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保护视角下的老城区改造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大连东关街老城区为例,从保护地方文化视角入手,在把握东关街区位特征、所属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关注老城区改造进程中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研及小范围问卷调查,对东关街历史来源、商业地位和建筑特色等进行系统化梳理,报告了当地居民人口结构及老城区保护意识情况,就保护和传承东关街地方文化提出系统性改造模式,为实现合理化改造做出理论探索。
  关键词:地方文化;改造困境;改造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25-02
  老城区作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发挥着记录城市发展变迁与人文历史风貌的作用。在当下的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老建筑被不合理改造现象,城市建设一味模仿西方现代建筑,与原有城市风格不吻合,过于追求样式高大全,而未能很好发掘老式建筑中蕴含的文化积淀,许多城市往往“千城一面”[1],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基本概况
  本文所述的大连“东关街”,区别于“扬州东关街”,它坐落在大连市中心,泛指东关菜市场至西岗市场一带,北起鞍山路、南至宏济街,东起英华街、西至日新街、繁荣街的区域,是大连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老式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积淀了城市兴起时期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信息。
  “据《西岗文史资料》,在大连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老百姓俗称‘小岗子’,俄国殖民者把小岗子地区划为‘中国区’,专供中国人居住”[2]。东关街之名始于日本殖民时期,民间的说法是,过去住在小岗子的中国人去日本人居住区要过关检查,关卡设在小岗子东面,因此被称为东关街。这里是“大连民族工商业发源地”[3],也是大连市早期最核心的城市居民集中消费区域,20世纪30年代大连最主要的中国人经营的商号几乎都云集于此,在日俄殖民时期出现了“大连富商八大家”[4]。
  东关街房屋建筑大多属于一种集合式院落的民居,即每一座房子都是一个围起来的中式四合院。院内为中厅外廊式结构,中厅类似于南方民居的天井,外廊则是在二层构造出一圈室外走廊,走廊角一般设有楼梯通院内。东关街建筑外形似日式仿欧风格,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房,如有着厚厚的砖墙和小拱门(窗),山墙、门角上雕刻着些许的欧式印花。区域内房屋大多是二层楼建筑,偶有三层或四五层。
  图1  人口构成图                图2年龄分布图
  二、改造中面临的困境
  东关街改造问题由来已久,目前改造迫在眉睫。该地区房屋破旧,电路老化,冬日无集中供暖,同时又地处市中心商业区,毗邻火车站和汽车站,其破旧现状已严重影响大连市市容环境和城市形象。然而,改造中牵涉的复杂问题又让老城区面陷入着改造难的困境。
   1.东关居民何去何从。为了更好的深入调查,了解东关居民的人口构成,小组于2014年9月8日前往东关街进行一次小规模问卷调查。有效收回问卷44份,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就成年居民的年龄、居住时长及人口构成等做初步的了解。
  调查显示:该地区人口构成中以外来租住户为主,本地住户较少(如图1所示);居民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上人群为主(如图2所示);在此居住5年以下(包括5年)的居民占20%,居住6~20年约占23%,20年以上占比重最多,约为57%。东关街虽地处市中心,但因房屋破旧和基础设施差等原因,房屋租金便宜,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居民来此居住,动迁对外来户生活影响较大。老住户在此居住时间较长,对东关街有一定依恋,实地访谈中表示不太愿意搬迁。居民动迁后如何安置及部分居民不愿搬迁的心理,是老城区改造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2.部分居民老城区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对于东关街保护的意见和看法,小组于2014年9月14日再次前往东关街进行第二次随机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46份。在东关街改造问题上,15人赞成完全重新规划,17人认为应尽量多的还原旧城,14人觉得应以修缮为主;在对待老建筑态度上,13人赞成拆除老建筑,16人不赞成拆除,17人对此无所谓。对有着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的看法上,24人赞成此做法,7人反对,15人中立。对东关街设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区的态度中,24人支持,16人中立,6人反对。调查显示,多数当地居民赞成对老城区的还原和修缮,认为应该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老建筑的保护,支持东关街文化旅游开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老城区文化保护持冷漠或者反对的态度。
  3.规划改造区域不规整及动迁资金缺口。东关街目前土地利用情况较为复杂,包括学校、医院、住宅、市场、商铺及闲置房屋等,其中居民住宅面积占较大比重,实现老城区整体规划改造必然涉及多方面利益,改造区域不规整及动迁资金缺口是改造中的两大现实性难题。
  在2014年1月,《关于尽快解决好、建设好大连市东关街旧城棚户区改造的议案》被确立为大连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议案。市人大代表指出,如果货币化动迁后拆除重建,共需要动迁资金约24.3亿元,将收储的财务成本及五金一并计算,土地收储总费用在28亿元左右,新建建筑面积312300㎡,楼面价按5000/㎡计算,土地出让金15.6亿元,资金缺口约13亿元之多[5]。
  三、基于地方文化保护视角下的老城区改造方案
  图3 以保护地方文化为导向的“东关街改造模式”
  东关街文化保护改造,不仅是针对建筑和街道的孤立改造,更应该是老城区的“整体保护”[6],建议在此设立“东关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图3),积极复苏当年的老字号商铺,修缮还原老建筑,打造“大连民俗博物馆”[7],同时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重新规划和构造基础设施,在商业开发上,可利用该地区便利的交通及丰富的商业资源,部分街道可作为旅游景点,带动城市第三产业增长。   1.修缮老建筑。将城区轮廓、建筑形态和现代工艺融于一体,通过还原修整方法,形成“东关街文化建筑群”。在当代建筑工艺的不断发展下,一方面可采取“溯源模式”[8],街巷肌理按照原有布局进行保护,老建筑采用原材料修葺,另一方面可重新规划建筑群落,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手法对老建筑进行翻修。
  2.重启老字号。重启老字号不仅能带来商业文化上的传承,更能带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在重启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区位、气候、历史与文化等因素,培育彰显地方特色的优势休闲产业”[9],建议对东关街老字号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饮食业为主,以手工品、摄影、书吧、中医等为辅的“大连东关老街”。
  3.改造基础设施。东关街公共基础设施目前亟待改善,建议按照现代化城市硬件设施来重新规划和构造。住宅方面,建议对区域内房屋进行整体科学评估,对旧房危房进行修缮或改建;饮用水方面,建议重新铺设供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做到一家一户都有自来水;用电方面,合理改造线路,提高对当地供电能力;供暖方面,打破主要依赖电力和煤炉取暖现状,建议对该地区采取集中供暖;卫生方面,修建规范化公厕,居民垃圾定时定点清运。
  4.打造民俗博物馆。历史上,大连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区,各民族在长时间生产和生活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有的地方风俗和习惯。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关系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议打造“大连地方民俗文化博物馆”,囊括生产生活、娱乐消遣、商业活动、传统节日、礼仪规范等民间习俗。
  四、小 结
  老城区既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历史记忆的存留和重现。东关街是大连建市百年来文化积淀的载体,基于东关街在大连城市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本文仅从保护地方文化角度考虑提出老城区改造方案,在具体操作方式上还应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主动带头,更需要社会各界团体、市民和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陈华新,潘钊.浅论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J].设计艺术,2013(6).
