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色彩画面劣势的思维引导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这个“势”该如何定义,所谓优势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直接影响指导思想。抛开普通的观念和考试的种种要求,我们再观察学生的画面,你会发现,标准里的劣势都可以通过思维引导变成优势,而这个才是符合学生本体特性的优势,可以生长的优势。
  【关键词】灰;平;美;规律;减法;个性
  艺术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有传承和发扬的光辉,也有打破和创新的晦涩。而这个孵化的过程,除了需要给出足够的耐心、毅力,还需要有足够独立的审美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这样,你才有在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特点并形成独立风格的可能。
  艺术统一的考试让艺术趋向一个的审美标准,个性被忽略,艺术的更多可能性被腰斩,就像画家陈丹青说,如果梵高来中国参加美术高考,可能连准考证都会拿不到。因为他太“特别”,他不一定讲究明暗五大调子、色彩的既定规律,他从始至终都是由热爱和渴望出发。他是天才的艺术家。
  绘画需要因材施教。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和文学、哲学等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中国画的审美倾向,就深受禅宗影响,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画的纲领,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重要学说。一个画家、设计师,和他受到的文化熏陶和个人喜爱是关联的。所以,贡布里希说:“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史是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
  一、关于共性与个性问题的思考
  很多人会说,“我没有个性,有的只是很多问题,比如,我的颜色用得不够美,过于杂乱”等等。他们理解的“美”,乃是狭义的“美”,即“优美”。但是,“优美”只是“美”的一种形态。我们讨论的“美”乃是广义的美,所以,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有优美,也有崇高,还有悲剧、喜剧、丑、荒诞等等。
  但是,在短时间里要让学生具备应试能力,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只能是纠错。总结下来,教师统筹出色彩问题的常用语如下:①脏:色彩纯度不够,色相不明确,画面不透气;②粉:色相不明,纯度不够,过多使用白色等粉质颜色;③火:缺乏冷暖对比,纯度太高,过多暖色;④灰:明度、冷暖、纯度没有拉开,缺乏对比;⑤碎、花:沉醉局部塑造,用笔零碎,用色多且乱,忽略大关系;⑥平:平涂,没有体的概念。这些问题贯穿于整个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课堂。教师们把各种问题总结归类,继而研究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反复练习中,很多问题画面看起来越来越“合适”了,学生“进步”了。这里要说一下“合适”的标准。中国的美术高考风向标审美大概两个大方向,一个是央美,一个是国美;一个是京派,一个是浙派,其它各省的风格基本在这个审美的梳理下微调。浙派更注重色调中色彩的运用,强调舒适的美感。京派更倾向于塑造、灰色调的控制。
  眼看学生离“标准答案”更近了,笔者只想思考:有没有更有利于每个学生本人的思维引导呢?
  二、转变画面劣势的思维引导
  我们所认为的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独特的习性。有的学生喜欢细腻深入,有的喜欢粗狂简洁,并不是一定“尽精微,致广大”。笔者对精微素描不反感,但以这个为标准练习,不太认同。梵高从来没有画过现在标准的精微素描,一点儿也不影响他艺术史的高度。
  首先,过于“灰”的问题。专业教师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加强明度、纯度、冷暖的对比,尤其是主要物体。笔者观察过一些学生作画,都带有个人的某些喜好倾向,可能这种喜好还不够成熟到可以支撑起风格,但这个非常可贵。如果他长时间有这个“灰”的特性,可能是他的观察思维方式和别人不同。那可不可以先别“改正”,试着去用这种观察方式去引导。
  1.总结方法,架构思维
  关于灰调子的,我们一点都不缺好的艺术家,国际上如被称为高级灰的鼻祖——莫兰迪,其画面几乎平涂,更突显构成和形态,给人孤高、纯简、和静、至真的感受。苏轼有诗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一日有两日,甚至片刻有万年的感觉都有可能产生。中国艺术极力创造的静寂意象,原是为了实践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看看荆浩的《匡庐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使人感觉到,这样的山水“总非人间有”,纷扰的尘寰远去,喧嚣的声音荡尽,这是一遍静寂的、神秘的天地。中国艺术追求冷寂的境界,就如同一件明代的青花,宁静而渊澄,有一种寂然而平淡的美。无疑,莫兰迪的画面和中国这种审美趣味有相通之处。另外还有画面体现出的“孤独感”,与现实不同的是,它不是从具体的生活体验中获得,而是思考人类在浩浩宇宙中的地位,從而油然而生一种“宇宙般的孤独”。如庄子所说,通过体验达到“见独”的境界,从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国内艺术家,如张冬峰,也同样结合了中国画的笔法和山水画的形式美,再有何多苓、毛焰。这种特点让油画展示出新的语境。毛焰说:“灰色调跟我的童年记忆、一路走来的心境有关。我小时候生活在厂矿,这边一个工厂,那边一个工厂,烟囱成天在冒烟。我的衣服都灰了吧唧的,不是解放军绿就是工装蓝。我的童年一直不太快乐,读书没什么乐趣,总之那时候世界特别小,也没有什么色彩和温度。”之后,他将画面色彩不断缩减,继而有了后面的《托马斯》系列。从毛焰的画面没有看到“灰”成为问题,而是成为一种语言。我们可以从他的画面得出几点思考:①注重营造“氛围”,光在画面中的运用,拉长画面情绪;②灰里面的层次对比,不同色阶的比例应用;③画面“主次”,哪里松动,哪里精进;④对于轮廓的处理。把这几点带入到练习中,可以挑选临摹画家的作品,架构思维,再在写生中寻找适合的方式。这是个急不得的程序,需要足够的耐心。毛焰早期大量临摹、阅读戈雅和维米尔作品,他的古典情节是画面的骨骼。
  2.归纳特点,提高审美
  人们审美的积累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圆者规体,其势自转;方者矩形,其势自安”,这就是人们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圆”和“方”的形式感。凡真正的艺术家,都有耐于高明的技巧。技巧,既是对艺术手段的熟练运用,其中又充满了创造性。石涛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里,所谓“法”,就是创作规律;所谓“无法而法”,就是对规律创造性的自由把握。卡西尔说:“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黏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我们知道,形状、排列、线条、色彩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故这些排列归纳出美的“规律”是需要不断实践积累的,我们的“灰”和大家的“灰”,看起来特性一样,喜好一样,但对美的理解和创造,是有区别的。我们需要实践、整合表达美的技巧,才能找到通往的美桥梁。   再说“平”的问题。莫兰迪作品既“灰”且“平”,典雅的灰色,平靜和谐,有诗一般的宁静。他怎么成大师而没有成为“问题”?可见,艺术里标准不是单一的。不仅如此,他的罐子似乎也是“形不准的”,就像塞尚的水果罐子们。很难想象,如果这两位大师也是按标准画画,没有突破常规的视觉经验,我们的艺术该是多么无趣。还有一位艺术大师——马格列特,他用平静的涂绘营造出来的神秘而玄奥气氛的绘画说明:表达内心的冲突并不等于只能使用书写性的笔法。色彩、造型、以致描绘手段都降低到几乎“不会画画”的地步了。平涂,简洁而又含蓄的绘画语言,将现实中的各种场景、物体重新组合,置放在一个虚设的空间之间,产生出某种心理上的特定的错位感和虚幻感。还有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张晓刚,他的蜕变也是一个减法的过程,画面人物的呆滞、单调,准确地勾勒出我们那个时代的面孔,以及我们必须坦诚的情怀。可以总结出,这些大师不仅没有“纠正”我们所谓的问题,而且还“发扬光大”了。当然,如果要让平、变形等元素在你的画面显现出特点,是需要其它元素支撑的。莫兰迪和塞尚的构成形式,马格列特的物体重叠,都是对平的有力支撑。可以想象“平”并不是错,而是缺了对“平”的形式美的技巧和创造。从莫兰迪的画面,我们同样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特点:①低饱和度,和谐宁静;②平面化处理明暗,弱化对比关系;③更多平直线,舒缓平和;④轮廓的变化和“不肯定”;⑤观察光线的变化对物体的反应。现在的高考美术,重技巧套路,要的是快速地提升“绘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的构图、颜色都是有一个统一要求的。由于时间的限定,学生掌握技巧已经筋疲力尽,根本无暇停下来思考:我的特点是什么?我该怎样发展出我的绘画特性?只有我们学习提高审美,提炼思辨能力,才有可能在写生中加以运用,继而才有可能发现自己并建立起自己成熟的特性。
