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从联系实际化学反应,感知反应的丰富多彩;全面分析实验,了解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理解理论计算的意义,引导学生量化认识化学反应;制作思维导图,归纳对比化学反应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物质反应观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物质反应观培养
化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高中化学培养学生具有的物质反应观包括化学反应是物质微粒参与,有物质、能量、化学键的变化,有方向与限度,有反应快慢,反应有规律,我们对复杂反应应该有取舍等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如何让学生真正具备物质反应观,从而形成世界是变化的唯物辩证认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化学教学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联系实际化学反应,感知反应的丰富多彩
问题情景就是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面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化学反应各有不同:有些快,如酸碱中和反应、氢氧点燃爆炸;有些慢,如溶洞、石油的形成;有些放出的能量,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燃料电池工作;有些反应吸收的能量,如Ba(OH)2·8H2O与NH4Cl(固)的反应,NH4NO3固体溶于水;有些有电、光、声现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反应实例,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并赞赏化学变化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反应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反应,同时建立“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更深刻一些。
二、全面分析实验,了解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学化学的验证实验、制备实验、探究实验进行实验要求或者措施的分析,对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做乙烯的实验室制取时,会分析温度控制,浓硫酸的作用,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该实验的副产物,检验乙烯的操作等一系列问题。而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让学生直观体验化学的反应的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氧化性的强弱对反应的影响。
对反应目的、反应原理、反应仪器装置、反应步骤、尾气处理等进行分析,这种教学过程是充分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重新组织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变化观,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也会逐步认识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利用和保护各种资源,树立环保观念;关注健康,在遇突发情况下,学会快速做出潜在灾害判断并作出适当合理的反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理解理论计算的意义,引导学生量化认识化学反应
在初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元素(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的基础上,高中进一步学习了固体、气体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等的计算;利用溶解平衡及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求解溶液中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判断混合物的百分组成等。反应热及盖斯定律的计算;根据已知的浓度、温度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物质的平衡转化率,平衡常数K、Ksp的大小及其相关计算等。
让学生理解这些计算的意义,不但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认识,还可以全面认识化学反应,更真实理解化学反应量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中间还有微观粒子的浓度变化、能量变化、物质转化率的大小、反应的快慢差别,反应有方向和限度的含义。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可以改变条件,为改变工艺流程,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制作思维导图,归纳对比化学反应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放射性思维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它不但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在预习中、听课中、复习中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图一: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图
如图一所示,学习完有机物知识后,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总结了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反应转化关系、主要反应产物。学生综合地记忆各有机物反应知识点,构筑知识网络,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通过对比归纳,加深理解反应关系、反应条件控制、反应物质的对比取舍、反应的先后流程设计等。
哲人说,人文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技术告诉我们能做什么,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物质反应观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物质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百科名片《建构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79065.htm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物质反应观培养
化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高中化学培养学生具有的物质反应观包括化学反应是物质微粒参与,有物质、能量、化学键的变化,有方向与限度,有反应快慢,反应有规律,我们对复杂反应应该有取舍等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如何让学生真正具备物质反应观,从而形成世界是变化的唯物辩证认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化学教学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联系实际化学反应,感知反应的丰富多彩
问题情景就是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面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化学反应各有不同:有些快,如酸碱中和反应、氢氧点燃爆炸;有些慢,如溶洞、石油的形成;有些放出的能量,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燃料电池工作;有些反应吸收的能量,如Ba(OH)2·8H2O与NH4Cl(固)的反应,NH4NO3固体溶于水;有些有电、光、声现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反应实例,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并赞赏化学变化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反应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反应,同时建立“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更深刻一些。
二、全面分析实验,了解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学化学的验证实验、制备实验、探究实验进行实验要求或者措施的分析,对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做乙烯的实验室制取时,会分析温度控制,浓硫酸的作用,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该实验的副产物,检验乙烯的操作等一系列问题。而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让学生直观体验化学的反应的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氧化性的强弱对反应的影响。
对反应目的、反应原理、反应仪器装置、反应步骤、尾气处理等进行分析,这种教学过程是充分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重新组织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变化观,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也会逐步认识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利用和保护各种资源,树立环保观念;关注健康,在遇突发情况下,学会快速做出潜在灾害判断并作出适当合理的反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理解理论计算的意义,引导学生量化认识化学反应
在初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元素(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的基础上,高中进一步学习了固体、气体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等的计算;利用溶解平衡及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求解溶液中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判断混合物的百分组成等。反应热及盖斯定律的计算;根据已知的浓度、温度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物质的平衡转化率,平衡常数K、Ksp的大小及其相关计算等。
让学生理解这些计算的意义,不但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认识,还可以全面认识化学反应,更真实理解化学反应量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中间还有微观粒子的浓度变化、能量变化、物质转化率的大小、反应的快慢差别,反应有方向和限度的含义。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可以改变条件,为改变工艺流程,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制作思维导图,归纳对比化学反应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放射性思维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它不但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在预习中、听课中、复习中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图一: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图
如图一所示,学习完有机物知识后,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总结了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反应转化关系、主要反应产物。学生综合地记忆各有机物反应知识点,构筑知识网络,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通过对比归纳,加深理解反应关系、反应条件控制、反应物质的对比取舍、反应的先后流程设计等。
哲人说,人文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技术告诉我们能做什么,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物质反应观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物质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百科名片《建构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79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