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爱逛市集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YL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市集文化


  “市集”这个概念源远流长,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以人类文明史最为悠久的中国为例,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便是“市”的雏形,而到了距今3500年的殷周时期,“日中为市,知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 .系辞》中已明确出现聚市而成集之“市集”了。至此,市集便随着商品生产的繁荣而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村、乡、镇、县和城市,或自发生长,或行政管理,总之,有人聚集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市集的存在。不管是“言满时少,虚时多也”的村头自家农产品地摊儿,还是午时击鼓三百下商人方能入市的唐代市场, 抑或是宋代繁荣的夜市和早市;不管是着重地点固定进行交易的市场,还是强调应时应景应季的集买卖和休闲社交于一体的庙会、花市、灯会,抑或是商品繁荣交通发达后出现的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的南北货品集散地;不管是“大集”“集市”“圩场”“坊市”等古今各地的称谓,其本质都是以商品交易为实质的辅以社交活动的场所。


历史悠久且依然活跃的欧洲市集


  在另一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欧洲,市集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悠久,而且由于私有制经济和民主化社会环境的一脉相承,使得欧洲的市集发展更加连贯且稳定,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的与时俱进的市集文化。时至今日,在欧洲诸多的大城小镇中,周末的老街古巷依然被五光十色的古董市集、跳蚤市场、农产品美食所占据。在周末的露天市集中买一些手作美食、挑拣一两件据说是两百年、或更久的祖母款首饰、或是复古又时尚的古着,再喝上点市集上售卖的咖啡饮料,晒着太阳,一个下午的时光就这样悠闲地打发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稀松平常到成为日常,延续了上百年,甚至近千年。比如伦敦的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从11世纪最初的鱼类、蔬菜和牲畜交易市场,发展到今天覆盖多个街区,百余个摊位各色商铺汇集当地乃至全欧洲优质美食;还有号称二手市场鼻祖的巴黎圣旺跳蚤市场(Marche Auxpuces deSaint-Ouen),源自19世纪中期巴黎市政府号召的一次市容市貌改革,改革后,城市垃圾等废物被移至巴黎郊区圣旺的一个废弃场,三万名以捡破烂为生的贫民聚集在一起挑挑拣拣, 并将有价值的物品再度出售,这种“现拣现卖”的方式和带着跳蚤的物品被巴黎人形象地冠以“跳蚤市场”,延续至今。而圣旺市场从此发展成今天欧洲最大最古老的跳蚤市场,拥有2500个摊位,占地七公顷;还有德国柏林墙市场(Flohmark am Mauerparkk),集中了前卫创新与怀旧的柏林风格,既充满了古董旧物,又随处可见地下乐队的表演、露天烧烤和坐在草地上晒太阳看书的人,仿佛20世纪60年代Woodstock重现一般。可以说,欧洲这些历史悠久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件货真价实的古董,更是一部值得反复品鉴的城市缩影。你总会在诸多的欧洲电影中,发现种种市集的场景。被称作伦敦街头艺人最爱的考文特花园市集(CoventGarden)曾是电影《窈窕淑女》的取景地;巴黎圣旺市场也因为伍迪 .艾倫指导的《午夜巴黎》在此拍摄而名声大震,再一次人气飙升;《诺丁山》(Notting Hill )中的休 .格兰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走出家门,穿过几百米长的波托贝罗市集(Portobello Road Market),到达工作的书店,电影的开头和高潮部分都是通过充满烟火气的市集长镜头来映衬休 .格兰特的心境和状态——一个摊位紧挨着另一个摊位,铺满长长的街道,一直延续至诺丁山的门口。水果摊的叫卖声、鲜花摊的缤纷色彩、琳琅满目真假参半的古董货品……喧闹杂乱的市集场景为影片营造了平凡生活却也活色生香的基调,更让观者看到了伦敦这座大城市最生动真实的一面。








