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的思考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e87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失业是世界各国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而我国在失业统计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使得失业统计无法与国际接轨进行数据的比较。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同时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我国失业统计在失业的定义、失业统计口径、失业统计制度、失业统计指标以及统计数据发布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目前的失业统计也有可以继续保留之处,应针对我国失业统计中的问题加以完善以利于国际间比较以及宏观经济分析。
  关键词:失业;失业统计;统计体系完善
  
  一、引言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经久不衰的两个难题,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已逐年凸显,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打击使失业问题更加严峻。然而历史上中国并非不存在失业问题,只是计划经济时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失业问题,以至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的失业统计是空白状态。而后我国建立的失业统计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失业的界定
  科学地界定劳动力资源及其相关的劳动范畴是正确统计失业状况的前提。据国际统计惯例,劳动力资源量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并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正在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总和。它又可以分为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供给的人。具体划分见如下[1]:
  其中失业人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定义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龄以上(通常是16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员。我国目前有两种失业人口的定义即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城镇调查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是指具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以内(16岁以上及退休年龄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而我国的城镇调查失业人口定义为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1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正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的人员。由此可以得出失业人数并相应计算出我国的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登记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城镇调查从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人数)
  三、我国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失业统计年龄界限不准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人员的定义失业人员为16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员,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则规定了年龄上限。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定义是从1979年开始实行的,最初的规定年龄上限定为男50岁,女45岁,1996年改为退休年龄,尽管提高了年龄上限,我国的城镇失业人口定义仍然不合理,不利于作国际比较。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年龄界限是合理的,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取消年龄上限。笔者认为,失业人口规定了年龄上限,同属于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人口却没有,这将造成在计算失业率时分子分母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形成矛盾。因此,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定义应取消年龄上限。
  (二)失业统计不包括农村
  我国的登记失业人口和调查失业人口都是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强调非农户口,调查失业统计包含全部城镇常住人口,但是都没有反映我国农民失业的情况。曾有观点认为按失业定义,农民拥有生产资料--土地,因此不存在失业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拥有10亿的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有限的土地必然无法承载如此多的农民,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否则也不会出现"农民工"现象,农民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价值量无法满足其生存需要就会出现失业。农民没有纳入统计范畴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底发出一系列文件明确从2011年1月1日起,农民工群体已正式被纳入失业统计范畴,这是我国失业统计一项重大的进步,城镇登记失业率已将城镇非常住人口包含在内[2]。笔者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失业统计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改革过程必将经历较长的时间。农民失业与城镇人员失业的特点、统计口径等都存在不同,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统计体系,将农村失业统计指标与城镇失业统计指标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科学合理的失业统计。
  (三)失业统计未反映隐性失业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较严重的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由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要量而出现的部分劳动力的闲置现象。我国是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失业问题,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是以牺牲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代价的[3]。我国城镇隐性失业主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存在富余人员,农村的隐性失业则是潜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4]。我国现行失业统计确实没有对隐性失业进行测定,这也是我国失业统计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国较严重的隐性失业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隐性失业也会逐步转为公开失业,隐性失业问题是过渡时期的临时性问题,若要建立隐性失业统计体系则没有必要,而且尽管隐性失业测定克里希纳标准。鉴于隐性失业统计的可行性较差,而在各国都存在的隐性失业国际上大多未做统计,笔者认为我国隐性失业不应纳入失业统计中。
  (四)失业统计没有考虑下岗人员
  下岗工人的出现同隐性失业一样是由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国家统计局对于下岗职工界定为"由于单位经营等原因,部分职工离开工作岗位回家,但与单位仍保留了形式上的劳动关系"。下岗人员大体可以认为三类,一类是已经找到工作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另一类是放弃寻找工作没有再就业意愿的人员;最后一类则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显然此类下岗职工应该统计为失业人员。
  (五)登记制度造成失业人口统计双重失真
  尽管我国并行两种失业统计制度,但是城镇调查失业数据并不对全社会公布,因此城镇登记失业数据便成了重要参考依据。登记制度要求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才统计为失业人员,1995年以前由于政府能依据登记资料帮助失业人员安置工作,因此失业人员有去登记的积极性,登记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城镇失业人数的变动,但是之后随着政府安排就业职能的弱化,登记失业人数必然发生失真。据统计,去登记的失业人员只占全部失业人数的60%,[5]这样统计出的失业人数及失业率都偏小。而登记失业的部分人员不能排除为了获得失业救济金但是有工作的可能,另外也有进行了登记的人员已通过发求职信、亲朋介绍等其他多元化渠道就业,或者正从事临时工等非正规就业以及已找到工作但是没有进行注销的人员。从而导致由登记制度统计的失业人口存在双重失真。
