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回忆起了祖父母的故乡村庄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的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下雨时泥土的腥味儿”,“躲在房间里偷看 VCD”,“文化大革命”……德国摇滚明星碧丽霞把它的“展现珍贵记忆”项目,搬到了中国。
  演出的最开始,没有灯光,不见演员,只有声音。这是些记忆的碎片,从童年的记忆、自然的记忆,到性的记忆、政治事件的记忆。之后,灯光亮起,演员们依旧不停地诉说,他们也窃窃私语:“我记得,我记得,我记得……”
  记忆的大门在剧场里被推开。
  碧丽霞是“倒塌的新建筑乐队”(EN)的主唱,而这支乐队是工业音乐的鼻祖,他也是一个跨界的前卫艺术家。
  1994年,他在柏林第一次与波兰作曲家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合作这个项目,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普通人的记忆,然后将这些记忆从诗意的角度加以挑选,进行拼贴创作,配上音乐,组成一台戏剧作品。
  这一次在歌德学院的协助下,碧丽霞收集了近 200个中国人的记忆。如他所说:“所有的答案自然而然连接成了一首富有节奏感的现代诗,这些答案本身就构成了一定的旋律和结构,这时,我就像一个设计师,规划着一首首现代诗歌。这就是问卷的全部设计初衷,不是为了科学研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或是反驳什么,也不是为了做统计。我要的不是结果,只是文字。”
  碧丽霞感兴趣于人们是如何回忆,又是如何虚构记忆的,而并不试图锤炼出这些记忆背后的意义。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这些记忆中,收获对诗意文字的感受,以及,从演员的诉说中,进入自我的记忆之门。
   BQ=《北京青年》周刊BB=碧丽霞( Blixa Bargeld)
   BQ:“展现珍贵记忆 ”的首场演出是在 1994年的柏林,你是如何想到策划这么一场演出的呢 ?
  BB:最初的两次演出分别是在德国柏林和日本的东京及大阪。两场演出都是与波兰作曲家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合作。他受邀为一个文学艺术节创作曲目,由于那是一个文学艺术节,所以他需要一些文字。他找到了我,请我帮他提供一个脚本。在经过了多次餐桌上的讨论后,突然我们想到了“记忆 ”这个概念。当时,我一方面对潜意识的加工过程和记忆的自我叙述手法有所研究;另一方面也正在从事问卷的设计工作,正在着手尝试如何通过富有创造性的问卷设计来生成文本。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负责音乐部分,而我则负责文字部分。随后,这个项目就一直这么延续了下去。
   BQ:你认为问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吗?
  BB:问卷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次问卷没有结论。这不是科学研究,不是调查统计,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或是反驳些什么,因此也不会有什么结论。对我来说,重要的只是获取人们的文字。我也不会评判这些文字的真实性,只会完全从诗意的角度加工并使用这些文字。
   BQ:你还记得什么特别有意思的答案么?
  BB:记得不少,除了柏林和东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喀麦隆的雅温得、伦敦和克拉科夫都有不少有意思的答案。比如在雅温得的问卷中,对自然这部分记忆的答案就很值得我们关注。此外我还注意到,无论是在非洲还是在阿根廷,都有许多对血腥的、使人震惊的经历的描述,如童子军的尸体,再如阿根廷的军事政变,这些都是受访者亲身经历的事情,在问卷中都得到了大规模的体现,甚至还有人详细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夜晚被秘密警察逮捕的等等。这些答案是在德国收集的问卷中不会出现的。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在中国收集的问卷中,许多人都提到了祖父母,几乎所有人都回忆起了祖父母所生活的或是曾经生活过的故乡村庄,这在德国和瑞典都很少见。
   BQ:当许多问卷回到你的面前,你有一套挑选的标准吗?
  BB:我从诗意的角度挑选和加工文字,这没有什么科学的标准,更多地只是多次阅读后的感觉。除此之外,重要的可能就是记忆的可复制性,也就是这一段记忆是否可以被别人所领会。治疗头痛的中药,它的气味是可以复制的吗?当然,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记忆,大家都能体会这种感觉,因为许多中国人都熟悉这种味道。当一段记忆被记录下来,甚至以表演的形式被搬上舞台,与观众面对面时,它也就脱离了其原本所属的个体。这时候记忆的可复制性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可能说,是的,奶奶家的老汤面是我至今都难忘的回忆,因为许多人都可以理解这一点。
   BQ:这份问卷以及从问卷中挑选出的文字听起来的确很诗意,就像一首诗一样。你还在阅读诗歌吗?你对诗歌有什么看法?