当代市集的年轻代表


  因此,今天我们谈到的“市集”,实际上从来都不是个新鲜的话题。然而,此时我们要郑重其事地谈论它,因为就像农耕自古到今都存在,但是耕种方式已经根本性革新一样,“商业”和“社交”的形式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市集文化曾被断代甚至消失的中国当下,在价值多元化井喷般蓬勃的中国当下,市集所具有的含义,绝非商品买卖、逛街休闲这么简单,而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活场,正如创立于2015年初的市集品牌伍德吃托克的创始人张琦所说:“‘市集’只是一个针对消费端的表述方式而已……不拘于什么形式来承载,嘉年华也好,快闪也好,而是一个多元消费场景”。这个以“吃”起家的市集品牌,逐渐发展为品牌hunter,用全新的营销手段,将一个个潮流生活相关的产品和话题,整合在伍德吃托克这个大的IP之中,成为年轻消费者线上线下探索和创造潮流的嘉年华,寻找和坚定自身价值观的阵营。这其中涉及到商业地产、新兴品牌和消费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整合,与时下的互联网思维如出一辙。创立于2016年的Common Rare凡几也是近年来在潮流青年中颇具号召力的市集品牌,他们希望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值得深刻地去感受。小众的、原创的、地下的、反叛的态度,无疑对于年轻人有着巨大的蛊惑力,从创立至今,Common Rare凡几已经从单纯的市集品牌,发展成为15场大型活动的举办者、合作了超过800家独立原创和美食品牌,举办了多场艺术家与插画师展览,并且推出了4期凡几城市杂志,从商业售卖场到文化活动的主办方,再到传递自身价值观的线上线下期刊,其身份已经不单纯是简单的市集品牌,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包罗多元文化现象的青年生活社区。

今天的城市需要怎样的市集文化?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今天流行于都市生活中的“市集”更加需要的是去市集化,撕掉市集的标签,模糊市集的身份,商业行为是行为而不是目的,社交娱乐是内容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渴望表达态度和多元价值观的年轻人创造表达方式和生活场。在这个充斥着大厨、设计师、艺术家、诗人、手作匠人、音乐人甚至嬉皮怪咖的生活场里,买家也好、卖家也好,角色不同,然而立場是相同的,都是在共同的生活场中找到价值观一致的共鸣,一件独立设计师的作品,一块手作的面包,一杯现场调制的咖啡,一盒自种的小米,一支现场燃情的地下乐队和他们的乐曲,商品本身就被赋予了态度,它的传递超越了交易本身的意义,更不要说现场的感官体验和人气感染力,将这种态度的认同演化成一段不同的充满戏剧感的经历,这是线上购物所不可比拟的。正因此,一些线上受欢迎的生活方式App也在积极开拓线下体验店,如备受厨房小白追捧的“下厨房”互联网公司,在北京蓝色港湾开设了首家线下店,以市集的形式展示和售卖所有与美食相关的产品和食材。同时,传统的商业地产也积极与各种独立品牌合作,定期在商场举办各种主题性市集,聚拢人气,推广商业地产自身的品牌价值。即使没有明确提出“市集”的名号,一些知名的商业地产也纷纷与艺术家和设计师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将传统的商业空间改造为充满身临其境之感的场所,你甚至说不清这是商场、画廊、书店、市集还是音乐节现场,总之,你愿意身处其中,流连忘返。


