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选举,执政近10年的国大党很可能被反对派人民党击败,而中国政府也在认真应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变化。
中国与印度作为亚洲两个最重要的大国,众所周知一直关系微妙。一名研究印度问题的中国学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相邻的国家曾经打过仗,现在仍然有边界问题未了。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些印度人一直把中国的发展当作是对自己的威胁,这样的威胁不但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军事力量和国际政治话语权上,印度认为中国在印度邻国的一系列活动已经影响到其国家安全。”
虽然中国在2013年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50亿美元,但双方在安全议题上始终缺乏互信。有印度网友表示,中国和印度合作很有必要,只有双方经济高度关联整合,才不会发生战争,“中印领土争端一直只会以吵架的方式存在”。
印度版的“中国广东”
古吉拉特邦位于与巴基斯坦接壤的印度西北部,濒临阿拉伯海,那里不但有着令全印度羡慕的发达制造业,还有着全印度知名的首席部长纳伦德拉·莫迪,而不论是古吉拉特邦还是莫迪,其与中国的关系都值得大书特书。
一些到过古吉拉特邦的中国人都表示特别意外,因为他们在当地看到了非常熟悉的场景,那里的许多工厂与中国广东的企业大同小异:印度工人们把各种配件加工成产品,然后有序地分装发送到印度各地,或者出口到海外市场。
印度媒体表示,由于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古吉拉特邦很早就走上了飞跃的工业化模式,可以说其一直在模仿中国广东的经济发展道路。近年来,只占印度人口总量5%的古吉拉特邦,工业产值却占到了全印度的16%,出口总值占到22%,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超越全印度的平均水平。
作为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莫迪大力推动了古吉拉特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其他印度邦领导人不一样的是,截至2014年年初,莫迪已经先后四次访问中国,尤其是2011年到中国“招商引资”时,他不仅对“中国模式”大加赞赏,更积极向中国商人推销“古吉拉特发展模式”,希望“良政、透明度和稳定”的古吉拉特邦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
正是在莫迪的极力推动下,许多中国商人去到了古吉拉特邦投资建厂,当地一些学校甚至还顺势开办了中文教育班,围绕中国商人和中国投资企业进行配套服务。在不少印度人眼中,古吉拉特邦就是一个中国模式的“经济翻版”,一些印度媒体甚至直接以“印度版本的中国广东”来解释当地的发展情况。
不仅仅是工厂的建造,在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的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却建设得很不错,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外国投资。莫迪还不止一次对中国媒体表示,他笃信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日程。
除了炼油厂和港口等中国式的大型标志性工程,还有汽车和制药工业等不少中小型企业及外国公司存在于古吉拉特邦的经济模式中。和中国广东一样,莫迪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来推动经济增长,并且制定了更加简便的劳动法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8年,印度最大的财团塔塔集团旗下的汽车公司计划在西孟加拉邦东部的辛古尔建立工厂,但遭到了当地农民的激烈抵制,最终塔塔集团将汽车工厂转移到古吉拉特邦。在莫迪的协助下,塔塔集团以帮助失地农民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了在古吉拉特邦顺利发展的目标,不但使汽车工厂和失地农民都获得了理想的收益,更使古吉拉特邦很快拥有了一座汽车城。
2010年前后,西方媒体曾经造了一个新词:CHINDIA,这个中文意思为“中印大同”的词语迅速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同,其背后体现出中印这对新兴的经济伙伴正令全球经济的重心转向亚洲,它们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现在,许多古吉拉特人都为家乡的发展感到自豪,并感谢邦首席部长莫迪所做的工作,而其间的 “中国因素”也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莫迪还刻意把自己打造成经济改革的推进者和注重实际的执政者。在2014年的竞选拉票中,他公开反对伊斯兰社会的一夫多妻和高生育率,并提出要控制印度人口;他公开宣称“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过“我首先考虑改进的目标是印度的厕所,寺庙则排在后面”。印度媒体认为,莫迪的这些话已经引起了不少选民的共鸣。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古吉拉特邦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投资繁荣其实也得益于当地自古以来的商业传统、纺织业基地和港口的天然优势,莫迪任职前当地的经济增长就已经在印度名列前茅,而莫迪的任期正好赶上了整个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即便所有成就都被归结于莫迪个人,但古吉拉特邦的成功模式未必能在整个印度复制。