  (六)失业定义的工作时间定额过低
  据国际惯例,各国对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劳动时间不满足规定标准的列入失业人口统计范围。对于工作时间,美国规定在调查周内工作15小时以上,法国规定每周工作20小时以上,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统计则规定调查周内工作1小时以上为就业,否则为失业。但是一周工作一小时所获得的报酬通常是无法满足生存需要的,因此我国的规定明显缺乏合理性,尽管国际劳工组织对于工作时间没有规定标准,但是参考世界各国,笔者建议将调查周内工作时数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一半(即小于20小时)的人统计为失业人员。
  (七)失业统计指标单一
  我国失业统计现存的失业统计指标仅限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及城镇调查失业率,即只有城镇失业人数、失业率两个指标,过于简单。失业统计不仅需要反映失业水平的绝对数指标、相对数指标,还需要对其进行细分,以及增加综合反映失业规模、结构、深度和失业群体特征以及失业与其它经济关系的指标等。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进行国际比较。
  (八)失业统计数据存在时效性问题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统计数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定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实现接轨。目前我国就业与失业人数每年统计一次,城镇就业与失业人数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统计一次,统计数据3-4个月内可对外发布,达到GDDS的要求。
  但是我国现有城镇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指标是根据年末最后一天的数据计算的,然而这两项指标并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大部分失业人员在一年中往往只是某一段时间处于失业状态,年末统计的登记失业人口相隔时间过长,无法反映失业的时期性和动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现行失业定义应重新界定
  对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界定首先应取消年龄上限,以保证失业率的计算分子分母口径一致同时有利于国际比较;其次,失业统计应将下岗人员考虑进来,不应受其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的束缚,将其中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列为失业人员。
  (二)构建农村失业统计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反映农村失业情况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笔者建议构建一套新的农村失业统计体系以弥补城镇失业统计未包含农民的缺陷,并通过两者综合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
  (三)以"劳动事实"代替"是否登记"
  国际上通行的"劳动事实"比我国现行的"是否登记"更加科学,城镇登记失业中界定是否失业的标准改为"劳动事实"可以避免人为缩小失业率,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也更符合失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国际比较。
  (四)建立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反映失业总量的指标、反映失业广度的指标、反映失业深度的指标、反映失业结构的指标及反映失业与其它经济发展因素之间关系的指标等。其中反映失业总量的指标可以按照产业部门、地区、企业所有制、失业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划分以更精确地反映失业人口的具体分布状况;失业广度指标则为失业率;失业深度指标包括失业时间、平均失业时间、长期失业人口数等;反应失业结构的指标则有各阶层失业人口比重、长期失业者比重等;失业与其它经济因素之间关系的指标主要有失业与经济增长速度、失业与劳动工资水平等。这样构建完善的失业统计指标可以更好地为政府经济决策服务。
  (五)健全统计制度规范统计时间
  对于失业统计国际上通行的有三种方法:失业登记统计、抽样调查统计和根据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数据推算。由于我国的失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我国失业统计主要依据前两者,而登记失业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问题就要求加强城镇失业调查,并且缩短抽样调查的间隔,健全季度统计制度,争取使我国失业统计数据从年度细化到季度,更有利于反映失业的时期性和动态性,也可以避免登记失业数据失真问题。
  参考文献:
  [1]蓝若琏.《对于我国失业统计的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申剑丽.《农民工将首次纳入失业统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2月16日.
  [3]隗斌贤.《对隐性失业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探讨》[J] .浙江统计.2000年11期.
  [4]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杨宜勇.《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失业统计与失业控制》[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年12期.
  作者简介:高琳琳(1991-)女,山西临汾人,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08级学生,主要研究方向:统计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一、目的:复习1-6点数及1-6数字:学习6以内的序数,能说出任意一物体所处位数;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二、准备:贴绒火车一列(车厢6节),贴绒动物6只,1-6数字卡各1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纷纷进入家庭。孩子们对此感到新鲜,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都想碰碰。许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一味地恐吓孩子不要去乱摸乱动,但结果
1997年5月上旬,IBM公司出资110万美元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的“人机大战”,决战双方是IBM公司设计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该赛事一下子成
从建筑领域发展现状来看,智能建筑将是建筑领域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从目前来看智能化建筑建设并不完好,其存在一些不足,如电能消耗严重。对此,应当加强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烧结厂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炉生产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烧结矿。2000年以来,我们通过借鉴现代行为科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我厂近年来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经验进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发展的核心区。自1998年以来,农业用水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业用水比例仍在70%以上,总量维持在1000亿m3左右。黄淮海地区农业面临着较为严重
进入黑暗的时空如同为一篇小说寻找开始,一定有一个或者更多入口在等待着你,而在你不曾触发它们之前,它们与黑暗连为一体,埋没了你所想象和想象不到的光亮。大多时候,我畏惧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过去那种把美术课上成单纯培养美术人才的技术课,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种目标, The p
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研讨会”上,有“新一代中国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之称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就中国民营 At the Seminar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其法律地位、合法权益一直难以得到公平的界定和合理的保障。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必须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