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中的理与情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古典型艺术时期,绘画是通過以理制情来完成的,而,现在,随着心的自觉和自由化思潮的兴起,情已经挣脱理的束缚,凌驾于理之上了。绘画作品中情的异化恰恰反映的是现实中我们真正的心理的变化。
  关键词:情;理
  一、情与势
  《乐记》和《毛诗序》都有关于情的记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于中而行于言”。《文心雕龙》中刘勰就单独列出情采篇,谓:“立文之道,其里有三,一曰形文;二曰声文;三曰情文……五情发而为辞章。”在一本清朝人编的《古今词话》中,谓诗词只有无理才能入妙,又说,羡门“落花一夜嫁东风,无情蜂蝶轻相许”句愈无理则愈入妙。这都说明写诗作文都离不开言说性情、表达情致。或者直接说,诗歌、文章、音乐是人的内在情志借助语言、声音等形式的外在表现。清初王夫之就主张理、志应统一于情之中。而在早期的绘画理论中,很难见到直接“言说性情”的论述。但是,哲学上又非常肯定情的存在,谓“以我观物,情也”。而画面上的情又何在呢?我以为,早期的绘画内容并非重视情的本身,而是利用一种嫁接形式,即通过气与势来完成画面对情的传达。六朝 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而不说要表现情采。
  二、物、我、情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脉络(物与我)对情进行梳理和了解。第一条是内心的情感,或者说是心灵的感发。从古典到现代,艺术家对情的渲染和刻画是渐序而行的。从六朝时候的绘画的“畅怀”到元代“画,不过意思而已”(黄公望)再到后来的“借彼物理,抒我心胸”“抒发观感,寄托怀抱”以致近来的”“情绪的宣泄”无不反映着对情的关照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东方看来,是理势的必然,是集体下的个体心灵或者说“我”的认识的结果。西方看来,是“精神的个体性返回到内心生活的无限”的结果。总起来说,是人类的收心内视,心灵自觉的结果。
  第二条线索从物的角度来观看。上章我们谈过,“以物观物”,是不带有情感成分的。那么物自身是否具备情的因素呢?听起来似乎是生物学上的课题,但是不同的认识往往造成不同的审美趋向。古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西方的利普斯(lipps)将这种现象归纳为移情说(Einfuhlung),即将我的情移到物上去,赋予物的生命人格。而中国更多是将其解释为化境。佛教讲,我非我,物皆是我。昔日庄周梦蝶,不知哪位是我哪位是蝶。古人讲天人合一。当个人充斥的情绪希冀与上天合一时,所表现出来的周围的一切就与自身的情感相通了。从视觉艺术上来看,有物必然有态,有态必然成趣,有趣必然生情。所谓“形态情趣”,说的就是情与物的关系。老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既然天地有大美,那么情是否存在于这大美之中呢?《文心雕龙》也有关于情的叙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幷,文明以健,圭璋乃骋。蔚彼风力,严此骨骾。才锋竣立,符采光炳。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骨。” 是说情与气是同时存在的。气动必然成风,风动必感于心,心动必生情。再者,气之运行必显物之精神。小草发芽,搏力向上,枯草气衰,迎风低下。草的自然变化是势的发展,也是理之必然。庄子在《齐物论》里讲三籁,风之过穴,地气所为,形成地籁;人之吹箫,形成人籁;而上天自身发出之声音,称为天籁,上天发出的声音是天自身具足的,不需要外力作用与外因。庄子说:“夫道者,有情有信。”自然树木又何尝不是呢?只是万物所存有的情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罢了。因此,我们说,情是以气的形式存在于物体中。如果将我们部分中国古典类型的绘画归纳为再现风格,那么,除了对形的摹写外,更重要的是对气的把握与交代(如果表现就呈现为势)。如此说来,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不无道理。
  三、从理到情的转换
  对理的认识和其人为性的发展,到明代王阳明那里已发展为“心学”,它讲究“心外无物”,心灵便是一切的命题。强调人的良知与直觉。很自然这种说辞已经萌发了当时文学艺术界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其实心学已经是精神个性挣脱传统羁绊的一种自觉。六朝时候讲的“道与理”到程朱那里成了“道即是理”;朱熹讲的“天理”到清代王夫之那里,发展为“天理即人理。”都说明了人的自省与个性解放。就人而言,自我觉醒必定导致情感的宣泄与张扬。这种宣泄与张扬不仅仅是自体的内心的排解,还包括背离传统,挣脱束缚,奔放激情,趋向癫狂的心理追求。王阳明心学之后,社会上就掀起了情感表现的思潮便是例证。在中国美学史中,甚至把徐渭、李贽等人的思想纳为“异端美学”。总起来说,我们所说的“心”给予个体和整个人类提供了诸多可能。它结合着先天的本性,主体的认识,后天的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飘渺不定的视象。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理在不停的变化着,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着,后天的环境也在持续影响着。换言之,理或者是绝对精神在通过传统的浸润后也经历着加工。笔者以为,因为理的这种无常性,所以释氏提出“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的理论。从理到情的转换,就是伴随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之心”的这一发展认识而来的。很有意思的是,石涛在《一画论》的十八章《资任篇》中提到山水画包含着“位、神、化、仁、动、静、理、和、谨、智、文、武、德、义、勇、平一、察、善和志。”独独没有提到情。我们知道,石涛非常讲究绘画的“我”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位吃斋念佛的原济和尚就连谈书论画也是忌讳“情”字的。(或许,情已经以“另外的面目”被其他的字汇挤兑了。)如此看来,体现什么样的情以及情在艺术中应以怎样的姿态呈现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参考文献】
  [1]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下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日]今道友信,美的相位与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3]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文化馆】
其他文献
2008年12月23日,由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妇女杂志社、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
为了探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的砂土剪切特性,进行了8种不同应力路径的单调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剪切路径条件下,砂土的剪切特性明显不同。即在压缩条件下的剪胀特性明
摘要:城市环境长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及身心状态,居住环境的选择体现出居住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的精神文明的层次。居住环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性化居住环境因素涉及人文因素、居住环境中精神空间问题、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问题等,人性化因素在居住环境中渗入程度,能体现出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问题。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空间设计  居住环境是生活发
【摘 要】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坚实基础。本文针对词语教学现状中的偏颇,在大量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词语教学“三步走”的策略:初级阶段(识记理解);中级阶段(品味分析);高级阶段(创新运用)。力求展现词语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识记 品味 运用 词语教学  现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
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药用植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北方某水库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EMCs)和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IMCs)的3种异构体(LR、YR、RR)
裂隙岩体在高水压条件下的渗透性可以通过高压压水试验获得。高水压状态下裂隙岩体中水流形态及渗流本构律对岩体渗透系数起决定性的影响。针对高水压状态下岩体中渗流形态为
>摘要:  本文从对动画人才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标准出发,结合动画专业的发展,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如何进行动画专业的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消费市场,90%的动画产品均依靠国外进口,这是因为中国动画专业人才稀缺,无法满足动画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对动画产业的高度重视,且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国家加大了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目前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但在师资结
水文从生念环境友好的角度闸述了内消能技术的优点。总结了围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的进展,介绍了内消能的主要关键技术。通过小浪底和公伯峡两个工程的水力学与结构原型观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为例,从教材内容结构以及图像系统等方面对使用中图版地理教材的实践探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中图版地理教材;内容结构;图像系统;能力培养  济南市高中学段地理学科一直采用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经过教学实践,本套教材学科系统性较强,栏目形式多样,图文信息直观丰富,紧密围绕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