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拂池:周代饰棺鱼形饰研究

来源 :考古与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ju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出土饰棺鱼形饰的墓葬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饰棺鱼形饰在形制与地域等方面的特点,并讨论了饰棺串饰在墓中的分布方式与墓葬年代和墓主等级的关系.同时,将包括鱼形饰在内的饰棺串饰的发展分为西周早期偏早至晚期偏早、西周晚期偏晚至春秋中期、春秋中期之后等三个阶段.
其他文献
2018~202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调查了贺兰山西麓的哈喇乌沟口遗址,共发现各类石构房址16座、人工平台1座、列石7道、岩画点227处,初步确认该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和形态与新疆东天山地区相关遗存类似,年代可能属于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为探讨贺兰山地区游牧文化的地域特征与农牧互动格局提供了新材料.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是让有政治信仰的思政课教师给学生讲政治信仰.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前提、根本保证、关键环节.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及要讲给学生的政治信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可选用“真知—真讲”“真学—真会”“真信—真用”的实现路径.
地处黄河中游的晋陕峡谷是中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古人类迁徙扩散和文化交流频繁,旧石器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潜力.该地区已发现旧石器遗址和地点逾百处,在遗址地层与年代、石器技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人类生存环境与适应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着旧石器考古工作极不平衡、时空框架尚未确立、综合研究局部突出而整体滞后、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研究仍需深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有待强化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的区域调查、精准的科学发掘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予以推进.
张照是清前期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深受清康雍乾三代帝王推重,为乾隆朝官样书风的代表.就书法而言,张照为一时名家.其于书学认知,亦多高见.检索史料,梳理张照的书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宗晋崇王的书统观念;其二为池水尽墨的摹古观念;其三为沉着通灵的融汇观念;其四为文章忠义的品格观念.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二号坑位于墓葬东南,平面形状为“凸”字形,由通道、坑体两部分组成.2019年考古发掘工作对坑内填土、盗洞情况有了较为清楚地了解,盗洞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及各种质地的器物,反映了坑内陪葬品内涵,有助于做好未来发掘的现场文物保护工作.
七七事变后为统筹和管理对华事务,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日本组织成立兴亚院,并对中国展开一系列调查活动.棉花作为重要的民用及战略物资,成为兴亚院调查的重点,而华北和华中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棉花产地,成为其重点调查的区域.兴亚院在北京、上海分别设立华北联络部和华中联络部,并且利用伪政权来完成调查和统制棉花的目的 .兴亚院对华棉花的调查和统制反映了日本的对华经济侵略.
通过对沙隆卡遗址陶片及石器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来自禾本科粟(Setaria italica)、小麦族(Triti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数量较为丰富,种属来源较为多样,显示了沙隆卡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壳斗科栎属、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发现,弥补了大遗存研究的不足,提供了沙隆卡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新证据,为青海东部地区史前生业经济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
本文通过对战国西汉时期长安—咸阳地区中小型墓葬的统计与分析,梳理出各阶段墓葬形制演变规律,认为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存在两次转变,第一次在战国中晚期,竖穴墓道洞室墓迅速普及;第二次在西汉中晚期,砖室墓及同室、多室合葬兴起.并且关中各地区、关中与周边陕县、雒阳地区的墓葬形制演变有所差异.这些变化与差异可能与秦人东进及中央集权郡县制的社会治理体系确立有关,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到“忠”“孝”理念下家庭观念增强的影响,家庭合葬墓逐渐增多.墓葬形制的变化体现出当时政治体制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合浦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砖室墓中,有一种陶质莲花形器,此类器物因出土时扰乱严重,长期以来被当做随葬品看待,而且还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自身形态的分析对比,提出此类器物应为构筑于墓顶的藻井模型.根据藻井在国内外的发现情况,认为藻井在合浦的出现,除了可能受到中原宫殿建筑及丧葬观念的影响之外,也不排除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西方直接传入合浦的可能.
现藏于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的《唐司天监翰林待诏徐昇墓志》,其志主徐昇是唐代《观象历》和《宣明历》的制定者.志文纠正了文献及以往论著中将《观象历》和《宣明历》制定者记为“徐昂”的错讹,为研究两历法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