  BB:不是很频繁,不过的确会读一些。我对诗的看法?这扯得可有点远了。我这个人一直比较讲求实用主义,在规定的时间内,我只想谈跟工作有关的事情。比如我们需要做 50分钟的节目,那我们就必须这么做,接着我们可能又面临没有演出服装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我看来,每一个艺术项目其实都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我来说,诗意的作品首先也是一件艺术作品,这与诗并不矛盾。诗可能并不是在这么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中诞生的,而更多地源自个人的灵感。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做的艺术作品仍然有其社会属性,它并不是纯粹的个人创作,而是来自于社会当中,是复杂的情境和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的结合。
   BQ=《北京青年》周刊
  PA=安德思( Peter Anders)
   BQ:你是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但听说你很早就和碧丽霞合作过“展现珍贵记忆”这个项目?
  PA:碧丽霞是“反抗”的偶像,是叛逆世界的音乐代表人物。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展现珍贵记忆”项目,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研究项目很有意思。当我在南非任职的时候,我围绕着“记忆和遗忘”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对于南非这么一个曾经饱受种族隔离创伤、至今仍在恢复过程中的国家来说,“记忆”或者说是“遗忘”是一个至为关键的文化问题,也是今天黑人和白人一起生活的基础。这是一个谅解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曾经对我们造成创伤的事物。1999年,我在喀麦隆任职的时候,就与碧丽霞合作,第一次在当地实现了“展现珍贵记忆”这个项目。    BQ:在上世纪 90年代,“展现珍贵记忆 ”这个项目算得上是先锋戏剧了吧?德国现在的先锋戏剧是如何发展的?
  PA:先锋戏剧 ——没错,如果从叙事手法,从处理、拼接故事和素材的手段来看,这的确是先锋戏剧。我相信“先锋戏剧”身上有一种艺术的力量,它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为我们展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艺术之所以存在,也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想象那些尚未出现的事物。当然,决定戏剧发展方向的肯定不是先锋戏剧,只能是所谓的主流戏剧,比如现在很强势的“绝对戏剧”,即结合了各种媒介、肢体语言、舞台和其他诸多因素的戏剧形式。
   BQ:为什么时隔这么久,你又想到把这个项目引进中国?
  PA:自这个项目诞生之初,就把它定位成一个全球性的项目。我刚才也提到,对于我来说,“记忆和遗忘”一直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在南非,在中国也是一样。
   BQ:你怎么看 3月 15日、16日,“展现珍贵记忆”这一项目在北京朝阳 9剧场的演出?
  PA:北京的演出使我很感动。这场演出非常内敛,它更多关注内容本身,而没有太多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因素。碧丽霞刻意使用了非常简单的演出形式,不让它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这时候音乐就尤其重要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北京的演出中,声音的轻重缓急和节奏也就尤为重要了。
   BQ:当你邀请一个文化项目来到中国的时候,你的挑选标准是什么?像“展现珍贵记忆”这样一个小剧场项目,参与人数和观众都不多。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应该挑选更大、更华丽的项目过来吗?
  PA:大型和小型活动其实是相对的。如果说大型活动指的是那些宣传力度很大、五花八门、舞台很壮观的活动的话,那你说得没错。我的确觉得,我们不应该被那些绚烂的场景迷住双眼,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内容本身,关注事物的深度内涵,关注表达的方式。
  碧丽霞说中国
  BQ:你现在还在中国生活么?
  BB: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我一直在中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家人一直有三个住处:柏林、北京和旧金山。有一段时间,我们放弃了旧金山,只在柏林和北京之间来回。我们之所以在北京,是因为我妻子是华裔,她是一个企业家,当时在这里开了一家公司。后来公司没了,我们就只在旧金山和柏林两地往返了。但由于我和妻子曾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原因,我还是有一定中国情结的。尽管众所周知,北京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我还是很愿意来这儿。 我对北京的感情没有变,我在这里经历过很严重的沙尘暴,那已经够糟糕了,可现在又新出现了雾霾。昨天我看到,中国政府说他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改善空气质量。现在这个空气质量已经是他们投入资金改善过的了,不然也许会更要命。
  BQ:近几年来,你也经常回北京。你怎么看待北京的发展?
