,推断出“蠹”为“祸害”之意。
  教师延伸②:
  命题规律:1.命题側重句式的特点与语序。2.落实句中重点实词与虚词,推断其义。3.要求补充句中省略的部分,使句子完整。
  解题思路①:
  1.明辨文句特点,调整文句顺序。
  2.补充省略部分和词类活用过程中增加的现代词语。
  3.删去无义词语和无法翻译的词语。
  4.特别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连用时,不得视为双音合成词。
  5.保留不必翻译的词语,如古今相同的词、各种专有名词等。
  6.对译词语,字字落实。


  作业设置:2017年至2020年全国卷一、二、三文言类文本第3题。
  【第五、六课时:教学主题:“语法”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①:
  在把握文中句子语法特征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将这些句子进行分类。
  教师延伸①:
  高考文言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基本上围绕句子系统(句类、句型与句群)、短语系统(结构、句式)和词系系统(实词、虚词)三个系统来检验中学文言文语法知识,筛选与整合文言类文本信息。
  任务驱动②:
  文中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角度:1.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2.有无历史局限性;3.对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和借鉴之处。
  教师延伸②:
  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有以下角度:1.关注文章中直接出现的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句子;2.留意作品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和看法;3.然后再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评价:就作者态度的正误、优劣、高下表明看法;联系作者生平背景作评价。
  真题训练①:
  2019年全国卷一,第12题C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教师明确①:
  题干表述“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了,事件顺序颠倒,原文为“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此句为论断句型,“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才有下文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的内容,理解“既罢”“居顷之”这两组实词领属句子在形式上关联的语法意义,就可以在内容上得出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据此分析该项错误。
  教师延伸③:
  命题规律:这类题的四个选项立足文本,先评价人物,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内容。
  解题思路:
  这类命题通过文中重要字词、短语结构以及重要的句子来实现其考查目的。解题时必须与原文本(句式、句类、句型以及句群等)进行比对,把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掌握文章内容及逻辑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解”与“断句”“翻译”题型不同,不需要再对句中实词、虚词等一一进行翻译。
  作业设置:2017年至2020年全国卷一、二、三文言类文本第4题。
  【第七、八课时:教学主题:“文化”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①:
  阅读全国卷文言文命题文本,找出涉及我国传统节气、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天文地理等传统文化内容并加以解释或归类。
  真题训练①:
  2020年全国卷Ⅲ,第11题D选项: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2019年全国卷Ⅰ卷,第11题C选项: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2017年全国卷Ⅱ,第3题D选项: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教师延伸②:
  命题规律:这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通过文本语境、历史语境和文学语境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分析选项表述或联系教材中的知识来判断。对于不好判断的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分析语境和拆分词语来处理。
  【第九、十课时:教学主题:命题】
  教学卷目:2017年至2020年全国卷一、二、三文言类文本。
  任务驱动:结合我们所复习的内容,选择其中一篇,命一道考题。要求给出你拟定的参考答案与解析,并说说你的命题过程与体会。
  同学们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从这个讲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讲评教学采用了群文阅读的形式,每一组都采用射线统整的方式,以“题点”为教学链,以“问题”为驱动,为文言类文本讲评教学搭建知识的递进化、有序化和体系化的支架,既再现了教学情境,又链接了高考;既统整了教学内容,又统整了学习方法。
  六、结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5]。以“统整”为核心而搭建的文言类文本讲评教学支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境,增进文言类文本阅读水平,进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注释: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6页,第21页,第42页。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24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4页。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语文素养导向的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研究”(编号:19PTZD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依据祖国语文的特点和语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生害怕习作痼疾难除。小学生怕写作文,是习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课题研究组主持人自2004年开始对习作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先后四次从四年级开始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每接手一个新班,都会从习作兴趣、习作状态以及对教师习作指导的感受等方面对学生习作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见表1)  问卷统计显示,长期以来,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现象普遍存在,对教师的习作指导认可度低,对习作充满
期刊
【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文本解读  《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代表作,是写人记事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采用纪实手法,择取父亲
期刊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1套,分别为全国Ⅰ卷、Ⅱ卷、Ⅲ卷,新高考Ⅰ卷、II卷,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卷。试题均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精神,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引领考生坚定理想信念、拓宽认知视野、怀抱家国之情、弘扬奋斗精神。  一、彰显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紧跟时代步伐,秉持中国精神,引
期刊
当今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对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形成了极大挑战。图像对文字的挤压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以文字作为媒介的原著的阅读。那么在图像具有“霸权”地位的当下,以学生的原著阅读为基础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会受到哪些具体影响呢?对此,笔者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改编”为核心设计了一个问卷,对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经统计,在参与调查
期刊
一、导入  (课前安排学生自行疏通课文。)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  师:这堂课我们主要来谈谈阅读感受,说说《岳阳楼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师:其中这样一组问题,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给谁的?为什么能写出来?  二、环节一:古仁人其人其事  师:作者范仲淹为什么写《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来说一说。  生:滕子京嘱咐写的。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淡然、超脱
期刊
对比辨析,是落实语用的重要路径,在对比辨析中,对语言的理解更易深入、建构更有依托;在语言理解与建构的基础上,对比辨析亦能拓展思维、促发审美、创新文化。叶嘉莹老师在回答大学生关于古诗词作用的提问时说过,“阅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歌何以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呢?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建构让诗歌存于“我心”,正是在对诗歌的阅读、理解、建构中,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审美意识得到激发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关注,且让一线教师倍感困惑的便是作文教学。笔者自从接触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关注高考作文的变化,投入相应的精力去进行研究。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存在一些共性的困惑,而这些困惑,笔者试图概括为三对矛盾:作文分数总量的“多”与学生投入时间的“少”之间的矛盾;实际教学中素材给得“多”与学生考场作文运用得“少”之间的矛盾;作文练习需要的时间“多”与实际
期刊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首先明确了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总体要求。关于这一总体要求,我们可以从《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及其所确定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两个方面予以解读和确认。  其一,《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国家提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
期刊
“加强德育工作,语文教学义不容辞。”[1]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是开展德育的绝佳选择。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2]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可现实令人堪忧,中学语文教学德育缺失表现较为明显:教师用知识点架构课堂,以知识点的掌握与否来评判学生之优劣,消泯了德育的实际价值;游离于教材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