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一次家长会上信誓旦旦地说道:“我要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成为我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常常反问自己:“我的学生快乐吗?我们班的孩子学校生活幸福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平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常常从以下几点入手,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愉悦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低年级的孩子尤其如此。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我常常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这些都要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仔细琢磨。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可是每天都有十几个新生字要认,这让孩子们有些吃不消。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我常通过猜字谜、做游戏、当小老师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们识字。儿童的争强好胜心理很强,为了能在游戏中取胜,为了能当上小老师,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下子提高了,沉重而枯燥的识字任务就成了一种乐趣,精美的字卡让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感。
二、关爱赏识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对老师而言,一个学生可能只占你所有学生的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老师或许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句赞美,带给学生的很可能就是一生的希望,带给家庭的很可能是无限的温馨和快乐。
去年五月,我们班的李超同学因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需要马上做手术,他爸给他请了半个月假。这是个调皮的孩子,没有他在教室,课堂纪律好多了;不用批改他龙飞凤舞的作业,我的心情也舒畅多了。可一想到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动手术,我的心里很沉重。下午,我决定到医院去看看他。我约上几位李超平时要好的同学,再给他买了一束鲜花和一些水果去了医院。我们的到来让李超的爸爸非常感动。他正为儿子在病床上大吵大闹没辙。李超看到我们来了,也感到意外,立马停住了吵闹。我们和他有说有笑,他也忘记了伤口的疼痛,乖乖地输液了。护士也高兴地说:“这下好了,老师和同学都来看望你,你可要坚强些,再也不能胡闹了,安心把伤养好,争取早点回学校上课。”
李超住院的那些日子,我天天安排班上的同学轮流去陪他,我也常常到医院去看他。李超回到学校后,数学老师说:“李超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用心多了,看来他这次手术是做对了。”我也窃喜。
由此可见老师要关爱学生,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用真诚的师爱感化学生;用真诚的师爱转化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这种关系转化成孩子学习的无穷动力。
老师也要赏识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很早就提出了赞赏效应,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学生,并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创意。这样的赞赏能触动学生心理深层的“自我”,从而较持久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激发孩子想成为好学生的愿望。
优生固然值得表扬,可差生更需要鼓励。每次孩子们表现突出,学习有进步,我都会给予奖励。或一句话,或一个小奖品,而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欢天喜地、心喜若狂。孩子们最盼望的是我给他们发表扬信和大奖状。每当他们得了奖,我就会给他们拍照,这是他们最骄傲的时刻。
我们班的陈明浩同学,每次语文测试几乎没有冲出过全班倒数五名,平时也很难找到可以表扬他的地方。有一次,他语文测试从40几分提高到60几分,虽然还在倒数五名之例,难得看见他及格了,索性给他发了一封表扬信。而后发现他渐渐变了,作业认真了,上课认真了。在期末考试中他冲出了倒数十位,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飞跃。我向他妈妈报喜道:“你儿子期末复习这段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认真了,作业也写好了,多亏了你们家长抓得紧。”他妈妈不好意思地说:“李老师,其实期末复习这段时间我也没怎么管,你知道,我们做生意很忙。我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再考倒数了,我想多得些表扬信。’这段时间,他学习的自觉性的确好多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孩子们建立友谊,在新年和“六一”之际我为孩子们送上了祝福的贺卡。有些孩子也回赠了贺卡,上面写道:“李老师,我永远爱你!”、“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孩子们东倒西歪,甚至还有错别字的话语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三、注重学科整合,分享学习成果,创造快乐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指示,我常常将语文课与音乐、美术、书法、手工制作等整合在一起,如上古诗时学唱古诗歌,朗诵时给孩子们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让孩子们画画自己眼中的春天;自己设计未来的桥;将绘画、手工制作与写话结合,提高孩子们的写话兴趣;认真上好书法课,使之成为语文写字指导的延伸,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整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心理学活动理论认为:长时间静态单一的思维活动容易使大脑皮层紧张疲倦,产生抑制状态,而动态的思维活动有助于信息的接收和强化,往往在记忆的储存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中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容量大等功能正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孩子们刚学完汉语拼音,我就让全班同学自制名片,在名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注上汉语拼音,还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然后将全班同学的名片贴在教室,让孩子们将学拼音,认汉字和认识同学结合起来。