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062-01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都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有用”。如我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鉴别金银首饰吗?我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了,听课情绪高涨了,求知欲更强了,出乎预料地掌握好密度测量的方法,我同意他们在完成课堂实验要求的同时,允许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时我感觉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祖国的“四化”建设及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和科研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这就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把他们学习物理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劲头鼓得足足的。
1学习物理有趣
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大多数学生感到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即融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所蕴含的极大的吸引力,每章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利用其求知欲望、好奇心而又有系统、有目的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我在进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我在原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加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学生们不假思索纷纷地说:“鱼肯定会死”,结果究竟如何,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金鱼怎样了?这时学生惊奇地看到,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不是,你想知道其中之奥妙吗?于是,我找了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像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有趣。
2学习物理“好玩”
我根据中学生有“爱玩”、“爱摆弄”等特点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这些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我采取了将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
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校的条件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也常将课本中的一般实验改成生动有趣的实验。如我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水流不出来,把纸片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流不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听老师解释其原因也很入神。
其次是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搬进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尽量让学生练习解释,有些不能解释则着重观察现象,为今后学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真正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物理了。这时我又引导他们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提倡尖子生写小论文,并给予评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好玩。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智力发展源泉不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之外,而是在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当外部条件和个体发生矛盾时,才产生反馈。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运用物理知识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学习既有用、有趣,又好玩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毫无兴趣的学习,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即学习成绩差,而成绩差又削弱了学习信心,丧失了学习意志,使之对学习产生厌倦,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物理兴趣的培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地、适人地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每一堂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就想学物理、爱学物理,觉得学习物理是一种享受。只有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水平,为培养优秀的物理人才奠定基础。
3.4 客观讲求上课的“内容技巧”。 高三第一轮复习时一节课的内容要少而精,涵盖的难点和重点不宜过多,保证整节课的课堂效率。
如果教学难点过于集中,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将繁、难的知识分解为基本的知识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一步到位。 如果教师将信息迁移题中的内容强加与教学内容之中,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记忆范围之内,课堂容量过大,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教师要多授予学生同类型信息题的解题方法。
3.5 适时适度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不同的学生考察方式不同。对成绩好的学生经常进行新颖性、迁移性强的综合测试,并采取学生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对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定期进行诊断性测验,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步调。
定时公布学生解题时常见的错误情况。把每个专题的典型错题整体进行分析,并进行变式训练,以强化学生的每个薄弱环节和易错方面。反思和解决问题时的探索过程正好相反,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矛盾运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也得到了发展[3]。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反复训练、让学生加强反思,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特别有效[4]。解决化学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包括:读题审题策略、综合分析策略、双向推理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策略,这四个策略为信息加工与模式识别策略[5];化繁为简策略、巧设速解策略、模糊思维策略这三个策略是学科思维策略;总结反思策略为元认知策略。教师善于训练学生的有效思维,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總之,学生遇到的困惑是由于学习习惯差、缺乏科学抽象和形象思维、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运用不当等造成的。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及时解决这些困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知识”;善于向学生“征求问题”;尽量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客观讲求上课的“内容技巧”;适时适度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会学习物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游峰.高中生学习化学若干问题解决策略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3):46~47.
[2]马治国.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与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2(8):85.
[3]王邦平.高中物理与普通物理的方法论关系研究[J].物理通报,2011,40(11):114~116.
[4]李正福,李春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 教育科学研究,2011(1):54~57.
[5]颜立成,王祖浩.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都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有用”。如我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鉴别金银首饰吗?我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了,听课情绪高涨了,求知欲更强了,出乎预料地掌握好密度测量的方法,我同意他们在完成课堂实验要求的同时,允许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时我感觉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祖国的“四化”建设及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和科研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这就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把他们学习物理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劲头鼓得足足的。
1学习物理有趣
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大多数学生感到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即融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所蕴含的极大的吸引力,每章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利用其求知欲望、好奇心而又有系统、有目的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我在进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我在原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加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学生们不假思索纷纷地说:“鱼肯定会死”,结果究竟如何,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金鱼怎样了?这时学生惊奇地看到,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不是,你想知道其中之奥妙吗?于是,我找了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像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有趣。
2学习物理“好玩”
我根据中学生有“爱玩”、“爱摆弄”等特点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这些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我采取了将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
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校的条件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也常将课本中的一般实验改成生动有趣的实验。如我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水流不出来,把纸片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流不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听老师解释其原因也很入神。
其次是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搬进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尽量让学生练习解释,有些不能解释则着重观察现象,为今后学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真正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物理了。这时我又引导他们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提倡尖子生写小论文,并给予评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好玩。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智力发展源泉不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之外,而是在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当外部条件和个体发生矛盾时,才产生反馈。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运用物理知识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学习既有用、有趣,又好玩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毫无兴趣的学习,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即学习成绩差,而成绩差又削弱了学习信心,丧失了学习意志,使之对学习产生厌倦,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物理兴趣的培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地、适人地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每一堂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就想学物理、爱学物理,觉得学习物理是一种享受。只有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水平,为培养优秀的物理人才奠定基础。
3.4 客观讲求上课的“内容技巧”。 高三第一轮复习时一节课的内容要少而精,涵盖的难点和重点不宜过多,保证整节课的课堂效率。
如果教学难点过于集中,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将繁、难的知识分解为基本的知识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一步到位。 如果教师将信息迁移题中的内容强加与教学内容之中,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记忆范围之内,课堂容量过大,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教师要多授予学生同类型信息题的解题方法。
3.5 适时适度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不同的学生考察方式不同。对成绩好的学生经常进行新颖性、迁移性强的综合测试,并采取学生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对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定期进行诊断性测验,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步调。
定时公布学生解题时常见的错误情况。把每个专题的典型错题整体进行分析,并进行变式训练,以强化学生的每个薄弱环节和易错方面。反思和解决问题时的探索过程正好相反,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矛盾运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也得到了发展[3]。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反复训练、让学生加强反思,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特别有效[4]。解决化学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包括:读题审题策略、综合分析策略、双向推理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策略,这四个策略为信息加工与模式识别策略[5];化繁为简策略、巧设速解策略、模糊思维策略这三个策略是学科思维策略;总结反思策略为元认知策略。教师善于训练学生的有效思维,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總之,学生遇到的困惑是由于学习习惯差、缺乏科学抽象和形象思维、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运用不当等造成的。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及时解决这些困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知识”;善于向学生“征求问题”;尽量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客观讲求上课的“内容技巧”;适时适度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会学习物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游峰.高中生学习化学若干问题解决策略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3):46~47.
[2]马治国.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与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2(8):85.
[3]王邦平.高中物理与普通物理的方法论关系研究[J].物理通报,2011,40(11):114~116.
[4]李正福,李春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 教育科学研究,2011(1):54~57.
[5]颜立成,王祖浩.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