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高考 新理念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1套,分别为全国Ⅰ卷、Ⅱ卷、Ⅲ卷,新高考Ⅰ卷、II卷,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卷。试题均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精神,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引领考生坚定理想信念、拓宽认知视野、怀抱家国之情、弘扬奋斗精神。
  一、彰显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紧跟时代步伐,秉持中国精神,引领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情操,厚植民族情怀,培育奋斗精神,涵养综合素质,崇尚立德树人,激励学生健康成长、阳光成长、全面发展。如全国Ⅰ卷作文题通过历史故事,启发考生关注人物品性,传递人物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之理念。全国Ⅱ卷作文题以情境化的思维方式,紧扣“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一主题,从丰富多彩的名人名言材料中启迪考生,与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密切相关,旨在考查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年责任与担当的认识。激励考生须将个人前途、理想追求与国家及世界紧密联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演讲稿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新時代、国家、社会及世界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以材料的方式呈现,注重引导考生关注新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材料主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小中见大,凸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考查新时代学生如何树立崇高理想、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北京卷作文题以北斗卫星成功发射为契机,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强调“立德树人”之重。上海卷作文题内涵极为丰富,贴近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新时代之精神和“立德树人”之育人导向。命题中的关键词“重要转折”与“意想不到”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时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励考生关注时代与现实,正确审视自己,理性面对错综复杂而千变万化的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天津卷作文题抓住富有新时代精神的“家国情怀”“2020的春天”“温暖”“造福人类”等关键词,并结合新冠疫情,引导考生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与祖国、人民及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创造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浙江卷作文题关注新时代下的人生选择、人生定位、人生坐标和人生期待,鼓励青年肩负起家庭、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所赋予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彰显了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科技功能,探讨和思考人与外部世界的内在联系,启迪考生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充分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以独特的视角启引学生感受和体验全民抗疫的过程,进而思考安全至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等重大问题,并从中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综合国力的强盛及民族文化的深厚,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新高考Ⅱ卷作文题意在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基本精神及相关理念。以新时代考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为主线,引导考生自强奋进、主动参与、服务社会,进而报效祖国。
  无疑,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思维皆贯穿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引领考生全面成长。
  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由外而内流淌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源,透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魂。其文化之根、精神之髓,积淀与涵养着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力量之本。譬如,全国Ⅰ卷作文题用“历史人物评说”素材,让学生感受人物、理解历史、品评形象、观照现实、体悟生活,并从中洞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进而汲取其精神智慧,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涵养自身品性,提升个人修养,从根本上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1]这一核心素养。全国Ⅱ卷作文题引用了墨子倡导的“兼爱”思想,即“爱人如己”。其立足“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亲”“和”“善”之基本理念,与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一脉相承,在本质上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透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自信”与“自觉”。并且,其将考生置于全球抗疫进程之视野,引导他们团结协作、守望相助、思考人类、展望未来。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以特定的场景和视觉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面对艰难、战胜困境的优越制度和文化底色,意在启发考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新高考Ⅱ卷作文题鼓励考生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实践,要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参与当代文化尤其是家乡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和增强文化自信。天津卷的作文题“中国面孔”蕴含深邃的传统文化意韵,或民族精神、或科技腾飞、或家国情怀等,考生通过思考“中国面孔”的丰富内涵,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中华民族知难而上、众志成城、自强奋进、守望相助的文化本色,最终达致坚定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之目标。
  由此可见,以上高考作文题都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不同层次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灵魂与智慧,并以浸润的方式蕴涵于作文试题之中,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创造活力、奋斗品格和自信精神。
  三、注重思维考查,突出关键能力
  2020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极为重视对学生思维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不仅是高考语文改革不断深化的体现,同时也是高考作文命题思维的理念创新。显然,其关键能力指的是学生面对学科相关问题,能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更倾向于引领考生写出个性化的体悟与思考,注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自我,关注自身成长,着眼人生理想,思考现实未来。命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富有哲理性,其引导考生培养“为人、为事、为学”的思维品质,进而内塑灵魂、外树形象,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己,憧憬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文题既考查了学生面对问题能否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推理判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检测了考生在生活中是否能用客观、联系、动态、发展、全面的观点审视和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思辨视野与空间极为广阔,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关键能力。如考生对题材内涵的解读与辨析能力,对逻辑关系的剖析与揭示能力,对主客体性的认知与提炼能力,对个群社会的审视与反思能力,等等。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第一道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试题结合卫星发射成功的最新材料,引发考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阐发个人思想和观点,升华理性思维。第二道题以“一条信息”为切入点,重在测验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或图像、或纸面、或视频……北京卷作文题启发考生感悟、联想,深入思考而汲取营养,从而提升思辨力。上海高考作文题以一则简洁明了的新材料为内容,为考生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和思维空间,引发考生从“转折”切入,深入认识和思考个体、群体、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既有利于考生从微观小处着笔,又有利于考生从宏观大处落墨,启发自由联想与想象,使其找到与自身相契合而密切关联的写作素材,从而产生对自然与社会、人生与理想、个人与国家等问题的感悟和思考,重点考查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思维素养和思维能力。天津卷高考作文题以“中国面孔”为话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如何塑造自己形象”的思考与认知。