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食品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可以避免使用者出现中毒或者身体不适等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所以,食品安全检测部门一定要做好检测工作,要对检测技术以及设备进行优化。快速测试片是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一项新型的检测方法,其有着较多的优点,不但检测的准确率高,而且检测的效率也比较高。本文对快速测试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促进这项检测技术的推广。
关键词:快速测试片;食品;微生物;检测;应用
快速测试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这项检测技术有着较多的优点,其在测定的过程中,使用的检品比较少,与传统的测定技术相比,其不需要其他试剂,也不需要玻璃器皿,其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易于保存、携带方便,使用这项检测技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不会产生大量的废物污染物,可以降低为环境的污染,测试片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也不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测试片可以对多种细菌进行接种,缩短了检测的时间,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应用这种检测技术,无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值得推广。
1 以滤纸为载体的测试片
1.1 菌落总数测试片
采用以滤纸为载体的测试片,需要筛选白色、密度均匀、吸附力强的滤纸,还要将滤纸裁剪为4.0×5.0cm的统一尺寸。检测人员还需要做好灭菌工作,将TTC(氯化三苯四氮唑)加入无菌培养基后,将滤纸浸入其中,要控制好滤纸的培养基吸附量,还要保证测试环境的干燥性,要做好滤纸的密封保存工作,降低装入已灭菌的塑料口袋中。
TTC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其在与氢接触后,会形成非水溶性三苯甲脂,这种物质是红色点状物。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滤纸上的红点,这样可以确定细菌的数量。使用TTC时,需要控制用量,如果用量过大,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不利于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将1mL待测液加在纸片上,然后做压平处理,将其放置在37℃的培养箱中,培养的时间以16-18h为宜,然后对滤纸上的红点进行统计。检测纸片都是一次性的,在测定后直接对其进行焚烧处理。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的的优点,单位由于滤纸的间隙比较大,有的菌体会存在于缝隙中,肉眼无法发现,所以,检测值一般小于实际菌的数量。
1.2 大肠菌群测试片
大肠菌群测纸片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着广泛的使用,将其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在对大肠菌群测试片进行研究后,相关工作人员确定了科学的制作工艺,在与传统检测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后证明,大肠菌群测试片检测的合格率为95.0%,两种检测法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应用大肠菌群测试片方法时,还要做好浸液的配置工作。浸液需要用到:乳糖、蛋白胨、胆盐、TTC、琼脂0.1g等,pH在6.8-7.0,灭菌条件为115℃,灭菌时间为15min,浸泡条件60℃,时间为10min,烘干温度55℃。将待测液加到纸片上后,37℃培养16~18h,即可检测出结果。通过检测发现,在纸片上出现的红色斑点,在外周存在一圈黄晕,其属于阳性;如果红色斑点外周存在紫蓝色的晕圈,则属于阴性。红点在接触酸性样品后,纸片会变黄,在培养后无红点出现,则证明为阴性。纸片法在检测时,还需要做好培养液的配置工作,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要考虑生物酶的作用,还要采用灭菌滤纸吸收培养基中的溶液。细菌在纤维膨胀的作用下,会大量的生长与繁殖,TTC在还原成红色后,会形成红色菌落,其产生黄晕后,细菌会将乳糖分解,并产生酸物质,会使指示剂变黄。在使用TTC或琼脂粉时要控制好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纸片荧光法
该测试片由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研制,利用细菌产生某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的特点,建立的一种酶-底物反应法。将待测细菌所需的营养成分、酶促底物以及抑制杂菌的成分固相化在纸片上,通过检测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产生的有关酶的活性,以达到计数的目的。已有的两种测试片可分别检测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均在37℃培养,24h后在波长365nm荧光灯下观察结果。最低检测量可达0~4cfu/ml。该方法的定性、定量结果与AOAC方法无差异。
2 以Petrifilm为载体的测试片
Petrifilm纸片是一种新型的测试片,其得到了AOAC的认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这种纸片使用了凝胶剂,可以对菌落进行准确的计数,是一种可再生的水合物干膜,薄膜的下层还覆盖了培养基,其含有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剂,当外界环境的温度达到要求,则可对细菌微生物进行培养。
2.1 菌落总数测试片
揭起覆盖的胶片,将1ml样品悬液滴于纸片中央后盖回,用压板轻轻压下,将样品均匀地覆盖于培养基上。静置约1min使培养基中的凝胶固化。测试片水平放于37℃恒温箱内培养。细菌总数测试片培养48±3h后计数红色菌落数作为细菌总数,亦可用作乳酸菌测定。
2.2 霉菌、酵母菌测试片
