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广大媒体单位的共同责任,已有多年发展历史的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但是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报的发展并不乐观,因此如何在改革中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成为广电报人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投身这一事业时间虽短,但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将个人体会结合报社的实践与读者分享。
昔日辉煌 今日抉择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突出表现是彩色电视机大量进入家庭,在家看彩电成为高级享受。伴随电视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报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为什么会如此?一是由于广播电视报的导视功能,二是当时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匮乏,广播电视报能够填补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频道空前增加,网络媒体不断成熟,人们看电视要依赖广播电视报做导引的时代很快过去。全国300多家地方广播电视报开始步入低谷,发行量锐减,各家报纸使出浑身解数以求生存,但结果却不尽相同:部分报纸及时调整办报方向,走市场化之路,将原先的广播电视报转型为以广电为特色、都市生活为主打的文化休闲类报纸,成效显著,如《唐山广播电视报》、《嘉兴广播电视报》等;部分报纸则是直接转型,将广播电视报更名为都市报或生活报,旧报的广电内容荡然无存;还有部分报纸则是继续因循守旧,苦苦挣扎甚至负债,现在正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可见,目前我国地方广播电视报的发展良莠不齐,广电报人若不能转变思想观念、突破发展瓶颈,未来将一片黯淡。
新的思路 新的探索
塞北古城的《大同广播电视报》已有多年发展历史,也曾辉煌一时。但在笔者到该报工作时,已是风光不再、日益困窘,2011年1月1日笔者接手时财务账面仅有1万元,外欠债务200多万元;在编人员23人,上班工作的仅有三分之一。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如何求得生存继续发展,报社在这一年中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第一,从理论思想上找依据。2011年,报社在省城太原召开了“《大同广播电视报》省城研讨会”,就报社面临的发展困难及如何转型突破向专家征询。经过探讨,虽然没有一个现成的良方,却打开了思路,即挣脱广播电视报原有模式的桎梏,将版面内容逐步向都市生活文化休闲类靠近,向本土化深度报道方向努力。
第二,招聘采编人员保证思路的实施。过去一年为保证新思路的顺利落实,报纸新招聘了采编一线的多位员工,普遍学历较高或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报社的采编队伍正逐渐走向成熟,来自基层的稿件跃然纸上,一改以往全部由摘稿加“节目预告”组成版面的老模式,使报纸更具亲和力。
第三,围绕主旋律做好有社会影响的报道,增加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2011年,报社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时,开辟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栏目;为落实“走转改”精神,开辟了基层报道等栏目。同时,报社2011年被大同市委宣传部批准参加市“两会”报道,为此专门开辟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心声》栏目,受到了各界的好评。通过这些有影响力的社会报道,《大同广播电视报》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第四,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报社2011年开展了多项如相亲会、二十周年报庆等主题活动,提升了报社的知名度和报纸的关注度。同时,还成立读者俱乐部,相继开展了“品咖啡评广电报”、“游乌龙峡”、“看红色电影”、“摄影讲座”、“古玩鉴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和撰稿人,又一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第五,抓高端发行,抓精准发行。2011年1月,《大同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仅有4000份,为了扩大发行量,报纸首先与通讯公司和银行合作,通过广告优惠的方式获得对方在市内高端客户的相关数据,实现了双赢。通过一系列的措施,2011年底《大同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拉升到了2万份。
目前,由于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办法,《大同广播电视报》的社会效益逐步拉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报纸收入180万,发行增长两倍多,创收增长一倍多。笔者深信,只要用心做事,广播电视报将会在中国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突破瓶颈 重现生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如何推进地市级广播电视报的发展,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首先必须清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何在,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成功。
笔者认为,目前阻碍我国广播电视报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三:一是观念的瓶颈。要突破旧有的广播电视报是广电传媒衍生品的观念,不能把广播电视报仅仅视为广播电视的行业报,而要开拓思路,形成以广电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文化休闲报;二是体制机制的瓶颈。现有的许多广播电视报还是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市场化程度较低,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事业发展缺乏活力;三是资金的瓶颈。大部分广播电视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应当想法设法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融资。