各大派别对华态度务实
印度与中国的微妙关系一直令外界关注,除了共同拥有地球上差不多一半的人口数量,两国还在1962年发生了边界军事冲突,至今还为部分领土主权问题互不相让,且中国长期对巴基斯坦的友好和支持态度也一直令印度不快。但印中两国的同期崛起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由于国情与制度不同,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时彼此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由于印度政坛一直由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主导轮流执政,因此两党领导人对中国的态度往往也被等同于印度政府的态度。国大党是印度现存历史最长的政治组织,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成为执政党。截至2014年,国大党共计7人担任印度总理,现总理曼莫汉·辛格于2004年5月上任。
辛格总理分别在2008年和2013年出访中国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辛格曾表示,印度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有利,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共识,两国应在广泛的领域密切合作,以保持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
自2004年5月辛格上任总理,此轮国大党执政已经连续10年。辛格也是印度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之一,并被广泛视为印度经济改革计划的设计师,不过辛格政府也一直被持续增加的腐败指控所困扰,不但经济发展放缓,而且通胀率居高不下,导致印度民众求变心态普遍,人民党在2014年重新执政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1979年2月,印度人民党创始人、时任印度外交部长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访问中国,标志着两国高层往来的恢复。瓦杰帕伊也是第一位担任印度总理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其对印中两国的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瓦杰帕伊在1996年5月和1998年3月曾两次出任印度总理,1999年10月第三次出任总理。2004年5月,因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失败,瓦杰帕伊被迫下台。
瓦杰帕伊在位期间一直注重印中两国关系发展,并积极推动双边关系多元化的进程,认为双边对话不仅集中在有利于促进两国合作的传统领域,还应涉及恐怖主义、安全、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多边经济体系等一系列国际事务。他还强调,对于印度和中国的规模、人口、人力资源和经济力量来说,现有的合作只是迈出了通往长久与希望之路的前几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印度而言,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2003年6月,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并签署双边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印度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瓦杰帕伊的积极倡导下,印中之间的经济及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印度对于中国的看法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不再把中国当成是印度的安全威胁,而更加愿意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友好邻邦、贸易伙伴,甚至是学习的对象。
无论国大党或是人民党执政,中国都是印度政府需要放在重点位置的国家。虽然历史矛盾和现实利益冲突一直都存在,但两党所执政的印度政府始终把握着安全尺度,不会轻易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冲突。
2014年4月14日,印度外交秘书苏贾塔·辛格抵达北京参加第六轮中印战略对话,她表示此行是为了重申印度政府极为重视对华关系,致力于巩固印中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副外长刘振民则回应,辛格选择在印度大选的特殊时刻前来与中方进行战略对话,表明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双边关系,中方对此非常赞赏。
《印度斯坦时报》网站4月14日的报道称,尽管中印两国关系屡屡因边境争端而受到困扰,但这一战略对话让两国外交人员有机会巩固双边关系极其难得的发展势头。辛格还强调,无论哪一个政党执政,印度对中国的政策都不会改变。
不过,《印度时报》的读者也作出了另外的评论:为什么要在大选期间进行对话,难道就不能等到新政府上台后再谈吗?要是印度新政府上台后中国变卦呢,或者印度新政府到时候奉行更为强硬的外交政策呢?
对华政策不可能大变
已经有印度选民批评莫迪总是以高效率为理由表现得非常强硬,担心其出任总理后会改变过去的国家政策。就以古吉拉特邦为例,事实上那里同时接受了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大量投资,印度网民表示“不知道莫迪到时候将会偏向哪国?”