爱逛市集的理由


  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鳞次栉比的商铺、形形色色的导购员,以及聚集在商场固定楼层的美食城,这些是我们所熟悉的购物情景,看上去商品琳琅满目,环境优雅宜人,然而,为什么我们,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去逛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实体店铺人流锐减,令相当多的购物中心和实体店铺面临巨大考验,甚至是休克般的打击;而另一方面,线上商城的繁荣、当代市集的异军突起,艺术展美术馆及周边产品快闪店的火爆,使得我们对于城市生活方式的未来发展产生更多的思考,要轻松、要好玩、要个性、要民主、要态度、要交流、要展示、要情怀、要叛逆……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的新一代青年早就习惯线上购物,而不再满足于精挑细选一件商品的结果。他们逛街的理由其实就是进入到一个价值观契合的生活场所——更有趣的体验,更新鲜更平等的交流方式、参与文化与创意的展示,或许这就是人人爱逛市集最直接的原因。
其他文献
位于巨鹿路758弄一个充满拱形建筑元素的空间,有着双重身份:白天,它是光线通透的咖啡店SmallCompany Coffee。夜幕降临后,灯光被重新接起,同一空间摇身一变成为沉稳、时髦的都市酒吧BarLotus。  这家有着高人气的店由Derek一手策划打造。2015年Derek从欧洲回国,与调酒师、空间设计师一道,在成都开了第一家店Bar Lotus,三年后,Bar Louts来到上海,今年,有
期刊
如果把这三个好朋友的各自学业职业背景拼加起来是一个很跨界的组合。林哞哞学习策展出身,热爱红酒、对餐饮和外贸行业很感兴趣;Jeffery学的是俄苏文学,在电视台工作过、做过厨师和品牌咨询工作;邱正学金融数学,工作之后做杂志、视觉创意,经营买手店。在踏葡TaP BaRà VIN之前,三个人分别有自己其他的创业项目,有接地气的一手经验。兼具文理商科的背景,让这三个人的小团队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做。
期刊
或许是出于对伦敦艺术店铺的怀念,两年前,嘟嘟和Mika想做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小馆子。“艺术能走进生活”一直是一个简单却难以实现的概念,所以对两位主理人来说,把艺术融入吃喝玩乐就是最直接的方式。而当时的愚园路正在经历一场城市更新规划,这个街边小小的空间因为艺术性的同时兼顾了咖啡厅、市集、活动场地等可能性,于是,Fiu Gallery和fiu Pump诞生了。  寻找愿意跟公众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建立联
期刊
在这个夏天结束之际,上海永丰村5号的老洋房里,一场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创造才刚刚开始。这个名为“Objective”的空间,从建筑、室内、艺术、家具等多个维度,寻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探索以情感为连接的家居生活之本。  踏入这幢墨绿色老洋房建筑的一层空间,沙发、茶几、灯具、艺术品......功能性和美学在這些单品的搭配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艺术家韩冰的《无题》是进门后的第一个展品,以这幅作品作为开场,既
期刊
从媒体人转向做实体经济,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对消费风向的敏锐度和前瞻性;但有时会因为过于超前而夭折。此外,再小的实体经济,作为经营者也需要考虑搭建供应链、市场推广与销售、每日运营管理、提升服务细节、处理各种琐碎而必须的事情,和媒体人的生活大不相同。  说到这里,王继涛有些佛系地说,当初做咖啡馆时没想这么多,就是机缘巧合开始了一切。日常运营确实超过他最初的理解。但一旦做起来,还是有一种朴素的责任感
期刊
2016年,张一芃和南杉在北京香饵胡同开了一间不足20平米的咖啡馆和15平米的客房。她们相信小空间可以有大作为,因而把咖啡馆取名为“大小咖啡”。两个人非常重视咖啡馆的空间体验和品牌视觉,聘请建筑事务所AIO、设计事务所Meat联合为品牌设计空间和视觉形象。设计师以自然软木和白色瓷墙,以及各种细腻细节让小空间融合安静与活泼气质。空间高颜值、好喝的咖啡以及合理的价格,让大小咖啡一问世就成了网红店,为品
期刊
大地野食的创始人蘑菇,从2015年品牌创立初始,就在思考如何让人们在城市中发现自然,让人们更好地聚在一起。在蘑菇看来,“野食”有比“野餐”更加宽广的想象,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只是带一块野餐布去公园,还有更多有关野外和食物的可能,包括食材上的,形式上的,场所上的。  去年年底,蘑菇和朋友在安福路的一栋洋房内,搭建起一个聚餐的空间。这栋老宅是由俄国贵族安德羅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建,以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的
期刊
坐落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曼托瓦(Mantua)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可能就是莎士比亚为罗密欧所选择的流放之地。然而,抬头看看那美轮美奂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你很难把这种流放当作一种惩罚。事实上,对于档案保管员Sara Cozzoli和她从事法律工作的丈夫而言,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想要购买的居所。  Sara的日常工作就是保管历史档案,因此当她看到这间公寓中那精美绝伦的壁画时,立刻深深地被其吸引,流连忘返。
期刊
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及城市研究专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将城市称作“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绿色、富裕且宜居的地方”。对城市生活的赞美与迷恋也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从城市的必要元素“街道”出发,纵观信息时代与全球化趋势下未来城市生活该如何发展与创新,并不斷为都市人提升幸福感、激发创造力与亲密之爱。  关于未来
期刊
Nathalie Assi的住所位于伦敦西区,在安静明亮的客厅里,她侧对着Pietro Russo创作的一组水仙花状镜面吊灯,它们如巨型胸针一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即便摆在当代设计博物馆里也不会显得违和的它们,却能自然地融入这个家的古董家具和生活物件,就像共同参加聚会的好友一样融洽。这是因为Nathalie与丈夫和三个孩子同住的这个空间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家,这一灰泥粉刷的房屋同時也是她开办的SEED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