同时同学们借助汉语拼音读有趣的故事,在运用汉语拼音时巩固汉语拼音,让同学们感受到汉语拼音的作用。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幸福!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愉悦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低年级的孩子尤其如此。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我常常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这些都要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仔细琢磨。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可是每天都有十几个新生字要认,这让孩子们有些吃不消。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我常通过猜字谜、做游戏、当小老师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们识字。儿童的争强好胜心理很强,为了能在游戏中取胜,为了能当上小老师,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下子提高了,沉重而枯燥的识字任务就成了一种乐趣,精美的字卡让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感。
二、关爱赏识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对老师而言,一个学生可能只占你所有学生的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老师或许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句赞美,带给学生的很可能就是一生的希望,带给家庭的很可能是无限的温馨和快乐。
去年五月,我们班的李超同学因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需要马上做手术,他爸给他请了半个月假。这是个调皮的孩子,没有他在教室,课堂纪律好多了;不用批改他龙飞凤舞的作业,我的心情也舒畅多了。可一想到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动手术,我的心里很沉重。下午,我决定到医院去看看他。我约上几位李超平时要好的同学,再给他买了一束鲜花和一些水果去了医院。我们的到来让李超的爸爸非常感动。他正为儿子在病床上大吵大闹没辙。李超看到我们来了,也感到意外,立马停住了吵闹。我们和他有说有笑,他也忘记了伤口的疼痛,乖乖地输液了。护士也高兴地说:“这下好了,老师和同学都来看望你,你可要坚强些,再也不能胡闹了,安心把伤养好,争取早点回学校上课。”
李超住院的那些日子,我天天安排班上的同学轮流去陪他,我也常常到医院去看他。李超回到学校后,数学老师说:“李超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用心多了,看来他这次手术是做对了。”我也窃喜。
由此可见老师要关爱学生,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用真诚的师爱感化学生;用真诚的师爱转化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这种关系转化成孩子学习的无穷动力。
老师也要赏识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很早就提出了赞赏效应,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学生,并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创意。这样的赞赏能触动学生心理深层的“自我”,从而较持久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激发孩子想成为好学生的愿望。
优生固然值得表扬,可差生更需要鼓励。每次孩子们表现突出,学习有进步,我都会给予奖励。或一句话,或一个小奖品,而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欢天喜地、心喜若狂。孩子们最盼望的是我给他们发表扬信和大奖状。每当他们得了奖,我就会给他们拍照,这是他们最骄傲的时刻。
我们班的陈明浩同学,每次语文测试几乎没有冲出过全班倒数五名,平时也很难找到可以表扬他的地方。有一次,他语文测试从40几分提高到60几分,虽然还在倒数五名之例,难得看见他及格了,索性给他发了一封表扬信。而后发现他渐渐变了,作业认真了,上课认真了。在期末考试中他冲出了倒数十位,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飞跃。我向他妈妈报喜道:“你儿子期末复习这段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认真了,作业也写好了,多亏了你们家长抓得紧。”他妈妈不好意思地说:“李老师,其实期末复习这段时间我也没怎么管,你知道,我们做生意很忙。我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再考倒数了,我想多得些表扬信。’这段时间,他学习的自觉性的确好多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孩子们建立友谊,在新年和“六一”之际我为孩子们送上了祝福的贺卡。有些孩子也回赠了贺卡,上面写道:“李老师,我永远爱你!”、“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孩子们东倒西歪,甚至还有错别字的话语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三、注重学科整合,分享学习成果,创造快乐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指示,我常常将语文课与音乐、美术、书法、手工制作等整合在一起,如上古诗时学唱古诗歌,朗诵时给孩子们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让孩子们画画自己眼中的春天;自己设计未来的桥;将绘画、手工制作与写话结合,提高孩子们的写话兴趣;认真上好书法课,使之成为语文写字指导的延伸,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整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心理学活动理论认为:长时间静态单一的思维活动容易使大脑皮层紧张疲倦,产生抑制状态,而动态的思维活动有助于信息的接收和强化,往往在记忆的储存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中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容量大等功能正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孩子们刚学完汉语拼音,我就让全班同学自制名片,在名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注上汉语拼音,还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然后将全班同学的名片贴在教室,让孩子们将学拼音,认汉字和认识同学结合起来。同时同学们借助汉语拼音读有趣的故事,在运用汉语拼音时巩固汉语拼音,让同学们感受到汉语拼音的作用。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