2014年2月13日,美国驻印度大使南希·鲍威尔和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首府甘地讷格尔会面,被称为是自2002年因古吉拉特邦暴乱事件导致美国撤销其签证以来,美国官员与莫迪的最高调会面。
美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地区内一支能与中国抗衡的力量,两国近年来也发展了密切的商业和战略伙伴关系,年贸易额高达1000亿美元。不过,美印之间也经常出现尴尬问题,例如市场准入问题和2013年的外交官风波等。印度媒体注意到:在美国之前,英、德、法三国大使已经先后与莫迪单独见面。
随着这位昔日街头的卖茶少年距离总理宝座只有一步之遥,许多印度人开始讨论“民族主义派的莫迪”。其独断专行的作风会不会成为未来印度政党联盟运作中的掣肘,而古吉拉特邦的经济模式能否在印度全国范围内成功“再版”,更是选民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印度泰戈尔大学教授高希表示,无论国大党还是人民党,实际上经济政策相差并不大,即便莫迪上台执政,普通印度民众也未必会从中异常受益。另外,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也对莫迪有过批评,认为古吉拉特邦的政府治理并不如其显示出来的那样良好,莫迪只关注了硬件的基础设施,而在扶贫和教育方面表现欠佳。
但发展经济却是任何印度政治人物的首要任务,尤其如何与中国合作一直是对印度政府的考验。2014年初,中国提出了一个规模达3000亿美元的对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但3月18日两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商定的备忘录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中国热衷的高速铁路输出项目。
虽然印度官员们否认安全考虑是导致中国在印度高速铁路计划中出局的一个因素,但这对积极设法打入印度市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是一次重大打击,也预示着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互信态度仍然不会因为单纯的经济合作关系而改变。另外,2014年3月间发生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印度方面明确拒绝中国的舰船和飞机进入其领海领空进行搜寻,再度验证了印度在军事安全方面并不信任中国。
2014年5月16日,印度大选结果将被公布,6月印度新政府将组成。由于莫迪在竞选期间曾经指责印度现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过于软弱,并暗示将在边界争端上对中国采取较强硬的态度,因此有人认为其如果出任总理会给印中关系带来紧张气氛。
对此,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杜拉·塞克哈向媒体表示,不管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组阁,印度的外交政策都取决于国内发展状况,不可能突然变得非常强硬。
中国政府此前已经宣布2014年是“中印友好交流年”,而以莫迪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积极推动与中国经济关系的历史来看,其即便当选新一任印度总理,仍然会以务实的态度继续推动与中国的交往政策。
中国与印度作为亚洲两个最重要的大国,众所周知一直关系微妙。一名研究印度问题的中国学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相邻的国家曾经打过仗,现在仍然有边界问题未了。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些印度人一直把中国的发展当作是对自己的威胁,这样的威胁不但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军事力量和国际政治话语权上,印度认为中国在印度邻国的一系列活动已经影响到其国家安全。”
虽然中国在2013年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50亿美元,但双方在安全议题上始终缺乏互信。有印度网友表示,中国和印度合作很有必要,只有双方经济高度关联整合,才不会发生战争,“中印领土争端一直只会以吵架的方式存在”。
印度版的“中国广东”
古吉拉特邦位于与巴基斯坦接壤的印度西北部,濒临阿拉伯海,那里不但有着令全印度羡慕的发达制造业,还有着全印度知名的首席部长纳伦德拉·莫迪,而不论是古吉拉特邦还是莫迪,其与中国的关系都值得大书特书。
一些到过古吉拉特邦的中国人都表示特别意外,因为他们在当地看到了非常熟悉的场景,那里的许多工厂与中国广东的企业大同小异:印度工人们把各种配件加工成产品,然后有序地分装发送到印度各地,或者出口到海外市场。
印度媒体表示,由于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古吉拉特邦很早就走上了飞跃的工业化模式,可以说其一直在模仿中国广东的经济发展道路。近年来,只占印度人口总量5%的古吉拉特邦,工业产值却占到了全印度的16%,出口总值占到22%,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超越全印度的平均水平。
作为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莫迪大力推动了古吉拉特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其他印度邦领导人不一样的是,截至2014年年初,莫迪已经先后四次访问中国,尤其是2011年到中国“招商引资”时,他不仅对“中国模式”大加赞赏,更积极向中国商人推销“古吉拉特发展模式”,希望“良政、透明度和稳定”的古吉拉特邦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
正是在莫迪的极力推动下,许多中国商人去到了古吉拉特邦投资建厂,当地一些学校甚至还顺势开办了中文教育班,围绕中国商人和中国投资企业进行配套服务。在不少印度人眼中,古吉拉特邦就是一个中国模式的“经济翻版”,一些印度媒体甚至直接以“印度版本的中国广东”来解释当地的发展情况。
