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对学生的学业进程,以及价值观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教师应该把控“专题史”教材的时间脉络和知识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其进行探究式学习,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24
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建构及其学业进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学史明志”,高中历史所系统呈现的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当下人们社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财富,有利于促成学生形成更健全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析,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出,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学习历史的愿望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便成为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课题。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把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效教学策略的采用,以及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等层面出发,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一、熟悉教材,注重不同知识间的联系
随着新型课程标准的实施,当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由以往的“通史”教材变为了当下的“专题史”教材,这种教材结构一方面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编排模式,更加注重不同板块知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时间建构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充分探索,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构起知识的时间脉络。当下的“专题史”编排模式,分设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几本必修及选修教材,这便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知识进行对比联系,还要注重对不同主题下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比如在美国的革命史中,其“独立战争”和“联邦宪法的制定”本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事件,然而前者被放入到了必修教材,后者被放入到了选修板块,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这二者的联系分析;同样,在必修Ⅰ教材中,“抗日战争”跳跃了时间跨度紧编在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而时间点本位于二者中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被放入最后一个单元。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对相关知识脉络的梳理,避免学生产生时间顺序的错乱。
二、承认学生主体地位,鼓励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热衷于单向对学生传递知识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笔记,课下背诵”。在这种课堂当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成为了无主见、无思想、无反馈的“应试机器”。如此,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实现高中历史本该能够带给学生的价值启发。
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该以“学生本位”理念,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多加进行自主或合作模式的探究式学习。比如,在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問题: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和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要求的“民主”有何不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时期,我国正处在什么朝代?为什么他们能够在那一时期,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民主”而我们不能?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头脑风暴”。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由以往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
三、运用相关策略,调动学生兴趣
根据笔者的教学询问,不少学生都将高中历史与“枯燥”挂上了钩,庞大的知识体系、大量的记忆背诵、单调的课堂讲授,此类要素正消磨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因此,教师应该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这也是对新课改下“学生本位”理念的一次变现,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帮助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自愿展示父母、祖辈的老照片或者老物件,或者请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分享其所知道的父母祖辈的生活情景;在学习西周的“宗法制”时,可以询问学生:“你们家中有族谱吗?家族成员关系是怎么样的?祭祖时有何传统?”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历史教学增添“故事”色彩,历史学科本身便具备着浓厚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相应的典故或者人物传记,皆能调动学生兴趣。
四、重视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历史价值观的传递。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皆放在了刻板的知识点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新课改下,教师应该要传递出历史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全球史观”“近代史观”以及“文明史观”等历史学观点;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记载过程的“辩证性”“相对真实性”等特质;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运用和提炼;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历史学科规律和相关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授北宋社会经济状况时,依据《清明上河图》这一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少店铺外都挂有“招牌”“幌子”。
这便说明,早在北宋时期,人们便已经有了“广告”的意识。如此,可以实现学生对史料进行充分利用,和对相关历史要素的总结提炼;再比如,讲授近代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民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什么是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论四大自由》等相关课外文章,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民主”的真正内涵,进而培养起现代公民的民主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课堂辩论、演讲、法庭模拟活动,调动学生兴趣,培养起学生的綜合历史素养。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绝不仅仅在于教师刻板的知识灌输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它要求教师站在“学生本位”的角度,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理念、知识体系建构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变革。这便是说,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不再将焦点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把控“专题史”教材的时间脉络和知识联系,采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情感,使得学生以世界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世界,进而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24
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建构及其学业进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学史明志”,高中历史所系统呈现的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当下人们社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财富,有利于促成学生形成更健全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析,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出,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学习历史的愿望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便成为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课题。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把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效教学策略的采用,以及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等层面出发,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一、熟悉教材,注重不同知识间的联系
随着新型课程标准的实施,当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由以往的“通史”教材变为了当下的“专题史”教材,这种教材结构一方面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编排模式,更加注重不同板块知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时间建构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充分探索,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构起知识的时间脉络。当下的“专题史”编排模式,分设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几本必修及选修教材,这便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知识进行对比联系,还要注重对不同主题下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比如在美国的革命史中,其“独立战争”和“联邦宪法的制定”本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事件,然而前者被放入到了必修教材,后者被放入到了选修板块,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这二者的联系分析;同样,在必修Ⅰ教材中,“抗日战争”跳跃了时间跨度紧编在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而时间点本位于二者中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被放入最后一个单元。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对相关知识脉络的梳理,避免学生产生时间顺序的错乱。
二、承认学生主体地位,鼓励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热衷于单向对学生传递知识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笔记,课下背诵”。在这种课堂当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成为了无主见、无思想、无反馈的“应试机器”。如此,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实现高中历史本该能够带给学生的价值启发。
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该以“学生本位”理念,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多加进行自主或合作模式的探究式学习。比如,在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問题: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和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要求的“民主”有何不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时期,我国正处在什么朝代?为什么他们能够在那一时期,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民主”而我们不能?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头脑风暴”。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由以往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
三、运用相关策略,调动学生兴趣
根据笔者的教学询问,不少学生都将高中历史与“枯燥”挂上了钩,庞大的知识体系、大量的记忆背诵、单调的课堂讲授,此类要素正消磨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因此,教师应该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这也是对新课改下“学生本位”理念的一次变现,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帮助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自愿展示父母、祖辈的老照片或者老物件,或者请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分享其所知道的父母祖辈的生活情景;在学习西周的“宗法制”时,可以询问学生:“你们家中有族谱吗?家族成员关系是怎么样的?祭祖时有何传统?”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历史教学增添“故事”色彩,历史学科本身便具备着浓厚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相应的典故或者人物传记,皆能调动学生兴趣。
四、重视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历史价值观的传递。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皆放在了刻板的知识点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新课改下,教师应该要传递出历史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全球史观”“近代史观”以及“文明史观”等历史学观点;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记载过程的“辩证性”“相对真实性”等特质;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运用和提炼;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历史学科规律和相关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授北宋社会经济状况时,依据《清明上河图》这一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少店铺外都挂有“招牌”“幌子”。
这便说明,早在北宋时期,人们便已经有了“广告”的意识。如此,可以实现学生对史料进行充分利用,和对相关历史要素的总结提炼;再比如,讲授近代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民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什么是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论四大自由》等相关课外文章,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民主”的真正内涵,进而培养起现代公民的民主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课堂辩论、演讲、法庭模拟活动,调动学生兴趣,培养起学生的綜合历史素养。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绝不仅仅在于教师刻板的知识灌输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它要求教师站在“学生本位”的角度,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理念、知识体系建构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变革。这便是说,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不再将焦点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把控“专题史”教材的时间脉络和知识联系,采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情感,使得学生以世界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世界,进而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