在找到发展瓶颈之后,就要确定思路积极创新,结合近几年我国部分优秀广播电视报的实践,可从以下方面予以突破。首先,要用市场化手段办报,逐步取代以前的行政管理。其次,突破广播电视报原先固有的报道模式,将因循守旧的“文摘加节目预告”,取而代之为“本土化的深度报道”。第三,通过打造品牌活动,赢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第四,以多种手段获得忠实读者、VIP读者。第五,开门办报,广纳人才,搭建信息平台,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让报纸更加亲民。第六,拓宽经营思路,在发行上重点突破,做到精准发行,争取更多的高端客户;争取让市场上运作良好的广告公司成为报社的合作伙伴,拓展广告创收渠道。
作者系大同广播电视报社社长
昔日辉煌 今日抉择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突出表现是彩色电视机大量进入家庭,在家看彩电成为高级享受。伴随电视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报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为什么会如此?一是由于广播电视报的导视功能,二是当时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匮乏,广播电视报能够填补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频道空前增加,网络媒体不断成熟,人们看电视要依赖广播电视报做导引的时代很快过去。全国300多家地方广播电视报开始步入低谷,发行量锐减,各家报纸使出浑身解数以求生存,但结果却不尽相同:部分报纸及时调整办报方向,走市场化之路,将原先的广播电视报转型为以广电为特色、都市生活为主打的文化休闲类报纸,成效显著,如《唐山广播电视报》、《嘉兴广播电视报》等;部分报纸则是直接转型,将广播电视报更名为都市报或生活报,旧报的广电内容荡然无存;还有部分报纸则是继续因循守旧,苦苦挣扎甚至负债,现在正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可见,目前我国地方广播电视报的发展良莠不齐,广电报人若不能转变思想观念、突破发展瓶颈,未来将一片黯淡。
新的思路 新的探索
塞北古城的《大同广播电视报》已有多年发展历史,也曾辉煌一时。但在笔者到该报工作时,已是风光不再、日益困窘,2011年1月1日笔者接手时财务账面仅有1万元,外欠债务200多万元;在编人员23人,上班工作的仅有三分之一。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如何求得生存继续发展,报社在这一年中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第一,从理论思想上找依据。2011年,报社在省城太原召开了“《大同广播电视报》省城研讨会”,就报社面临的发展困难及如何转型突破向专家征询。经过探讨,虽然没有一个现成的良方,却打开了思路,即挣脱广播电视报原有模式的桎梏,将版面内容逐步向都市生活文化休闲类靠近,向本土化深度报道方向努力。
第二,招聘采编人员保证思路的实施。过去一年为保证新思路的顺利落实,报纸新招聘了采编一线的多位员工,普遍学历较高或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报社的采编队伍正逐渐走向成熟,来自基层的稿件跃然纸上,一改以往全部由摘稿加“节目预告”组成版面的老模式,使报纸更具亲和力。
第三,围绕主旋律做好有社会影响的报道,增加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2011年,报社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时,开辟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栏目;为落实“走转改”精神,开辟了基层报道等栏目。同时,报社2011年被大同市委宣传部批准参加市“两会”报道,为此专门开辟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心声》栏目,受到了各界的好评。通过这些有影响力的社会报道,《大同广播电视报》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第四,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报社2011年开展了多项如相亲会、二十周年报庆等主题活动,提升了报社的知名度和报纸的关注度。同时,还成立读者俱乐部,相继开展了“品咖啡评广电报”、“游乌龙峡”、“看红色电影”、“摄影讲座”、“古玩鉴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和撰稿人,又一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第五,抓高端发行,抓精准发行。2011年1月,《大同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仅有4000份,为了扩大发行量,报纸首先与通讯公司和银行合作,通过广告优惠的方式获得对方在市内高端客户的相关数据,实现了双赢。通过一系列的措施,2011年底《大同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拉升到了2万份。
目前,由于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办法,《大同广播电视报》的社会效益逐步拉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报纸收入180万,发行增长两倍多,创收增长一倍多。笔者深信,只要用心做事,广播电视报将会在中国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突破瓶颈 重现生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如何推进地市级广播电视报的发展,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首先必须清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何在,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成功。
笔者认为,目前阻碍我国广播电视报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三:一是观念的瓶颈。要突破旧有的广播电视报是广电传媒衍生品的观念,不能把广播电视报仅仅视为广播电视的行业报,而要开拓思路,形成以广电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文化休闲报;二是体制机制的瓶颈。现有的许多广播电视报还是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市场化程度较低,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事业发展缺乏活力;三是资金的瓶颈。大部分广播电视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应当想法设法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融资。
在找到发展瓶颈之后,就要确定思路积极创新,结合近几年我国部分优秀广播电视报的实践,可从以下方面予以突破。首先,要用市场化手段办报,逐步取代以前的行政管理。其次,突破广播电视报原先固有的报道模式,将因循守旧的“文摘加节目预告”,取而代之为“本土化的深度报道”。第三,通过打造品牌活动,赢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第四,以多种手段获得忠实读者、VIP读者。第五,开门办报,广纳人才,搭建信息平台,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让报纸更加亲民。第六,拓宽经营思路,在发行上重点突破,做到精准发行,争取更多的高端客户;争取让市场上运作良好的广告公司成为报社的合作伙伴,拓展广告创收渠道。
作者系大同广播电视报社社长