该测试片含霉菌酵母生长的营养物质、菌落生长的指示剂,并添加抗生素以抑制细菌生长。接种后,21℃~25℃培养3~5d,计数。酵母菌菌落特征:小型菌落,边缘清晰,颜色均一,灰白色至蓝绿色,菌落隆起。霉菌菌落特征:大型菌落,边缘模糊,中间颜色深暗,颜色不均一,菌落扁平。
2.3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检测纸片
该测试片含有改良的VRB(VioletRedBile)培养基及葡萄糖苷酸酶指示剂。绝大多数大肠杆菌能产生β-葡萄糖苷酸酶,与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环绕在大肠杆菌菌落周围,表面覆盖的胶膜,可留住发酵乳糖产生的气体,形成蓝色和深蓝色的菌落并有气泡相连。大肠菌群菌落在测试片上产酸,pH指示剂使培养基变为暗红色,在红色菌落周围有气泡者为大肠菌群。所以,一次测试即可测出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数:带气泡的蓝色和红色菌落为大肠菌群,带气泡的蓝色菌落为大肠杆菌。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测试片
该测试片含有改良的BairdParker培养基,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很强的选择性,并能将其鉴定出来,与3个BairdParker平板加一个血浆凝固酶试管的方法等效。其可形成暗紫色菌落,如果在测试片上有其它可疑菌落出现,可以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确认反应片。其含有显色剂及脱氧核糖核酸,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耐高温特性,高温处理后仍能将DNA降解而与反应片上的显色剂反应形成粉红色环。
3 讨论
快速测试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经过实践证明,使用快速测试片可以提高检测的质量以及效率,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操作较为简单,这种新型的检测方法也有一定缺点,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检测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技术,要保证检测的条件符合要求,还要控制试剂的用量,要保证滤纸的质量,如果滤孔过大,很容易隐藏细菌。应用快速测试片,可以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的效果,这种方法简单、快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积累经验,还要对检测技术进行改进,从而保证食品食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范远景,潘丙南,陈伟,韩明忠,程仁剑,李艳.3M纸片检测大肠菌群法与国标快速检测法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
[2]范萍,王婷,梁炎.快速检验纸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19).
[3]叶思霞,蔡美平,罗燕娜.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9).
[4]吴毓薇,吴许文,吴清平,黄汝添.食品卫生微生物测试片检测技术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2).
[5]陈忠杰,宁豫昌,高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关键词:快速测试片;食品;微生物;检测;应用
快速测试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这项检测技术有着较多的优点,其在测定的过程中,使用的检品比较少,与传统的测定技术相比,其不需要其他试剂,也不需要玻璃器皿,其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易于保存、携带方便,使用这项检测技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不会产生大量的废物污染物,可以降低为环境的污染,测试片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也不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测试片可以对多种细菌进行接种,缩短了检测的时间,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应用这种检测技术,无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值得推广。
1 以滤纸为载体的测试片
1.1 菌落总数测试片
采用以滤纸为载体的测试片,需要筛选白色、密度均匀、吸附力强的滤纸,还要将滤纸裁剪为4.0×5.0cm的统一尺寸。检测人员还需要做好灭菌工作,将TTC(氯化三苯四氮唑)加入无菌培养基后,将滤纸浸入其中,要控制好滤纸的培养基吸附量,还要保证测试环境的干燥性,要做好滤纸的密封保存工作,降低装入已灭菌的塑料口袋中。
TTC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其在与氢接触后,会形成非水溶性三苯甲脂,这种物质是红色点状物。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滤纸上的红点,这样可以确定细菌的数量。使用TTC时,需要控制用量,如果用量过大,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不利于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将1mL待测液加在纸片上,然后做压平处理,将其放置在37℃的培养箱中,培养的时间以16-18h为宜,然后对滤纸上的红点进行统计。检测纸片都是一次性的,在测定后直接对其进行焚烧处理。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的的优点,单位由于滤纸的间隙比较大,有的菌体会存在于缝隙中,肉眼无法发现,所以,检测值一般小于实际菌的数量。
1.2 大肠菌群测试片