  三、结语
  莫兰迪说:“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了。”所以为了表现出物体真正的样子,莫兰迪选择最简单平凡的物体和形状,避免多余的表达,每次作画,他都长久地观察他的静物,尝试打破原有的认知,还原真实。我们同样需要打破认知,还原真实。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9.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菜色典藏本)[M].中华书局,2016:175.
  [4]朱良志.真水无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50.
  [5]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60.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基于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是创造性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一种尝试。教师要立足教材按照单元编排的特点,以单元主题为引领,做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开展专题化阅读教学和实践,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升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主题学习;阅读教学  “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
【摘要】培养学生的课堂问题意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问;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问;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适时进行激励,引发提问内需这四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开启数学创新之门的钥匙,学生的
【摘要】笔者从事教育工作20年的时间里经常思考:教育要往怎样的方向前进?教育到底要走怎样的道路?从2014年8月开始担任校长,开启了笔者的教育追求之路:让中学教育走向快乐。作为校长应该用浓厚的教育情怀引导教师愉快地工作,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共同发展,为学校可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办学实践;人文情怀;愉悦教学;快乐学习;持续发展  一、提出“让中学教育走向快乐”的背景  江英中学是笔
【摘要】“整进整出”故事教学是结合故事教学和整体教学的一种课堂情境教学,结合故事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整体教学的统一教学理念,各取所长,取长补短。笔者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与读者一起探讨和研究英语课堂中“整进整出”故事教学的策略,集思广益,使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策略;整进整出;课堂情境;新课程改革  一、“整进整出”故事教学法  
【摘要】地理综合思维是中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能力水平高低可以反映学生地理深度学习的程度。针对平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授课方法,本文以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设计为例,立足课堂教学,认真解读课标,确定学习目标,以情境教学法为助力,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依托问题情境,运用小组合作为手段展开地理深度学习活动,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地理深度学习高效课堂,达成“学会求知”“学以致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思想与理念冲击着农村的初中学生,他们所接触的事物也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班主任在学生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本文主要叙述德育的内容,研究与分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途径 
【摘要】跨栏训练技术性较强,锻炼价值较高。但学生训练过程中容易受到心理障碍影响,整体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小学生跨栏训练中产生心理障碍主要受主观和客观量大因素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在跨栏训练中克服心理障碍,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应用丰富的训练方法、结合跨栏训练克服学生训练障碍。  【关键词】跨栏训练;心理障碍;小学体育  跨栏是一种极具锻炼价值的体育运动,但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容易产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以动漫、趣味等优点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底蕴等语文素养不同程度得到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大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教学, 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多媒体集图、文、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低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起始段,更是培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一旦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很难再习得,甚至影响日后的学习生活。每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通过长期反复地训练,因此,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对其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坚持把学生为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全方面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数学教学方法,提升数学教学策略。本文研究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此阶段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