不仅仅是工厂的建造,在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的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却建设得很不错,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外国投资。莫迪还不止一次对中国媒体表示,他笃信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日程。
除了炼油厂和港口等中国式的大型标志性工程,还有汽车和制药工业等不少中小型企业及外国公司存在于古吉拉特邦的经济模式中。和中国广东一样,莫迪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来推动经济增长,并且制定了更加简便的劳动法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8年,印度最大的财团塔塔集团旗下的汽车公司计划在西孟加拉邦东部的辛古尔建立工厂,但遭到了当地农民的激烈抵制,最终塔塔集团将汽车工厂转移到古吉拉特邦。在莫迪的协助下,塔塔集团以帮助失地农民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了在古吉拉特邦顺利发展的目标,不但使汽车工厂和失地农民都获得了理想的收益,更使古吉拉特邦很快拥有了一座汽车城。
2010年前后,西方媒体曾经造了一个新词:CHINDIA,这个中文意思为“中印大同”的词语迅速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同,其背后体现出中印这对新兴的经济伙伴正令全球经济的重心转向亚洲,它们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现在,许多古吉拉特人都为家乡的发展感到自豪,并感谢邦首席部长莫迪所做的工作,而其间的 “中国因素”也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莫迪还刻意把自己打造成经济改革的推进者和注重实际的执政者。在2014年的竞选拉票中,他公开反对伊斯兰社会的一夫多妻和高生育率,并提出要控制印度人口;他公开宣称“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过“我首先考虑改进的目标是印度的厕所,寺庙则排在后面”。印度媒体认为,莫迪的这些话已经引起了不少选民的共鸣。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古吉拉特邦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投资繁荣其实也得益于当地自古以来的商业传统、纺织业基地和港口的天然优势,莫迪任职前当地的经济增长就已经在印度名列前茅,而莫迪的任期正好赶上了整个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即便所有成就都被归结于莫迪个人,但古吉拉特邦的成功模式未必能在整个印度复制。
各大派别对华态度务实
印度与中国的微妙关系一直令外界关注,除了共同拥有地球上差不多一半的人口数量,两国还在1962年发生了边界军事冲突,至今还为部分领土主权问题互不相让,且中国长期对巴基斯坦的友好和支持态度也一直令印度不快。但印中两国的同期崛起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由于国情与制度不同,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时彼此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由于印度政坛一直由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主导轮流执政,因此两党领导人对中国的态度往往也被等同于印度政府的态度。国大党是印度现存历史最长的政治组织,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成为执政党。截至2014年,国大党共计7人担任印度总理,现总理曼莫汉·辛格于2004年5月上任。
辛格总理分别在2008年和2013年出访中国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辛格曾表示,印度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有利,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共识,两国应在广泛的领域密切合作,以保持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
自2004年5月辛格上任总理,此轮国大党执政已经连续10年。辛格也是印度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之一,并被广泛视为印度经济改革计划的设计师,不过辛格政府也一直被持续增加的腐败指控所困扰,不但经济发展放缓,而且通胀率居高不下,导致印度民众求变心态普遍,人民党在2014年重新执政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1979年2月,印度人民党创始人、时任印度外交部长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访问中国,标志着两国高层往来的恢复。瓦杰帕伊也是第一位担任印度总理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其对印中两国的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瓦杰帕伊在1996年5月和1998年3月曾两次出任印度总理,1999年10月第三次出任总理。2004年5月,因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失败,瓦杰帕伊被迫下台。