大肠菌群测纸片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着广泛的使用,将其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在对大肠菌群测试片进行研究后,相关工作人员确定了科学的制作工艺,在与传统检测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后证明,大肠菌群测试片检测的合格率为95.0%,两种检测法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应用大肠菌群测试片方法时,还要做好浸液的配置工作。浸液需要用到:乳糖、蛋白胨、胆盐、TTC、琼脂0.1g等,pH在6.8-7.0,灭菌条件为115℃,灭菌时间为15min,浸泡条件60℃,时间为10min,烘干温度55℃。将待测液加到纸片上后,37℃培养16~18h,即可检测出结果。通过检测发现,在纸片上出现的红色斑点,在外周存在一圈黄晕,其属于阳性;如果红色斑点外周存在紫蓝色的晕圈,则属于阴性。红点在接触酸性样品后,纸片会变黄,在培养后无红点出现,则证明为阴性。纸片法在检测时,还需要做好培养液的配置工作,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要考虑生物酶的作用,还要采用灭菌滤纸吸收培养基中的溶液。细菌在纤维膨胀的作用下,会大量的生长与繁殖,TTC在还原成红色后,会形成红色菌落,其产生黄晕后,细菌会将乳糖分解,并产生酸物质,会使指示剂变黄。在使用TTC或琼脂粉时要控制好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纸片荧光法
该测试片由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研制,利用细菌产生某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的特点,建立的一种酶-底物反应法。将待测细菌所需的营养成分、酶促底物以及抑制杂菌的成分固相化在纸片上,通过检测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产生的有关酶的活性,以达到计数的目的。已有的两种测试片可分别检测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均在37℃培养,24h后在波长365nm荧光灯下观察结果。最低检测量可达0~4cfu/ml。该方法的定性、定量结果与AOAC方法无差异。
2 以Petrifilm为载体的测试片
Petrifilm纸片是一种新型的测试片,其得到了AOAC的认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这种纸片使用了凝胶剂,可以对菌落进行准确的计数,是一种可再生的水合物干膜,薄膜的下层还覆盖了培养基,其含有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剂,当外界环境的温度达到要求,则可对细菌微生物进行培养。
2.1 菌落总数测试片
揭起覆盖的胶片,将1ml样品悬液滴于纸片中央后盖回,用压板轻轻压下,将样品均匀地覆盖于培养基上。静置约1min使培养基中的凝胶固化。测试片水平放于37℃恒温箱内培养。细菌总数测试片培养48±3h后计数红色菌落数作为细菌总数,亦可用作乳酸菌测定。
2.2 霉菌、酵母菌测试片
该测试片含霉菌酵母生长的营养物质、菌落生长的指示剂,并添加抗生素以抑制细菌生长。接种后,21℃~25℃培养3~5d,计数。酵母菌菌落特征:小型菌落,边缘清晰,颜色均一,灰白色至蓝绿色,菌落隆起。霉菌菌落特征:大型菌落,边缘模糊,中间颜色深暗,颜色不均一,菌落扁平。
2.3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检测纸片
该测试片含有改良的VRB(VioletRedBile)培养基及葡萄糖苷酸酶指示剂。绝大多数大肠杆菌能产生β-葡萄糖苷酸酶,与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环绕在大肠杆菌菌落周围,表面覆盖的胶膜,可留住发酵乳糖产生的气体,形成蓝色和深蓝色的菌落并有气泡相连。大肠菌群菌落在测试片上产酸,pH指示剂使培养基变为暗红色,在红色菌落周围有气泡者为大肠菌群。所以,一次测试即可测出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数:带气泡的蓝色和红色菌落为大肠菌群,带气泡的蓝色菌落为大肠杆菌。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测试片
该测试片含有改良的BairdParker培养基,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很强的选择性,并能将其鉴定出来,与3个BairdParker平板加一个血浆凝固酶试管的方法等效。其可形成暗紫色菌落,如果在测试片上有其它可疑菌落出现,可以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确认反应片。其含有显色剂及脱氧核糖核酸,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耐高温特性,高温处理后仍能将DNA降解而与反应片上的显色剂反应形成粉红色环。
3 讨论
快速测试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经过实践证明,使用快速测试片可以提高检测的质量以及效率,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操作较为简单,这种新型的检测方法也有一定缺点,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检测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技术,要保证检测的条件符合要求,还要控制试剂的用量,要保证滤纸的质量,如果滤孔过大,很容易隐藏细菌。应用快速测试片,可以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的效果,这种方法简单、快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积累经验,还要对检测技术进行改进,从而保证食品食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范远景,潘丙南,陈伟,韩明忠,程仁剑,李艳.3M纸片检测大肠菌群法与国标快速检测法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
[2]范萍,王婷,梁炎.快速检验纸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19).
[3]叶思霞,蔡美平,罗燕娜.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9).
[4]吴毓薇,吴许文,吴清平,黄汝添.食品卫生微生物测试片检测技术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2).
[5]陈忠杰,宁豫昌,高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