考生可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关注国家、社会、世界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可从聚合思维的角度思考和明确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浙江卷作文题重视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与联想思维能力。题目涉及面较广,包括个人、家庭及社会,易于充分发挥考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考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理想、人生抉择、人生坐标和人生期望,突出其联想与思考的开放性、思辨力。江苏高考作文题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新理念,给学生提供极为多元的思维空间,考查学生是否能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入思考材料蕴涵的价值内核,发挥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探讨人与外部世界的辩证关系。同时,启迪考生理性思考、辨别、判断、取舍,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构建、自我审视、自我投射、自我强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心理认知、思维素养和关键能力,充满思辨性和哲理性。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也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启迪考生需关注身边的家国热点话题,并联系实际,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以科学的思维审时度势,进而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新高考Ⅱ卷作文题旨在激励考生关注公民意识、人文精神及社会责任,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2]   显然,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极为重视对考生的思维考查,尤其是对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颇高,这也有利于检测考生的思维素养和关键能力。
  四、聚焦写作基础,倡导实际应用
  写作基础是考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反映,也是衡量考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而实际应用写作则是当下社会生活及日常工作必备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需要,其适用范围之广与运用价值之大不言而喻。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往年的基础上加大了应用文体写作的考查力度,旨在聚焦考生的写作基础能力,力倡其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如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自己参与班级读书会的发言稿,并对材料中的历史人物齐桓公等作评说,需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有观点,有看法,也有互动,凸显了其应用性。全国Ⅱ卷作文题则要求以“携手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考生要在明确和掌握演讲稿文体写作的基础上,展开情境化的思考与表达,以演讲稿形式展现个人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其实用性。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要求以“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为话题给高一新生撰写一封书信,看似简单,写好不易。但无可厚非,书信文体写作确实与生活息息相关,凸显了其基础性与适应性。当然,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高考作文的应用写作题型,在命题思维上也有所突破和创新,譬如,新高考Ⅱ卷要求考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的身份,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带你走近”的主持词。其采用了半命题的考查形式,以及任务驱动型的导向模式,题型较为新颖。在此也提醒广大考生,须关注应用类文体的写作,注重实际表达,强化语文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诚然,写作是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应有的基本表达能力,而应用写作强调和突出的则是应用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生活性。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进一步拓宽了应用文写作的范围,意在引领人们关注现实生活、重视基础写作、倡导实际应用,彰显出命题改革的新理念、新导向和新思维。
  综上所述,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思维新颖,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依据,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以新时代精神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契机,以语文素养、思维能力、综合水平为考查基点,通过精心选材与科学设计,实现了教、学、考的统一,将推进育人选才改革真正落到了实处,总体上呈现出材料新、内容新、考点新和理念新的命题思维态势。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714页。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題“中西阅读理论视域下的中小学阅读范式与应用研究”(编号:FHB18058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是借鉴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
期刊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框架,高考情境默写试题的讲评需要构建起教学的支架,明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笔者认为,教学支架的搭建要求教师对命题考点进行综合考量,不仅要抓住情境默写命题的语文本体特征,还要力求打破传统的“逐题”碎片化的讲评教学模式,强化情境默写命题讲评教学的整体感,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群文阅读教学基本精神。  一、“类题”:高考情境默写类题选文的“语
期刊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认为,文学能够培育人们畅想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锻造出充满人性的社会评判标准,进而构建出一个诗性和正义并存的人类社会。[1]应该说,儿童文学尤其如此。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甚至被称为英国国宝级童书女王的伊妮德·布莱顿,其作品集《疯狂侦探团》讲述了英伦地区兄妹四人和一只忠犬组成儿童侦探团并开启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侦探冒险之旅的故事。东方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的
期刊
2019年6月19日正式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的第一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任务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而在“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确定中,《指导意见》尤为强调“综合”性要求,也就是,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具体来说,“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是在德智体美劳五“
期刊
记得初次接触“生命教育”这个概念时,个人的理解非常局限——“生命”即“性命”,是只有一次机会的“生命”;“生命教育”即“引导学生珍爱性命,不轻生、践踏生命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后来,我也曾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性教育,关注学生个人品性、健康人格的培养。但此种种,仅停留在关注的层面上,未曾列入我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也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些与语文教学有何关系。如今想来,以往我对某些语文教学理
期刊
何谓习作思维?即习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表达的思维。如果说,写作是说话的延长和提升,那么,习作思维就是口语思维的延长和提升,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在习作过程中的具体表征,是一般语文思维在习作过程中的强化体现。  儿童习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大如选材立意、中至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等,都是思维活动在起作用。思维乃是习作的基础、前提和灵魂,没有精细绵密的思维支撑,也就没有习作活动
期刊
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诗词的体式问题,即“这一篇”文本所呈现的“这一类”文体的特征。但是,对古诗词“体式”的讲解绝不能陷入静止或机械的知识灌输,而应在动态开放的视野中完成“由点到面”“由一到多”的解读。  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体式出发,建构“这一篇”文本诗性、智性的意蕴空间:追索该文本在体裁样式上的继承性和新增长点;考察作者个性和独特情绪对“这一篇”文本生成的意义;在
期刊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依据祖国语文的特点和语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生害怕习作痼疾难除。小学生怕写作文,是习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课题研究组主持人自2004年开始对习作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先后四次从四年级开始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每接手一个新班,都会从习作兴趣、习作状态以及对教师习作指导的感受等方面对学生习作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见表1)  问卷统计显示,长期以来,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现象普遍存在,对教师的习作指导认可度低,对习作充满
期刊
【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文本解读  《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代表作,是写人记事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采用纪实手法,择取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