  BB:因为长期生活的原因,我也看到了这座城市惊人的变化。当我这次再回到这里的时候,我惟一可以期待的只能是另一个翻天覆地的场景。这的确很少见,有一次我从我们位于后海的家里出来,那是一个胡同里的典型四合院,当时有人正在挖路,那其实也算不上什么路,就是一条沙道。当时我想:“这下可坏了,我天天都得从坑坑洼洼的地方越过去,才能去司机停车的路上。”我走过这段路,到了一个收纸箱的回收站旁,我的司机在那儿等我,然后我们就去了朝阳区。等到我下午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弄好了,路上也铺好了石子,于是我又想:“哇,计划经济还真厉害!”这要是放在柏林的话,至少得弄上好几个星期。
其他文献
2013的春夏,Tumi和 Anna Sui的合作之旅带着活力再度启航。硬朗而沉重的行李箱,外加旅途的劳顿,常常让人内心压迫。Anna Sui结合了自己的旅行经验与 Tumi对商旅系列的专注,巧妙地将 Anna Sui式轻松愉快的彩色花卉图案融入于行李箱坚硬“冷酷”的外壳上。乖巧却充满活力的树莓红与经典魅惑的紫罗兰色,伴杂着温暖的日光金黄与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的绿叶,以略带玩趣的手绘风格印花表现。A
期刊
在新片《毒战》的首映上,主持人问杜琪峰:“电影里的公安怎么也这样重口味?”杜琪峰愣了,他问旁边的搭档韦家辉:“重口味是什么?”难怪杜琪峰不懂。对于香港导演来说,重口味真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归类。试问这个深谙观众口味,能介入最热辣的现实而又能提炼出鲜活戏剧性的电影生态,什么时候忌讳过重口味?  《毒战》上映前不久,中国媒体宣称要直播毒贩糯康等执行死刑的过程,引起了大众围观。最后所谓的直播死刑,也只播出了
期刊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旺一刹那。”  ——【西皮二六】京剧《霸王别姬》  2003年4月1日,旁人忙着愚人悦己,而他却从24层之巅,一跃而下,颠倒众生。  笔者尝怀此念,若人生如同寓言描绘无二,戏剧循环,主角配角交相辉映。于是,在片尾无数次闪回换景中,张国荣先生眼前所见又会为何呢?苟活于世的十三少?抑或那只没有脚的飞鸟,找不到去
期刊
花哨的色彩固然占据了大半个春季,但是相比于跳跃色彩,简洁大方的白加黑在这个春季里也抢尽了风头。  白色与黑色都是时装调色盘上的经典,如果说黑色像恶魔,那白色就像是天使般纯粹、如雅典娜般优雅。纯白在这一季成为了时尚圈里的宠儿,街头巷尾一件件白衣闪过。穿着职业而精干的 Office Lady,只是简洁的白衬衫便能气势强人三分。这些白色服装在细节之处总是选择黑色搭档,有时候一个黑色的手袋就会让白色的柔和
期刊
“所有的女孩儿都摆着相同的动作,她们只需要深呼吸,挤出一个笑容,这种表情在任何场景下都不会改变,无论是收到一束玫瑰,听一首好音乐,还是闻到汽油燃烧的味道。真实的生活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我的女孩儿们奔跑,翻越篱墙。 ”  ——著名摄影师 Norman Parkinson  英国国家剧院于 3月 1日周五开始举办摄影展,而这次摄影展的主题将是著名摄影师 Nor man Parkinson,而该展览开
期刊
你或许不知道 Franklin Loufrani和 Nicolas Loufrani这一对父子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这样一个图案:一个圆得不能再圆的黄色圆圈,里面简单的几条线构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笑脸。这就是风靡全世界的一个 Logo,一个百变的 Logo,一个品牌以及一种生活哲学:“微笑,可以改变您的生活与整个世界”。  Smiley?笑脸图标源于 1972年 Franklin Loufrani先生创
期刊
近日,斯沃琪( SWATCH)在上海和平官邸举行了新品发布会。斯沃琪集团中国区总裁陈素贞女士在现场倾情推介斯沃琪特别款“白蛇传奇 ”与“为爱痴狂 ”两款精选腕表,由此揭开了斯沃琪 2013全新春夏系列的神秘面纱。  活动现场将摩登的都市浪漫与中国古代的爱情经典巧妙搭配,别出心裁地诠释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桥畔亭中撑起了一把把油纸伞,“白蛇“与 ”青蛇“低吟浅唱着流传千年的爱情故模特身上绘制的蛇纹花样
期刊
《安魂曲》关于悲伤  《安魂曲》曾三次来华演出,这部以色列经典戏剧由契诃夫三部小说片断改编,是有着“以色列良心”之称的剧作家汉诺赫·列文在生命最后阶段创作的。1999年春天,身处癌症晚期的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完成了《安魂曲》的剧本。这部剧在舞台上演了几个月后,列文就带着悲观而诗意的思考走进了死亡的国度。《安魂曲》聚焦于死亡 —— 一对农村老夫妇的死亡,一位年轻母亲的悲伤,以及一位车夫的丧子之痛
期刊
1.娜塔丽 ·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佩戴的 ANNA HU珠宝  2.杰西卡 ·查斯坦( Jessica Chastain)佩戴的 HARRY WINSTON海瑞温斯顿珠宝  3.詹妮弗 ·劳伦斯 (Jennifer Lawrence)佩戴的 CHOPARD萧邦珠宝  4.萨曼莎 ·巴克斯 (Samanthe Barks)佩戴的 FOREVERMARK 永恒印记珠宝  5.安妮
期刊
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让吴秀波饰演的中年医生成为女士们新的择偶标准。不知从何时起,本应挣扎于中年危机的老男人们迎来了第二春。原本的沧桑和古板,却成为女士眼中的成熟、稳重以及安全感,甚至连老男人们因为不跟潮流所表现出的几分跳脱和笨拙,都成为了可爱的象征。从“怪蜀黍”到“抢手货”,当老男人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感到盲从时,女士们也在为对方的神秘而发愁。其实,看看老男人的掌中机,便可以对他们略知一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