瓦杰帕伊在位期间一直注重印中两国关系发展,并积极推动双边关系多元化的进程,认为双边对话不仅集中在有利于促进两国合作的传统领域,还应涉及恐怖主义、安全、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多边经济体系等一系列国际事务。他还强调,对于印度和中国的规模、人口、人力资源和经济力量来说,现有的合作只是迈出了通往长久与希望之路的前几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印度而言,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2003年6月,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并签署双边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印度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瓦杰帕伊的积极倡导下,印中之间的经济及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印度对于中国的看法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不再把中国当成是印度的安全威胁,而更加愿意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友好邻邦、贸易伙伴,甚至是学习的对象。
无论国大党或是人民党执政,中国都是印度政府需要放在重点位置的国家。虽然历史矛盾和现实利益冲突一直都存在,但两党所执政的印度政府始终把握着安全尺度,不会轻易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冲突。
2014年4月14日,印度外交秘书苏贾塔·辛格抵达北京参加第六轮中印战略对话,她表示此行是为了重申印度政府极为重视对华关系,致力于巩固印中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副外长刘振民则回应,辛格选择在印度大选的特殊时刻前来与中方进行战略对话,表明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双边关系,中方对此非常赞赏。
《印度斯坦时报》网站4月14日的报道称,尽管中印两国关系屡屡因边境争端而受到困扰,但这一战略对话让两国外交人员有机会巩固双边关系极其难得的发展势头。辛格还强调,无论哪一个政党执政,印度对中国的政策都不会改变。
不过,《印度时报》的读者也作出了另外的评论:为什么要在大选期间进行对话,难道就不能等到新政府上台后再谈吗?要是印度新政府上台后中国变卦呢,或者印度新政府到时候奉行更为强硬的外交政策呢?
对华政策不可能大变
已经有印度选民批评莫迪总是以高效率为理由表现得非常强硬,担心其出任总理后会改变过去的国家政策。就以古吉拉特邦为例,事实上那里同时接受了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大量投资,印度网民表示“不知道莫迪到时候将会偏向哪国?”
2014年2月13日,美国驻印度大使南希·鲍威尔和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首府甘地讷格尔会面,被称为是自2002年因古吉拉特邦暴乱事件导致美国撤销其签证以来,美国官员与莫迪的最高调会面。
美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地区内一支能与中国抗衡的力量,两国近年来也发展了密切的商业和战略伙伴关系,年贸易额高达1000亿美元。不过,美印之间也经常出现尴尬问题,例如市场准入问题和2013年的外交官风波等。印度媒体注意到:在美国之前,英、德、法三国大使已经先后与莫迪单独见面。
随着这位昔日街头的卖茶少年距离总理宝座只有一步之遥,许多印度人开始讨论“民族主义派的莫迪”。其独断专行的作风会不会成为未来印度政党联盟运作中的掣肘,而古吉拉特邦的经济模式能否在印度全国范围内成功“再版”,更是选民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印度泰戈尔大学教授高希表示,无论国大党还是人民党,实际上经济政策相差并不大,即便莫迪上台执政,普通印度民众也未必会从中异常受益。另外,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也对莫迪有过批评,认为古吉拉特邦的政府治理并不如其显示出来的那样良好,莫迪只关注了硬件的基础设施,而在扶贫和教育方面表现欠佳。
但发展经济却是任何印度政治人物的首要任务,尤其如何与中国合作一直是对印度政府的考验。2014年初,中国提出了一个规模达3000亿美元的对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但3月18日两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商定的备忘录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中国热衷的高速铁路输出项目。
虽然印度官员们否认安全考虑是导致中国在印度高速铁路计划中出局的一个因素,但这对积极设法打入印度市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是一次重大打击,也预示着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互信态度仍然不会因为单纯的经济合作关系而改变。另外,2014年3月间发生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印度方面明确拒绝中国的舰船和飞机进入其领海领空进行搜寻,再度验证了印度在军事安全方面并不信任中国。
2014年5月16日,印度大选结果将被公布,6月印度新政府将组成。由于莫迪在竞选期间曾经指责印度现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过于软弱,并暗示将在边界争端上对中国采取较强硬的态度,因此有人认为其如果出任总理会给印中关系带来紧张气氛。
对此,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杜拉·塞克哈向媒体表示,不管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组阁,印度的外交政策都取决于国内发展状况,不可能突然变得非常强硬。
中国政府此前已经宣布2014年是“中印友好交流年”,而以莫迪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积极推动与中国经济关系的历史来看,其即便当选新一任印度总理,仍然会以务实的态度继续推动与中国的交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