  [2]大连晚报社周刊部.印象·大连老地儿[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2.
  [3]岱泓.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大连民族工商业发源地[N].大连日报,2010-09-14.
  [4]田志军,杲树.西岗史话[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5]齐芳芳.东关街旧城改造列入市人大议案[N].半岛晨报,2014-01-11.
  [6]单霁翔.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中)[J].文物,2006(6).
  [7]海南丢,吴爽,孙群萃,汤亚辉.留住东关街[J].东北之窗,2013(2A).
  [8]袁媛.文化基因视角下太原旧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9]马小宁.休闲产业与现代城市发展——兼论中国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快乐老人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31日半年间关于头条报道主题及调研主题的分析,发现与老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报道主题和调研主题比重比较小,并且其内容生产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提出其内容生产的创新策略,以促进媒体对老人权益的关注和全面报道。  关键词:中国老年人媒体;《快乐老人报》;内容生产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雾霾问题自从成为百姓所关注的问题之后,我国就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本文选取了《中国日报》2011年至2014年这4年以及2015年前3个月间雾霾报道的样本,并对此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由此探讨我国的对外环境报道对于国外受众的影响,同时探究外媒对于雾霾事件的误导是否因为对外报道的内容而有所矫正,进而对改进对外环境报道以及利用对外窗口宣传我国正面的环境观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中国日
期刊
摘 要:发展城市文化品牌已成为众多城市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课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紧紧抓住城区文化特点,形成有皇姑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统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打造“皇姑四美”;以皇姑区知名景点名称为蓝本,打造独特的城区文化宣传语;开展与特色城区文化有关的商业活动等建议和策略,为皇姑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为其他城市的文化品牌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考。  关键词:特色
期刊
摘 要: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地方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最近,也最接地气。本文选取在陕西本土小有名气的对农栏目《农家四季》,试图从该栏目的定位、内容制作、品牌的延伸等方面探讨《农家四季》的成功之道,解析该栏目如何依托本土农业资源,打造品牌栏目,构建对农服务新平台。旨在对其他地方电视台对农栏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对农栏目;品牌构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小剧场以其先锋性、独创性,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喜爱,并逐渐发展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而不同于北京上海小剧场的林立和活跃,二线城市的小剧场近年来才开始觉醒,并在艰难探索中逐步前行,相关研究处于相对空白,笔者对大连地区的小剧场运营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做出相关对策建议综述。  关键词:小剧场;运营;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
期刊
摘 要:以“女神”与“女汉子”为代表的新兴女性称谓语正在从网络社会逐步走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这已然成为了当下一种不容忽视的青年文化现象。文章记录了它们形塑的过程,并对其背后所隐含的关乎男女两性的内涵与深意进行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女神”、“女汉子”等网络青年女性称谓的出现与走红在体现当今女性社会角色转变的同时,背后却仍潜藏有男权色彩。可见,女性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还很长。  关键词:女性称谓;女
期刊
摘 要:新闻纪录片体现着真实客观的社会内涵,通过广阔丰富的题材,让社会公众了解自身社会及国家,担负起了一定的时代使命。南方都市报出品的新闻纪录片《南都深呼吸》,在碎片化的社会里坚守着南都传统的新闻理念。对其节目故事化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对新闻纪录片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思新闻纪录片在未来如何吸引更多受众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纪录片;《南都深呼吸》;受众  中图分类号:G21
期刊
摘 要: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高校党建工作来说,打造新媒体教育平台,转变党员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党员教育水平,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学习微平台”为例,进一步论述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党员;教育;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
期刊
摘 要:匿名社交软件在2014年引发热潮,它化解了人们自我表露的需求与熟人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满足了人们窥视隐私的乐趣。在经历了内容的管控和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人们希望通过匿名社交排解孤独、消除焦虑、满足好奇的可能性降低,再加上安全性、道德责任的隐忧,用户活跃度下降,匿名社交的价值和前景引起了业内的反思。  关键词:匿名社交;半熟人社交;自我表露;孤独;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
期刊
摘 要:古代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亚欧国家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通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现在的“一带一路”,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优秀传统文化亟待复兴,而现在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正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以强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中。本文将从洛阳经济、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入手,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